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雲法師5大優勢

開學第四年,將光明山、陽明山的一切統遷入大崙山,興建蓮園及華梵研究所於華梵大學側旁,至此曉雲法師所秉持一生不建廟、不作住持,但為佛教教育、社會教育貢獻心力的大悲願,終告部分實現。 所以當時接納梁寒操先生之提議,以香港曾領導十餘年之雲門學園方式,即聯合各大專學生及佛門弟子,假永明寺成立台灣雲門學園,從而協助與永明寺聯同設辦蓮華學佛園,自是即獲蓮園師生竭力相助,得以推動一連串教育文化事業。 蓮園旨在培養學佛者的宗教情操,三十多年來(創辦已十一屆,一屆三年)從未對外廣告招生,皆是聞風而至,為修學佛法的年輕女眾,甚至有不少從星、馬、緬甸、香港,不遠千里而來求學者;蓮園培養學生不只佛學研究,而且更要瞭解行潛佛陀精神,所持原則,不論施教或受教,對佛法的潛能,尤其生活行為,皆能不為時代失當風氣所影響。 集佛法、藝術、文學、哲學、教育於一身的「般若禪行者」曉雲導師,於民國79年以年近80高齡創立華梵工學院(華梵大學前身),成為台灣第一所佛教界創建的大學。 現任董事長悟觀法師則於19歲親近曉雲導師開啟學佛之路,並於民國74年赴日本大正大學文學院進修10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傳承曉雲導師與高雄「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的精神,致力大學教育、佛教教育,專研領域為法華經、中國佛教思想史、天台教觀與止觀。 清涼藝展乃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暨華梵大學創辦人 曉雲導師於1974年首創,每年舉行迄今,旨在以佛教藝術創作紀念釋迦牟尼佛陀聖誕,闡揚「清涼消熱惱,人間成淨土;文字般若妙法音,藝術三昧淨婆娑」之佛教文化藝術;寓佛教思想於藝術創作,使人於觀賞之餘,獲得具有教育內涵與人生意義之啟示。

仁朗法師更感佩曉雲法師始終秉持「一以貫之」與「凡事豫則立」的行事風範,無論遭遇任何險阻挫難,總是銘記倓虛大師「向上一著」的遺訓,發揮超乎尋常的毅力與行持,一心朝向既定目標昂首奮進。 蓮華學佛園表示,由於曉雲法師為天台宗傳人,因此七七佛事期間,主要由蓮華學佛園歷屆同學在大殿恭誦《妙法蓮華經》為主,《地藏經》、《金剛經》及《藥師經》為輔,六七至七七期間則是恭誦《梁皇寶懺》;而曉雲法師停靈的涅槃堂,則是連續四十九天持續念佛。 佛教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以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是與人相處之道。 曉雲法師認為能度眾生苦,自己又得大智慧,也得到快樂,這就是菩薩的精神;既是菩薩就要有大心、大量、大行、大願,也就是「眾生歡喜我就歡喜;眾生有病我有病」的胸懷。

曉雲法師: 世界佛教論壇:轉化負面情緒,在生活中培養喜悅和安穩

在台灣佛教中,漢傳、藏傳、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都流行,漢傳佛教注意學習南傳、藏傳的經典,不少佛學院的課程上都有這方面的內容。 現在南傳大藏經已由元亨寺譯出,更有利於南傳佛典的研習,加之梵、巴、藏文的學習,各派各宗佛典的通修,我覺得這些都是台灣佛教趨向整合的跡象。 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三系整合過的佛教;它所面對的不是佛教內部各宗派、各系統之間的差異,而是教外各宗教的和世俗的流派學說間的不同。 佛教的統一整合是現代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勢,問題是由誰來完成這個歷史使命,我想漢傳佛教最有希望。

曉雲法師

因戰後生活蕭條,接受廣東文獻館簡又文館長聘請,寫「崖門奇石」亡宋遺蹟,包含楊太后祠,輯錄在民國三十四年廣東文獻專輯,所得經費作為奉母及幼弟求學之資。 曉雲法師 世紀之末的金色十月,應台灣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惠空法師的邀請,赴台參加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暨第三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活動,經歷十餘天,為時雖短而感觸頗深,至今尚在沉浸之中。 這不僅是因為我從祖國西部的青藏高原遠赴東海彼岸的美麗寶島,一覽風光,更因為這次學術會議與以往所參加的會議不同,以佛教界的法師及居士們為主,兩岸之間、僧俗之間共同探討學術問題,相互交流思想感情,還隨著法師們參訪寺院,拜佛誦課,同起居,共香齋,過了一段難忘的「出家」生活。 曉雲法師 美國籍的慧空法師(圖)為夏威夷大學亞洲文化比較博士,現為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宗教與神學研究教授,也是善女人國際佛教婦女協會之創辦人。 清涼藝展始自民國63年,由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首創,每年舉辦,旨在以佛教藝術紀念佛陀聖誕,並期轉化人心熱惱為清涼;曉雲法師曾榮獲86年行政院文化獎,為國寶級畫家。 她曾創辦香港雲門學園,任教於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社,並在1990年以八十歲之齡創立華梵大學,是為中國佛教史上首間由佛教界創辦的大學。

曉雲法師: 美國單一麥芽威士忌威蓋堡現蹤台灣 體現美國西北產地風味

「曉公導師七七佛事」期間,國內許多寺院道場代表、及信徒等僧俗二眾,前來向曉雲法師致意並參與佛事。 生前以佛法度化無數眾生的曉雲法師,圓寂後仍以「法」來與大眾結緣,因緣十分殊勝。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終身報持著「眾生歡喜我就歡喜;眾生有病我有病」的信念,他認為能度眾生苦,自己又得大智慧,也得到快樂;在曉雲法師身上,我們發現到佛陀化度眾生的悲願情懷,以及「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道精神。 法師對既定目標的「堅持」有目共睹,而其負責認真的行事態度,更非常人所能企及。 他說:「這一生做不完,下一生我還要再來!」足見他是以行動來驗證自己所發的宏願;並且一旦決定要做的工作,則無論如何艱難也絕不間斷,他常說:「做有意義的事情,要好像放炮仗一樣,不要只是砰的一聲就完了,要繼續不斷的發出砰、砰、砰的聲音。」法師所抱持的堅定信念,誠為現代人的精神指標。 被尊崇為當代傑出比丘尼之一的曉雲法師,俗名游雲山,別號青峰,廣東南海人,生於民國二年。

以下就法師之「生平行誼」、「三山行蹟」、「願行成就」、「禪畫意境」、「教育理念與志業」與「著作書目」等項目加以簡介,使得以一窺法師七十年來的學力、行力以及無盡的慈悲願力。 2012年(民國101年)11月25日位於華梵大學的「曉雲法師紀念館」落成。 我們環島所及,不論是街區鬧市,還是山林之間,寺剎遍地,梵音繞天,氣象超然,如入佛國淨土。 高大雄偉的殿宇,寬闊靜謐的道場,莊嚴肅穆的佛像,置身其間,塵世的煩惱似乎頓時消釋,超世脫俗之感油然而生,從中我也領會到寺院建築的奧妙所在。 仁朗法師表示,本屆主題「妙峰高處」,旨在彰顯曉雲法師之心胸懷抱與處世風格:以天地為心、高山大海為志,能行人所不能行,一生奉獻教育,心靈境界如其畫作題詞所云:「妙峰高處不許思量」。 曉雲法師弟子仁朗法師說,曉雲法師研究學會最大的支出就是修復曉雲法師的畫作,她會善用這筆錢,持續將曉雲法師所有的畫作修復,未來才能如數展示給大眾觀賞。

曉雲法師: 創辦人曉雲法師簡介

曉雲法師十分注重生活中的言行教化,乃至於訓練弟子們從工作中修行,進而修得智慧。 「覺之教育」是以人為本,重視心性調攝與淨化、潛能開發和智慧增長,並強調理性、自我反省的人本教育。 曉雲法師提倡「覺之教育」三、四十年來,以宗教家的精神,深入闡揚基本教育理念,對東方人文思想教育,尤多精闢卓越之見解。 提倡園林思想環境教育曉雲法師由於深感科技昌明、教育普及,然而人心困頓,是緣於現代教育偏重專業技能,忽略善導人心,以及與宇宙、自然、人倫相處之道。

  •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紀念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禪寂16週年,華梵大學明(15)日於圖資大樓5樓舉辦「曉雲禪心話普茶」活動,除邀請校友與董事返校,一同追思憶念曉雲法師的德風行誼,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也將於下午發表新書《法華經者的話》,獻給其恩師曉雲導師。
  • 十八歲進入香港麗精美術學院修全科,其間另就國學名師修習詩文,畢業再入研究所,拜嶺南畫祖高劍父為師。
  • 曉雲法師曾言:「無學術不足以明宗教之理。」因此他非常重視學術並尊重讀書人。
  • 台灣寺院都裝備有現代化的設備,潔淨明亮,沒有香火的熏染,我想革除熏煙的香火也是個不小的改革。
  • 曉雲法師十分注重生活中的言行教化,乃至於訓練弟子們從工作中修行,進而修得智慧。
  • 曉雲法師其園林思想可從華梵大學的教學環境,如:自然教室、松竹梅歲寒三友路、心鏡湖等景觀設計可窺之一二。

曉雲法師的畫名聞世界,她曾遊學印度,所以繪畫風格深受印度泰戈爾大學一些作風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一面;另外,有些畫是當她遊學歐洲時,所攝取的構想而描寫成的,但最令人仰慕的還是她的禪畫。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回顧自己一生的繪畫歷程,她說:「一個人若是真想創作,必須經過一番磨練。」她認為習畫必須讀書,習畫的構圖,高劍父老師曾告以「十年後方可漸得心手相應」,而法師卻以修禪而得活筆,以旅遊世界各地而助揮毫之膽識,以觀摩博物館珍藏古畫來開拓意境,可見畫藝和禪心之相通,從晚年法師所作的禪畫,可以看出那是代表著人生旅程,經多層歷練後所登上的高峰。 前行政院劉兆玄副院長,在參觀曉雲法師的畫展以後表示,他在畫中見到了「美、緣份與慈悲」;更進一步地說,曉雲法師的創作孕育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詩情與禪意。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清涼藝展 ─ 妙峰高處」 即日起開展

曉雲法師一生奉獻文教事業,同時筆耕不輟,所以著作與畫作十分豐富,「流光集叢書」反映出她的思想與理念,內容包括佛學、教育、文藝、藝術、禪思與參方等大類,已出版了八十餘本,將來整套叢書出齊,預計有百本之多。 另外他所寫的歌詞亦有十餘本,近年的重要創作有〈淑世幽情〉十首歌詞,以及〈四聖頌〉,介紹玄奘、智者、觀音菩薩及淨土思想,這一切都和關懷社會人生,提昇智慧與慈悲的「覺之教育」息息相關。 曉雲法師指導有關參修的課程計有:《小止觀》、《六妙門》、《大乘止觀法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禪源、般若禪等;出版有關禪修的著作主要有:《佛禪之源》、《禪話》《般若禪佛心宗》、等多種;經常性的弘法講經則包括:《法華經》、《教觀綱宗》、《摩訶般若經》、《心經》、《無量義經》及《普賢菩薩行法經》等。 皈依後隨師上山,小住靈巖山寺,法師許下了依止佛陀的心願,於藏經樓見〈牧牛圖頌〉,山中參究禪境得得,清晨讀〈母子銘〉悠然而生出世之想。 台灣寺院都裝備有現代化的設備,潔淨明亮,沒有香火的熏染,我想革除熏煙的香火也是個不小的改革。 圖書館收藏有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和豐富的佛教書籍,還有日文及西文的,令人羡慕,唯一遺憾的是不見大陸出版的大藏經和佛教著作。

曉雲法師

高棉行之後,續經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再由檳城乘輪到印度加爾各答,隨即進入先地尼克坦泰戈爾大學,居留前後四年多,首先研究印度藝術及參訪佛陀行蹟聖地,著有《印度藝術》、《中國畫話》二書,於佛教藝術之創作,尤其致力阿姜塔石窟壁畫臨摩,有「佛子乞法圖」等作品。 法師生長於虔誠的佛教家庭,幼承庭訓,自小就能禮佛誦經,稍長便開始讀佛經、習禪定、作禪畫、寫禪詩。 她說:「直到後來的皈依佛教、依止佛門、研究佛法,一切經歷都好像是自然的。」法師至今所修乃是般若禪的一系,因為她說開始聽經時,所聽的便是般若系的主要經典,而且都是禪宗所重者,例如《金剛經》、《壇經》、《心經》等,所以她對佛法的實踐,一開始便在於參禪的功夫。 曉雲法師 回憶第一次聽經,法師說她當晚澈夜不能入眠,感到一種未曾有過的體驗;自此,心中時常湧起欣欣之喜悅,有時卻又無端惘然,深深體會到人生之無常,以及諦觀真理的妙法,於是靜思便又佔據了她更多的時間。 我的感覺是,台灣佛教正在走出漢傳佛教的傳統老路,有佛教整合的趨向,儘管目前還不是很明顯。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 宏揚覺之教育的菩薩行者

所謂現代佛教的整合,完整地講就是融會各宗各派、各個系統佛教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現時代的佛教學說。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於七月十二日蒞臨第七屆國際佛教婦女大會致詞時指出,出家女眾及在家女眾充滿了慈悲,可以做一切事,而世界及社會正是需要女性這種慈悲與關愛的特性來化解仇恨,帶來和平。 因此,曉雲法師就在這最迫切需要反回自然的時代,提出「園林思想」、「園林文學」,他認為園林教育是一種性情教化的學問,也是心理調劑的一種自然感格的培育,並非只有文學家和學者才能發揮和研究,他希望學生也能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吸收知識,體悟天人合一的奧妙。

曉雲法師

法師自小性孤寂,喜深思,無憂無慮的童年,她卻用玄思去填滿,使它在對一切問題的沉思與探索之下溜走;因此,法師自稱是個沒有童年生活的人,就因為養成了這種愛沉思默想的習慣,詩與畫便成了她生活中的主要興趣。 幼年就讀私塾學館,專攻四書古籍、詩詞、文賦,從《千家詩》到唐宋名家的詩詞,均能引起她對詩境的追求;繪畫方面,法師先從線條簡單的畫著手模擬,然後依心中的詩情畫意自行揮灑,就這樣,啟發了她對藝術的酷愛與靈感。 少年時代家庭發生變故,時時服侍生母身旁,齊同流淚,更感世事之幻化,時時夜坐露台,思人生在世之茫茫。 十八歲以因緣入香港麗精美術學院修全科,其間另就古學名師修習詩文,畢業再入研究所,拜嶺南畫祖革命藝術大師高劍父為師,民國二十二年畢業,隨即任教於聖保祿中學,教授美術、國文二科,民國二十三年首開個人畫展於香港中環孔雀廳;次年創辦「文風韻苑」於廣州巿。

曉雲法師: 曉雲法師傳供讚頌大典 風雨中肅穆追思

釋曉雲(1912年-2004年10月15日),廣東南海人,俗名游雲山,字青峰。 一枝畫筆,就是曉雲導師化緣和救急扶危的用具,導師於1942年舉行桂林風景長沙戰蹟畫展,隔年獲知父親與妹妹去世,心中傷痛,至「十方堂」叢林皈依昌圓老和尚,皈依後於靈巖山寺參究禪境。 自從佛教傳入漢地,有不少大德都以書法為媒介,接引大眾接觸佛法,例如雲棲祩宏懷素禪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仍至近代的惟覺老和尚和星雲大師等。 古代亦有不少文人以書法抄經,傳播佛法種子,例如王安石的《楞嚴經旨要卷》,蘇軾的《心經》、《華嚴經》等,而佛法對他們的人生態度也有不少啟發。 法師一生筆耕不輟,曾說佛教六度中之「精進」,是「永無休止的向前追尋進度的自新」,也是人生自我教育的核心。 此外,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也將自己的攝影作品結合與李蕭錕教授(美術系創系主任)的書法題字,設計「2022無盡藏攝影月曆」,與大眾結緣。

《曉雲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是集佛學、藝術、文學、教育於一身的般若行者。 早歲即顯示出對禪、古典文學與繪畫的強烈興趣與天賦,畢業於香港麗精美術學院及南中美術研究所,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大師,曾創辦「文風韻苑」。 中日戰爭期間,加入後方文化工作,戰後旅遊至印度泰戈爾大學,研究畫藝并教授中國畫論。 曉雲法師 誓志終身願為奉獻教育之耕牛,而環宇周行三十餘國,考察世界著名教育文化機構;所到之處,同時舉辦畫展,以宣揚中國文化藝術。 民國四十七年,依止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倓虛大師出家,自此更由禪而鑽研潛修天台教觀與止觀。 民國八十二年清涼藝展應邀至湖南長沙麓山寺展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曉雲法師: 台灣郵票設計師李光棋創作觀音郵票:「希望將菩薩的慈悲精神發揚光大。」這是他與觀音菩薩結緣的故事⋯⋯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