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號 戰車詳盡懶人包

四號戰車A型正面裝甲厚14.5公釐,炮塔則有20公釐的裝甲,然而它們只能防禦炮彈破片,輕型反戰車炮炮彈等。 此型號的戰車很少走上戰場,主要用作培訓裝甲兵及製造技師。 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戰車或其改造型。 四號戰車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戰車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四號戰車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1943年,德國軍方打算停止生產四號戰車,全力量產豹式戰車,然而當時位居裝甲兵總監的古德林大加反對,當年4月克虜伯收到命令要改為生產豹式,四個月後又要改回四號戰車,此一轉換就浪費了30萬工時,相當於生產150輛四號戰車。

4號 戰車

1941年11月,曾經決定使用的50公釐炮又被放棄,改用萊茵金屬製的75公釐反戰車炮,該炮後來稱為75公釐Pak 40 L/46。 由於該炮的反沖需求的長度極多,四號戰車的砲塔根本放不下。 因此軍方縮短反沖機制,成為75公釐KwK 40 L/43。 4號 戰車 這種裝備長炮管的四號戰車F型名為四號戰車F2型,同時裝備短炮管的就改名為F1型。 1939年8月生產了140輛C型後,D型開始投入生產。 D型重新安置車體機槍,同時砲塔機槍的內部炮盾改為外部炮盾。

4號 戰車: 二戰的4號戰車和雪曼站車哪個比較強?

蘇軍將捕獲的四號戰車命名為T-4,用於1942至43年間的東線戰場,還曾投入到北高加索地區的攻勢作戰。 4號 戰車 到了戰爭最後兩年時,這些戰車改變了用途,主要用作滲透德軍,極具地域特色的德軍很容易就被這些戰車所矇騙,第4裝甲軍團的雷余辛柯上校(Leljuschenko)還特別指出,以四號戰車執行任務的效果比豹式好。 蘇聯的庫賓卡測試人員檢測該車時指出,四號戰車易於駕駛、空間較大因此乘員較舒適、噪音也比T-34小得多。 4號 戰車 4號 戰車 4號 戰車 缺點方面則是其高耗油量,駕駛旁邊的變速箱發出大量熱和噪音,緊急出口也會被裙邊阻擋。 此時軍方決定為四號戰車上一塊30公釐附加裝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決定將所有四號戰車改為80公釐前裝甲。 此時,美軍的M4雪曼戰車只能在100米以內擊穿四號戰車的前裝甲。

2011年10月,拉脫維亞境內的一輛沒有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四號突擊炮在網際網路上開價425000歐元出售。 波蘭境內的兩輛,一輛由im博物館所保存,是以三號突擊炮和四號戰車零件復原的,另一輛完好的四號突擊炮正在波茲南軍事博物館進行修復工作,處於可用狀態。 炮台完成後大概類似這樣,老實說,以前常常把四號和虎式搞混,不過後來看一看就知道兩檯真的是完全不同的坦克。

4號 戰車: 【唯壹新品】沃雅 PE35780 二戰德國4號戰車A增強裝甲型升級改造用金屬蝕刻件

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三號與四號兩種戰車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而後者則定位為支援型戰車。 除了主炮之外,四號戰車皆與三號戰車相似,同樣有五名乘員,並配搭無線電系統以便於溝通,同時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 為規避條約,四號戰車最初研發時有著「中型拖拉機」的代號,後來德軍改以「營長用車」為代號繼續研發。 1934年年底,陸軍武器署交予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開發。 雖然當時流行多砲塔戰車,但它們僅設計了幾款單炮塔戰車,萊茵金屬交付的原型車重約18噸,並配備320馬力的引擎,最高時速為30公里/小時。

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間並生產了280輛四號戰車E型。 德軍原預想四號戰車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大,故列為武器生產順位較後者,這亦是戰爭初期四號戰車只由一個廠商負責生產的原因。 1940年初期,只有約少量工人在克虜伯於馬德堡的工廠中工作,生產能力只達合同中約定的35%。 當德軍開始生產這款坦克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而且J型其實也不能說是「改良型」,他其實更接近IV號H型的「快速生產型」。 本次要介紹的戰車是一款見證了整個二戰的德軍戰車─IV號戰車,應該不少人都知道這輛戰車,他雖然沒有像虎式有所謂的「最強虎式傳說」,但在本人心目中,他的地位仍與虎式並排,畢竟他可是陪德軍度過了整個二戰,並見證了納粹德國從興盛到滅亡的過程。

4號 戰車: 模型 田宮拼裝戰車 35374 德國IV/4號坦克F型附兵人 1/35

初期製造型的幾個缺點都解決之後,證明灰熊式是極為優秀的火力支援車輛。 配備灰熊式的部隊在二戰後期均被當作「救火隊」,使用於敵軍攻擊最激烈的戰場中。 在此之前所開發,以一號戰車與二號戰車、Panzer 38的底盤上搭載15cm步兵砲sIG33的各種自走砲在防禦力方面都相當貧乏,而三號突擊砲則因主砲威力不足,並不適合這樣的角色。 而在灰熊式之前,埃克特公司曾以III號戰車底盤上設置了厚重裝甲的完全密閉型戰鬥室,並搭載15cm步兵砲3製造出33B型III號突擊步兵砲。

4號 戰車

而擁有全新的上部構造的「後期型」也從1944年4月開始生產,6月起底盤部分則變更採用IV號戰車J型款式。 車體前面裝甲則改用單片式與車體同寬的裝甲板,以提高生產性。 並且在左上方的凸出部分搭載了MG34機槍用的球型腳架。

4號 戰車: RFM/麥田 RM5068 二戰德國4號戰車J底盤搭載豹F炮塔混合型

在三號戰車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戰車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戰車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 此時的四號戰車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戰車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 四號戰車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戰車,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戰車等。 1934年1月,德國陸軍武器組提出了「三號戰車做為主力,四號戰車做為支援的裝甲戰鬥群」的作戰構想,其中兩種戰車的結構大致上相同,皆擁有五名乘組員和無線電方便通信,並將重量控制在24噸左右,它們的差別主要是在主砲方面。 1937年,A型生產了37輛後,廠方開始生產四號戰車B型。 新式的四號戰車將原有的引擎換成馬力更高的300匹邁巴赫HL120TR,同時使用新型SSG75變速箱以提供6個前進和1個倒檔。

此外,裝甲再次獲得提升,側面裝甲的厚度增至20公釐。 1939年9月荷蘭戰役完結,軍方決定加產四號戰車,並於9月27日予以編號Sd Kfz 161。 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經過各種測試後,陸軍武器署最終選擇克虜伯公司的方案,並賦予編號「第622號試驗車」,指定由其進行生產,1937年10月,克虜伯於馬德堡的工廠開始生產四號戰車,四號戰車即成為德國於戰前開發的最後一款戰車。 德國是在二戰中唯一到最後仍然使用汽油引擎作為坦克引擎的國家,雖然汽油引擎的燃燒效率比柴油引擎好,但汽油容易燃燒這點一直是它最大的罩門,蘇聯軍就常利用汽油彈攻擊,使德軍遭受了不少的損失。 在二戰後期,許多德軍的三號戰車和四號戰車都在炮塔周圍和車體旁裝上了「裙甲」。

4號 戰車: 商品評價

照理來說砲塔的裙甲會由支架撐著,但模型中是直接將它黏在砲塔背部。 1942年末,德國陸軍軍備局提出新的驅逐戰車需求,要求該車必須與四號戰車零件共通,且可搭載豹式戰車所裝備的Pak 42 70倍徑炮。 所有回到本土維修過的四號戰車都會升級裝備,卻因而造成紀錄困難,而各種升級的介紹亦缺乏。

  • 這一次用的貼紙是第四軍團第 35 戰車連的,雖然我是比較想用鐵十字,不過鐵十字要畫叢林迷彩,所以我就作罷了。
  • 而 H 型也是後來德軍產量最多的坦克,所以我選了這檯來做,剛好跟現在手中三檯的德軍坦克湊一對(不過之後做了豹式和獵豹,就不知道該怎麼放了)。
  • 不過在總成績方面,Sky Tempesta Racing車隊則取得足夠的積分,以17分的優勢升上耐力賽Pro-Am組的榜首。
  • 此外,裝甲再次獲得提升,側面裝甲的厚度增至20公釐。

德國最初打算以此作為向步兵和戰車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的武器,後被作為驅逐戰車使用。 而四號當初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像後來的虎式、豹式、有這麼多機械性的問題,作為一檯坦克相當的可靠,因此被德軍戲稱為「軍馬」。 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且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戰車協同作戰。

4號 戰車: 戰車少女 四號

儘管重量增加至16噸,但戰車的速度仍提高至39公里/小時。 傾斜裝甲板最大厚度增為30公釐,連接在車體上的機槍亦被替換成手槍射擊口。 在眾多型號中,A型到C型為試驗車種,並未大量生產,主要是作為培訓裝甲兵或訓練維修人員。

4號 戰車

J型為H型的後繼款式,其與H型相差不大,但由於德軍戰損非常多,J型大幅簡化其生產過程來增加生產速度。 廠方移除砲塔上的手槍射擊口及觀察口,同時簡化引擎的散熱器。 4號 戰車 1944年後期,德軍的裝甲車的戰車不再使用Zimmerit,同時四號戰車的側裙改為鐵網製,回輪亦由四個減至三個。 與E型的附加式裝甲不同的是,四號戰車F型於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裝上50公釐裝甲,而側部裝甲亦同時加厚至30公釐。

4號 戰車: 【七月】坦克模型 德國二戰四號戰車J型 代工4號成品 坦克世界 包板件

4號 戰車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