amd3970x不可不看詳解

7-Zip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吃满CPU占用,平时使用体验中虽然不如WinRAR方便,但无论是压缩率还是速度比WinRAR都要好,也算是安利一波7-Zip给大家了。 而i XE有18核和四通道内存的加持,比16核的Ryzen X成绩好了约9%。 使用的处理器散热器为鑫谷 冰酷 360 RGB 智领版水冷散热器,三个12cm风扇支持PWM调速,T-Glass玻璃面镜设计冷头能显示温度,比较方便。 加入Intel阵营的i XE,AMD阵营的Ryzen X作为对比。

amd3970x

你要想说AMD一直推崇多核就是未来的方向是错的,现在的线程撕裂者和霄龙却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强劲的生产力,为大型数据运算带来更快的效率,也有它自己的好处。 由于我们手上的芝奇皇家戟就只有两根,这里就使用四根幻光戟进行测试,3200MHz频率为自动XMP设置,3600MHz手动调整参数超频。 I XE宣传的增强AI处理性能,我们也无法通过现有的测试体现出来,须待以后继续完善这方面测试。 而这次HEDT平台的核心大战,这问题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英特尔的大核心策略导致频率提不上去,单核打不过了,AMD美滋滋偷笑。

amd3970x: 带有基准的 Cpu Benchmark

多线程性能对比方面就更不用想了,Threadripper 3960X领先i XE整整60%的差距。 总之,如果你是视频内容工作者,寻求一个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处理器,核心多的处理器对你们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 FHD Benchmark项目中,Threadripper 3960X依然领先这里测试的所有处理器,不过可能因为软件多核优化不太好,这里领先其它处理器的幅度并不算大。 Time Spy Extreme中由于软件可以针对多核心进行测试,分数差距也非常明显,跟核心数几乎是正相关的关系。 CPU-Z测试结果,结果已经毫无悬念,Threadripper 3960X一骑绝尘,以6000分的绝对优势抛离i XE,并且即使后者睿频频率较高,Threadripper 3960X的单核性能也不输于它。 I9-9980XE已经被Ryzen X打败了,所以也没有加入测试的必要,直接与最新i XE对比比较科学。

7-Zip的基准测试总分是基于处理器与内存性能综合出来的得分,Threadripper 3960X依旧势不可挡。 这里其实可以算一下,每个处理器的分数除以自己的核心数得出的分可以大致当成单核分,当然里面还有多线程优化的权重在里面,这里就不复杂化来算了。 理论性能多项测试看下来,Threadripper 3960X的多线程性能真的是没有对手,并且单核性能在面对睿频频率高的i XE也同样不虚,比自家BOOST频率更高的Ryzen X单核性能则稍微落后了一点。 即使1909是Windows最新一款以“修bug”为主的版本,其稳定性依然需要进行观察(微软印度工程师警告),再加上最近新品首测接踵而至,综合时间考虑,决定继续选择之前一直使用的1903版本。 一、默频性能测试:由于这款处理器定位很明显不是拿来玩游戏的,所以性能测试部分会着重于理论性能跑分与专业领域应用。 这代线程撕裂者的盒子还算比较大的,右边放块ROG ZENITH II EXTREME主板你们比划一下。

amd3970x: Estimated results for PassMark CPU Mark

温度测试这里就搞笑了,12核的Ryzen X温度比24核的Threadripper 3960X温度还要高,开始还以为数据记录反了,后来再测一次时候发现Threadripper 3960X在烤机时电压会降得比Ryzen X低。 Threadripper 3960X给的电压在1.32V左右,Ryzen X就直奔1.4V了。 这里怀疑是华硕主板给电压的机制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更多时间去验证了。 由于i XE在默频情况下烤机频率会掉至3.7GHz,这里就相当于给它超了0.3GHz,全核4GHz的功耗比原来高了不少。 加入i XE与Ryzen X进行对比,这里选择Ryzen X是想验证一下12核与24核的性能是不是真的按倍数关系增长。

Ryzen Threadripper 3960X 和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燒機耗電量略為上升,TRX40 晶片組主機板平台又提供相當多的 PCIe 通道,加上 AMD 大方開放使用 ECC 記憶體,因此不少人應該已經打算入手 AMD 新一代 HEDT 平台,加裝繪圖卡作為 3D 渲染農場使用。 不必考慮與先前世代的相容性,AMD 替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增添不少好康,譬如處理器本身 PCIe 通道數量增加至 64 條,其中 8 條保留連接至 TRX40 晶片組,尚有 56 條可以使用;TRX40 晶片組則可另外接出 16 條 PCIe 通道,因此 TRX40 平台最高可提供 72 條 PCIe 4.0 通道。 第一、第二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與 X399 晶片組主機板 TR4 腳位插槽,無法與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與 TRX40 晶片組主機板交叉相容,AMD 亦為此將腳位插槽重新命名為 TRX4。

amd3970x: 電腦王網站地圖

16 核心的 AMD Ryzen X 基本時脈為 3.5GHz,而最大超頻時脈是 4.7GHz(Boost amd3970x Clock),目前可以確定這款 7nm 製程處理器不會附贈任何散熱器,且 AMD 官方建議使用 280mm 以上的一體式水冷,可以想像這款 105W TDP 的處理器會相當地熱情;AMD Ryzen X 的快取為 72MB(L2 + L3)。 A:若您有購買正版作業系統時,客服人員會主動詢問分割方式,除此之外不提供無系統分割服務,一來是在您自行安裝作業系統時,安裝過程便會主動要求,二來是為免跟新版的作業系統分割方式不同導致反效果,所以我們建議分割動作留給系統安裝執行。 送出估價單須經由客服人員確認貨況及單價後方始成立,線上估價僅提供一個價格查詢平台,本身不具金流及交易過程,若價格有誤歡迎告知,送出訂單後會有專人聯繫服務並確認,勿直接匯款避免爭議喔。

  • 这次刚好能对比两大CPU阵营的HEDT平台处理器,所以给它们提供了4通道的内存支持,毕竟这可是平台的天生优势,不用就浪费了。
  • 但每個時期或多或少會有些許改變,還請以當下規定為準,例如目前國內規定刷卡金額超過5萬即需持卡人與銀行聯繫,而且還會有國內發卡銀行與國外發卡銀行的不同而有聯繫上問題,若現場造成不便還請多多包涵。
  • 宅配或是現場自取測開機檢測皆無法提供亮暗點更換與測試,敬請見諒。
  • 7-Zip的基准测试总分是基于处理器与内存性能综合出来的得分,Threadripper 3960X依旧势不可挡。
  • 將CPU插入第二層固定層後蓋上,提醒一下,CPU那個橘色蓋子不是直接拔掉,是要用來插入插槽的固定架後再蓋上。

[PConline 首发评测]从7月份AMD的三代锐龙上市开始,Intel与AMD“核战”到今天持续时间已经超过4个半月了。 但从目前情况看来,似乎是AMD更占优势,14日首发的16核Ryzen X除了游戏之外,已经可以将i9-9900KS摁在地上摩擦了,甚至是英特尔“新一代”HEDT平台旗舰——i XE,都难以抵挡Ryzen X的攻势。 如果您約定是現場取貨,我們則不會主動拆封,會等您親臨現場後當場拆箱驗機,因此門市取貨者便不會事先為您執行檢查拆封的動作。

amd3970x: 處理器 AMD TR 3970X、3960X、R9 3950X重磅登場

左邊就是Ryzen Threadripper 3000X的包裝盒。 採用兩組記憶體控制器,搭配4通道,可安裝到8條記憶體,最高單條可支援32GB讓系統插好插滿可以擴充到最高256GB的容量,而且這次在一些主機板上更可以支援到ECC的記憶體。 至於時脈方面,雙通道時可以穩跑DDR4-3600,而四通道則可以穩跑DDR4-3200。 這篇開箱文最主要的重點就是技嘉主機板的debug和大概模擬實際真正在算圖時的速度。 也就是說買POWER最好買大一倍功率的,才會符合真正使用需求,除了省電也可以延長元件壽命。

  • 但不排除某些软件会针对特定处理器优化,这里也只能测试多款软件取均值做到相对公平。
  • 因為16年組的舊電腦已不符合製作需求,加上Intel爆出各種修不好的Meltdown和Spectre漏洞,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windows修正和BIOS修正被強X之後,效能真的大降,還讓Adobe的各類軟體開始有嚴重卡頓,甚至Photoshop CC 2018能嚴重到按下Ctrl+O要開檔案,都可以等上十多秒鐘後,瀏覽視窗才會打開。
  • 從2018年就決定一定要換AMD了,本來已經打算要直接衝2990WX了,但是因為Zen/Zen+架構的問題,並非所有CCX都能直接存取記憶體,還有若買較低的2970X或2950X,實際性能上16核心或24核心也並沒有比Intel 18核心高多少,要買一定是買32核心以上的,這讓我考慮很久。
  • A:原價屋提供一年店保一個月新品保固,購物一個月內新品不良請持發票、完整空盒及配件,檢測確認後即提供免費更換新品服務(筆電例外),購物一年內產品免費代送修服務,此外,大部分的產品擁有代理商或原廠一年~三年不等的保固保修,依原廠保固條款為主。
  • 大家好,自從上一台AMD Opteron 250雙CPU工作站後,我也很久沒有用AMD的CPU組電腦了,2004年到現在已經過了16年了,說真的還蠻懷念以前AMD屌打Intel那個年代的Opteron,要不是碰到不少事情,AMD設計的錯誤路線,整整10多年讓Intel無對手開始擠牙膏,也不會被Intel當提款機狂削錢。

这个项目在之前测试Ryzen X的时候已经有比较大的争议了,多核心的处理器理论上并不适合拿来打游戏(是能打的,就是比较浪费性能)。 之前测试i9-9900KS的时候就发现这款软件其实更偏重于单核性能,多核心的处理器并不能发挥出优势,这次测试也能说明这个问题:24核的Threadripper 3960X并没有领先,而是单核性能更强的Ryzen X领先。 PCMark作为UL Benchmarks旗下的一款综合性能测试软件,从日常文档网页浏览操作到视频剪辑工作方面都有覆盖,非常适合作为测试项目。 理论性能测试会简单粗暴的通过跑分软件对比处理器之间的运算能力差距,不同处理器之间的单线程与多线程的性能差距都能通过该测试反馈出来。

amd3970x: 核心與 32 核心先登場

舉例來講,Athlon 200GE上市後半年售價一直保持在NT$2000以上(雖然網拍有低於NT$2000的),相較於I家Pentium G/Celeron G系列(漲價前)而言實在不香。 3.封裝電源跟踪(“ PPT”):PPT閾值是跨電壓軌允許的允許插座功耗 供應插座。 具有高線程數和/或“重載”線程的應用程序可能會遇到 PPT限制,而提高 PPT限制可以緩解該限制。 為了提供更好的體驗,繼續使用本站前請考慮啟用 JavaScript 。 这次评测的3960X只是24核的规格,而我们知道,AMD的三代锐龙和TR处理器的内部结构都是一个IODie加一堆CCD组成。 AMD的多CCD策略因为有Infinity Fabric的加持,没有了当初被人诟病的英特尔胶水传输效率低的问题,现在锐龙与线程撕裂者一起用MCM封装,两开花美滋滋。

amd3970x

另外,有另一位友人幫忙測試了V-RAY Baking算圖,純CPU算圖和純GPU算圖,Threadripper3970X的算圖速度大約匹敵接近用2張1080Ti一起算的算圖速度,但礙於是使用其公司的商業案子檔案做測試,不方便PO完成圖。 四個新的HGST DESKTAR NAS 10TB其實是從某個公司凹來的新品,因為他們沒用過這四個備品然後又買了大量的14TB組RAID,所以請他們便宜賣我,我忘了先拍照就直接裝進去了。 燒機溫度表現同樣受到 TDP 影響,溫度隨之上升不少,但還在 Enermax LIQTECH TR4 240 一體式水冷控制範圍之內,沒有出現過熱觸發 T state 的現象。 當然,相對於 TDP 保持在 165W 的 Core i XE,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耗電量與溫度表現都高出一截,倘若將核心數量加入一同計算,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單核電力效率則偏高一些。 ,實屬津津樂道的典範,但也因為公司規模不比 Intel,在某些設計必須要更有彈性,重複利用手中擁有的資源,從 Zen amd3970x 微架構發表以來,無時無刻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範例。 半導體到各種終端裝置,測試(Bench)與考驗一直在我們人生(Life)來來回回,網站名稱起源就是如此而來。

amd3970x: 使用 Facebook 留言

0X家族還能沿用上次的X299主機板(只要更新BIOS就能支援)來說。 這樣對要入手或升級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的玩家來說,必須得花上一筆不小的費用。 送出估價單須經由客服人員確認貨況及單價後方始成立,線上估價僅提供一個價格查詢平台,本身不具金流及交易過程,若價格有誤歡迎告知,本公司免費提供本系統僅作為全台價格參考。 再次強調訂單成立需經專人服務及確認,直接匯款並不代表同意購買,若送出估價單也無須擔心訂單立即成立,只需在客服聯繫時告知即可,請放心並安心使用。 若使用者想替 TRX40 晶片組主機板加裝多張顯示卡、繪圖卡,別忘了選購 1 顆功率瓦數不亞於 1000W 的電源供應器,光是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即可輕易消耗 400W 以上的功率,加上 2~4 張高階顯示卡、繪圖卡,更需要充足的能源供應。

amd3970x

默频测试项目会给参测处理器来一套详尽的测试流程,应该是目前最客观对比处理器基准性能的方法了。 但不排除某些软件会针对特定处理器优化,这里也只能测试多款软件取均值做到相对公平。 这次刚好能对比两大CPU阵营的HEDT平台处理器,所以给它们提供了4通道的内存支持,毕竟这可是平台的天生优势,不用就浪费了。

amd3970x: 平台燒機耗電量 400W

AMD TRX40 晶片組主機板包含處理器在內,整個平台最多可提供 72 條 PCIe 4.0 通道予玩家使用,但由於部分通道可設定為 PCIe 或是 SATA 功能,實際數量依據各家主機板不同而有所變化。 CCD 設計橫跨消費級至企業級產品,無論是第三代桌上型 Ryzen 或是 EPYC 2 系列,處理器封裝內部均含有 TSMC 7nm 製程生產的 CCD,再配上功能、通道數量不同的 IOD。 AM4 處理器封裝最多可吸納 1 個 IOD 和 2 個 CCD,SP3 與本篇要說明的 TRX4 封裝腳位,則可安裝 1 個包含更多高速通道的 IOD,以及最高 8 個 CCD。 現有的記憶體品牌不同於十多年前百家爭鳴的狀況,至今去蕪存菁後能在市場流通的都是顯赫一方的要角,品牌商對於自己的記憶體顆粒用料我們無權過問,他保障其品質與其規格一致,因此..

三、四通道内存性能测试:这应该也是大家比较想了解的项目:内存延迟优化得更好的Zen 2架构处理器配上四通道内存会有怎样的性能表现。 另外,除了这两款先行推出的三代TR,可以非常确切的肯定后面还会继续推出64核128线程的Threadripper 3990X,届时HEDT平台核心数又将会推向一个新的天花板。 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塑膠盒下半部仍舊擺放說明書、貼紙、相容 Asetek 一體式水冷系統的扣具、扭力板手(負責主機板處理器插槽的開啟與鎖緊)。 第三代 Ryzen amd3970x Threadripper 4 個 CCD 型號發表的同時,AMD 同時確認 8 個 CCD 核心數量全開達 64 核心 128 執行緒版本將於 2020 年推出,型號一如外界預測為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amd3970x: 最新文章

同时加入i5-9600KF作为对比基准,也可以对比着看看这些多核怪物与平时用的处理器各方面应用差别有多大。 对比Intel i XE 979美元的售价,和上一代的TR首发价格,其实这代Threadripper的性价比非常高,单看核心数,比i XE就多了6个核,血赚。 后者为32核64线程规格,基础频率3.7GHz,单核加速频率同样能达到4.5GHz,缓存大小144MB,TDP也是280W,国行售价15299元。

amd3970x: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60X/3970X 處理器評測,TRX4 豪華饗宴升級上桌!

由于无法单独测试某个硬件的功耗,所以下面记录的都是整机的功耗,待机功耗为开机硬件占用为0%时的实时功耗,CPU满载则是Prime 95运行FPU烤机测试,显卡空载。 《最终幻想14》应该是出了名的I优A黑游戏,i5-9600KF的得分最高。 而《古墓丽影:暗影》里Threadripper 3960X就垫底了,比i XE低7%。

amd3970x: 带有基准的 Cpu Benchmark

前者为24核48线程规格,基础频率3.8GHz,单核加速频率可达4.5GHz,缓存大小140MB,TDP280W,国行价格10699元。 將CPU插入第二層固定層後蓋上,提醒一下,CPU那個橘色蓋子不是直接拔掉,是要用來插入插槽的固定架後再蓋上。 第三代 Ryzen Threadripper 又換另外一種包裝,外層為紙盒,中央開孔可見到處理器本體。 透過 amd3970x chiplet 設計,SP3 與 TRX4 封裝內部最多可包含 1 個 IOD 以及 8 個 CCD。

A:原價屋提供一年店保一個月新品保固,購物一個月內新品不良請持發票、完整空盒及配件,檢測確認後即提供免費更換新品服務(筆電例外),購物一年內產品免費代送修服務,此外,大部分的產品擁有代理商或原廠一年~三年不等的保固保修,依原廠保固條款為主。 也可7天內通知我們收回或送回檢測 (現場視情況仍有須送回原廠判定的可能性!)。 AGESA 1004首次亮相後,所有第三代 AMD Ryzen處理器的用戶都可以使用台式機上的 cTDP技術。

amd3970x: 平台燒機耗電量 400W

Cinebench R20 是 Cinebench R15 的继承者,也是基于 Cinema 4 Suite。 Cinebench R23 是 Cinebench R20 的继承者,也是基于 Cinema 4 Suite。 只要看上面这张开盖图就能知道了:其实对于3970X及以下的线程撕裂者系列,其内部硅晶片范围可能就只到红框框住的地方,比划一下顶盖的实际范围,其实冷头已经能覆盖完这些硅晶片了。

另一方面,Ryzen Master 這個軟體也增加「ECO-Mode」,但僅能搭配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使用。 Geekbench 5 是一个跨平台的基准测试,它大量使用系统内存。 因為INTEL的設計將腳位歸於主板插槽中,特別容易使針腳歪掉,所以出貨一律會幫客戶安裝CPU+風扇,如果不同意請下單的時候跟客服特別備註。

amd3970x: Estimated results for PassMark CPU Mark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