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詳細懶人包

位於旗山之後(旗山因沙洲似旗桿,山似旗而得名),而有旗後之名。 中洲是沙灘堆積而成的沙洲,因為位於高雄港和外海之所以稱之為中洲。 (2018年8月17日從YAM搬到痞客邦, 人氣從0開始重新累積)。 旗津地區開發甚早,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清康熙年間乃在旗后山頂興建砲台,主要負責鎮守高雄港。 這座砲台營區建築多以紅磚建造,深具傳統中國風格,來到八字門八字牆,還能看到門楣上「威震天南」四個大字,氣勢非凡。 牆上磚砌相對的囍字,角落搭配蝙蝠刻紋,壁面、階梯面的許多傳統建築花樣,皆是中國風格的象徵,值得令人細細品味。

1945年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月1日開放參觀。 從旗津輪渡站開始步行, 經海岸路、通山路、文正巷和旗下巷, 最後到達旗後山的山腳。 我倆在路標旁停下來想想先往那一個景點遊覽, 最後決定先往看來比較易走的旗後砲台, 然後下山才往旗後燈塔。 旗 津區曾是高雄發展最早,人口最多的一區,可是曾幾何時,她的發展卻緩慢了下來,人口亦呈現負成長,更顯現人口外移的嚴重性;究其原因,係因交通、就學、 就業、就醫、生活品質等條件無法與市區比擬而致然。 交通方面因搭渡輪與換車間均須等船或等車而耗費時間,雖說目前當地居民搭渡輪已是免費,但時間上確仍有 其受限之處。

旗後: 高雄景點|高雄旗津燈塔(旗後燈塔)、旗後砲台、旗津老街一日遊必遊景點,玩港都,絕不能錯過這裡!

佔地約七公頃的廣闊園區內,除了巨大醒目的風車外,還設置有觀海平台、容納千人的表演場地,以及可以悠閒漫步的步道,與可供休憩的草坪區域。 在風車公園內,可以靜靜感受海風吹拂,聆聽海浪聲音,一覽旗津的海岸風光。 又稱「興隆莊」,為明鄭氏軍隊於高雄所設四個營鎮之一。 目前左營境內保存的遺址,包括東門、南門、北門、護城濠及鎮福社、拱辰井,清道光5年(1825年)由官民合資興建而成的鳳山縣城,是當時臺灣第一座以土石興建的城池。 1863年打狗開港,1883年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漢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維護夜間船隻進出港的安全。 日治時期重建,燈塔底層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主體後方則是八角形磚塔,頂部為圓筒狀,現今燈塔北邊留存為清代所建之基座部分。

當時老艾只被隧道另一端的那光芒吸引過去,彷彿是個異次元世界的引力,拉著老艾的腳步往前行。 旗後砲台位於旗津的旗後山上,因為旗津早年發開的早,在當時的軍事地位上不容小覷。 慢慢走進砲台的碉堡區域,放眼望去都是厚實的外牆與掩體,雖然已經沒有太多昔日戰爭的痕跡,但是這裡依舊散發出一種沉穩帶點寧靜的安全感,與參觀府城的「億載金城」與「安平古堡」有著差不多的感覺。 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火力最強大的時候,配置了四門英製的阿姆斯壯砲,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日本依約為取得台灣,曾經在這裡與守軍發生了兩次砲戰。 上面看到那四個半圓圈,應該就是當時安置大砲的位置。

旗後: 文章分類

光緒21年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礟臺門額。 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 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礟臺」。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旗後礟臺」成為斷垣殘壁。 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旗後礟臺」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月1日開放參觀。 註:旗後礟臺門額說明旗後礟臺門額於乙未之役遭日艦砲擊毀損,門額之「□□天南」四字,僅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二字,因此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進行修復時,「天南」二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威震」二字以虛字呈現。

旗後

旗後建礟臺之紀錄,最早見於清康熙59年之《鳳山縣志》:「旗後汛:礟臺一大座、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 「旗後礟臺」為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旗後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礟臺,於次年完工。 「旗後礟臺」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礟臺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 「旗後礟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旗後: 旗後巡禮

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80年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時3年,並於民國84年1月1日開放參觀。 1866年馬雅各在旗津山腰買地興建簡易醫館,不僅是台灣第一個西醫醫館,並設置禮拜堂,成為長老教會在台灣的第一個禮拜堂,當時稱為「打狗禮拜堂」,國外商人都在此做禮拜,是旗後教會的前身。 〔記者侯承旭/高雄報導〕旗後教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的首座禮拜堂,也是台灣第一個西醫醫館,目前還保有許多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的歷史文物。 西元1883年設置的高雄燈塔,俗稱「旗后燈塔」,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旗后山頂,其塔身則為臺灣地區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頂部呈現圓筒形,可由燈塔陽台眺望高雄市全景。 ■【鼓山/棧貳庫渡輪站⇔旗津輪渡站】:高雄市區可以從鼓山輪渡站或棧貳庫渡輪站出發前往旗津輪渡站,棧貳庫渡輪站僅限週末及國定假日;鼓山輪渡站則是平、假日出發的船班都相當頻繁。

目前豐富的蝴蝶種類、甲蟲與鳥類為遊客主要觀賞的對象。 整片屬於亞熱帶季節林,高位珊瑚礁底質的石灰岩使得這裡的植物相特殊,例如全台面積最大的榕屬植物山豬枷,特色植物密毛魔芋、台灣魔芋。 多孔隙的石灰岩適合喜隱密的蛇類棲息,石灰質和有機質供應了許多蝸牛生長,這裡也棲息許多低海拔的留鳥,還有最廣為人知的台灣獼猴。 走在步道上,岩層不時可看見海洋生物化石,是別具特色的森林。

旗後: 景點

民國卅四年光復之初,設有旗后區,之後改旗后區笸中洲區合併,而稱為旗津區。 旗后砲台位於旗津區旗后山,為國家二級古蹟,砲臺的入口呈「八」字形,門額題有「威震天南」四字,而門口磚牆上,則有磚砌成的『喜喜』字,象徵傳統吉慶意義,在台灣的砲臺古蹟中,非常少見。 近年來智選飯店以濃烈的活潑設計在走出特色,像是前些年相繼開幕的台中逢甲智選假日飯店、嘉義智選假日飯店,雖然是商務飯店,卻有著與印象中的商務飯店截然不同的感受,也讓旅客有了新的住宿體驗感受。 2020全新裝修開幕的高雄愛河智選假日飯店座落在高雄市鹽埕區蛋黃區中,不僅緊鄰高雄熱門的愛河、駁二藝術特區等高雄景點外,距離高雄捷運鹽埕埔站走路只要五分鐘,飯店附近更是美食小吃林立,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到高雄市區小旅行的最佳選擇。 位於山丘頂上的旗後砲台為國家二級古蹟,坐擁高雄港最棒的美景,紅磚堆砌起的堡壘是19世紀時為了保衛高雄港而興建,充滿歷史的風情的古蹟現在也成為遊客到訪旗津時展望高雄港最佳的場所,眺望海,眺望城市景觀。 不過炮台上面沒有特別設置圍欄,看風景的同時也請多加留意自身安全。

  • 開墾於日治時期、穿透旗後山的旗津隧道原為一條軍事戰備隧道,古隧道於2005年整建,開闢成星光隧道供遊客及自行車族使用,隧道內舖設木棧道,內壁飾以十二星座的夜光彩繪及漂流木、蓄光石等素材,搭配洞中清涼海風,頗有置身點點星空下的浪漫之感。
  • 緊鄰旗津貝殼館的「旗津海珍珠」座落在旗津海岸線上、面向著台灣海峽,為亞洲最大的貝類公共藝術,由藝術家林舜龍大師打造,路過這裡很難忽視它。
  • 旗後砲台位在旗津的旗後山上,建於清領時期,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 受其推薦,另一名英國醫師萬巴德(Patrick Manson)也到打狗協助馬雅各在旗後的醫務。
  • 許多旅客都會停下腳步,站在耀眼的金色蚌殼前合照,聽說如若靜靜聆聽,可以聽到徐風與浪濤的旋律(但附近遊客很多的時候真的很吵,去聽了三次從未聽過)。
  • 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
  • 「旗後礟臺」為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於光緒元年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礟臺,於次年完工。

高雄捷運前鎮高中站搭乘「港都客運:紅9A」至旗津老街下車。 旗津是一座可愛的小島,有歷史古蹟還有許多海鮮美食,這兒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租車移動最方便囉本篇文章就來和大家分享超好拍又美麗的旗後砲台,好像迷宮一樣,可以鑽來鑽去,上上下下的探索,更是個最佳賞景場所,來到旗津絕對不可以錯過的一大景點。 馬雅各只好避走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旗後(打狗的的政治中心),當時打較不排斥傳教士,馬雅各因此在打狗(高雄舊地名)逐漸站穩腳步。 他開設禮拜堂,為當地人治療疾病,許多病患得到康復,馬雅各漸漸獲得居民的信任,並藉醫術吸引人前來聽講,許多南台灣的病患因此聽聞福音的好消息,打狗教會便成為宣教基地,續向鄰近鄉鎮輻射出去。 坐落在熙來攘往的旗津港口附近的旗後教會,近年已成為旗津地標,三年前歌德式的新堂(圖1)落成後,經常可見照婚紗照、畢業生在此取景,周末下午民眾還可免費進入參觀休息。

旗後: 旗津老街 【高雄】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停車資訊,美食推薦,搭乘渡輪體驗

雄踞旗后山頂,以雪白耀眼之姿守護高雄港,是港都的象徵,二次大戰時曾遭受機槍掃射,但仍無間斷地守護船隻通行,歷史意義非凡。 畢竟是康熙年間的產物,旗後砲台的整體設計相當具中國風,園區建築多以紅磚建造,壁面、階梯都有許多中式傳統建築花樣,值得停留多看幾眼。 經過熱鬧喧騰的老街,慢慢往山邊前進,兩旁的屋舍並不高,陽光如烈火般地照耀,老翁們在家門前的巷弄寒暄,這副簡樸的美好光景,就是旗津的日常寫照。 老艾提醒你,從小港那方向往過港隧道的路途有超多聯結車的,簡直是大型車的車展,如果你要自行騎車或開車從那邊過來旗津,務必要小心駕駛,才不會發生碰碰車的狀況。

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差派宣教師馬雅各醫生,來台灣宣教。 於主曆一八六五年五月廿八日登陸打狗港旗後(高雄市旗津區,正式受派宣教師登陸的第一站),十九日後一行人轉往台灣府城看西街(台南市)租厝行醫傳道。 同時亦為著紀念盡力研究熱帶病症,有熱帶醫學之父的萬巴德醫生,醫館名是〝慕德醫館(打狗醫館)〞,這間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館。 後來也招募學生,只有一位名叫林晟得到醫學文憑証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次的聖禮典是佇主曆一八六六年八月十二日由宣教師為霖牧師為初結的四粒果子:陳齊、陳清和、高長、陳圍4人施洗並主持聖餐禮拜。

旗後: 旗後砲台(高雄)城市裡的童話小鎮,IG打卡必拍旗津景點

1865年英國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奉命來台灣行醫宣教,從高雄旗津登陸,隨即前往台南府城宣教,因受到居民抵制,又返回高雄旗津。 因為打鼓山與南邊的旗後山,曾連接在一起,之後因為地震或其他的地變而隔落,加以海水衝擊而被切斷分立。 西元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葉,由於屏東平原開發後,缺乏水土保養,流失泥砂;又因下淡水溪流出的泥砂隨著海流北流,遂使旗後山的東南與環抱高雄港的砂丘連接,並漸次延伸其砂嘴,迄十九世紀中葉,高雄鹹水湖(即高雄港)始告完成。 旗後又稱「漠德那斯島」據『高雄市志大事年表』記載:「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荷蘭宣教士出版之地圖,稱旗後為漠德那斯島。」而旗后山又叫做砲台山,為清道光廿八年(西元1848年)英艦Saracen 號測量此地時所命名的。 故歐洲人稱旗后山為砲台山(Saracen Head)。 清康熙年間,旗後已形成聚落,其後屬鳳山縣大竹里稱作「旂後街」;日據初期,稱為旗后隸屬鳳山縣打狗辦務署,之後稱作旗後庄,隸屬台南廳打狗區,民國九年改成屬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日據末期設有旗後町區會和旗後町,同樣隸屬高雄州高雄市。

旗後

行駛新生高架道路,從中山高速高路出口下交流道,走過港隧道、旗津一路等路線即可到達旗津老街。 亦可開車前往前鎮新生路輪渡站,隨車搭乘前鎮-中洲航線的渡輪前往中洲輪渡站。 高雄燈塔(又稱「旗后燈塔」或「旗後燈塔」),坐落於旗津的旗後山頂,在清領時期爆發英法聯軍之役,並開放打狗通商後,因應船隻增多而於1883年建造旗后燈塔,以維護商船貿易安全,並於日據時期又再加建一座八角形的圓頂磚塔。 高雄燈塔是全台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不僅外觀獨具特色相當醒目,還能將高雄市區全景盡收眼底。 到旗津一定要登上高雄燈塔,除了能夠遠眺西子灣,還能看見遊船不時駛過,適合細細欣賞優美的景緻。 ,又因地勢突出而曾稱旗後島,是臺灣高雄市旗津區北端的一座山丘,毗鄰旗後市街,海拔48公尺,是原旗津半島,今旗津島的最高點。

旗後: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居民除感同屬居住在高雄市轄,又可維持其世居古厝外,大多為了子弟就學、就業,而各自有外移的思維。 旗津區由民國35年的11,803人增加 到民國74年的34,772人,但自民國64年開始則出現了負成長現象,於民國42年首現人口外移的跡象,59年以後外移人口愈烈,截至94年底總人口數 為30,210人。 旗津自民國56年(1967年)第二港口開闢後,又成為孤立的離島,對外交通非船莫行。 幸而高雄港過港隧道於民國73年(1984年)5 月竣工通車,長1,550公尺,總工程費新台幣4,005,810,000元連結市區交通,更助長了旗津的發展。 旗津是高雄古蹟的大本營,旗津目前有列名 古蹟四處: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天后宮、旗後燈塔與旗津國小舊校舍(現已大致舊址改建)各為三級古蹟。

旗後

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臺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清光緒元年1875創建, 清末為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三座砲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砲台」現已埋入土堆,次高為「旗後砲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砲臺,三個砲臺互成犄角,結合為一組防禦線。 決定了先往旗後砲台遊覽, 便馬上轉左沿寬闊的馬路走上旗後山。 今天沒有遊客, 沿途十分清靜, 只有雀鳥歌聲伴我們前行。

旗後: 渡輪

旗津是高雄的著名景點,到高雄必去旗津已經是等號了。 旗後 旗後 近年旗津景點搭配鹽埕的駁二的文創風,套餐式的行程組合成為初訪高雄旅客的最愛。 而我最喜歡的事到旗津騎腳踏車追風、坐在向晚的旗后山上看夕陽,單純就是我最喜歡的旗津款。

旗後: 旗津國小

旗津地區開發甚早,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清康熙年間乃在旗後山頂興建礮臺,主要負責鎮守高雄港。 這座礮臺營區建築多以紅磚建造,深具傳統中國風格,來到八字門八字牆,還能看到門楣上「威震天南」四個大字,氣勢非凡。 5月16日(本主日)下午2:00,凱旋教會舉辦胡志超牧師、張芷瑋牧師就任授職特會,兄姊可自行前往參加。 愈走愈高, 差不多到達山上的旗後砲台, 視野漸漸開朗。

走在堤防邊的步道,除了耳邊貫耳的是浪花的轟隆聲外,還有徐徐微風,眼前看出去就是一天藍色海岸,我取之為「風津藍」,是以「風車公園」加上「旗津」之名而誕生的地方限定色。 搭乘渡輪從哈瑪星橫渡到旗津之後,先別急著往人潮擁擠的旗津老街裡竄,先散步走到旗津人的信仰中心,去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旗後天后宮」拜個碼頭吧! 接著去租一台腳踏車,穿越漁村的小巷,你才會遇見旗津日常的風光,遇見矮牆上的小花貓。 接著在碼頭前租一台腳踏車,沿著自行車道開始騎,一個灣撞見了蔚藍的旗津海岸公園,乘著風慢慢騎,鹹鹹風撲鼻而來,風車公園就到了,沿途享受的都是一步一步踏實過後才能品嚐到的「旗津味」。 其歷史為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後,臺灣開放打狗港(高雄港)通商,船隻通行日漸繁多,1883年由英籍工程師建立方型磚造燈塔,供船隻安全照明使用;日治時期配合高雄港區擴建計劃,於原址旁改建為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塔高15.2公尺,於1918年完成。 來旗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到鼓山的渡輪碼頭搭渡輪過來,這種方式去旗後山比較快,另一種則是從小港方向通過過港隧道,抵達旗津的另一頭,這種方式適合開車前往旗津的旅人。

一樣沿著道路往下走,不時能看到遠處的高雄港,很喜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景,就像之前去釜山白險灘文化村的時候一樣,突然撇過一條小巷子就能看到大海。 老艾繞了一圈,又回到渡輪站,醉意猶存,好像剛剛遇見的那些美景都是一場千秋春夢,泡沫般的夢幻,美的實在太不真實了。 屬於外來水果的番茄,因為特殊的茄子味道,有些人不喜歡,便自行研發出沾醬的吃法,而這樣的醬汁非常特別,是醬油、薑、甘草粉、糖,攪拌後沾著吃,更是南部發展出的特別的吃法。 第一次吃番茄沾醬油膏配薑泥,味道很是特別、卻毫無違和感,甚至覺得越吃越好吃! 而傳統古早味番茄切盤商店的番茄因為是精選過,基本上不用沾醬也很好吃。

旗後: 旗津旗后觀光市場

因海產新鮮、便宜,吸引遊客慕名而來品嘗選購,帶動了漁村的觀光產業,成為現在烤花枝、海產店林立的漁村風光。 但就如同老艾先前講的,倚靠在一面大紅牆,拍出來的照片都是名模般的好看! 這裡紅磚牆面、紅磚拱門,都能為你的IG、FB增添許多美麗版面,喜歡拍時尚帶點復古風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麼美的地方囉。 燈塔也是很美,雖然它並不是很巨大的建築,但是無論天氣如何,它都會在這個地方給海面上的船隻點一盞燈,想到這裡,它突然像是長大了好幾倍,一種安全感油然而生。 這個時候就會很想使用相機內的玩具效果拍攝,拍攝建築物感覺不出玩具模型的效果,反而拍攝在海水域場的人比較看得出來,真的有種在看黏土人的樣子。 站在上面可以一覽高雄市景,清楚的地標包含旗津海水浴場、高雄港、85大樓等都可以看得到,當然天氣好的話可以看到的視野又會更廣。

而蜿蜒的海岸地形也依循時間的遞嬗,孕育著獨特的自然生態。 旗油,因位於旗山(今旗后山)之後,又稱「旗后」,又因此地是船舶往來津渡之處,所以台灣光復後取名為「旗津」。 這個地域非常特殊,是一條狹長的沙洲,位於高雄市西南方,長十一公里,寬僅二百公尺,面積只有一,四六三六九平方公里(西元一九七五年)因開闢第二港口,將南端原與小港區海豐村相連的部分切斷,於是旗津就成為離島了。 旗後砲臺為二級古蹟,在臺灣古蹟中較具中國風格特色的建築,其使用的建築材料為鐵水泥及紅磚,兵舍屋頂為密集的木樑與厚實的鐵水泥層,最令人印象深刻、引人注意的是入口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砲臺內的中央穿道可見非常考究的砌磚法,這是中國工匠的傑作。 旗津為國內觀光旅遊景點前三名,有鑑於此,旗津天后宮興建一棟現代化住宿會館,服務廣大香客與遊客,回饋旗津地區的觀光旅遊發展,提供到訪的香客與遊客一個便利舒適的住宿空間。 到旗津隨處可見許多販售烤小卷的攤販,而我個人最喜歡這間位在旗津海水浴場前的「旗海園碳烤小卷」,現點現烤的小卷非常新鮮,而且老闆娘非常親切,烤魷魚的同時也會和客人閒聊拉近關係,讓人感受的南部的人情味。

旗後砲台位在旗津的旗後山上,建於清領時期,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旗後 雖然是由英國工程師設計的西式砲臺,但建築本身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包括紅磚牆面、牆上刻紋、以及刻畫在牆面上的文字「振震天南」和「囍」,都彰顯出典型的中式建築特色。 此外,由於當初是為了加強海防所建的軍事堡壘,登上砲臺後可以將旗津、高雄港一覽無遺,乘載著歷史記憶的砲臺,與繁華的現代港灣風光,值得細細品味。

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台灣巡撫劉銘傳為了加強防務,又聘德籍工程師鮑恩斯修建旗后砲台,並購買英製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砲四尊,安置在砲台南側,使其成為一座威力強大的西洋式砲台。 光緒廿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十月十五日,日本軍艦攻打打狗港,吉野號擊毀門楣,攻佔旗后等多處砲台。 旗後 日治時期時,砲台之大砲被拆走熔毀,台灣光復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砲台成為斷垣殘壁,直至民國七十八年(西元一九八九年)高雄市政府辦理重修,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完工,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年)元旦開放參觀而重現砲台風貌。 砲台的開放時間為週二到週日、國定假日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

每逢國定假日的次日、農曆除夕、年初一、中秋、端午不開放。 旗后觀光市場的位置,是位於旗津三路,由於旗津是個靠海維生的地區,所以此觀光市場的建築非常有海洋的特色,外表是以三層樓,並以魚骨形狀的鋼骨為基底。 高雄港在築港之前,旗後原本是高雄市漁業的發祥地,清代隸屬台南府要隘,曾築砲臺於旗後山上,與打鼓山大坪頂砲臺,互為犄角,「鎮南雄關」之稱。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日本大正九年)成立高雄郡高雄街,街役場設船頭,政治重心轉移,旗後逐漸走下坡,之後設有旗后、平和、中洲三町。 台灣光復後,將原有三町會合併改高雄市第一區公所,民國卅五年奉令改為旗津區。 高雄捷運西子灣站、高雄輕軌哈瑪星站出站步行10分鐘至鼓山輪渡站,搭乘渡輪前往旗津渡船頭,船程約十分鐘。

旗後: 高雄旅遊網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