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_農禪寺必看攻略

信行寺位於台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購地創建,1972年交由會徹法師主持,其取佛法中「信、願、行」之意涵,故取名為「信行寺」。 1997年法鼓山台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台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可能面臨拆遷的命運。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為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 年二十二,于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于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于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于此。
  •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 沒有過多的色調、沒有華而不實的景色,以最為簡樸低調的模樣呈現。
  •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農禪寺早先只是一棟兩層樓的農舍,為開山祖師 ─ 東初老人所創立。 秉持百丈禪師的精神「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以禪修為主、務農維生,故名農禪寺。 這世上最捉摸不定的,大概就是一顆紛亂難以安放的「心」吧! 但在台北都市裡,有一處能夠讓人暫離喧鬧塵世,宛如走入人間淨土,安定身心,這裡是北投關渡的法鼓山農禪寺 ─ 水月道場。 法鼓山_農禪寺 清水模建築看似簡單卻帶著一種樸實的感覺,在建築工法上甚至有一定難度,輕輕觸摸,光滑的表面帶著冰涼的溫度,簡單的背景更是不少人外拍、襯景的首選。 而在台北有一處宗教場域,使用大量清水模為建材元素,搭配著廣場的池水倒影,一夕之間在社群平台爆紅,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朝聖。

目錄(立即跳往)

法鼓山_農禪寺: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 北投景點資訊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的聖嚴法師承繼老人遺志,立即返台籌組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並于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 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並于1986年4月19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位于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的發源地。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破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于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建立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發展而來。

再次之、加強國際交流與語言訓練,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之弘化僧才。 僧伽大學雖以大學為名,而且有其一定的學制,但仍為養成僧人的養成教育,與一般的大專院校體系並不相同,因此,目前並無教育部之授業認證。 目前已正式更名為「法鼓山世界青年會」,而為了推廣青年族群的加入,於2006年正式成立「青年發展院」,以接納更廣大之青年族群。 法鼓山向來以推廣禪修為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於是於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裨使禪修活動能更系統化、普及化,並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活動。

法鼓山_農禪寺: 台北 北投 農禪寺~清心.簡單.壯麗金剛經牆

而是有就要,如果少就少要,完全沒有就不要,因為不要也不一定活不下去,不要有不要的生活方式。 又譬如,美國在流行嬉皮的年代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過度奢華靡爛,生活反而過得並不快樂。 於是有些人開始反社會潮流,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享受,變成嬉皮在街頭流浪。 當這個風潮過去以後,有些人因為習慣了嬉皮生活,就跑到像尼泊爾那樣貧窮的國家去居住體驗,雖然過得非常簡樸,但是很快樂。 養兒育女、傳宗接代,或是日常吃穿,雖然是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如果我們僅僅把這些當作生活的主要目標,那就與動物沒有兩樣了。 譬如流浪狗、流浪貓找東西吃,吃飽了以後,牠們會生小貓、小狗,這就是牠們繁衍和生存的需求。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為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水月道場本體建築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採用天然建材石頭、柚木等,以流暢的線條設計,表達出建築的古拙,呈現出「本來面目」的禪思。 這棟灰色兩層樓的建築,1樓為客房,2樓是文殊殿,寺院周圍則遍布菜園及竹林,是法師和眾弟子們生活和修行的空間。 二樓目前保留聖嚴法師客堂的原貌,內有dvd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入內觀賞。

法鼓山_農禪寺: 台北東區 王品集…

農禪寺接駁車:公車可搭乘218、266、302號,於「大業路一」站下車,進入大業路65巷,向前走約5分鐘可到。 水月池邊的連廊也是一個很棒的建築美學之作,一虛一實,一明一暗,一隱一顯,讓這裡的光影、水影和倒影都成了特殊的面貌。 這是佛陀的視角往前看去,這農禪公園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被修整得很好。 這花園不只佛陀看了心情好,來這裏的我們看了也心情好。 禪修公園最底處有尊釋迦牟尼佛像,手勢和平常大家看到的不太一樣。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_農禪寺: 台北10間熱門飯店推薦

老人家也要許願,在我們農禪寺、法鼓山有好多七、八十歲,甚或九十歲的老菩薩都在廚房揀菜、洗菜、種菜。 世間人說「自助而後人助」,佛法說「種福而有福,培福就有福」。 廟宇最早建於1907年(光緒32年),擁有百年歷史,和指南宮一南一北遙遙相望,被譽為台北盆地的兩大宗教聖地。 拱北殿融合日式和中國風情,入山口採用神社鳥居形式,古樸的雙拱橋近期爆紅,青蔥綠蔭環繞,民眾不用飛出國,就能拍出充滿異國情調的畫面。 就算不是佛教徒,來農禪寺依然能體會到此地莊嚴與寧靜的宗教氣氛;若是信佛的信眾,在這個空間處處能體會到佛教與現代建築藝術的結合,於各種細節感受佛法的教導。

法鼓山_農禪寺

假使我們生活得非常富裕,一個月能夠賺得幾十萬或是幾百萬,華屋、美食、華服,樣樣不缺,但這能保證會過得快樂嗎? 這種生活是靡爛的,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和刺激,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與目標。 相反地,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都非常明確,即使物質生活差一點也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仍然是一個健康的人。

法鼓山_農禪寺: 台北景點》法鼓山農禪寺.鬧中取靜的美麗景點~水月池必拍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4.農舍外牆為洗石子、內部地板為磨石子,呈現民國60年代,臺灣鄉村民宅、農舍的普遍形象,簡單樸素構造尚稱堅固的佛舍,反映當時修行農耕自給自足之真實情況。 該寺入口處的入慈悲門,係開山時所興建,經東初上人題字命名,以示佛教慈悲為懷之精神。

  • 中央社整理好玩又好拍的特色廟宇,民眾參訪的同時,別忘了拍下美照,替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
  • 「入慈悲門」前廣場和禪修公園等處的花草,也悄悄地換上了新裝。
  •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 這開山農舍是這裡的第一棟建築物,和入慈悲門一樣已經是台北市具有傳承意義的歷史建築物。
  •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為傳承市民對于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 禪修公園最底處有尊釋迦牟尼佛像,手勢和平常大家看到的不太一樣。
  • 建立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製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新春點燈,光明遍照」活動中,鼓勵為自己與家人點亮一整年吉祥光明;「新春限定,實在精采」單元,初一限定揮毫迎新春、法青擊樂表演,以及提供好吃的歡樂小點讓民眾帶著走。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 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開辦冬令救濟。 一九七一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一九七五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為「農禪寺」。

法鼓山_農禪寺: 台北景點》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蓮花池畔唯美私房景點

如果我們做為一個人,只是為了這些而奔走經營,那就跟牠們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缺乏生命的意志,並且對生命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我們就會生活在煩惱中,常常覺得不知該何去何從。 也許今天向東,明天又變成朝西,沒有一定的目標方向,沒有一定的立足點。 田寮石頭廟以石頭和貝殼建造而成,為慈玄聖天宮的後殿。 牌樓處便能感受金龍橋雄偉的氣勢,階梯入口處刻有唐三藏取經的故事,拾階而上時可欣賞龍尾精細的雕刻,台階上還刻有金蓮花。 許多民眾會和龍首、龍尾拍照,在陽光照耀下,金龍鱗片、眼神和五爪抓地等細節更顯氣派。

法鼓山_農禪寺

至2001年底為止,在法鼓山現有之弘化架構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台灣各地另有台北安和、台中、台南等分院,以及桃園齋名寺、高雄紫雲寺、台東信行寺等。 然而由于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為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借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法鼓山_農禪寺: 北投復興公園  木造城堡遊戲場、免費泡腳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的聖嚴法師承繼老人遺志,立即返台籌組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並於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 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並於1986年4月19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是年,並聘請護持文化館廿多年的鑑心法師擔任文化館住持。 法鼓山_農禪寺 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 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的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假沈居士的「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為固定道場。

7.5公尺主燈揚眉兔氣、12米高迎賓兔耳門、直徑4米的竹編月球星空、竹巢市集假日DIY、加上附近還有3處花海,安排竹山一日遊逛燈會、賞花海、遊老街、手作DIY、吃美食,還可集點免費兌換紫南宮錢母等多項好禮! 每週五六日及新春初一~初五天天有活動,吃喝玩樂通包的南投竹山一日遊這樣玩就對了。 農禪寺,距離捷運站不遠,為都市人們追求心靈沉靜與寄託,一開清幽場所。

法鼓山_農禪寺: 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的方向往正面或負面去思考,得到的成果截然不同。 法鼓山_農禪寺 但有時心要往哪個方向,不是可以自主的; 而且似乎總是重複某種固定模式,無法跳脫。 學習唯識了解心的運作,用智慧的方式生活, 開啟心轉境的力量,做自己的主人。

法鼓山_農禪寺: 北投景點

● 1977年聖嚴法師接手農禪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人生月刊復刊,為紀念東初老人,成立了東初出版社,緊接著法鼓雜誌創刊,法鼓文化成立,又創辦了中華佛教研究所,陸續加開國際學術會議,將佛教推向國際,以世界接軌。 聖嚴法師與建築師姚仁喜談及農禪寺的改建時,曾表示:希望農禪寺可以做一個臺灣真正唯一的景觀道場,讓大家到這裡來感受到特別的空間氛圍,而能啟發正念,親近佛法,讓寺院呈現一種殊勝的宗教品質。 這棟建成於 1975 年的農舍,在進入園區後的左手邊可見,是農禪寺最早的建築。 於 2004 年列為歷史建物,現作為紀念陳列展示之用,內部大多保留原貌。 有東初老人紀念室、供奉西方三聖的仿老農禪寺的鐵皮屋大殿和聖嚴法師寮房 ( 寺院中的居住房間 ) 。

法鼓山_農禪寺: 北投景點農禪寺

1979年開始成立「禪坐會」;同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藝術建築,即景觀心:初訪(新)農禪寺‧水月道場」。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使用。

而要特別介紹的是,車展上有一輛會讓台灣民眾相當熟悉,直覺聯想到是Toyota Town Ace的加高版越野露營車,整車售價4,125,100日圓,換算新台幣為97萬元。 在玻璃的倒映之下,看見了另一處世界,几淨的玻璃,真實地映照出自己的模樣 並有端正自己儀容與心靈的機會。 提供導覽服務,非團體可洽導覽服務處申請導覽,團體(7人以上)採線上預約。

法鼓山_農禪寺: 分享:

經由共同研討聖嚴師父的著作, 法鼓山_農禪寺 輕鬆漸進認識佛法, 並體驗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 讓生活更快樂, 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法鼓山的建設過程中和觀世音菩薩有諸多殊勝的法緣,因此法鼓山亦以觀世音菩薩精神為依歸,用「千手護持,千眼照見」的慈悲與智慧來關懷眾生。 在法鼓山,觀音菩薩處處都在,時時都在,提人們莫忘修學觀音法門:「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于寺中舉辦周日講經法會,並于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念佛會”,周周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1978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使用。 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法鼓山_農禪寺: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

農禪寺位在低窪地方,很容易淹水,當初農禪寺要改建時,聖嚴法師就發想,蓋一個水池,雨天可以當蓄洪池,晴天可以調節溫度,水月池就像一面明鏡一樣,隨著風雨、夕陽、月光等大自然的變化,呈現不同的風采。 ▼ 將心經經文以鏤空刻的方式,嵌在大殿西側牆面上,每當夕陽西下時,自牆面流洩而下的經文,隨著自然光影的流轉,呈現出無聲說法之美。 金剛經牆是用水刀鏤空切割,每四個長條為一片,共用了106片板材,5000多個字的經文,全部刻在L型的牆面上。

法鼓山_農禪寺: 法會

建築師便依著這個概念,一反傳統佛寺的建築型式,將農禪寺設計成景觀禪寺。 為了符合建築宗旨,農禪寺的設計簡單大方而不譁眾取寵,沒有過多的裝飾,道場線條也以簡潔為主。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欣逢改建10週年,特別企劃「農禪十年.十全十美」活動喜迎新年,歡迎民眾攜家帶眷,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間來走春祈福。 大年初一,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也將親臨農禪寺為大眾祝福。

法鼓山_農禪寺: 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奇岩站,城市裡的一塊清靜淨土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