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經9大分析

但亦非頑空,而是內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 你能內外不著,就能來去自由,知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來」可以說回來,回來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 雖有來有去,但你不要執著這個來去,所以叫自由。 摩訶般若經 若你執著「來去」,這就不自由,有所罣礙了。 來去自由,也可說你的心來去自由,你的性來去自由,也可說是生死自由。

以般若故有一切勝因勝果及菩薩,菩薩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長,依此成就一切功德勝利。 摩訶般若經 時外道惡魔欲來尋求佛的過失,帝釋唸誦般若使外魔退卻。 佛又為慶喜説般若於一切法為尊為導,以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修習六度等迴向一切智智。 並説般若及般若供養乃至流佈等功德,及較量書寫施他等種種功德,而勸以無所得慧和巧妙文義宣説六度,並分別有所得相似般若和無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區別。 更廣為較量功德而勸修學菩薩般若等。 佛加以贊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動,無量天人得忍發心。

摩訶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把上次凌雲寺之部份內容與今次的合而為一個講座記錄,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殊妙的連接。 文殊師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議,若人於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議。 摩訶般若經 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 以涅槃有如此義,所以化一切眾生向於涅槃,而不取向於涅槃相。
  • 如果見法是應住,固然是有住了。
  • 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
  • 所以文殊菩薩言,我於一切法,不見一切相,這種法空義,佛自覺聖智可以證知。
  • 但你猶有這「當令念絕」一這一念,又變成法縛。
  • 而現在想想,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我今以是法印,令諸天魔,不能得便。 摩訶般若經 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若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說 耕雲先生講述

而現在想想,實無心相而入三昧。 若能無住於相修善,雖植善種而不受福德,像這種人亦不可思議。 亦不可思議便是與佛同為一相,與佛同為一相當然亦是入法界了。 故曰如是植種名無增無減,亦是無上最勝福田。 佛問文殊師利,你認為如來說法教化眾生嗎?

這裏的般若並不僅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 既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乾脆就不翻譯了。 摩訶般若經 到已,頭面禮佛足,一面立,白佛言:「寶積如來致問世尊:少惱少患,起居輕利,氣力安樂不?」又以此千葉金色蓮華供養世尊。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世界。 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 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 ,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真言

本來無為便是畢竟空,因為凡夫多是對有為始立無為,若無有為,亦不立無為,如是方是畢竟空義。 平時我們所說的無為,是對有為而立的,所以說無生無滅的畢竟空,即有為無為的功德。 易言之即是無生無滅畢竟空,才能自度度人。 摩訶般若經 凡有所修皆是有為功德,凡有所證,即是無為功德。 所以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乃至六度萬行皆是有為法。

接著如來說出欲見佛等等,皆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不取於相是名見佛,如實了達空義是名見佛,如實知無所得是名見佛。 無所得者,般若波羅蜜也,故曰欲見佛,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佛繼續說,有三昧名菩提自在三昧。 得是三昧以後,可以照見明了一切甚深的佛法。 并可知道一切諸佛名字,和了達諸佛世界而無有障礙。

摩訶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同譯本

舍利弗於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而不能如觀世音菩薩究竟得證圓通。 而成正覺者,蓋因滯於智慧也。 滯於智慧,則有我相、我見(空相、空見)。 佛故舉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真空無相之法,以證菩提彼岸,得為圓明普照之標榜。

  • 把觀自在菩薩的文字解譯為一切菩薩都要觀自在,觀自在菩薩之專有名詞轉變成形容詞,才能夠把文字意義變成廣義。
  • 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
  • 佛以無知能知一切知,以無著能知一切著。

愚癡的人,還捨不得,放不下,說他不相信這是頓教。 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迴裡轉。 你願意轉就去轉,誰也不能勉強你的。 摩訶般若經 假設對見解不同、修行不同者,或者是外道,就不可傳此心印法。

摩訶般若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因此般若波羅蜜,即是大乘實相法印,是佛所修行。 此人隨順如是實相法印,便是與佛同行。 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若行不以無明煩惱因緣,便不受業報,是為清淨行。 若行以無明煩惱因緣,定受業果報,欲得清淨欲得解脫無有是處,故曰非行。 佛以微物親近供養然燈佛,便蒙授記當來作佛。

摩訶般若經

鏡淨依然,故能復現諸像。 故般若智慧能燭照一切法而無知無著。 正因其無知無著,故能燭照一切法。 約有二種福田,三種福田,四種福田,和八種福田。 二種福田:一、悲田,布施貧病困苦之人。

摩訶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 (顯密圓融2020年珍藏版)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佈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 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 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 如是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種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齊第六天。

亦即熾然是般若波羅蜜,既是熾然般若波羅蜜,亦名熾然具足佛法。 如此亦就通達實相,不可思議。 如來問文殊菩薩言,汝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勝嗎? 文殊答言,是的,我欲使如來於諸眾生為最第一。 因為眾生雖具佛性但不名為佛,何以故?

摩訶般若經: 般若經的歷史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 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 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個能得的我,一個所得的法,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門。

摩訶般若經

菩薩摩訶薩為度一切眾生故,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滿足慧莊嚴;以度眾生故,復滿足福莊嚴。 故曰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 此二種莊嚴是第一義空,及至滿足第一義空,故亦不見有莊嚴相,知所謂莊嚴只是假名。 故經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智諭法師主講

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 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 你用本有的智慧觀照,則內心身外世界有如琉璃筒一樣,裡邊可以見到外面,外面可以見到裡面,這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 雖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宛然而不執著,這叫識自本心。 本來自性身心是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就得到解脫,即是不執著塵勞妄想。 若得到解脕,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

摩訶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