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神轎詳盡懶人包

「鼓吹陣」是由鼓吹所組成的陣頭,民間稱作鼓吹,正式名稱則叫「嗩吶」,聲音高亢明亮,是台灣民間各種婚喪喜慶場合經常可見的傳統樂器。 不過用在不同場合卻有不同稱呼,用在廟會進香的神轎前叫做「轎前吹」;若是用在出殯場合則稱「棺前吹」,但無論如何,主要的意義都是在「帶路」,以增加熱鬧氣氛。 根據《天妃顯聖錄》之說,千里眼、順風耳原為西北方金精、水精。 水精具有火眼,能見千里之外的事物;金精則聽力靈敏,能聽見千里外的聲音,二位精怪經常出沒西北為害民眾,後來經媽祖出面收服二人,乃成為媽祖部將。 由於神童彷彿是小孩的化身,因此信徒大都是祈求養兒育女之事,諸如祈求小孩「好搖飼」,有的希望能早生貴子,也有祈求小孩能平平安安長大。

  • 祈福典禮內容與前述各典禮相同,祇是誦唸經典為「北斗經」。
  •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臺奉祀後,即成為臺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
  • 另外,貼有媽祖符咒的斗笠不要拿來坐或壓,香旗等神聖物也不要帶進廁所或是任何不潔場所內。
  • 在陣式上,除點兵閱將的三進三出外,官將首拜廟時,持三叉尖槍者將槍豎立直舉,左右增損將軍則走官將首使用的「三步贊」步法表示敬意。

在神轎起駕前,所有的鐘、鼓、哨角齊鳴,並由鎮瀾宮董事率領信徒,跪在天上聖母轎前,恭請媽祖起駕遶境進香,庇佑眾人隨駕進香一路平安。 上轎典禮定於出發前一日下午五時舉行,也就是在祈安典禮之後,由達官貴人恭請天上聖母登上鑾轎,並祈求天上聖母遶境賜福給沿途村莊的信徒,庇祐大家在未來的一年都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三仙旗」為頭旗副手,中間黃旗代表媽祖,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兩旁藍旗為護駕,旗面書上「大甲鎮瀾宮(謁祖)遶境進香」,旗頭也裝飾紅葫蘆,但不插香,行進時置於掌旗使肩上。 「頭燈」代表整個進香團的眼睛也代表光明,為照明之用,燈上繪有八仙,書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謁祖)遶境進香、合境平安」的字樣,掌燈者立於頭旗兩旁。 「頭旗」代表媽祖,為四方形的杏黃色旗幟,旗面鏽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頭旗、(謁祖)遶境進香」的字樣,旗頭為木刻紅葫蘆,兩枚紅絨球裝飾,葫蘆上插貢香一枝,旁有一藍一紅小燈,燈號與大轎上的燈號配合, 行進時掌旗使雙手執旗,旗面在前。 自古以來,在民俗文化中即有許多儀式上的「搶俗」,「搶頭香」即為最常見的搶俗,另外像是北港媽祖遶境後,大家也會瘋搶神轎上的覆蓋物,就是希望藉由「搶」這個動作,分得神明的靈氣和庇佑。

媽祖神轎: 祈求姻緣的愛情門診?月下老人幫幫我!

祈福典禮顧名思義就是要為信徒「祈求元辰光采、增財、晉祿、添壽,祛厄降福、合境平安」。 大甲媽祖進香前的犒軍是屬特定任務,是祈求神兵神將擔任進香期間的「維安」工作,並非常態、固定式的犒軍。 頭旗是代表主神的旗幟,進香時頭旗是走在進香隊伍的最前方,引導進香行進路線,並代表主神沿途向各宮廟致敬,或向前來迎駕的陣頭致謝,在進行間頭旗旗面也必定向前傾不可向後扛。 楊登嵙指出,以竹子作為轎桿,重量較輕且機動性高,可以隨時因應各種路況或突發狀況。 藤與竹的韌性與彈力可以緩衝行轎時的衝擊,除了輕便以外也兼具保護媽祖神像的功能。

日本拉麵相當多元,除了傳統的豚骨、醬油等風味外,近年也興起如布丁、辣巧克力… 信徒洪建華為了方便遊客,募集新腳踏車分別放在白沙屯車站、白沙屯天德宮兩處,供往來遊客免費自由騎乘,於2017年6月中旬首上路,獲得不少好評,由老技師駱政雄巡視。 因來此廟祭拜的人潮眾多,常造成白沙屯平交道壅塞,苗栗縣政府遂於2015年規劃拱天宮聯外道路,總工程經費約新台幣三億三千多萬元。 但聯絡道通車後,過年期人潮依然擠爆白沙屯,平交道人車爭道、險象環生,因此廟方計畫將白東里十一鄰道路拓寬、另在白沙屯天德宮周邊興建停車場,盼能紓解參拜車潮。

媽祖神轎: 白沙屯拱天宮:路線全憑神轎指引

加州蒙特瑞公園市的舞廳槍擊案發生兩天之後,該州半月灣市附近農場又發生槍擊血案,造成7人死亡。 當地議員表示,犯罪嫌疑人是一名67歲華人,受害者也是華人。 有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透露自己跟長輩在吵一個問題,「媽祖神轎會自己動嗎?」原PO強調自己沒有不信,但認為轎班手應該把神轎放下,「讓大家見證神轎自己動的奇蹟」,否則豈不是陷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論。 總是會有民眾想盡辦法觸摸媽祖神轎,摸不到即連摸一下神轎上的紅彩都好,其實這是相當需要反省的不當行為。 信徒口中的神蹟,卻在網路引發熱議,這名網友,好奇神轎為何不斷擺動? 神轎其實還分有許多種類,今天介紹的僅是素日大家最常見到、最易區分的輦轎形式,下次參與遶境時,大家可睜大眼睛看看神轎的形式,並觀察神轎上的神明和神轎種類的關聯喔!

在該儀式中,諸信眾及工作人員以徒步方式抬著媽祖神轎縱跨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區及橫渡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 隊伍上除白沙屯媽祖外,還有來自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山邊媽祖宮的山邊媽祖共同乘轎進香。 回鑾到通霄新埔秋茂園,由四人轎換八人轎,換八人轎後不准再鑽轎腳。 媽祖神轎 媽祖神轎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的特色是只有「起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為每年農曆12月15日下午擲筊,每年天數、路線皆不固定,信徒宣稱這是媽祖指引轎夫行轎前進。

媽祖神轎: 白沙屯媽現幼園 童鑽轎腳1舉動萌翻

搶香時將事先備妥之紅紙貼在原張貼處下方,即完成搶香儀式。 神轎是神明的交通工具,神轎班是負責神轎的所有事宜,舉凡神轎出發的前置作業,如綁轎,進香期間抬轎與管理的工作,以及供民眾祈求敬茶與爐丹等,都屬於轎班任務。 目前負責神轎班事務的有大安海口班及大甲橫圳班,每年由此兩班相互輪流負責。 千里眼、順風耳本為妖精,故後腦勺繫有一串黃色「高錢」,手上握有一疊黃色「手錢」,民間傳說高錢及手錢具有驅邪、治療疑難雜症…等功效,且二位將軍又是媽祖的首席護駕,身上所掛的高錢就成為民眾爭相搶奪的重點。 媽祖神轎 「高錢」和「手錢」每天都需要更新,而換下的高錢、手錢則分送出去,因是將軍隨身物品傳言具驅邪作用。

大甲媽祖進香始於清代,當時每隔十二年前往湄州朝天閣進香,但因規模不大且非常態性活動,因此並未引起注意。 日治之後大安港廢港,兩岸交通逐漸阻隔,大甲媽祖也轉向北港朝天宮「割火進香」,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媽祖進香活動曾中止數年,至 1948 年起才又恢復到北港進香。 許多世俗物質在進香活動中,因接觸、象徵、聯結而具有神聖性,這些世俗物質之所以產生靈力都是源自信仰。

媽祖神轎: 媽祖鑾轎神解析 粉紅超跑大解密

由中老年婦女組成一個非固定成員的組織,竟能如此有規律,基於對媽祖的信仰,繡旗隊成員以接力方式跟隨媽祖前往新港,在進香過程中許多婦女腳板起水泡、小腿抽筋酸痛難行,但她們依然堅持陪伴媽祖走完全程。 隊員間彼此照顧,互相照料,甚至是主動替隊員進行推拿按摩的服務,充分表現出團隊的互助精神。 這群台灣媽媽所組成的繡旗隊,是進香團中最令人敬佩的一支隊伍。 其後接連在76、77、79、80、81、84、88年等共計8次海上遶境,遶境範圍更擴及澎湖全島各漁港海域,此外還有北港朝天宮、台北吉安宮、基隆與花東等20座廟宇共襄盛舉。 也有民眾在臉書粉專「蘆竹白沙屯天上聖母傳統文化分享區」表示,徒步進香的400公里路程,不僅認知到自己的渺小,路途中颳風下雨還要走下去,也象徵人生不論遇到什麼挫折打擊,依然要勇敢走下去。 該名網友說「累了,隨地而做;睏了,席地而睡;餓了,一路上有什麼吃食就吃,隨緣自在、不挑剔,這是媽祖給我們的磨練」。

媽祖神轎

追媽祖的過程中有些信眾難免出現雙腳痠痛、起水泡,或是要曬太陽跟淋雨,讓人產生放棄念頭。 1999 年起,台中縣政府每年在媽祖進香期間舉辦「大甲媽祖文化節」,配合大甲鎮瀾宮辦理藝術表演、教師研習、學術論文發表會等週邊活動。 2001 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大甲媽祖進香列為台灣十二大民俗宗教活動之一,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也成為全國性的觀光活動。 雖然臺灣各地媽祖在農曆三月進香、遶境,但白沙屯媽祖鮮少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隊伍交會過,直到2004年4月25日在沙鹿創下首次相遇。 2016年3月17日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曾駐駕於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宅,2020年7月5日,白沙屯媽祖與山邊媽祖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時,停駕大甲鎮瀾宮,由副董事長鄭銘坤迎接媽祖鑾轎,媽祖信眾對此盛事十分興奮。

媽祖神轎: 春節前陸軍五六四旅實施反機降實兵訓練

2008年成立「鎮瀾兒童家園」,專收容失依兒童,歌手李俊翰與盲人歌手徐承邦為鎮瀾兒童家園代言一首歌曲-《媽祖的囝仔》(媽祖的孩子)。 鄉進士出身福建台灣北路淡水營都官府陳峰毫長生祿位 ;陳峰毫,福建龍溪人,乾隆35年武舉人,乾隆50年任大甲地區最高武官-督司。 鎮瀾兒童家園:位於台中市大甲區橫圳街附近,2003年4月興建育幼院,至2009年3月開幕,由財團法人大甲媽社會福利基金會設立,目前收容0歲以上孤兒。 ※本文原發表於2013年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今由溫宗翰重新進行圖文編輯後發表。

  • 在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經常有民眾向報馬仔求紅絲線祈求姻緣。
  • 由於紅絲線都有過香爐,有利於信眾求好婚姻、保佑家中孩童平安和生意順利。
  • 留八字鬍、戴老花眼鏡;頭戴斗笠留辮子,身穿清朝服飾、披羊毛襖;肩挑紙傘,手提銅鑼,紙傘上掛豬蹄、韭菜,繫酒壺,拿煙斗;右足生瘡且赤腳,左腳捲起褲管並穿草鞋,通常走在隊伍最前端,這就是報馬仔奇特的造型。
  • 臺灣媽祖造型,大多為體態豐腴、身材矮小,年齡目看多像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面部慈祥、和藹,雙眼微闔,呈仔細聆聽狀,就像慈母正在傾聽兒女述苦;體型微胖代表福相、穩重,帶給信眾安全感、信賴感。
  • 在表演過程中,獅子喜怒哀樂驚疑貪戾表情的展現,配合步法舞得栩栩如生,是醒獅表演觀賞重點。

大甲媽祖進香所使用的法器、符籙、香火袋,因為是象徵媽祖,當然都具有靈力,而進香旗代表媽祖的神兵神將,在媽祖廟香爐上繞行三圈之後,開始啟動作用,象徵媽祖兵將隨身在側,護衛進香客。 這些宗教器物在神聖化之前,通常要經過一些特定儀式才能具有靈性,例如:神像需要開光點眼,方具有神性;符籙需經敕符才具有功能;平安符香火袋要在香爐上繞三圈「過爐」之後才產生效用。 原PO昨(13)日於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指出,白沙屯媽及大甲媽正在進行遶境活動,對於媽祖鑾轎會自己擺動,「我沒有不相信」,只是好奇轎班為什麼不把鑾轎放下來,讓所有信徒一起見證奇蹟。 媽祖神轎 原PO為此與長輩爭論不休,甚至被臭罵「有這想法是對媽祖不敬」,他進一步分享自己的看法說,媽祖慈悲為懷又很親民,「表演給大家看一下,應該不會介意」,信不信神明與鑾轎會不會動,本就是兩碼子的事情,尊重神明是要放在心裡,而不是掛在嘴上。 安平迎媽祖的活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在《安平縣雜記》有相關記載。

媽祖神轎: ● 大甲媽的變與不變

在神轎的前方,經常可看見一對兩人扛的扁平型大銅鑼,此即「馬頭鑼」。 馬頭鑼是一對兩面鑼,位於涼傘前左右兩側,與涼傘一樣隨侍於主神轎前。 為何會稱作「馬頭鑼」,據說是此兩面鑼具有指揮隊伍的功能,因其為「馬首是瞻」,故命名為馬頭鑼。 而鐃鈸為銅製的二種樂器,中心隆起如圓丘,每副兩片,相擊而發聲。 隆起部分小為鐃,又稱「小鈔」,音色響亮;隆起部分大為鈸,又稱「大鈔」,音色渾厚。 媽祖神轎 一般鐃鈸為兩片相互撞擊發聲,但大甲媽祖進香團轎前吹的鐃鈸則祇有一面且以鼓錘敲打,這是與眾不同之處。

媽祖神轎

在神明出巡、進香時,由一個人拿著並沿途旋轉不停,遠望猶如一把傘,用來顯示媽祖尊榮的地位。 涼傘是用以遮蔽陽光的傘,廟會中立於主神轎前側,並於神明離轎時保護主神免於受穢氣所沾染。 進香過程中三十六執士每人各持一種彩牌或兵器,分成兩路縱隊而行。 前半部手執長腳彩牌,書寫著「肅靜」(肅靜牌)、「迴避」(迴避牌)、「天上聖母」(主神牌)、「遶境進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十二面。 後半部則手拿各式武器,計有:龍頭(最前方)、日月牌、槍、槊、戟、雙戟、刀、關刀、斧、鉞矛、印架及令旗(殿後) … 等,共三十六支,排成兩排。

媽祖神轎: 隻海豚除夕游進台中港 民眾喜見奇景:在賀年

其中,方臉大耳、笑容開懷的彌勒佛,代表「福」;濃眉黑臉的達摩祖師,代表「祿」;留著花白鬍鬚的古佛則代表「壽」。 三尊神偶均為光頭造型,且頭部寬大與身體不成比例以表現其趣味性。 為了增加排場和可看性,開路鼓通常會掛上所屬寺廟的燈飾或旗幡,一來為了裝飾,二來也可達到宣傳的目的,使其更具有美感。 廖大乙表示,古代,壽金放鑾轎之下與板凳區隔,張數都是單數1、3、5,演變到後來太多人要,堆放數量都是好幾疊,甚至近年來過度包裝,越包裝越精美,失去壽金金紙其實就是要給神明之用的原意。 敬茶就是供奉過媽祖的白開水,信眾認為媽祖的敬茶水沾有神力與賜福,求回去給老弱殘疾的親友飲用,可以幫助他們安神養癒。

當日,神轎往路口兩根電線桿衝去,地方居民解讀是神明認為電線桿影響安全,將一根民眾自備電桿經往住宅處遷移,另一根台電電桿也外遷。 一樓正殿為天上聖母殿,神房內供奉的軟身媽祖神像歷史比拱天宮悠久,本地人稱為「大媽」,集開基、鎮殿、進香為一身。 該神像是為唐山師傅雕塑的,在兩岸交流不便的清代,這類神像相當罕見。 每年進香啟駕前,執侍婦女以茉草水為該像沐浴洗淨,然後換上信徒所奉獻的鳳帽,蟒袍,后冠,鳳裙,弓鞋等新衣新袍。 為媽祖換裝的女性,除了手腳俐落、聰明外,還需經過擲筊,如當地女性陳生煌自十二歲起就跟母親陳王玉娘見習,在日治時代為該神像沐浴、換裝的工作就由她倆擔任,戰後才由么妹陳瑞雲接替,後來兩人輪番接替。

媽祖神轎: 神聖化的進香物|認識大甲媽祖進香途中必求的儀式物品

當神轎抬離之際,信徒便紛紛搶奪媽祖神轎曾經壓過的壽金,據稱壓轎金可以保平安。 因此搶得壓轎金的信徒,會將金紙放在家中或帶在身上或車上,祈求居家或行車平安。 「大轎」顧名思義就是體積非常大,一般需約八人來扛,因此又被稱為「八助」。

「鹹光餅」是圓形中間穿孔的平安餅,又稱「繼光餅」或「咸光餅」,據說乃為記念明代將軍戚繼光,通常是用繩子串起來掛在神將脖子上。 官將首原名「八將首」,意謂是家將的首領,相當於陰界中的刑警。 據說台灣地區的官將首是源自台北新莊地藏王庵,最初只有增損二將軍,是專屬於新莊地藏王菩薩的駕前護衛。 相傳增損二將軍原是為害人間的妖魔,後被地藏王菩薩懾服後,成為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將軍。 二位將軍可視察人間善惡,增將軍遇善人則增加其壽命,損將軍遇惡人則減損其壽命。 官將首過去僅於新竹以北的廟會中出現,由北向南蔓延,成為各地迎神廟會常見的陣頭。

九、媽祖鑾轎與頭旗都是進香重要聖物,是媽祖香火的象徵,因此不可觸碰。 為媽祖服務身穿「號掛」的人員,不可以擅自將其他衣物加在「號掛」之上,也不可以穿著「號掛」如廁。 六、鑽轎底可以獲媽祖娘消災解厄、保平安,鑽轎底時身上不能有令旗或任何神明護身符,包含媽祖本身的護身符。 且鑽轎底時面朝媽祖神轎,背包應背於身前,以免勾到神轎,身子伏低待神轎經過。

媽祖神轎: 一場疫情…美國這項醫療科技爆紅 台灣其實早就有

小說中的哪吒年僅七歲,因此台灣民間信仰三太子的形象都是以幼童造型呈現。 由於哪吒是七歲小朋友,因此祭拜三太子的祭品是玩具、糖果,且嘴裡還含著奶嘴,象徵其兒童形象。 進香過程中手錢與篙錢都必須每日更換,而換下的手錢、篙錢則贈與團員、信徒保佑平安。 有時千順將軍在行進間,每逢手錢、篙錢掉落,民眾則一擁而上爭相搶奪,但如非自然掉落則不得強行拉扯,否則即對神明不敬。 每當進香團沿途經過喪家,執事隊便會將媽祖神轎團團圍住,避免孤魂野鬼攔轎申冤影響進香行程。 穿号掛代表進香團正式編制的工作人員,非祇是一般隨香客,穿号掛是為媽祖服務,成為榮耀的象徵,穿号掛者不必帶進香旗,因為已有神兵依附其上,因此同樣不可穿入廁所浴室,以免褻瀆神明。

近年徵詢起駕的時間都設訂在農曆三月第一個週日的子時(即週末深夜),起駕時辰通常是從十二點開始卜杯,如未獲「聖杯」,則間隔五分鐘再卜,直到得到聖杯為止。 此活動也是通霄男子成年禮之一,起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霄男子被徵召作軍伕,事先會到此廟祈求庇祐,待平安歸來再參加徒步進香還願。 媽祖神轎 原先通霄鎮的新埔居民也會一同前往進香,但一年進香回鑾途中,兩地陣頭發生爭執,新埔人在1952年另外雕刻開光另一尊媽祖,供自己居民膜拜,後建立廟宇新埔雲天宮。 安奉於神房前有稱為「黑面二媽」與「粉面三媽」的兩尊神像,前者負責每年遊庄,後者則在該地居民家中辦喜事、聖誕或是鄰近宮廟慶典時受邀作客。 像是2018年2月13日,由三媽神轎帶領信眾踏上拱天宮聯絡道(拱天路)作祈福。

豎頭旗的時間通常選在農曆 2 月 19 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當天子時,先由誦經團唸經、淨旗之後才「豎頭旗」。 左側是龍平,代表大位,且旗面需朝外象徵準備出發,因此豎起頭旗即表示進香活動即將展開。 大甲媽祖進香的「搶香」活動也是在元宵節晚間,當決定起駕時間後,由有意參與搶香的團體、廟寺,經過「協調」方式,決定「頭香」、「貳香」、「?香」的順序。 各香的義務是要在進香期間聘請藝陣隨行以壯聲勢,並聘請劇團演出為媽祖祝壽。 而各香享有的特權是分別在前往進香的途中,於新港參拜媽祖恭讀疏文,而回程時則於彰化永靖、員林路段「獻香」,以「優先」得到媽祖的庇佑。

「招財神童」頭綁一束髮髻,身穿綠色衣服,右手拿羽扇,左手執拂塵;而「進寶神童」則是綁二個髮髻,穿粉紅色衣服,右手也是拿羽扇,左手拿令旗。 此二尊童心未泯的神童活蹦亂跳在進香隊伍中行進,十分活潑逗趣。 太子團除護駕的責任外,逗趣的表演也為進香團增添熱鬧的氣氛。 太子團中除了太子爺之外,為何也有濟公,據說因信眾認為太子爺是小孩子,頑皮愛玩、活潑好動,必須有長者加以管束,因此才增設濟公來看管太子爺,可見信徒們思慮之周全。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