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8大優勢

該分館藏書量約為136萬冊(截至2018年12月底);可利用用數字館藏為836個資料庫,其中涉及珠海校區相關學科教學科研所需資源約為760個(截至2019年10月)。 該館另有若干專門館藏廳室,用以收藏與中山大學有關的文獻資料。 其中,學人文庫存放1952年院系調整後師生及校友的著作。 校史文獻室收藏1952年院系調整前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的書刊及學位論文共8000餘冊,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各類書籍、校內資料6000餘冊,以及1978年以來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後出站報告19000餘冊。 此外,該館還設有首任校長鄒魯的專門紀念室,以及商衍鎏、商承祚、陳寅恪、李新魁、戴鎦齡、梁方仲、安志敏等著名學者的專門紀念室,分別收藏其著作和文物。 1949年之前的國立中山大學採用「中大」為簡稱,現在中國大陸的中山大學同樣採用「「中大」為簡稱。

  • 1938年至1945年間,由於廣州淪陷,國立中山大學內遷至粵西、雲南和粵北等地繼續辦學。
  • 石牌校址圖書館館舍原計劃為三層半中國宮殿式建築,但因日軍侵華、國共內戰等因素,該工程一直未能完工。
  • 中山大學圖書館因之吸收原嶺南大學圖書館並搬入康樂園,以馬丁堂為總館館舍,文理科圖書得以增強;同時,亦向中南地區其他高校調入大量科學藏書。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所在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時代抗日戰爭時期編號獨立公布登錄1996年11月該分館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內,在校園北部、靠近珠江江畔,使用面積為5000平方米。
  • 1982年,總館從馬丁堂遷入現館舍,同樣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內。
  • 該分館館藏體系主要針對中山大學在深圳校區的學科設置,以數學、工業、醫學、化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交通運輸和航空航天等類資源為主,現有藏書約30萬冊、國內期刊1380種、國外期刊180種、報紙100餘種。

不過,由於國立中央大學在台灣復校後將「中大」註冊為其商標,國立中山大學在台復校後改用「中山」為簡稱。 1938年廣州淪陷後,侵華日軍波字第8604部隊(731部隊支隊,對外稱華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駐紮於此,該建築遂成為日軍細菌戰廣州大本營。 辦理,填妥相關資後即可持表單憑本校學生證或教職員證,親至成大、中山、中興三校跨館借書,詳情可洽圖書館出納台或來電校內分機15103。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國立中山大學

該總館也是中山大學的文獻研究中心之一,館內數位化實驗室負責館藏碑帖及大型圖錄的掃描。 本校讀者經由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申請以下學校圖書件,可享優惠。 六校文獻傳遞快速服務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成功大學 ( 含成醫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 、中山大學、中興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交通大學及政治大學每頁3元;處理時間為3個工作天。 該分館館藏體系主要針對中山大學在深圳校區的學科設置,以數學、工業、醫學、化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交通運輸和航空航天等類資源為主,現有藏書約30萬冊、國內期刊1380種、國外期刊180種、報紙100餘種。

「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作為一種數位暨實體的平台,目標旨在進行與漢學有關的研究、教學。 本平台把漢學看成是一種開放的、世界性的、持續性的人文實踐,它與中國的文史哲傳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其地理範圍早就超越了中國大陸本身,向來處於更廣泛的區域性與世界性脈絡中。 本平台從南台灣港都高雄出發,企圖連接國內外學人一同思索、辯證漢學在思想、語言、文學、社會與政治上的歷史脈絡,以及它們的現代命運。 透過漢學的多元探討,我們冀盼實現一種共生、共榮的未來,走向在文化、經濟、民族與生態上交織並生,互相完成的豐饒世界。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中山大學圖書館因之吸收原嶺南大學圖書館並搬入康樂園,以馬丁堂為總館館舍,文理科圖書得以增強;同時,亦向中南地區其他高校調入大量科學藏書。 1982年,總館從馬丁堂遷入現館舍,同樣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內。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校圖書館系統,隸屬於中山大學,始建於1924年。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紙質館藏總量達953萬餘冊(件)。 該分館位於廣州校區東校園內,於2004年11月8日啟用,總建築面積為3.6萬平方米,設有閱覽座位3106個、檢索和服務終端65台。

該分館五樓設有喜樂斯藏書室,專藏由哈佛大學捐贈的喜樂思藏書(Hilles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Collection),以文學、政治學、社會學、婦女研究、藝術和音樂等方面的英文文獻為主,約有書刊15萬餘冊。 喜樂斯圖書館(The Hilles Library)為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圖書館下轄的三個本科生圖書館之一。 2004年,哈佛大學將喜樂斯圖書館的全部複本西文圖書無償地捐贈給中山大學。 喜樂斯藏書室於2005年11月13日在東校園圖書館正式開放,並於2007年6月21日開放借閱。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資訊大樓三樓    圖書館藝文展覽室

中山大學圖書館各館紙質館藏總量達953萬餘冊(件),其中古籍35萬餘冊、碑帖3.8萬餘件、徽州民間歷史文獻39萬餘件、民國時期文獻約14萬冊。 中山大學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為總館和分館之間共享,包括電子圖書122萬餘種、光碟及資料庫300餘個、電子期刊近4.7萬份、學位論文147.4萬多篇。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廣州,部分中大圖書館藏書隨中華民國政府轉移至台灣,該部藏書後由1980年在高雄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接收。 1950年,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更名為中山大學圖書館,即現名稱。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院系調整中,私立嶺南大學合併至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從原石牌校址搬入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現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日本侵華之前,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的規模為全國第二,約有圖書37萬冊。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大石牌校本部和文明路校區受到日軍機多次轟炸,導致大量藏書被毀。 1938年至1945年間,由於廣州淪陷,國立中山大學內遷至粵西、雲南和粵北等地繼續辦學。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圖書館在7年間隨學校顛沛流離於廣東羅定、雲南澄江、廣東坪石、廣東梅縣等地。 整個抗戰期間,中大圖書館損失圖書雜誌共計超過26萬冊。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诚邀捐赠 中山大学图书馆百年馆史资料征集活动

該分館位於廣州校區北校園內,現館舍面積為1.1萬平方米。 該分館館藏體系以生物醫學為特色,藏有文獻資料為65餘萬冊/件,訂購中外文報刊1600餘種、醫學類外文電子期刊7000餘種,是華南地區重要的醫學文獻信息中心。 該館原為中山醫科大學圖書館,1953年由原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和廣東光華醫學院三所院校的圖書館合併而成。 2001年10月,中山醫科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該館成為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圖書館暨醫學圖書館。 該館是中山大學圖書館的總館,現館址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內,在校園中部,於1982年落成。

截至2019年底,該分館藏有中外文紙質書刊126萬餘冊,訂購期刊2149種、報紙124種,並有中外文電子期刊12萬餘種、中外文電子圖書272萬餘冊、光碟及網絡資料庫 1038個。 同時,該分館與廣州大學城其他9所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並可開通有通借通還服務。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所在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時代抗日戰爭時期編號獨立公布登錄1996年11月該分館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內,在校園北部、靠近珠江江畔,使用面積為5000平方米。 該分館由原私立嶺南大學校友伍舜德於1994年捐贈人民幣500萬興建,於1996年9月正式對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讀者開放,並同時服務於中山大學和社會公眾。 1996年,在南校園內增設經濟與管理學科分館(伍舜德圖書館);2000年,增設珠海校區圖書館。 2001年,中山醫科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該校圖書館改為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醫學圖書館)。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校園徵才

石牌校址圖書館館舍原計劃為三層半中國宮殿式建築,但因日軍侵華、國共內戰等因素,該工程一直未能完工。 直至1951年,中山大學在修改原設計的基礎上續建圖書館館舍,由建築家、建築工程系教授夏昌世主持。 不過,該館舍直至中山大學1952年遷出石牌校址時仍未完工,最終移交華南工學院續建並於1954年完工。 該分館位於珠海校區內,於2000年啟用,由兩幢底層相連接高13層的大樓組成,總建築面積為3.6萬平方米。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