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餘法師詳細資料

假觀中觀也是這樣,如此類推。 所以行持一善法,即是行持一切善法。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離四句、絕百非。

永餘法師

今欲分別鬼魅,變作時獸者,當觀察十二時,隨何時而來,隨其時來,即知其獸,若寅時是虎,乃至丑時是牛。 此約五行十二時獸,若三轉而論,即成三十六獸,若深得此意,依時喚名,媚當消去,以其鬼法懼人識名,喚名尚不敢來,況復識形,故識其形名,媚即不敢為非。 治媚之法,古有一隱士頭陀,畜一方鏡,掛之座後,媚不能變鏡中色相,覽鏡識之,可以自遣,此亦內外兩治之唯一方法也。 第二明內心之中,宿世善根,發宿修諸禪定之薰習善根。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6集

五月十三关公磨刀(雷雨)。 五月二十五,老龙来探母。 六月六湿龙衣(天阴雨)。

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界有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 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 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4集

因我等眾生,最初全真成妄,今修止觀,即全妄而達真,若離妄求真,如離波覓水,無有是處。 須知即波處,原來是水,妄處原來是真,只須於此不起思量分別之止,以微密慧照之觀,綿密反究,久則心開,桶底脫落,此時所謂大地平沈,虛空粉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即此謂也。 是故非止不能調伏身心,非觀不能開發神解。

永餘法師

蓋二樓窗戶近街邊樹,以盜從樹而入室矣。 余急中生智,故作鼾聲,而右手暗起,立刻翻身起坐,而以右手抓壓我左肩之盜。 斯時也,燈光如豆,我自手抓著自臂,但見榻邊有一如人形之濃厚黑煙之物,向屋之東角遁去,而入於東角所置溺器中矣。 翌晨,有至友來視余之行裝,余以夜間情況告之。 事後思金剛之現身,霍爾德之遷出,人形黑煙之復起,如是等緣爲何耶? 然則余與霍人與人之緣相牴觸,彼此之神亦相對陣者乎?

永餘法師: 法寶寺線上佛學講座 永餘法師宣講「華嚴經生活修行」

從此起同體慈悲,以大雄大力大慈悲,大無畏之精神,隨流九界,廣度一切癡闇倒迷之苦惱眾生,故云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也。 目的在破二善增二惡,或遣魔兵魔將來,或天魔自來,此魔最難制伏。 前堆剔時媚二魔,乃波旬遠屬,今魔惱皆波旬近屬。 二善二惡者,謂四弘為已善,諸行為未善;見思為已惡,無明為未惡。 此魔最喜從五根之中,化作三種五塵境界之相,來破行人之道心。

2.用慈悲觀對治瞋恨心。 3.用因緣觀對治愚癡心。 4.用數習觀對治散亂心。 更須以「四念住」來作為磨練觀慧的功夫:1.觀身不淨。 永餘法師 禪者悟道後,就要依道而修,依法而行,要在人間「行佛」,從生活裡服務大眾,培養福慧資糧,等到因緣具足,自能開悟「成佛」。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戒學」中提到:一、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永餘法師: 人間衛視其它月份節目表

到此時,三惑永盡,二死永亡,這就是菩薩的「自淨其意」。 永餘法師 此下明著邪之由,及其果報。 初心行人,即是初發心修止觀者。

  • 如此論滅,徧滅法界諸非,不止七支了。
  • 當知此身,猶如臭死屍一樣,種種不淨之物而聚成,謂大小便利,乃至八萬四千蟲戶悉不清淨。
  • 作事不能修止觀,是則修心有間斷,結業觸處而起,欲期高登淨域,速證不退,豈可得哉!
  •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 教理大小俱含,層次分明,修行止觀,證悟清楚。
  • 並感余僅以作頌及釋,亦獲如是感應,不卜可知,宗喀教法,將得宏昌,遍於諸方,未來衆生,能得大饒益也。

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當知吾人一念介爾心中,無法不備,所謂百千三昧,同在心源;河沙功德,同歸方寸,那一法離於自心,法法無非是自心所現故。 但眾生在迷,將自心之如來妙能,蔭而不顯。 若菩薩欲於一念心中,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應須修於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方能成就。 言息二邊分別者,二邊,即指一切對待法言,如空有、我無我、常無常、大小、高下、長短、親疏等,凡對待者皆是。 當知二邊對待法,其體本無定實,以其皆由比較而生,如大小對待,大非真大,因小見大;小非真小,因大見小是也。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20集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自己的鞋,知道是紧在哪儿。 (西班牙谚语)BWCB保温沥青泵 不是撑船手,休拿竹篙头。 没有金刚钻,甭拦瓷器活。

即傳述已成之說,而不自己另立新義,所以稱為述。 這裡即表示了所說的止觀修法是有傳承的意思。 意謂我只述說南嶽大師傳來的禪法之義,所以稱之為「述」。 又表智者大師謙虛,而推功上人。 大師後歷為陳隋皇帝講經說法。 京師大德莫不歸服,後會稽郡嘉祥寺沙門吉藏,百餘人奉疏請講《法華經》不赴。

永餘法師: 修學佛法的關鍵 永餘法師佛學講座

人因為所處環境或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情緒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也會不同。 法師展示了幾張照片,問大家看到了甚麼? 針對影像裡的主角:有人認為是少女,有人則看成老婦;有人認為是天使,有人看成撒旦;有人認為是鴨子,有人則看成兔子。 「什麼是修行?」「如何淨化身、口、意三業?」其實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在淨化身口意三業,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師閉關矣,余等不知也,後來聞知入關時,僅備糌粑兩袋,亦無酥油奶酪干蔬等物,以一粗氈鹽袋做坐墊。 永餘法師 後來,余等知其閉關矣,亦未作探視與照拂,閉關已若干日,亦不知也。 有一日中夜,余夢至一空劇場,場上無人,台上亦無人,余立場中,見場四周,有物蠕動,漸近我身,皆半身筆立,昂首吐信,蓋許多大蟒,色綠而紅冠,向我圍攻而作呑齧之狀。 余急退至台邊,一躍而上,大蟒昂首向台圍攻而來。 余頓變爲「馬頭金剛」身像,口中連呼「艄」字(此字確爲馬頭金剛之種子字)。 愈呼而聲愈烈,身亦隨聲而上騰,竟有大威神力,衝破台頂,飛身空中,而觀見諸蟒齊仆地,蓋皆僵而不動矣。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2集

然今所言疑者,非禪宗之疑,乃猶豫不決之疑,故能蓋覆真心,退失信願,於諸佛之無上妙法中,不得生於信心,當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若無信心,則於佛法之中,空無所獲。 譬如有人,入於寶山,往取珠寶,若無其手,終無能取。

  • 台州仙居縣樂安嶺南,溪流湍急,一年當中常有溺人,章安大師發誓說:「如果此溪平坦,就當於此講經。」之後不久,白沙遍湧,平如玉鏡。
  • 由此觀之,則物物頭頭悉是妙諦,所以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羽毛並麟甲,普現諸三昧。
  •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 並且是指,縱然能夠通經達教之人,如果是剛修止觀法門都稱為童蒙之人。
  • 正當登戒壇,自四羯摩時,即獲無作戒體,得戒體已,能持戒清淨者,則福等虛空。
  • 智者大師在二十五方便中特別強調戒律清淨對修止觀起決定作用。

前明初心證分證果之相,次明後心證究竟果之相。 後對前言,即是最後之一心也,然亦可互相展轉論後心,如二住對初住為後心,三住對二住為後心,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等覺不知妙覺事。 智者大師,不過位居五品,云何能知後心所證境界? 大師以己所證,與聖教量之推究所明,不但能證之行,不離止觀,所證之果,亦不離止觀。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22集

不須離妄求真,如不可離波求水,知道即虛妄處,原本即是真如,猶如即波浪處,原本即水。 因為無止不能調伏身心,無觀不能開發妙解。 止觀二法,相互資助,缺一不可,並且二而不二,所以智者大師為修行者首先點明。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5集

本宗所說佛性有三種: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此三因佛性是智者大師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八之說而立的。 謂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妙果。 所以《法華經》上說:十方諸佛自己安住在大乘境界當中,如他們所證得的法門,是以禪定智慧的力量莊嚴自己的法身,也用這禪定智慧的力量度化眾生,而同證涅槃。 證入涅槃的方法無量無數,所說法也是無窮無盡。

達諾,余妻所僱之女傭,爲其作洗漿、炊事之助手也。 爲舊西康道孚之藏人,家貧,其父母率達諾姊妹來康謀生活,與余家同住瓦司碉包鍋莊院中。 其父母及姊,不通漢語,爲藏商作短運勞工以爲生,達諾通漢語,得余妻僱之也。 與余家相處有年矣,其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蓋無他親朋來往,唯依勞工以自給,熙熙安處,復有多年矣。 永餘法師 一夕,於其家門外,有犬作人哭泣聲,如是三夕,院中人均以爲不祥,於第四日傍晚,達諾之母於包鍋莊大門外,坐階石上,閒眺河畔及橋上來往行人。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先有神僧定光, 庵居三十載。 師至光為之曰:頗憶招手相引時否? 「隋」:朝代名,公元 年,北周大丞相楊堅(隋文帝)始襲封隋國公,不久廢周自立為帝,國號隋,經歷三帝三十八年。

應當知道想要證得無上妙覺,無論修什麼法,最後必須入金剛三昧定,而各種佛法才能現前。 所以說:發心起行必歸結到止觀上。 當知四弘誓願中的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沒有六通、四辯,就不能徹底度化眾生。

初發心住菩薩,即能現身百界,八相作佛之義。 華嚴經中,言於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初心即圓十住之第一發心住,即別教初地位也。 住前已將見思塵沙二惑斷盡,至此而能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則與法性真理相應,故能作分證佛相。 此之作佛,乃是八相成道之佛,非究竟離垢妙極法身佛,故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且能了達諸法真實之性。 真實之性,乃是無性,無性之性,即是如來藏圓覺妙性。 永餘法師 亦云:「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一身即法身,無量即應身,蓋圓初住時,則能三因圓發,三德圓顯,正因佛性發,成法身德,緣因善性成解脫德,了因慧性發,成般若德。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2集

當知參禪念佛,當體不離止觀。 今以念佛為例:如果念佛時,心不散亂即是止,清清楚楚即是觀。 如果念佛時散亂即無止,昏沉即無觀,無止無觀,豈能得生西方。 可知修一切法門,必須要有止觀,才能成就勝果。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從心出發 永餘法師香港佛學講座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