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往生者詳盡懶人包

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 回向往生者 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回事向理:你拜佛三拜、十二拜、一千零八拜,都是有限的;布施1干令吉、1万令吉、100万令吉,也是有数的,事相上都是那么一点点,假如你“回事向理”,就能普施一切。

回向往生者

弟子 ○○○ 今年 xx 歲,住在 __。 為什麼還要年年超度九玄七祖? 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後代對祖先的慎終追遠。 若說是超度,還得看看有沒有機會,比如去寺院誦經禮懺,他若淪於鬼道,此時可以得到好處,所以說作功德,活著的人可得百分之七十,過世的人得百分之三十--還得看有沒有機會。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 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 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 回向往生者 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 回向往生者 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 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回向

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 回向往生者 “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

  • 寺院中有方便但不能隨便;「方」是方位:要適合當時的環境;「便」是便利:要達到圓滿、理想。
  • ”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
  •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 如成為功德,又固定在不變的地方、不變的時間,很可能有很多你看不見的東西(它們)都想分杯羹,它們會想得到一點好處。

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于自己所有,而实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 如此,可拓开自己的心胸与气度,同时学习菩萨念念‘利益众生’的伟大精神。 回向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 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回向往生者: 功德回向

与分苹果不同,不是越分越少,而是各各平等,所获均量。 所以愚痴的人念佛,不具足深信切愿,不发求生极乐世界的心,而只是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与把举世无价的摩尼宝珠,换一根糖吃,那没有两样。 師答:凡禮佛拜懺完,應有此意念,這並不是為我自己做的,要把功德與大家分享,回向具回小向大的力用,使功德更圓滿。 其效果,於自己肯定可以得到,如果再生起一份歡喜心--與他人分享,就像吃飯時多加一雙碗筷,自己並不會因此而吃不飽。

為什麼我們平常說凡所有功德都要回向呢? 就是希望它們都能分享。 否則的話,一個人保有功德,它們就難免會跟你囉嗦,就是這個意思。 專門性的回向:是指你只想往生西方淨土,或者是你想到琉璃世界,看你想到什麼樣的佛的世界,那你就把功德專門回向到那個世界,這屬於專門性的回向,就好像自己在銀行存款,將來我自己花,不給別人花。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回向

四字佛號,隨時隨地都可以念,心經、阿彌陀佛經,也是比較容易念的經文,最後將念經的功德迴向往生親人,助往生親人到西方極樂世界。 可以散持,也可以默诵或金刚诵。 回向给哪里都可以,净土秽所,怨亲债主。 不用拘泥文辞,用最真诚的心去做一次功德分配就是了。

回向往生者

必須在未投胎前參與法會才有此機會。 若是剛往生且在49天內, 那以往生者的名義做任何善事, 都可直接利益到亡者, 並對牠下次的投生好地方也有幫助. 自即自己,将一切善的功德全数回向他,他指法界众生。 在四十二章经佛作一比喻曰「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自己手中的烛火传送到他人手中,使各处大放光明,如此功德非但未减少,反而加倍的增长。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

師答:「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把自己的修養發揮成力量,使人家得到利益的才叫做「功德」。 是不是在做出家人的事? 幾乎任誰都可以把頭髮剃掉,甚至於靠這樣子去營生,養家活口。 師答:回向用一句白話來講,就是把你既得的利益,給別人去分享,叫「回向」,一般人不這麼解釋,一般人講作了功德,去回向這功德更大,為什麼更大?

學佛應具正知正見,若本身無修養,鬼神也無法從中獲取利益。 因此,誦經、禮佛時,應以安心、專心為要,毋須擔心鬼類在旁等其功德,以免徒增困擾。 你如果不做回向,你的麻煩就比較大。 所以不要老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做同樣的事,這樣它們就沒有機會去找你,自己也就不會受到傷害。

回向往生者: 功德回向

迴向一定發願,發願跟迴向當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為迴向本身就是發願,發願不能說是迴向,為什麼呢? 你發願的時候,你這個願還沒有做到,只是發了個願沒做到,那拿什麼迴向? 而迴向是你將這個願已經做到了,我們所修集的功德不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迴向。 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 迴向文大抵以誦經之功德,轉送給特定對象、事物或理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么行门,做什么功德,皆应回向。 回向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仪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关键要说清楚二点:回向给谁,达成什么愿望,就行了。 贴上二个著名的回向词,供参考: 放生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带往无量光佛… 由于一个净业行人要建立当生了生脱死,快速成佛的最高的价值目标,跟这个目标不相应的,都是不正确的。 你一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就绝对往生不了。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回向

明佛教义教诲,如理而行,言行一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昧因果慈悲一切,如此回向一切冤亲债主及一切世界众生,解脱生老病死苦海烦恼,同成无上佛道。 常有人強調某部經功德最大,其實,佛陀在任何經典中都會說「此經具無量功德」。 既然如此,為何不只講一部而說了那麼多部經? 因為對象不同--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所須學習的也就不同。 比如地藏經的內容是關係非人,乃是對業障最重--幾乎要淪入地獄成非人程度的業而說的。 我們處於人的立場,以正常而言,應該學的是智慧,但看看它也不為過,至少可以提高警覺性。

  • 《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
  • 師答:回向用一句白話來講,就是把你既得的利益,給別人去分享,叫「回向」,一般人不這麼解釋,一般人講作了功德,去回向這功德更大,為什麼更大?
  • 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
  • 例如:你在寺院中要寄信,寺院有郵票,你需要多少錢的郵票,就向寺院買來用就好了,如果去想郵票是出家人下山去買上來的,自己不便向寺院買來用,就是執著了。

用普贤行愿品最后的回向文,或者一句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 之后回向自己私人的就可以了。 師答:可以,人死在轉世投胎之際最脆弱,自我意識很淡,易對自己所作所為生懺悔心。 經懺內容是在講道理,不管他原先信不信,這時都容易接受。 若已投胎轉世,對生者仍有很大的裨益。 誦經禮懺的功德於生者言可得百分之七十,於死者可能得百分之三十,何以說是「可能」?

回向往生者: 往生咒

再如正法念處經,如不經闡釋,很可能誤解,以為只有天道最好,其實,天道仍在三界六道之內,而學佛是要超三界出六道。 因此,必須把握此一原則--什麼經典是對什麼樣的對象說的,尤其不要忘了自己是處於人的立場。 師答:以誦經、禮懺而言,並不是以那部經、懺去回向,而是依你在禮誦時所形成的功德作回向,比如夠不夠虔誠? 可曾去思惟其中的道理?

回向往生者: 功德回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