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滅亡6大分析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普遍被認為是1453年,雖然在摩里亞和特拉比松帝國分別直到1460年和1461年才被鄂圖曼帝國征服。 不論後來的基督教對文明的摧殘有多嚴重,有一點必須承認,那就是基督教對羅馬帝國重新建立國民認同,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隨著啟蒙運動的深入,德意誌湧現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康德乃至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一大批優秀的思想家,以至於公元1871年德意誌第二帝國建立前,德國人都自嘲說英國擁有海洋,法國擁有陸地,而自己只有「思想的天空」。 土耳其希臘基因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政治同盟——北約,給世人的印象似乎是鐵板一塊。 ‍‍‍‍‍‍‍‍‍‍‍‍ 拉丁語的消亡 作者|雄鷹 責編|Thomas 希臘和羅馬被認為是歐洲的兩大文明源頭,歐洲的古典文明大多數是用希臘語… 20世紀初墨索里尼成為義大利的獨裁者和法西斯主義的創始人,義大利法西斯受到當時納粹德國的影響,墨索里尼用「第三羅馬」形容法西斯義大利。

羅馬第13位皇帝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東羅馬滅亡滅亡前有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公元五百二十七年,查士丁尼時代,他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東羅馬帝國復興。 因此他對內鞏固政權,對外武力征服,先後將汪達爾領土、非洲部分領土納入囊下。 接下來的幾十年戰亂不斷,原羅馬帝國的領土已經基本上復原,這是羅馬滅亡前最後的繁華。

東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

670年左右,阿拉伯人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 不過東羅馬海軍憑藉其秘密武器仍然掌握著制海權,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後來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海洋之火」。 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隻毀於海洋之火。 東羅馬帝國滅亡 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東羅馬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

東羅馬帝國滅亡

16-17世紀反對教會統治的宗教改革運動使教會權威進一步衰落,為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民族君主國(壓制教會,建立專制王權的國家)的成長釋放了空間。 奧斯曼帝國認為他們只是改變了宗教基礎,繼續將征服的東羅馬居民稱為羅馬人。 東羅馬帝國滅亡 然而看似堅不可摧的拜占庭卻倒在了塞爾柱突厥人的鐵蹄之下,11世紀後期,衝突轉變為拜占庭—塞爾柱戰爭,1453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 在一千年裡,拜占庭帝國守住了歐洲的大門,完成了自己身為羅馬帝國繼承者的最後使命。

東羅馬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為什麼改名「伊斯坦布爾」?

絕對的權力使他們腐化墮落,肆意揮霍,想方設法搜刮人民。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或淪為地主莊園的農奴,或乾脆發動起義反抗暴政。 因而,人民與統治者存在嚴重的對立,對國家的興亡無動於衷。 因此,即便“蠻族”不入侵,帝國也將在腐敗中走向滅亡。 因為那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參與政治的機會,可以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能得到法律保護,能從國家獲得各種利益。 526年狄奧多里克大帝逝世之後,原先西羅馬帝國的境內被各個日耳曼民族統治,這些日耳曼民族也逐漸開始使用羅馬法,而拜占廷此時正值查士丁尼王朝統治,第二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有意恢復羅馬帝國,故向義大利半島進攻並收復該地。

  • 當然,布賴斯並非不了解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但他的論述中也清楚的反應了自中古時代以降,西方歷史學家與政治學家對於神聖羅馬帝國法統的看法。
  • 紫色是皇帝的專用顏色,皇帝的皇權標誌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徵地球)。
  • 塞涅卡(前4年—65年),系皇帝尼祿的老師,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將人引向德性,主張抑制欲望追求道德。
  • 1400年前後的拜占庭帝國疆域一開始鄂圖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克服它。

基督教興起與傳統價值失落,有些史學家同意基督教興起使羅馬滅亡,基督教在西元313年成為合法宗教,380年成為國教,取代傳統羅馬的多神教價值觀,教皇與主教涉入政治事務也使政府結構複雜化。 在羅馬滅亡之前,古羅馬帝國由兩部分組成:西羅馬帝國以義大利為中心,東羅馬帝國則環繞著整個土耳其和黑海區域。 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 東羅馬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從建築元素上看,東羅馬建築包含了古代西亞的磚石券頂、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和古羅馬建築規模宏大的尺度,以及巴西利卡的建築形式。

東羅馬帝國滅亡: 政治理想

1933年希特勒建立納粹德國,以第三帝國自居(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 10-11世紀,天主教會內部興起了改革運動,主教敘任權的問題引發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教皇的衝突,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佈金璽昭書,確立了七大選帝候,皇帝已經不需要教皇加冕。 相比奧斯曼帝國,延續了宗教的俄羅斯帝國更像是羅馬帝國繼承人,也為俄羅斯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提供了理由。

東羅馬帝國滅亡

為了應付上述問題,國家不得不頻繁加稅,也因此發行了劣質貨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相反地,帝國征服的做法更加劇了政府和社會的經濟壓力,一些歷史學家因此認為通貨膨脹是羅馬衰落的關鍵所在。 當東方的希臘文化碰上了西方的拉丁文化產生了融合,影響了政治、軍事的發展,最後帝國的分治也是因此劃分。 但是這個「復活」的西羅馬帝國不論在血統還是語言上,都已與原本的古羅馬沒有關聯了。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西歐和威尼斯十字軍占領並洗劫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瓜分帝國領土;經過這次巨大的毀滅之後,這個帝國再也未能恢復昔日的力量。

東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收復西部領土

領土的喪失也很快導致了君士坦丁堡糧食供應的減少,公元618年,向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公民」分發麵包的政策終止了。 此時原東羅馬帝國四分之三的領土已經喪失掉了:地中海東岸的累范特、埃及、利比亞和除開北段和南段的小亞細亞已落入依蘭沙赫爾的霍斯勞二世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義大利分別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領。 阿瓦爾人和依蘭王國人的軍隊虎視眈眈,準備一舉滅亡東羅馬帝國。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東羅馬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所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並和在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亞洲的漢帝國西、東遙相並立。

在歐洲的北方,拜占庭帝國給予斯拉夫民族的文字、禮拜儀式和教會使他們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產生強大的精神聯繫。 東羅馬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嫁給了俄國的伊凡三世。 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以繼承拜占廷遺產的名義,宣布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 拜占庭的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帝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下滑、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下降、相對於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等等。 儘管並未沾染羅馬帝國末期重文輕武的惡習而影響來自本國人兵源,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和塞爾柱人等眾多民族相比,拜占庭人並不算極端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

東羅馬帝國滅亡: 歷史

其實,羅馬帝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奧多亞塞廢黜了羅慕路斯. 奧古斯都路斯後,並沒有繼承羅馬帝國皇帝皇位,而是自稱為「意大利國王」,並向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Zeno)請求承認及效忠,由這刻起,羅馬帝國不復存在。 最後,日耳曼蠻族的奧多亞塞(Odoacer)於西元476年廢黜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任皇帝羅慕路斯. 奧古斯都路斯(Romulus Augustulus),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羅馬帝國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小麥在帝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東方各省為勝。 羅馬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橄欖和葡萄,地中海地區是葡萄和橄欖的主要種植地,葡萄的種植範圍向北有所擴張,橄欖的種植在西班牙為最多。 羅馬每年都要從東方的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東方行省也是羅馬稅收的重要來源。 在生產技術上,農業生產的效率並不高,常見的還是二區輪作,使用擺杆步犁耕地的也多於使用鏵犁耕地的。 農業產業主要是大規模的莊園,使用奴隸和隸農勞動,小農幾乎消失。 日耳曼蠻族因匈奴入侵而遷徙,匈奴入侵日耳曼蠻族原本居住的東歐地區,所以羅馬准許蠻族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但羅馬卻實施包括強迫孩童成為奴工等暴政,最後造成他們反叛。

東羅馬帝國滅亡: 軍事體制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係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 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 東羅馬帝國滅亡 一詞的音譯,乃當時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貴族們不再喜歡居住在破敗的城市而選擇鄉村,遠離一團糟的公共事務。 4世紀前期,帝國中心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後,東部的新興城市和較為活躍的商貿加大了東西差異。 東部對西部輸送絲綢、辣椒、珠寶和穀物,西部卻只有奴隸、戰馬此外便沒什麼可以交換了,金幣的數量也越來越少。 東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962年,奧托王朝的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962年-973年在位),並視之為羅馬公教的保護者。

東羅馬帝國滅亡: 政治

這些區域淪陷後,東正教在剩餘的總督區域裡相對來說更加強大了。 在其他地方的城市不斷衰退的同時,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東羅馬帝國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海洋之火。 阿拉伯人最初的進攻被擊退後,曾屬於帝國的亞美尼亞地區開始得到恢復。 在查士丁尼時代,最早的斯拉夫人(542年)、阿瓦爾人(557年)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 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薩珊王朝,因此他們得以從帝國的西北部趁虛而入。

東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主要的敵人是日耳曼人,他們的土地在廣大的萊茵河以及多瑙河之畔。 東羅馬帝國滅亡 屋大維在公元九年的東部擴張中遭到了當地日耳曼人的頑強抵抗,結果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4世紀時,希臘語在帝國的西部逐漸失勢,拉丁語占了上風。

東羅馬帝國滅亡: 拜占庭帝國風雲史

厲以寧強調了自耕農與工商業者在客觀上對拜占庭帝國運轉的重要性,認為唯有他們有能力維持自身,他們才有能力對帝國做出貢獻,而這正是拜占庭帝國政府忽略的一點。 此外,帝國後期的貴族對中央政府的支持十分薄弱,在天主教會和鄂圖曼突厥人的利誘下,許多貴族直接變節投降,導致帝國的經濟來源近乎完全枯竭。 拜占庭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270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時的565年),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公元4世紀末期)。 東羅馬帝國滅亡 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 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東羅馬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它的貨幣蘇勒德斯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東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

奧托一世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皇帝,從而將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教會緊緊交織在一起。 9世紀末期起,神聖羅馬帝國一直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羅馬繼承者的身份有利於維護帝國內部穩定。 羅馬帝國之前的共和國時期,政治長期處於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即使是建立帝制後很長時期仍然保留著共和的外衣,共和制度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倖存,為近代歐洲政治體制的建立提供了參照。 羅馬帝國的統一結束了古代歐洲城邦分裂的狀態,形成了後世歐洲疆域的雛形,政治統一帶來的至上權力和聲望使帝國的繼承成為了後世歐洲國家追求的目標。 到14世紀阿拉伯數字出現以前,羅馬數字一直是歐洲數字書寫的主要方式,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在歐洲紮根並傳播到世界。

阿拉伯帝國是新興伊斯蘭國家,為了領土擴張,和東羅馬帝國的衝突越演越烈,最後開始長期的戰爭。 公元前七世紀,東羅馬帝國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失去了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方面的領土和主權。 同時,倫巴底人、斯拉夫人也加入到「搶蛋糕」的盛宴,從東羅馬帝國手裡搶來了義大利北部和巴爾幹大部分地區。 東羅馬帝國在連年鏖戰中元氣大傷,但是強敵環繞讓他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國力嚴重受損。

東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簡介:羅馬分裂後產生的國家

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東羅馬帝國簽訂了三十年和約。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於三世紀和四世紀所遭遇的劫難。 其次,民族大遷徙時,蠻族入侵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羅馬的財富。

東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的滅亡與漢朝有關係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