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鳳梨工廠9大伏位

首先,竹纖維需要先將竹子輾成粉末,加入天然聚合材料,就可以透過射出、壓製的方式將材料聚合成型。 雖然竹纖維產品熱壓製程和一般塑膠流程是差不多的,但因材料特殊,在製程上也需多方測試,一般熱壓成形是將厚度均等的材料置於模具中,加熱模具使材料軟化而覆蓋於模具表面,再以機器壓擠,經過冷卻階段固化後,就可得到熱壓成型的產品。 但因竹纖維拉伸強度不夠高,直接熱壓在成形過程中會容易破裂,經過多次測試,他們也研究出獨家的進料與壓製方法,成功解決出成型問題。 「以塑膠來說,常被認為是『不環保』的材料,但其若能真正被再利用,以延長產品生命的角度它也會是個好材料,但是有很多因素讓塑膠不會被好好回收。」點睛設計總監韓世國說。 以目前法規來說,塑膠分為 台灣鳳梨工廠 7 種回收標章,但這之中真正有回收價值的種類並不多,加上許多影響回收的因素,如:表面貼有彩色印刷收縮標籤、錯誤的回收標示等,最終這些不可回收的塑膠瓶罐只好被送往垃圾掩埋廠或焚化爐。

「這次中國反而是幫我們在全世界做宣傳,」林稷治從行銷角度來看,原本國外打市場最難的就是讓外國民眾知道台灣鳳梨、願意嘗試,這次事件則讓台灣鳳梨成了全球關鍵字,人人都好奇台灣鳳梨是什麼味道? 純鳳梨餡的需求增加也約莫是在十年前,當時由台中的烘焙業者率先喊出「絕不冬瓜」的口號,消費者才發現原來過去吃的鳳梨酥其實是「冬瓜酥」,內餡是冬瓜泥加上鳳梨人工香料製成。 純正鳳梨餡的成本是冬瓜餡的六倍,卻趁著這波食安覺醒攻佔市場,而「土鳳梨」三個字,以復古而精緻的糕點之姿光榮回歸。 這裡是南投八卦山的「六月旺來」工廠,全台土鳳梨酥的純鳳梨內餡,有一半以上來自這裡。

台灣鳳梨工廠: 高雄觀光工廠 | #7三和瓦窯

在經濟和政治雙重因素的驅動下,日本對當地鳳梨產業祭出各種獎勵和優惠措施,並提高鳳梨關稅,以保護石垣島的鳳梨業。 但由於石垣島的鳳梨業仍在萌芽階段,加上日本仍舊依賴臺灣鳳梨的輸入,因此針對臺灣鳳梨,仍給予一定的銷售額度,這也使得臺灣鳳梨在中日貿易上保有一定的優勢。 日本時代,臺灣鳳梨大部分都輸出日本殖民母國,但是這個銷售鏈,在二戰落幕後,因日本戰敗、國際冷戰情勢,出現轉折。

  • 不過,國內關於烘焙產業的統計非常有限,其中針對鳳梨酥的計算就更少了,僅有的正式數據,應該是台北市糕餅公會去年委託世新大學財金系教授郭迺鋒的調查,調查中以鳳梨餡料回推全台灣鳳梨酥的年產量,二○一一年鳳梨酥產值高達一八九億元。
  • 以台灣在地食材為主,小小一包有紅藜麥、燕麥、高麗菜、櫛瓜、紫洋蔥等多種穀物蔬菜,符合現在火紅的低GI飲食,最誘人的是,這個「爆款商品」在生鮮電商平台「愛上新鮮」上只賣90元。
  • 組建生態系的這一年,愛上新鮮平台上品項翻倍,從五百項成長到一千項,過程中利用輿情分析系統,也幫助水餃專家龍信食品打造出22公克的大個頭水餃爆品;也幫助蘭揚食品的植物肉,突破小眾的框架,找到需求者。
  • 纖維較粗、滋味較酸的土鳳梨,在鮮食市場敗給金鑽,但在加工領域卻特別看重它的強烈風味。

南部鳳梨主要產地是鳳山及大樹,但論及交通便利性及人口密集性,自然以當時鳳山廳治所在地的鳳山街為首選,因此岡村庄太郎在一九○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八月開始計劃於鳳山街設置鳳梨罐頭工廠。 1950年代以降,臺灣中南部鳳梨罐頭製造在原有基礎上精進,東部鳳梨罐頭也急起直追,全臺灣輸出數量與日俱增。 根據資料顯示,1960年代臺灣鳳梨罐頭外銷數量從200萬箱增加到300萬箱,到1970年代初期更達到400萬箱的驚人紀錄,為我國賺進可觀的外匯,也讓臺灣鳳梨罐頭站上國際頂端。

台灣鳳梨工廠: 旅遊 熱門新聞

眼看社會走入與疫情和平共存的階段,愛上新鮮面臨大浪退去,如何保持優勢的考驗;海森食品則是決定從食品代工轉戰電商,站在轉型求生的十字路口。 浪的另一頭,對食品業者來說,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禁止內用,餐飲業遭受重創,連帶也波及食品加工業者。 以海森食品有限公司為例,過去以銷售餐廳為主要通路,隨著餐飲業的蕭條,訂單一夕下降九成,生意一度幾乎停擺,面臨存亡關鍵。

泰芳商會是由時稱「鳳梨王」的商業大亨葉金塗於1918年創建,當時泰芳商會共有6座工場,其中位在九曲堂現址的是第三、四工場。 戰後曾作為眷村使用,直到眷戶遷出後被列為歷史建築,並在去年完成修復,今年成為臺灣鳳梨產業的展示和推廣基地。 經過近百年歲月,現今的臺灣鳳梨工場只剩下三座建築,經活化再利用後,依不同的功能區分為不同的展間。 高雄大樹「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是全台唯一僅存日據時期的鳳梨產業建築,高雄市文化局歷經兩年修復工程,將於8月18日開放啟用。 在二戰後有段時期,台灣曾是全世界鳳梨罐頭產量冠軍,全台曾有高達81間鳳梨罐頭工廠,盛極一時,但至今只剩下1間,也就是位於九曲堂火車站旁的「臺灣鳳梨工場」。 清朝統治台灣後,透過官員主導撰修的地方志或寫下的詩文,可知曾被譽為「果中之王」的菠蘿(台灣稱為鳳梨)已出現在台灣島全境,但主要產地集中在台灣南部的鳳山縣一帶(今高雄市與屏東縣北部),並透過貿易網絡銷往福建廈門,利潤頗為豐厚。

台灣鳳梨工廠: 日治時期鳳梨產業建築 18日修復啟用

但如果僅止於這個活動,那麼鳳梨酥恐怕就像台中的「太陽餅」一樣,只是地方上的「知名土產」而已,不會有如今豐碩的成績了。 但最後由「鳳梨酥」雀屏中選,其實雜音不小,反對的人認為鳳梨酥「太平常」,幾乎每一家麵包店都做得出來;但如今回頭來看,或許也因為每位麵包師傅都做得出來,因此才更容易推廣。 滿分是個喜歡出遊拍照的女孩,相信親眼看見的美景,一定比相片來得精彩;和Kevin記錄每一次的旅行,拍下屬於我們最美的畫面,寫下每一次的親身體驗,再美的景色都一定要與景合影,咱們熱愛旅行出走,並分享給和滿分一樣喜歡到處賞景美拍的旅人。 有機鳳梨鮮果汁,採用綠冠精選鳳梨,微微結凍後,無添加水及冰塊,打製而成。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鳳梨工廠 酵素鳳梨冰則採用在地古早味冰淇淋做法,無添加奶類、色素、香料,口感清爽甜而不膩。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為水果王國,而其中代表就是鳳梨,產地主要在鳳山、大樹一帶,早期九曲堂因鐵路縱貫線設站,先後曾多達11家鳳梨罐頭工場便於運輸,而目前僅剩泰芳商會第三、四工場三棟建物,並於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8年活化再利用重新開放民眾參觀。 1955 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灣農林旗下的鳳梨公司轉為民營企業,成立「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台鳳),產業規模日漸拓展。 台灣鳳梨工廠 台鳳在臺灣中南部推廣鳳梨栽培,不斷擴展鳳梨罐頭生產鏈(圖 7)。 自此時起,中部鳳梨種植面積居全臺之冠,帶動鳳梨罐頭高產量(圖 8),南部的臺南、高雄則是緊追在後(圖 9)。 大樹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及氣侯條件適合鳳梨生長,成為鳳梨主要產區,而九曲堂因鐵路縱貫線設站,而先後曾有11家鳳梨罐頭工廠以便於運輸,目前只剩泰芳商會第三、四工廠三棟建物,為全台僅存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物。

台灣鳳梨工廠: 鳳梨的歷史轉身:熱帶水果如何變成全球化的藝術代名詞

2016 年紀錄片「海的彼端」就是在說這群到石垣島開墾的臺灣人的故事。 顧名思義,「夏威夷模式」源自夏威夷,特點是「外來種、機械化生產、自營農場」。 這個模式是美國經營大農場的主要型態,在日本開拓北海道時,就引進此種模式經營北方的農場;而美國也是憑此模式,在二十世紀,讓夏威夷取代新加坡,成為全球最大的鳳梨罐頭產銷地。 不難想見,此等成功故事,便吸引了試圖以臺灣特產鳳梨稱霸世界的日本。

  • 酵素鳳梨冰則採用在地古早味冰淇淋做法,無添加奶類、色素、香料,口感清爽甜而不膩。
  •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
  • 微笑的眼介紹,綠冠鳳梨冰的鳳梨只是單純用水下去熬煮,最後要上桌前再淋上蜂蜜,吃起來就是單純鳳梨泥跟果香氣,感覺很天然又健康。
  • 這裡收集了五十幾種不同圖案的瓶標,就是以前貼在鳳梨罐頭上的標籤紙,當然不同的會社都有各自的圖案,堪稱是全台收集最多的地方。
  • 但其規模並不大,資本額僅一萬六千圓,名為「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地址位於鳳山街新庄子九二,約是在今日鳳山區中山西路二號,初成立時職工共二十九人,其中日本籍十一人、臺灣籍十八人。

台灣鳳梨工場前身是九曲堂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早於1925年興建,經過高雄市文化局修復後,近年正式對外開放。 此時期開英種種植面積逐漸從南部擴增到中部,鳳梨罐頭製造量從52萬箱(1930年)增加到167萬箱(1938年),為日治時代最高紀錄,而當時在外銷市場佔有率,僅次夏威夷和馬來西亞。 但這樣的輝煌成績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部分工廠遭到美軍炸彈的攻擊,再加上日本政府鼓吹增產糧食,鳳梨罐頭產業幾乎毀於一旦。 台灣鳳梨工廠 1980年代,政府有感於鳳梨罐頭外銷不復以往,將原本「加工外銷為主、內銷為副」銷售策略,調整為「鮮食內銷為主、外銷為副」,同時傾力研發適合直接食用的品種。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鳳梨工場 園區介紹

而海森食品的負責人鄭月虹,就在愛上新鮮與資策會的協助下,開始一段產品開發與轉型之路。 台東鳳梨工廠年產值逾新台幣上億元,繁榮地方經濟,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工廠內部常常是大量人力忙碌於生產作業,外部廣場每逢上下班時間更是車水馬龍(圖4)。 圖3:台糖鳳牌鳳梨罐頭 台東農民與台糖合作,鳳梨收成之後以牛車、小火車運往鳳梨工廠。 工人先揀選並汰除劣者,隨即將鳳梨送進儲料場,經洗滌後放上輸送帶,經脫皮機脫皮、去心,再進入調理室。

鳳梨酥,過去只是台灣街頭麵包店架上的一項商品,幾乎是每家麵包店裡必備,它就像「蔥麵包」、「波羅麵包」一樣,幾十年來和台灣人有著難以切割的生活情感;然而,鳳梨酥意外的發達之旅,仿如點石成金。 台灣最傳統的烘焙業,與最先進的科技業,意外擦撞出的火花,正預示了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鳳梨酥產業,即將進入新的一頁。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路媒體,我們的宗旨是一個「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 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走入生活,觸及農業、土地、食物、教育、新知、文化、環境、生態等,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

台灣鳳梨工廠: 高雄公園 – 中油海洋天堂公園 x 吹海風看夕陽還可以玩加油槍!

為確保罐頭品質,工廠還設有化驗室,隨機抽樣檢查,以符合食品衛生標準(圖 18)。 最後,一罐罐鳳梨罐頭隨著滾動的傳輸帶貼上醒目商品標示(圖 19),再經作業人員裝箱送至倉庫,依照訂單的需求配售至海內外。 1930 年代,臺灣鳳梨罐頭工廠惡性競爭,掀起倒閉潮,加上開英種鳳梨萎凋病大流行,陷入空前危機。

總督府和剛進駐臺灣的新興罐頭公司「東洋製罐會社」合作,在政府及資本家的扶植下,東洋製罐以鳳山出發,從南到北,逐漸擴大鳳梨罐頭工廠的版圖;而政府也以此為契機,開始整合管制全臺的罐頭工廠。 幸好,剛領有臺灣的日本,打算將這座小島當作熱帶物產的培育實驗地,調查後發現,臺灣鳳梨很有發展潛力,於是,派遣岡村庄太郎前往當時全世界鳳梨的大本營──新加坡去考察。 岡村此趟出國見習應是收穫豐碩,回國後,隨即在鳳梨主要產地鳳山九曲堂附近,設立「岡村鳳梨罐詰工場」,並以「蕃人印」為商標。 後來蕃人印鳳梨罐頭到日本參加大阪博覽會,大獲日人好評,訂購量不斷增加,在臺灣南部打下一片鳳梨江山。 1900 年起,跟著日本政權一起來臺的大阪人岡村,開始試種鳳梨來做罐頭,但因為鳳梨保存不易,尤其在炎熱的夏天中,更是快熟易腐,一開始的實驗結果並不理想,連年虧損,工廠都快倒閉,讓岡村傷透了腦筋。

台灣鳳梨工廠: 鳳梨酵素冰(2球/40元)

這次來到台灣鳳梨主要產地高雄大樹的台灣鳳梨工場,探究台灣鳳梨來龍去脈,品嚐當地有名的鳳梨旺來冰、有機鳳梨鮮果汁、鳳梨酵素蜂蜜飲,以及不能錯過的金鑽鳳梨酥,果然,能焦點有其道理。 這次展覽除了邀請亞洲各國知名藝術家、畫廊與藝廊參加外,也特別邀約多所大學的校園新秀參與,包括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北藝大美術學系、臺藝大美術學系與書畫藝術學系、師大美術學系在內。 上一篇我們整理了幾位知名的跨域創作者,這一篇我們要特別推薦幾位年輕的創作者,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泰芳商會曾於台北以及員林、大樹等地設立六座工廠,九曲堂設置的第三、四工廠的範圍之大,甚至包括現今的里活動中心以及部分民宅,如今僅餘三棟建物。 2003年眷舍遷出後,於2004年劃為歷史建築,並於2018年8月活化後重新開放。 197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漸漸流向都市,隨著工資上揚,鳳梨生產成本提高,台灣鳳梨罐頭逐漸失去競爭力,漸漸被菲律賓、泰國、象牙海岸等國取代。

台灣鳳梨工廠

岡村庄太郎離開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後,隻身一人前往中國的漢口,想要再次從事製罐業,一年後卻因長年的積勞成疾,返回大阪,不久便病逝。 這位對於臺灣鳳梨罐頭事業,以及日本時代鳳山發展有著極大貢獻的人物,生前雖然無緣見到鳳梨製罐業的榮景,但在他過世之後,臺灣的鳳梨製罐業仍對其貢獻相當感念,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時臺灣鳳梨罐詰同業組合頒布表彰狀給其遺族,表揚岡村庄太郎對臺灣鳳梨製罐產業的貢獻。 在鳳山最黯淡的這段時光,維持住鳳山元氣的就是糖業與鳳梨罐頭,政府也想極力發展鳳梨罐頭事業。 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政府再度出手協助,宣布調高新加坡及夏威夷鳳梨罐頭進口關稅,以及退回臺灣鳳梨罐頭業者的砂糖消費稅,希望能讓臺灣鳳梨罐頭產業轉虧為盈。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鳳梨工場 重現世界一榮景

限塑政策後,人手一袋的漸漸變成更有質感的手提袋了,而這家【袋寶觀光工場】正是全台首座以袋子包包為主題的體驗館,不僅有五花八門的帆布袋、尼龍袋、真皮包、零錢袋等現成品外,到場當然還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質感小物。 另外還有定時的導覽解說,過程中可暸解到各種材質的奧妙,包含真假皮革的辨識等等既補腦又有趣。 金鑽鳳梨熬煮的內餡,香氣十足,微甜微酸,內餡帶點纖維,層次豐富。 鳳梨蛋糕採用天然奶油及有機鳳梨果乾製作;現場熱吃,鬆軟濕潤的口感帶鳳梨微微酸甜及濃郁的蛋奶香氣。 長知識後,更首次炮製鳯梨罐頭;工廠現場放置昔日的鳳梨罐頭封口機,寫上自己心願紙條,放進鳳梨罐頭空罐中,自行用機器封罐,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心願罐;或者可選擇DIY鳳梨罐頭存錢筒。 中華民國財政部說明,為繼續鼓勵民眾購買能源效率較之電器產品,以達節能減碳綠色消費目標及帶動電器產業轉型發展。

為因應季節天然氣候災害,每個彎曲的石頭葉瓣部分的功能是排水,以防止霜凍冰雪損害。 不管是最低與最頂的鳳梨葉片,或果實上堅硬鋸齒狀果瓣,都被巧妙機智地分成不同區域與層級,讓水不會被積聚囤集在任何部位,更確保冰凍被困的水,不會損壞精緻雕刻的石頭造形。 這座蓋在蘇格蘭(Scotland)斯德齡郡(Stirlingshire)鄧莫爾公園(Dunmore Park)內的「鳳梨閣」或「鳳梨屋」(e 台灣鳳梨工廠 Dunmore Pineapple),最初於1761年,由鄧莫爾的伯爵約翰.

#3袋寶觀光工場

孫國華說,觀光工廠的地點都是選在靠近高速公路交流道的地方,方便觀光客離台前,最後一戰血拼,買好就到機場搭機;而一位維格內部的高層甚至透露,「維格的口味以符合大陸人的口味為主。」市場目標顯然非常明確。 ○六年,台北市糕餅同業公會舉辦了第一屆「鳳梨酥文化節」,意外敲響了鳳梨酥熱潮的第一聲鑼。 當時的理事長廖本蒼回憶說,活動籌備時,公會原本有好幾種產品選擇,有茶葉口味的糕餅、山藥餅、櫻花餅等多種選項,這些產品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是台灣本地產的農作物」。 只是,與種植史可追溯至清朝的鳳梨比起來,1950年代才引進、大量種植的洋菇和蘆筍,這兩項今天看來仍然洋味十足的作物,怎麼會在臺灣廣泛栽植、以至於有足夠產量製成罐頭呢? 原因是洋菇、蘆筍、鳳梨、竹筍罐頭的生產都有政府的產銷計畫撐腰,以出口為目標,從原料栽培、製罐到銷售都由官方單位掌控;其他沒有產銷計畫的罐頭品項則由民間主導生產與銷售。

而荔枝雖然遲至民國四十年間才成為大樹的水果新秀,但近年來,大樹荔枝在質與量均名列前茅,2014年,高雄市的種植面積與收量公斤居全台之冠,而大樹的種植面積與收量公斤,更是高雄市冠軍,足見荔枝是大樹之光。 成功一仗的背後,除了經驗與判斷,也有賴於愛上新鮮與果農及食品製造業者長期建立的的互信與合作,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產品,快試快修;同時,愛上新鮮也不斷深化自身品牌行銷與物流的能耐,不只在設計、文案與影像等內容人才上增員,也積極擴廠,啟用更智慧化的冷鏈倉儲廠。 當生鮮食品平台也開始尋找好的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過去站在幕後的食品加工業者,除了要能端出好產品,也要建立自建品牌的能力,才能順利接下這顆球。

台灣鳳梨工廠: 台灣美食懶人包

短時間,全臺灣上百家鳳梨罐頭工廠如同雨後春筍投入是項作業,導致臺灣製造的空罐供不應求。 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的創辦人是來自台北大稻埕的實業家葉金塗,於日治時期大正3年7月(1914年),在台北創立泰芳商會第一工場,從事鳳梨罐頭加工製作。 台灣鳳梨工廠 因當時台灣總督府鼓勵培育、加工鳳梨事業,葉金塗先生於大正14年(1925年)在九曲堂創設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

另根據台灣政治大學建置的「台灣企業史資料庫」顯示,日據時期台灣菠蘿生產量於1938年再次達到顛峰,全台30家工廠共生產了167.42萬箱菠蘿,1939年、1940年的菠蘿出口量也超過百萬之數(108.55萬箱、121.75萬箱)。 但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菠蘿工廠減少為12家、至台灣光復前夕只餘4家,1944年產量萎縮為81,136箱,僅僅只是全盛時期的4.8%。 大鳳梨內部藏了座手扶梯,可以直通樓上的鳳梨核心(就是生產線啦),進入大鳳梨內部可以完整了解鳳梨酥的製作過程。 金點設計獎今日公布本年度「最佳設計成就獎」得主,頒予和碩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台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童子賢,肯定其對於台灣設計及創意內容產業的付出與貢獻,將於12月2日(五)晚間舉辦的頒獎典禮上正式表揚。 「既然台灣工廠技術成熟到外國人特地委託製作,那身為台灣的設計師又有什麼理由不試試看?」雖然有著高度熱忱,但韓世國也不諱言,循環材料最大的困境就是「成本」。

其中,「維格餅家」搭上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的熱潮,將鳳梨酥與觀光產業結合,以全新的行銷通路,打響創新第一炮。 罐頭產業不但自1969年起到1980年代末,年年創下破億的外銷金額,更促進臺灣工業發展。 1920年代世界最大鳳罐產銷地是夏威夷,那裡的鳳罐工廠的規模大,有自營農場供應原料,生產高度機械化。 總督府決定師法夏威夷的罐頭生產模式,更引進夏威夷的開英種鳳梨,取代果實較小、處理過程麻煩的本土在來種鳳梨。

台灣鳳梨工廠: 鳳梨果然「旺來」!為臺灣島賺進大把外匯,繁榮地方經濟的鳳梨罐頭

日治時期的鳳罐產量於1930年代末攀上高峰,全臺共計有81間鳳罐工廠,臺灣成為世界第三大鳳梨加工地。 只可惜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曾經風靡一時的廠房也不得不因應環境的變化而一一退場,目前餘下的只有泰芳商會第三、四工場三棟建物,為全臺僅存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物。 泰芳商會是台灣商人葉金塗在1918年創立,是當年「鳳梨罐頭風潮」初期掌握住商機的台灣商人之一,也因為這樣發家致富而被稱作鳳梨王。 據了解,1970年代台灣鳳梨產業遍及東西部,最盛時期全台種植面積多達1萬7000公頃,外銷罐頭曾達410萬箱,取得世界龍頭,創造了4億3000萬美金的經濟。

台灣鳳梨工廠: 高雄旅遊網

儘管如此,臺灣鳳梨罐頭產業並未一飛沖天,反而都面臨虧損,主要原因是工廠需要的砂糖、空罐、木箱,都必須從日本進口,機器壞了,也只有日本技師能夠修理。 每年產季只有半年的鳳梨罐頭製作,如果要從日本聘請工人來臺,需要付一年的薪水,製作成本上無法壓低,自然無法與物美價廉的新加坡及新崛起的夏威夷產品競爭,因而連年虧損。 岡村鳳梨工場開始生產後,以「蕃人印」作為商標,生產出的鳳梨罐頭立刻參加隔年(一九○三年)的大阪博覽會,即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頗受日人注目。 參展的岡村鳳梨罐頭也贏得好名聲,訂購量大增,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更將機器由原先的五匹馬力,增加成二十匹馬力,即使隔年(一九○六年)受到雨量過多、員工對機器不熟等因素干擾,生產量仍成長二點二倍,也成為臺灣鳳梨罐頭的代表。

1970年代,台灣的鳳梨罐頭出口量高達410萬箱,成為了當時全世界出口最多鳳梨罐頭的國家! 日據時期台灣曾有高達81間鳳梨罐頭工廠,盛極一時,但至今全台卻僅存一間,歷經多年滄桑,目前還留存三座當時的建物,高雄市政府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經高雄市文化局整修後,復生蛻變為「臺灣鳳梨工場」。 台灣師大地理系博士生陳琦珊、副教授譚鴻仁根據《台灣銀行季刊》的記載指出,台灣菠蘿真正以規模經濟方式生產始於1902年。 日本陸軍第二師團第二旅團於1895年乙未戰爭攻台,在軍中販賣日用品和飲食的大阪商人岡村庄太郎,隨軍駐在台南,發現當地盛產美味的菠蘿,實則充滿巨大的商機,但水果難以久放,受限於當時冷鏈技術尚不發達,若要運回日本本土銷售,唯有依靠製成罐頭一途。 台灣的鳳梨罐頭歷史最早是由日本商人所開創,而台北大稻埕的商人葉金塗也是早期進入產業的商人之一,更因此致富被稱為「鳳梨王」。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