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大學詳細介紹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東初老人曾發表多篇文章呼籲佛教界成立佛教大學,而聖嚴法師則於1961年在《人生》、《覺世》等刊物中為佛教大學請命。 然而直到1998年10月2日才得以召集了相關人員擬定了「法鼓山佛學院規劃書」,隔年3月2日於農禪寺召開第一次佛學院籌備會議。 2000年3月15日再於農禪寺舉辦一場「佛學院辦學經驗交流座談會」,邀集了當時台灣各佛學院負責人,就僧伽教育、佛學院運作進行廣泛的交流。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僧大確立了建校目標及完成各項軟硬體設備後,於2001年秋開辦,首屆招生計有男眾九名、女眾廿九名共卅八名學生報名考試,實際錄取男眾五名、女眾十八名。 僧伽大學 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一生戮力於漢傳佛教教育之深耕,秉持「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悲心與弘願,於1985年假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本所,以培育佛教高水準的教育、弘化人才及健全佛教的教育體制為目標。

僧伽大學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淨覺佛學院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附設於光德寺至今,每一屆三年,已畢業九屆,第十屆學僧,正在修學中,是出家眾的專門教育機構。

僧伽大學: 相關推薦

大陸叢林雖然廣大,但畢竟僅是傳統寺院建築,佛館建築結合傳統與現代,讓一般社會大眾或是沒有佛教信仰的人,都能來此淨化心靈,消除心中的煩惱,佛館對教化社會有很好的功能。 學習內容以戒、定、慧三學為基礎,依聞、思、修三慧為階梯,以出離心及菩提心為根本,以發揚法鼓宗風之禪法為責志,培養具有國際觀,悲智具足之宗教師。 法鼓山僧伽大學是由國際知名禪師–聖嚴法師於西元2001年所創辦。 以弘揚漢傳禪佛教的精萃為著手處,孕育推動人間淨土的舵手為理念。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務實、奉獻為本懷,透過正規教育的養成,造就研究、教學、弘法、專業服務領域裡,引導大眾、啟迪觀念的各種專門人才。 大學院教育具有急切性、需要性、前瞻性,且是以穩健務實的步伐進行,為法鼓山大普化教育與大關懷教育的根基和發源點。

  • 本校學生秉持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 為了便利地方人士集會活動, 長老更提供建地,興建了一幢阿蓮鄉崙港社區活動中心,使光德寺除了是全省信眾信仰禮拜之寺院外,更是地方人士舉辦各項活動的據點。
  •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 身為一位宗教師,能否時常清楚觀照到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況和環境氛圍,還是在無意中就落入了經驗、知識、思辨的內容技巧面而沒有覺知,都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 僧大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在圓滿結語時,提到:「『語言』沒有對錯,它只是人們用來溝通和聆聽的工具。」希望學僧們可以體會「宗教師的語言」和「宗教學者的語言」之間的不同。
  • 茲簡略介紹于後:在弘法方面,除了不定期舉行佈教活動之外,自從 1964年開始,在高雄市鳳鳴電台,開播「淨覺之聲空中佈教節目」,並將節目擴充到正聲公司台北台與高雄台、草屯中興電台。
  • 同年九月,經由泰國母校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的核准認證,大乘佛教研究所第一屆正式招生。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學僧讀「前車之鑑」是為了走「明日之路」,僧大望栽培出能思考未來五十至二百年的佛教出家人。 師父說:「僅喊著跟上時代步伐,實嫌不足,必須要有『若不能指引時代方向,便會受到時代淘汰』的自覺,佛教才有遠大的明日。」或許,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的。 承先啟後,定可指導未知的征程;續佛慧命,則繫於宗教情懷中變與不變的慈悲和智慧。 「佛館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清淨莊嚴道場,不愧是娑婆世界中的人間淨土。」淨心長老表示,此次帶領僧伽大學的學生來佛館參學,讓他們知道有佛館如此偉大的建築,這只有佛光山做得到,大師的宏願值得學習。

僧伽大學: 佛學推廣中心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此一機構主要的活動則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為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大學院教育共有四個單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籌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以及2007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法鼓佛教學院,為全國第一所單一宗教研修學院。

僧伽大學

經過二十餘年努力,於2007年正式獲教育部核准設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因此中華佛學研究所將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交由「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現稱法鼓文理學院)續辦,本所則逐步回歸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的任務。 10 本所並與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洽談締約計畫,開啟雙方學術合作交流契機。 12/26 本所舉行「卸新任所長交接典禮」,由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擔任監交人,原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果鏡法師從中華佛研所代理所長果肇法師手中接下所長一職,成為中華佛研所自1985年成立以來的第五位所長。

僧伽大學: 淨覺僧伽大學 – 研究所碩士班課程架構 Structure of Corriculum Wiki

演廣法師以大劍獅和小劍獅做為開場,吸引同學的好奇心,從中切入心五四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之講題,從而將生活中負面心態的第五它「都是它」與心五四的四它做對比, 講述「心五四」之「四它」的運用。 有時愈簡單,反而愈美好,如同中國哲學家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間恬淡的美,在於我們怎麼用心去品嚐與體會,而散發自內在身心和諧的美,則因其豐富底蘊,則更容易讓人與之共鳴。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走入自然前簡短的灑淨儀式,觀世音菩薩聖號與大悲咒回音蕩徹山谷,祈願蒙佛菩薩願力,一切所聞眾生悉皆得度。 帶著祝福,隨主人一句「走我走過的路」,避免眾人侵擾土地下忙碌工作的蚯蚓等,學僧們亦跨出一致步伐,走入田間,開始與茶樹接觸的初次體驗。 從摘茶、日光萎凋、炒菁、揉捻、乾燥、焙火、成茶到品茶,飽覽道道工法中的用心,並在茶故事的引領下,味覺與嗅覺的閥域亦漸次舒展,心慢慢收攝,開始體驗此番過程中的禪味。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經過兩年多緊鑼密鼓的籌備,建校的宗旨、目標及硬軟體環境愈臻明確。 確立了僧伽大學的設立,是為了培育能夠洞悉新時代的要求、足以代表漢傳佛教的精神與內涵,並在國際宗教界和學術界佔有一席地位的僧眾人才。 讓二十一世紀的僧眾更具深廣的氣度與宏觀,以漢傳佛教為基礎,吸收南傳、藏傳佛教之優點,開創出佛教的新紀元。 僧伽大學 僧伽大學的成立,是邁向此宏大願景的第一步,讓有心於以弘法利生為志業的學生,能在此奠定下紮實的基礎。 淨覺養護中心原有申請政府補助款,然因內政部與高雄縣政府意見相黜,期間公文往返一波三折,導至工程無法順利開工。

僧伽大學: 大學院教育

僧大的佛教史課程重視其宗教性,宗教關心苦難,不管是自己或別人的苦,都易激發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操。 還包含信仰的實踐、因實踐而有的宗教體驗、普度眾生的權巧方便,也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這些都屬於宗教性的創發。 如同繪畫創作必須有其「藝術性」、詩詞創作必須有其「文學性」,有別於以理性、科學、學術的方法來看待歷史,更多了宗教情操的培養。 淨心長老主持光德寺後,除從事增建、重建以充實硬體設備外,先後創辦佛教教育、弘法、文化、慈善、福利事業,並將這些佛教事業,從光德寺擴張到全省以及美 國,茲將其佛教事業。 《維摩經‧佛國品第一》言:「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誠如二年級演說《維摩經》的學僧提到,法鼓山「心靈環保」及「人間淨土」的理念依據即出自此經典,而似彷彿領略到修行當由本心悟入的重要。 此次14位參加的學僧中,共有3位講者宣說《心經》,另有3位則以師父提倡的「心五四」切入講題。

以實踐漢傳佛教具有包容性與消融性的理論及實踐方法,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並具有高度宗教情操的現代僧才,來擔當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大任務,為主要目標。 本校的設立,是為了培育足以代表漢傳佛教的精神與內涵,並能夠為國際宗教、學術界奉獻心力的僧才,開創出佛教的新紀元。 會長趙朴初居士的大力協助,同年8月,了中長老率領兩百餘位四眾弟子,組成「恭迎玄奘舍利團」,前往南京靈谷寺,迎請「玄奘三藏法師頂骨舍利」回台,並供奉於玄奘大學白聖紀念大樓「三藏館」,以為鎮校之寶。

僧伽大學: 僧伽大學

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創校歷史悠久,是一所聞名國際的大學,能夠獲得該校的畢業文憑,其學歷將廣被世界各國所承認,所以淨心長老接受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校長泰梭蓬大法師的美意,決定在光德寺設立僧伽大學。 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前後三次派員前來光德寺勘查環境、硬體設備,對於光德寺寬闊幽靜的環境,非常讚賞。 並經創校委員會議定為『淨覺僧伽大學』,于2003年9月10日正式舉行第一屆學僧開學典禮,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校長泰梭蓬大法師及校務委員會代表們不遠千里前來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淨覺僧伽大學導師覺光長老也親自蒞臨會場致詞。 師父有感於「社會一般的大學課程,只能教人如何做一個有作有為的在家人,卻沒有教人如何去做一個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因此如何建設一套結合佛教義理的學習,又能貴在生活的實踐,與宗教意志的磨鍊之僧伽高等教育制度,可說是勢在必行。 為相應於日後面對各界聽講者的習慣,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的「講經交流」,不限制主題、表達形式上也相當自由。

2000年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在台灣地區舉辦,了中長老榮膺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僧伽大學 經  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教授、日本天理大學交換教授、《佛教藝術雜誌》主編。 民國91年 01/10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霍普金斯教授蒞所演講,講題為:「西藏佛教─覺囊派的他空與格魯派的自空」。

僧伽大學: 自覺營

淨心長老發起于1997年、2001年,前後兩次邀請來藏傳佛教領袖達賴喇嘛,蒞臨台灣訪問弘法,為漢藏佛教交流寫下新的一頁。 達賴喇嘛于1997年第一 次蒞臨台灣訪問弘法,是三月二十日從高雄國際機場入境,二十三日上午光臨光德寺為信眾開示,並種植菩提樹留念,分別在高雄中正體育場、桃園巨蛋體育館弘法 僧伽大學 後,三月二十七日從中正國際機場離台返回印度。 第二次于2001年三月二十一日從中正國際機場入境,在林口體育館弘法後,四月八日下午光臨光德寺為信徒開 示,並在光德寺住宿,于九日早晨從高雄國際機場搭機,返回達蘭色拉。

僧伽大學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同時為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之弘化僧才,所以,世間學部分特別重視思惟能力與國際語文的培養。 因為要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英、日語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而要深入原典經藏教義,就必得修習梵、藏、巴語文。 未來的僧伽大學,將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為根本,在課程安排上,解門課程中除了律學、禪宗、教史,以及寺院行政管理、弘法訓練外,更開創設計了奉獻精神為主的福業修習。

僧伽大學: 活動查詢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台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台南分院」自此成立。 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灑淨啟用,翌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啟了台南地區弘法的新歷程。 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如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 另外,位於台南市佳里區的「雲集寺」,亦屬於法鼓山台南分院所轄之分寺院。 僧伽大學 然而近來由於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為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僧伽大學

其中,法鼓佛教學院已於2014年經由教育部核准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為法鼓文理學院。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1989年法鼓山創立,東初出版社開始化不同書系,包括「寰宇自傳」、「禪修指引」、「智慧海」、「現代經典」等系列,以及「有聲書」系列有聲書籍,並於1994年集結聖嚴法師之前所有著作,輯成一套四十七冊的《法鼓全集》。

僧伽大學: 新北市大專院校列表

03/20 「漢藏佛學文化交流研究班」第二次協調會議確認「漢藏佛學文化交流研究班」改為「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並確定招生相關事宜。 本班創立宗旨為:促進漢藏佛教文化交流,使漢藏佛教發展更具多元化。 03/20 本所網資室顧問維習安博士,於四月赴日本京都大學任教,臨別前邀請其演講,講題:「電腦、佛典與研究方法──電子佛典的過去與未來──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年回顧」。 03/28 本所締約學校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三友健容部長蒞所,並舉行《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教.諸問題》日文版出版,暨致贈該書500冊作為賀禮。 僧伽大學 04/06 教育部宗教教育專案小組,計有恆清法師、李豐楙、林端、林本炫、蔡彥仁、林鴻信、顧忠華、徐會文共八位教授至本所訪視。

僧伽大學: 活動花絮 更多..

課程設計,以全方位的學習為方向,重視思惟能力與國際語文的培養,幫助學生開展寬闊的格局與氣度。 除安排戒學、定學、慧學等解門與行門的課程之外,更設計了以奉獻精神為主的福業課程,以及有關身心及僧格之陶冶的德業課程。 民國78年 04 四月間,本所開始著手遷建計畫,於台北縣金山鄉購置土地近六十五甲,命名為法鼓山,以建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中心為目標,積極建設中。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87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同年7月1日奉准立案,於8月22日舉行成立大會。 而之前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之《華岡佛學學報》,自第九期起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10/29 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與國立臺灣大學陳維昭校長簽定「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經營合作契約。 由中華佛學研究所網路資訊室負責「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的資料蒐集、組織與數位化等工作。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 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民國89年 11/07 蒙藏委員會藏事處初步提議與本所合作,就長期停留國內弘揚藏傳佛教的西藏僧侶,提供其學習華語文暨以華語弘揚西藏佛法的訓練計畫。

僧伽大學: 創辦人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