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觀5大著數

所從事的研究能不能感動自己和引起他人的共鳴? 印順導師早年的作品《妙雲集》,被學者批評沒有學術的寫作格式,如引證、出處等,認為不具價值。 導師知道有人這樣批評,在之後的《空之探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國禪宗史》等專書著作就詳細記載出處。 導師平日閱藏那麼多,只要記錄一下很簡單,之後還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

當寫出來的文字沒有辦法感動自己,又有幾個人會看呢? 長久下去,不但宗教生命枯萎,沒有了活力,不要說利益他人,連自己都無法利益,這樣非常可惜。 厚觀 因世間是眾緣和合而成,並非孤立的;萬法互相影響,從而產生語言、文字、思想上的種種變化。

厚觀: B129 修行應自己精進,不可依賴他人

這個在經典裡面,不是只有這一個小故事,經典裡面很多理論都是如此講。 我講的話什麼意思,就是告訴各位,我們今天得到了廣大的功德珍寶。 我們只要常常的發起利益眾生的菩提心的話,福報自然在你的身心世界中間顯現。 你努力的去起發起利益眾生的心,福報自然湧現。 印順導師指出,不論研究或修學,有三個過程:得要、深入、旁通。

厚觀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東山再起,有的人不行? 可以東山再起的,可能他自己本身的應變能力非常強。 雲怎麼來的,它是大自然中水的循環,如果只看到水,就障礙住了;如果看到水有無量無邊的變化,因為有循環,所以能令萬物生長。 水,陽光照耀下蒸發成雲,雲下雨,普潤所有眾生。 厚觀 所有的善法應該像雲一樣,無分別,我們做任何善法,學習像「雲」一般,法雨普施。 法界的心識力量,能觀察現在所受的苦樂,是過去因緣而來;現在小小的惡業,如果不注意,將輾轉受到苦果。

厚觀: 厚觀法師說故‪事‬

這些新戒菩薩無論是從實體或線上課程,至少接受40小時以上、持續為期一年半的菩薩戒相關學習,充分展現出大家學習菩薩好習慣的意樂。 藉此授戒公開儀式,感發戒體,則增添了堅固珍重的力量,將成為畢生累劫追求圓滿覺悟的強大動能。 要想寫出一手好文章,蘇東坡的那種 「厚積而薄發」的心態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 本來這一位藝人他是要花一年的時間準備得到這頭牛,拚老命彈奏。
  • 縱使是樂受的眾生,我們也觀察到樂受有什麼苦啊?
  • 所有分別心所產生的膚色、種族、語言等問題,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
  • 前面提到,「學佛」會隨著每個人對「佛」的理解程度不同,得到的成果也有差別;同樣地,「佛學」也是如此,由於研究者的心態、方法與研究對象的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免互有差異。
  • 博覽群書儘管要花費一些時間,其益處卻是顯而易見的。
  • 我們不如意的事有很多,譬如:要物資,沒物資;要資糧,沒資糧;要智慧,沒智慧;要善知識,沒善知識。
  • 首先是要能夠「得要」,也就是建立架構,把握佛法的核心,瞭解佛教史的演變,如對大乘三系、八宗等整體的掌握。

佛研所的老師們各有專攻,可以幫助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建立整體佛法的架構;學習過這些方法,至少比自己一個人盲修瞎練、東看看西看看要好。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時,有很多問題可以找到更高明的人回答,但修學到某種程度以後,也許自己的問題也是別人的問題,找不到幾個人可以回答。 這時候如果知道研究方法、如何運用工具書,那麼許多問題可以從大藏經或近代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解答。 厚觀 《阿含經》中描述,有一婦人,她兒子相繼命終,內心非常痛苦而發狂,直到聽了佛陀開示,頓時證得初果、得法眼淨。 我們學習巴利文、藏文,知道電腦如何使用,怎麼運用學術規則,這些都是知識,和此婦人當下體悟到「無常、空、無我」,足以讓她開悟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厚觀: 厚觀教授師開示

除了淨信之外,還進一步思惟抉擇,內心產生強烈的善法欲,並轉為身口的實際行動,防非止惡,長養慈悲心,這是「思所成慧」。 而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都還是散心觀,必須達到與禪定相應,才足以稱為「修所成慧」。 有了與定相應的修所成慧為基礎,再持續向上精進,體證諸法無我、斷煩惱,才是「現證無漏慧」。 「涅槃」是貪瞋癡、一切煩惱永盡的狀態。 在早期經典《阿含經》就很清楚的指出,佛陀出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與斷除煩惱、得解脫。 因此,我們一切的學習與研究,目的是為了讓眾生減輕煩惱,甚至是斷除。

所有分別心所產生的膚色、種族、語言等問題,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 進一步看後,就知道「欣求菩提心」的重要。 有一塊「沒有競爭者、價值又高」的大乘心地—菩薩地,一旦開發,無憂自在。 所以受菩薩戒,確立目標,先要發起菩提心—厭離有為心、欣求菩提心、深念眾生心。

厚觀: 佛學研習

一、很多人經常請教印順導師同樣的問題:「佛法浩瀚無邊,要怎麼修才能成佛?」事實上,這是既古老又現代的問題,大家都會面臨到的疑問。 學成歸國後,厚觀法師任教於福嚴佛學院,即陸續開設《大智度論》有關課程,「經過幾次課程的研討,對菩薩道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法師如是強調。 據了解∶留學期間,厚觀法師每次返台都會向印順老法師請安問候;有一次,老法師將他畢生用力最多、筆記最詳的《大智度論》筆記手稿當面送給厚觀法師,顯見師徒間的相知相契。 2004年,厚觀法師與福嚴佛學院學生完成該筆記手稿的轉寫與數位化工作,並發行光碟流通,和有緣同道分享印順老法師的智慧結晶。 剛進入佛研所學習,如果一開始沒有建立架構的話,未來的研究很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但如有了骨架,那麼當要建立起一棟精美的房子,缺什麼你會很清楚。

使藏傳佛法與漢傳佛教生活化、心靈化、科學化、藝術化且倡導釋迦牟尼佛傳承之正法,使眾生有正確成佛之道,佛法蓬蓽生輝,永續發展。 對於「佛學」的定義不同,那麼態度就會很不一樣。 「學佛」是以佛為模範而學,有其宗教信仰的特性。 如果抽離信仰來談佛學研究,那麼研究的成果大概只能莊嚴圖書館而已,無法對自己身心、對他人有所幫助。

厚觀: 厚觀法師

以此誦經功德,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法久住、法輪常轉;並迴向法界眾生,六時吉祥、福慧增長。 闡揚印順導師思想,推展人間佛教,導引正見,啟發正信,進而「淨化身心、利濟人群」,向於佛道,護持正法。 厚觀 慧日講堂由印順導師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創建,民國50年(西元1961年)1月22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 厚觀 設立的宗旨主要是希望「慧日講堂」與「福嚴精舍」能分別的內修外弘,相助相成,宣揚、實踐佛法的精神。 世尊告訴他:如有志同道合的善知識在一起修行最好,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要因為怕孤獨,而與愚癡、放逸的人在一起,因為跟著這些人撥弄是非、懈怠、放逸,自己沒辦法精進,反而對自己的道業有妨礙。

厚觀

各位親愛的讀者,您好: CBETA副主委厚觀法師於七月份轉任慧日講堂住持,本期除了告訴大家此一消息之外,亦在網站導覽簡介慧日講堂,站上亦有佛學班的線上報名,歡迎大家前往參訪學習。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如《孔子家語》所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跟好人相處,就好像進入一間充滿芝蘭芳香的房子,自己雖然不察覺,但其實已經熏染了香氣。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就是與惡人相處,就好像處在賣鮑魚的市場一樣,久而久之自己也不覺得臭了。 想要得解脫必須歸依三寶,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

厚觀: 厚觀法師講佛典故事

有些人修學佛法是為自己而學,有的為他人而學。 如果是為自己而學,佛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佛法要義,戒、定、慧的內涵,但要成就佛果,必須進一步下苦工夫去做;如果是為眾生而學,佛學研究更可以幫助我們廣博瞭解。 當百寶箱裡的藥很多,儘管不是自己的毛病,也可以提供眾生契理契機的法門。

厚觀

比如說我們比丘戒,這個叫解脫戒,也就是律儀戒。 你看它的戒條,它只有把我們個人的內心,就是你不可以怎麼樣,不可以怎麼樣……從戒條上面講,當然它也有作持,我們不談那麼多。 我們自己,一方面培養獨立作業的能力,二方面有善知識相隨。 厚觀 因為最後無常一來,每個人都要自己去面對生死的問題。

厚觀: 「厚觀法師開示集」播經機(SD卡播放器)結緣

一旦沒有把握這個原則,那麼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忘失方向,落入筆戰或是人身攻擊。 如果是辯論了真理還好,但往往過程中伴隨著貪心、瞋恨心和慢心等煩惱,這就和涅槃寂靜相違背。 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世間諸法沒有「獨存性」,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假合。 「人無我」也就是大家口口聲聲講的「客觀」,不要預設立場、抱持著成見來研究。 印順導師說,他不反對純客觀的、純知識的佛學,但他認為:佛法是宗教之一,重視信、解、行、證,智慧與慈悲,如果忽略這一特性,以非宗教者的心態來研究的話,那縱使有良好的成就,也難保正確。 如此想,就更容易像厚觀和尚所開示,能夠修忍辱。

即使同樣一個人,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心理變化都會千差萬別,更何況是多數人在一個共業中。 佛學研究探究的是不同時代人們對佛法的理解,或佛教在歷史中的興衰,因此涉及的議題非常複雜。 研究的對象包含了一切教、理、行、果,涵蓋了經典、律典、論典、教派、僧團、佛教史的演變,如何修行、如何斷除煩惱、如何利益眾生,以及如何成就聲聞、菩薩果位直到圓滿的佛果都是。 不用特別指佛學研究,就算是一般研究也是希望能夠對人類有所貢獻,學術研究並不是堆砌文字而已,作為一個佛教研究者應該要經常問自己:為什麼要研究?

厚觀: 成佛之道

當日住持交接典禮恭請真華長老送位,並在真華長老監交之下,前任住持慈忍法師將慧日講堂印信交付新任住持厚觀法師,完成交接儀式,四眾弟子虔敬合掌祝福。 這七十位沙門聽了佛連番的開示後,知道對於家的貪戀就像污穢物的聚集處一樣,對於妻子、兒女的牽掛,就像腳鐐手銬的束縛一般,因此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 跟隨佛陀回到精舍,攝心、思惟、精進修行,終於成就阿羅漢道。 如果房子蓋得很牢固、密實,即使下雨也不會穿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