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觀音亭9大著數

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 在1950年代,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寶藏巖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

如今因為時代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或是因為歷史過程中曾遭遇的經營管理問題,現在寶藏巖的慶典規模已不若往昔。 位於福和橋下、座落於新店溪畔、倚靠虎空山(蟾蜍山支脈,標高80公尺,文獻中昔稱為拳山,今日也被稱為小觀音山)而建的寶藏巖,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 17世紀末,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正式統治台灣,閩南人逐漸移民,其登陸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

寶藏巖觀音亭: 建築特色 :

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聚落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底,距離位於羅斯福路四段的捷運公館站僅約800公尺,步行約10分鐘(以1號出口為準)。 捷運公館站是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的停靠車站,站外的同名公車站牌有超過45條公車路線在此停靠。 2006年6月,台北市政府依當時1993年所公告的拆遷補償辦法,發出公文提醒居民需在2006年10月31日前全數自行搬遷,以進行部分願意留住,及符合社會弱勢條件的原住民房舍修繕,並將部分整建為寶藏巖共生聚落。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的建築方位為座東北朝西南,建築格局則是單殿配左右護室,風格上混雜了傳統閩南風格與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風格。 來寶藏巖,別急著進去國際藝術村,先在寶藏巖拜個拜,欣賞一下廟中廟的獨特結構及過去前人所留下來的墨寶石柱與雕刻藝術,也是種不一樣的體驗。 穿過有著石獅的門口來到廟前,也許是為了配合地貌及後方的藝術村,不論是最外面的大門或是進入寺廟都是從側邊進入的寶藏巖,就顯得與一般寺廟相當的不一樣。 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2006年六月底,知名邊緣性格藝術家吳中煒進駐寶藏巖,並以『社會運動即為行動藝術』為概念,進行一連串行動。 然而,這也塑造了寶藏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特色─「廟中廟」,亦即以多層樓之新廟體將單層樓之舊廟體完全包覆在內,爬上樓即可近距離欣賞舊廟體的屋頂雕飾。

寶藏巖觀音亭: 聚落發展成型時期

1997年9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師生正式進入寶藏巖地區,進行居民訪談、調查,城鄉所學生協助也一直持續到國際藝術村的落成。 寶藏巖觀音亭 《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由於地勢與地理位置,日治時期的寶藏巖曾設有高炮部隊,山麓南岸也有數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臺;國民政府遷臺後,更成為臺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隨之而來的管制,讓信徒難以出入,寶藏巖寺務趨近停頓。 戰後寶藏巖地區軍事管制的解除,於民國57年(公元1968年)重新正名為「寶藏巖」,並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重修。

寶藏巖觀音亭

穿梭在巷弄中,還可見到過去遺留下來的防空洞和支槍堡等建物、因拆除而成為開放區的爐灶、路上斑剝的磚瓦和保留下來的房舍;在社區生活的長輩和居民,讓整個聚落活脫變成一本歷史書,也更能體會大時代變遷下群聚空間的整體氛圍。 日據時代,被劃分成萬華、中正和大安的舊古亭區,因緊鄰水資源,設置自來水處理廠,供應大台北地區的民生用水,又因其為水陸運輸要道,被日本軍方劃歸為管制區。 二戰告終,國民政府接手前的空窗期,寶藏巖一帶有6戶人家落戶,3戶透過廟方介紹,居住於寶藏巖觀音亭周邊;另外3戶則在新店溪旁,靠採砂石維生。 寶藏巖觀音亭,這座寺廟建於清乾隆56(西元1791)年,並於道光年間修建。 由於當時上岸的福建泉州人信仰觀世音菩薩,於是在此建寺,成為住民的心靈依止與信仰中心。 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作為過去沿著新店溪上岸的泉州、漳州移民的地區信仰中心,又有著觀音亭、石壁潭寺、寶藏寺等別稱。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聚落

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由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 寶藏巖,又稱寶藏巖觀音寺、寶藏巖觀音亭、寶藏巖寺、石壁潭寺、觀音媽廟等。 址在臺灣臺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觀音菩薩,安溪移民無不參拜。 1997年8月5日, 由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寶藏巖」為市定古蹟。

寶藏巖觀音亭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 寶藏巖觀音亭 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寶藏巖周圍的公館地區,因台北都會整體向外擴展因素,不但成為台灣大學生活圈中心,也成為台北縣衛星城市的新店、永和、木柵的輻輳點。 在此因素下,1960年代後公館就持續快速的發展,並於1980年代形成台北相當重要的「公館商圈」。 相較公館商圈形成,寶藏巖社區的兩百多戶違建住宅因為限建與地狹人稠等因素,呈現停滯情況。 1930年代中期,台灣總督府的台灣軍開始於寶藏巖地區設立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寶藏巖觀音亭: 歷史

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 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的寶藏巖正是當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一說為女)所建。 1997年3月,與寶藏巖違建社區情形很類似的台北14與15號公園被強制拆除,因為未安置妥善當地弱勢居民,引起輿論反彈。 6月10日,台北市政府暫緩原本的全面強制拆除,並開始安置計劃。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3.林美容,2004,〈臺灣的民間佛教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卷2,期3,頁1-34。 最初或專稱山寺為巖,或相沿成習因襲祖廟之名而稱為巖,不在山者,亦統稱為巖,特別是拜觀音或清水祖師之寺廟,常稱為巖。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又名游大川香田碑記、重修寶藏寺碑、觀音亭碑,立於1798年(嘉慶3年)。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

1994年11月,市府公告拆除寶藏巖違建社區,因為當地約一百餘名仍居住居民不斷陳情,1995年5月27日拆除寶藏巖社區工作暫緩。 民國63年(公元1974年),寶藏巖曾被列為重要古蹟,後因整修失去古風,而被取消資格;直到民國86年(公元1997年),才又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雖然是改建過後的新寺廟,不過還是仍舊保有著一些過去舊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像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石柱和日治時期刻有臺北觀音亭的飾牌。 至今聚落建物約87戶,樓層數多為一至二層,2009年10月開放原住戶22戶進住,現為「特定專用區」,規劃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主題區,積極朝向「聚落活保存」之目標邁進。 同年10月26日,楊子頡等人於台北市文化局在居民安置尚未完成情形下,逕行舉辦的寶藏巖開園典禮中演出行動劇,遭警方阻止。 2003年6月,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為落實初期參與保存寶藏巖之理念,爭取到文化局委託規劃案,以實踐都市空間改革,為居民爭取權益與聚落保存往進步發展的可能性,試圖改變市府都市政策。

寶藏巖觀音亭

其中廟內的褵虎石窗與1798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國民政府來台後,此處的軍事用地持續保留,政府授予這6戶人家特別通行證,可進出軍事管制區。 1970年代,軍方撤離,居民大量湧入,許多人從中南部北上落腳於此,還有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分校和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租借房屋;一夕間,寶藏巖住民暴增到200多戶,成為名符其實的違章建築。 2006年2月,《紐約時報》將寶藏巖與台北101並列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是旅遊攻略的必玩路線,吸引了大量遊客到此參訪,也讓原本難逃拆遷命運的寶藏巖,轉型為藝術家與居民共生的微型聚落。 座落在台北公館商圈後方的寶藏巖,是侯孝賢執導電影《南國再見,南國》的拍攝地;島國特色的油毛氈屋頂,是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建築特色。 這裡雖素有小九份的美名,卻是不折不扣的違章建築;居民與政府抗爭幾番波折後的今日,藝居共生並蒂開花,寶藏巖成為城南歷史脈絡的重要資產。

寶藏巖觀音亭: 交通資訊

由該寺信徒游大川捐置田業記事,闡述原由、界址,以所得租穀充, 為佛祖香燈,其孫游觀瀾亦捐香燈谷三石,補刻於後。

寶藏巖觀音亭

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 這些與寶藏巖相鄰的住宅並非觀音媽廟的信徒,也與廟方毫無來往,多是單純的尋找住所的駐軍或榮民老兵或其家屬,於是這些違章建築漸漸成為聚落。 1965年,寶藏巖下方之新店線鐵路(1921年開業)連同鄰近的水源地車站廢止。 「寶藏巖聚落」名稱源自鄰近的廟宇「寶藏巖」,又稱為觀音巖仔。 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菩薩的山邊佛寺,為當地的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

寶藏巖觀音亭: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多數的文獻中,都引用清同治年間出版的《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寺觀中所載,認為寶藏巖正是由康熙時期移民者之一的郭治亨(生卒年不詳)及其子所興建,並將寶藏巖的創建年代定為康熙年間中葉,約是17世紀晚期。 由於拓墾後推估約需累積20 寶藏巖觀音亭 年,才有較充足的人力物力可能建廟,目前已有部分學者認為《淡水廳志》記載正確的解讀應是康熙時代渡臺的郭治亨在乾隆年間興建該廟,只是年月失考。 寶藏巖的創建年代應較接近碑中所記之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前,後來再由立碑人監生游大川(生卒年不詳)捐出水田租穀收成作為長年香燈供奉。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 17世紀康熙年間,清朝打敗明鄭,正式統治臺灣,移民陸續來到臺灣;其中有少部分移民沿著新店溪上岸,在現今臺北市公館、景美一帶登陸並進行拓墾。
  • 1994年11月,市府公告拆除寶藏巖違建社區,因為當地約一百餘名仍居住居民不斷陳情,1995年5月27日拆除寶藏巖社區工作暫緩。
  • 主要祭祀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作為過去沿著新店溪上岸的泉州、漳州移民的地區信仰中心,又有著觀音亭、石壁潭寺、寶藏寺等別稱。
  • 由於拓墾後推估約需累積20 年,才有較充足的人力物力可能建廟,目前已有部分學者認為《淡水廳志》記載正確的解讀應是康熙時代渡臺的郭治亨在乾隆年間興建該廟,只是年月失考。
  • 二戰告終,國民政府接手前的空窗期,寶藏巖一帶有6戶人家落戶,3戶透過廟方介紹,居住於寶藏巖觀音亭周邊;另外3戶則在新店溪旁,靠採砂石維生。
  • 經過道光3年(公元1823年)、日治時期、戰後至今幾次整修,現在的寶藏巖寺以「廟中廟」的形式存在,將舊廟包覆在新建築體之中。

但擁有傍水山坡之戰後違建眷村等等人文特殊景觀,再加上其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 寶藏巖觀音亭 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將該聚落報導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並列。 址在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觀音菩薩,安溪移民無不參拜。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移民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台北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台灣前民。

寶藏巖觀音亭: 台北、中正|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文藝渲染的山坡聚落

民國70年(公元1981年)與85年(公元1996年)的整修與慶成建醮活動,也間接顯示了寺方信仰活動的持續發展。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 從寶藏巖向外眺望,右前方是面對中永和的新店溪,左前方是蟾蜍山。 寶藏巖,座落在自來水源區後方的社區聚落,面對新店溪,背倚虎空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