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耳機全攻略

當然耳機一大重點是聽歌睇片及通話的效果,Sudio NIO內置10mm動圈單元,聽歌時筆者覺得低頻相當足夠,節奏感強的歌曲非常合拍,人聲亦算清晰,不過高頻就好像略嫌爭一點,聽快歌或聽Band sound是不錯。 不過始終是半開放式設計,在較嘈的環境下要調高音量才可聽得比較舒服。 至於用Sudio NIO配合YouTube睇片時,因使用Bluetooth studio耳機 5.0連接,沒有甩咀問題。 通話方面,筆者試過在街頭用Sudio NIO傾電話,由於耳機有自適應雙麥克風技術,通話時可消除一定的背景雜音,對方聽起來不會覺得太嘈吵,講話清晰。 主動降噪 功能會使用動態配合周遭環境的微調濾波器,持續阻絕不必要的外部噪音。

studio耳機

看看 Studio Buds 的充電盒,就是 Beats 很標誌性的藥丸性橢圓形,可幸的是前後兩邊都是扁平的,可以平放在桌上、口袋之中都不會鼓起。 盒子底下是一個 USB-C 充電埠,這也是 Beats Studio Buds 會是面向 Android 群眾的其中一個證據。 小編居然有點懷念 Powerbeats Pro 上的 Lightning 埠呢。 一樣微乎其微,沒想到 ETT 的表現還不錯,它的主動降噪主要是消除低頻噪音,對於高頻則沒有明顯效果。 ▲ 配件盒內有八組 (加上耳機本身的耳塞) 不同尺寸 / 設計矽膠耳塞,等一下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除此之外,還有一條 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使用者指南、保證卡。 若要啟用 iOS 裝置上的 Siri 或其他裝置上的語音指令功能,請使用左側耳罩上的 b 按鈕 ,或使用 RemoteTalk 連接線上的中央按鈕。

studio耳機: 聲音 (主觀聽感)

所以說這部分也是需要實際配戴過,才會知道究竟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耳朵。 200毫秒以下的延遲度一般使用者在聽音樂、看劇就很難感知到延遲,如果是有玩手遊需求的朋友,最好找延遲度壓在100毫秒以下的,但還是必須說明,即便是有線耳機也會有延遲,所以大家不必追求零延遲的體驗。 舉例來說,以目前1K內的價位,像是小米、MPOW這種主打平價、CP值取向的品牌,完全能做到穩定的配戴和藍牙連線,並且音質表現甚至會高於預期。 為了讓大家了解Studio 3 的降噪效果,我在6 個不同場景下,4 種不同分貝數下記錄了Studio 3 開啟Pure ANC 後,我的主觀感受。 本次測試環境分貝數的設備為iPhone 上的App——分貝測試儀(因此,鑑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下面的記錄僅供參考,與實際可能會有出入)。

Apple W1 耳機晶片可提供流暢輕鬆的 Apple 裝置§設定與切換方式,因此你全天都能自在移動,讓音樂不間斷,生產力源源不絕。 如果還需要更多電力,在電量不足時,透過 Fast Fuel 閃充技術充電 studio耳機 5 分鐘,即可擁有最長可達 1 小時的播放時間4。 Beats Studio Buds 提供方便的一鍵配對功能,Apple6 和 Android 裝置7 皆適用,並可透過藍牙輕鬆連線。

studio耳機: 主動降噪模式開啟時聆聽時間最長可達 22 小時

沒有太大差異,在觀看影片、聽音樂時,幾乎看不出來延遲;打字、玩遊戲時則會有明顯延遲,但可以感覺到 ETT 的延遲時間已有稍微縮短,算是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 從上圖可以看出,雖然 Sudio 已經貼心地替 studio耳機 ETT 設計凸起的止滑條 (前後都有),但要將耳機從充電盒拿出來還是不太容易。 ▲ ETT 耳機的「柄」的底部有兩個金屬接點是用來充電用的。

以上種種優點帶來令人沉醉的音色,能讓錄音室中的音效原音重現,並傳遞原始音樂情感,讓音樂伴你一整天。 耳機的外殼與充電盒一樣,使用的都是類膚質塗層,所以觸感很好,不過我發現因為它摸起來實在太滑了,就連耳機本身可以施力的地方都滑到不行,要把耳機從充電盒拿出來有點困難,常常要重複試個好幾次才能成功,希望 Sudio 未來可以改善這點。 最後,Sudio 表示 T2 有「防汗防潑水」能力,不過並沒有明確標示「IPXX」,可能只是簡單的防潑水處理,建議使用時還是要小心一點。

studio耳機: 沒有花俏的噱頭、只有實在的性能|Tribit QuietPlus 72頭戴式降噪耳機開箱評測

此外,耳塞的大小也會影響耳機的整體音質表現、降噪效果如何,過大的耳塞不耐久戴,過小的耳塞則無法提供被動抗噪和音質享受,強烈建議大家要親自配戴之後再作決定。 如果讀者朋友遇到配戴上會有不適的情形,也可往更換耳機耳塞的方向去做嘗試,或許能有改善也說不定。 再來是耳道式耳機對某些耳朵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聽診器效應,這部分是不太能夠避免的,或多或少會出現,如果是擔心這個問題的朋友,那可能優先選擇耳塞式耳機會比較適合你。 如有遊戲方面的需求,建議讀者朋友可以選購標榜低延遲的真無線藍牙耳機。 像是:軟硬體皆支援低延遲的soundcore Life P3,就有很不錯的表現。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連線距離、連線穩定度,與其搭載的晶片息息相關。

studio耳機

以外觀來看,Beats Studio Buds 其實是當相吸引的,因為它就是大家都很希望的「無桿版本 AirPods Pro」,機身只是圓鼓鼓的一顆豆形耳塞,外側是一個有如按鈕般的小把手(上圖),上面的亮面外飾板居然還是一個實體按鍵。 因為耳機能夠完全藏在耳窩之中,加上 5g 的輕量和新增的 IPX4 防水保護,讓 Beats Studio Buds 也是一款可以帶去運動的真・無線耳機。 不過半開放式耳機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戴上去的時候,始終可能會有一些不夠穩固感覺。 廠方也知道可能有用戶會遇上這個問題,因此在包裝盒內附送四對不同尺寸的矽膠耳機套,套著耳機聽筒位置,當中三對矽膠耳機套更是附有不同大細耳翼,本身筆者使用最細的「L1」矽膠耳機套,都已經覺得戴得十分穩固,矽膠耳機套可以「啜」住耳機於耳窩內,不易移位。 由於Sudio NIO具備IPX4防水機能,想去跑步或做Gym時使用的話,最好換一個帶有耳翼的矽膠耳機套才使用,令耳機更加穩固,不易意外跌落。

studio耳機: 無線轉接器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出差坐飛機的人,愛聽歐美流行樂,且同時也是一名iPhone 用戶的話,我認為Studio 3 是比較適合你的。 在耳機設計上,它沒有Bose QC35 少、薄、軟的耳墊,也沒有給耳朵留下更大的空間。 因此,在以舒適性著稱的Bose QC35 面前,Studio 3 的佩戴感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近期已經有許多藍牙耳機都開始支援此功能,升級日常生活中的觀影體驗,比如在看戰爭片時原本爆炸聲、腳步聲是非常平面的,只有大小聲的差異,若是開啟空間音訊,則能聽出聲音的方向、遠近,更有身歷其境的聽覺享受。 耳道式/入耳式耳塞式/半入耳式耳掛式優點音質體驗良好久戴體驗舒適配戴穩固不易掉落缺點可能會有異物感相對不穩固體積通常偏大沒有一個設計是絕對符合每個人的,如果今天是需要在劇烈運動時使用,那可以優先選擇穩固的耳掛式;如果僅為了日常通勤使用,那穿戴方便的耳塞式跟耳道式也很適合。 但要特別提到的是,我發現無論開啟或關閉主動降噪,左耳都會提前關機 (在右耳還剩餘 60% 時),可能與左耳作為「主耳機」有關;所以我測得的都是右耳的連續播放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要長時間使用,中途可能要先把左耳機拿去充電。 另外,ETT 很棒的一點就是它的充電盒支援 qi 無線充電,因此你只要把它擺在無線充電板上面就可以直接進行充電,用起來很方便、直覺。 不過我以「ZETAIL X 標準耳機續航測試 (將耳機與固定裝置連線,以 50% 音量連續播放相同音樂)」來檢驗 ETT 的續航表現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 在開啟主動降噪時,ETT 可以連續播放 6 小時 24 分鐘的音樂;關閉主動降噪時則延長至 7 小時,表現明顯比 Sudio 給出的數據更好,達到了應有的水準。

studio耳機: 手機 MOMO購物網【Beats】New Beats Studio重低音耳罩式耳機(共4色)年中慶

一副藍牙耳機的音質好不好,不能單單只看耳機本身的規格面,其實還有關乎各廠的聲音調教、手上裝置的適配性⋯⋯算是相當多的面向所組成的,同時也要在這邊澄清一個觀念:藍牙晶片並不會影響音質。 再把預算抬升到4K左右,基本上已經有很多音質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了,外形的選擇會比較多元,在功能面也會更加的完整。 不過在損壞的部分,只要使用到電池的物品,就必定會是一種消耗品,用久了續航力一定會有比較明顯的降低。 然目前市面上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幾乎都不能換電池,所以電池如果壞掉,基本上就是要換耳機了。

  • 而且 Studio Buds 也確實繼承到 Apple 方面在拾音的造詣,小編利用這款耳機來通話、錄音的效果都很清晰,證明他們的雙波束成型麥高風是確實有效的。
  • 需要注意是它不支援無線充電,雖具備充電5分鐘能使用一小時的快充技術,但這個價位帶的耳機竟不支援無線充電,在方便性上打了點折扣,蠻可惜的。
  • 3 測試由 Apple 於 2021 年 4 月進行,使用預量產 Beats Studio Buds、充電盒和軟體,搭配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機型和測試版軟體。
  • Sudio T2 在功能面的表現還是比較平庸,沒有「入、離耳偵測」功能,也沒有專屬應用程式可以使用,追求豐富功能的消費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失望,不過至少它把最基本的使用體驗做得很不錯,比如功能的操作。

因為現階段的技術日趨成熟,各大廠的晶片都具備一定的水準,其實不用特別有品牌迷思。 目前有支援高解析音質的是KKBOX、Tidal、Apple Music,如果你是使用Android手機,而且手機跟藍牙耳機都有支援到aptX或是LDAC,想要更好的音質體驗就會建議訂閱有高解析音質的串流平台。 studio耳機 然而,不只要確認真無線藍牙耳機所支援的編碼格式,手機也要支援相同的編碼格式才會獲得最佳的聆聽體驗。 舉個例子:我拿Apple的手機,最高就是支援到AAC編碼,就算耳機支援到LDAC,手機也吃不到,這時候就是考驗耳機在AAC模式下的調音是否足夠讓你喜歡。 如果把預算拉到2K以內,這個價位帶已有許多不錯的選擇,可以滿足部分的功能性、配戴舒適度和連線穩定度,很適合一般學生、小資族。

studio耳機: 支援

不過一旦你把耳機摘下來,或者是換上QC35,你就會察覺到剛剛Studio 3 戴起來其實是有一點點不適。 而這樣的情況隨著佩戴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更加明顯,沉、悶熱和壓耳的感覺會越來越強烈。 說實話,一提到Beats 的音質,或許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 但實際情況是,Studio 3 的確改變了很多,如果不跟其他耳機做比較,單純跟自己的產品比的話,我認為它是有進步的。

studio耳機

播放列表內有 358 首購自 iTunes Store 的不同歌曲 (256-Kbps AAC 編碼)。 測試方式為播放音訊直到其中一邊 Beats Studio Buds 耗盡電池電力並停止播放。 電力耗盡的 Beats Studio Buds 充電至 100%,然後重新開始播放音訊,直至其中一邊 Beats Studio Buds 停止播放。 此過程重複進行,直至兩邊的 Beats Studio Buds 與充電盒皆完全耗盡電力為止。 電池使用時間視裝置設定、環境、使用情況與許多其他因素而定。 測試由 Apple 於 2021 年 4 月進行,使用預量產 Beats Studio Buds、充電盒裝置和軟體,搭配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機型和測試版軟體。

studio耳機: BEATS Studio3 無線耳機用戶指南

可惜的是,不管是主動降噪還是環境音模式都沒有「抗風噪」的能力,所以不適合在風大的環境使用。 一直以來,Airpods系列和Beats系列等蘋果旗下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只有在iPhone、iPad或Mac等自家設備能有多元豐富的功能,在其他品牌設備上就是一副普通的耳機。 這次推出的Beats Studio Buds企圖打破這個傳統,想將勢力擴展到其他系統的設備上,特別在Android系統上推出App,讓Android手機使用者能享受跟iPhone使用者一樣的體驗。

+12mm驅動單體Philips TAT2236 耳機本體採用半入耳式的棒狀設計,機身與充電盒選用霧面塑膠,不太會留指紋。 耳機本體只有5公克,重量很輕,實際上耳幾乎沒有負擔,配戴舒適,只不過由於是半入耳式的設計,穩固程度不如入耳式耳機,所以不太適合運動中做使用。 音質方面,Life P3支援SBC、AAC音頻編碼,雖然聽得到音域的界線,但是低音有力、中高頻穿透力,開啟Bass Up後低頻更立體。 中高頻邊線收得很乾淨,並且有穿透力,人聲中頻的位置放在比樂器前面一點。 如果你預算抓在3K左右,除了聽音樂偶爾也會玩玩手遊,想要入手一支外型好看又全方位的平價真無線藍牙耳機,那麼soundcore Life P3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studio耳機: 功能特色差異

無論是低頻還是高頻噪音,T2 實際的降噪能力都很有限,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效果,降噪降了個寂寞;不過幸好 T2 有著不錯的「被動降噪」(隔音)能力,搭配上音樂播放,還是能隔絕掉大部分外界噪音。 提供長達22小時的電池續航力,Beats Studio3 Wireless 耳機是最適合你日常使用的完美耳機。 採用 Fast Fuel 技術,充電10分鐘即可播放 3 小時的音樂。 備受獎項肯定的 Beats 音質加上 Class 1 藍牙技術,讓你享受無線聆聽的自由。

可持續精確鎖定要阻絕的外部聲音,同時針對個人喜好與音樂播放自動做出反應。 studio耳機 耳機做工維持了一貫的質感,在配戴上,過去圓潤的造型對某些人來說其實會壓迫到耳廓,這次的方正外型可以說是更貼近大多數人的耳型,此次也新增小小的耳鰭設計,能夠幫助使用者在配戴、拿取上更趨穩固。 其他規格,擁有專屬App可以自定義EQ、支援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IPX4的生活防水,值得一提的是,大改過後的聲海App,在操作上的豐富程度我自己是相當滿意的。

studio耳機: 網美系藍芽耳機|Sudio Tolv R 藍牙耳機開箱,北歐經典黑白色,引領時尚輕巧方便!

ETT 沒有設計按四下的功能,所以沒辦法直接用耳機啟動語音助理、調整音量,對我而言是可有可無,不過如果你很在意耳機控制的完整性,那可能需要考慮一下。 另外,價格偏高的 ETT 仍然沒有「取下 / 放回自動暫停 / 播放音樂」的功能,可謂一大遺憾。 4 測試由 Apple 於 2021 年 4 月進行,使用預量產 Beats Studio Buds、充電盒裝置和軟體,搭配使用 iPhone 11 Pro Max 機型和測試版軟體。

另外必須誇獎的是它在筆電上的適配性很高,是測試到現在完全不會出現斷續問題的藍牙耳機,很適合開會。 使用體驗的層面,受益於搭載藍牙5.2,無論是連接手機或是筆電,實測下來連線穩定度相當不錯。 而且有支援入離耳偵測功能,拿下耳機便會自動暫停影片或音樂,再戴上就會自動播放,實用性大增。 初次使用 Sudio T2 ,不只是對外型印象深刻,與手機的配對也十分簡易,只要打開耳機盒,便能在手機的藍牙連線清單內建到 Sudio T2 ,連結以後,往後只要一拿出耳機盒就能快速配對。 studio耳機 耳機本身的續航力達到了 7 小時,而充電盒讓它能達到最長 35 小時的續航力。

studio耳機: 麥克風

有了三種尺寸的選擇,你將能享受舒適穩定的體驗,再也不必擔心耳機鬆脫。 Beats Studio Buds 的精巧入耳設計能完美融入你的生活。 色系一致的充電盒具有圓潤纖巧的設計,可輕鬆放進口袋或手提包,提供卓越的便攜性。 我用 T2 來聽音樂和看 YouTube 影片的時候感受不到什麼延遲,可是在遊戲裡面,就可以看到聲音和畫面不同步的情形明顯很多,加上 T2 沒有低延遲模式,不太適合拿來玩那種講求反應速度的遊戲,用有線耳機或直接用手機的喇叭還是比較適合。 Sudio T2 在功能面的表現還是比較平庸,沒有「入、離耳偵測」功能,也沒有專屬應用程式可以使用,追求豐富功能的消費者可能會感到有些失望,不過至少它把最基本的使用體驗做得很不錯,比如功能的操作。

studio耳機: 主動降噪

在降噪方面,有感降噪周遭噪音;通透模式有許多段數可以調整,非常不錯;通話表現實測人聲部分可以收錄的蠻清晰立體的,雖然稍微小聲了點,但不妨礙溝通。 比較遺憾的是它雖有支援App,但不能自訂EQ,是小小可惜之處。 Philips TAT5506搭載了自家ANC Pro主動降噪技術,開啟後在音量方面約能隔絕掉70%的外界噪音,降噪效果有感。 通透模式的使用感受很棒,外界環境音聽起來是自然的,沒有把聲音過度放大的問題,也不會出現機械音。

+LDAC高解析音質除了原先soundcore App就支援的多種降噪與通透模式,搭配Liberty 3 Pro又進行了HearID 與 HearID ANC的升級,在EQ調整與降噪功能上都更完善了。 +配戴體驗極好1MORE EVO是1MORE最新推出的旗艦耳機,共有黑白兩色可選,觸控區域看上去有點像貓眼石,典雅有質感。 耳機本身採用了短導管的入耳式設計,雖然感覺耳機偏大,但實際配戴體驗很好,幾乎沒有耳朵被侵入的異物感,但又完全緊貼耳道,表現是我目前戴過的入耳式耳機中的前段班。 Soundcore App的豐富度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值得一提的是Space A40 3K的價位有支援到LDAC的高階編碼,音質表現跟續航力可圈可點,我個人也非常喜歡A40的配戴體驗,豆狀的腔體很輕巧,沒有什麼負擔感。 +支援LDAC平價好音質Space A40不是soundcore旗艦的Liberty系列,但是表現卻是平價款中讓人驚艷的黑馬,降噪能力是會讓你猶豫到底要掏錢直上高階耳機還是省個錢但有七成旗艦降噪表現的那種好,耳壓感也算輕微。 綜合以上,Philips TAT2236可稱是平價藍牙耳機中的一時之選了,推薦給不需要主動降噪、預算有限的同時需要較好通話品質的朋友們。

如今,在藍牙耳機百家爭鳴的情況下,真無線藍牙耳機支援的App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App支援在過去多是高階旗艦款才有的功能,不過現在也下放到許多中低階的耳機上。 在耳機上會設有實體按鍵,讓用戶更快速的去調整音量、播放暫停等功能。 優點是比較不會誤觸,但缺點是在按壓實體按鍵時,很容易將耳機一併往耳道內擠壓,進而造成不適、脹痛,這點是需要留意的地方。 而防塵等級我個人覺得不是那麼重要和必須,因為多數人應該不太會去一些極端環境;也在這邊建議常留大量汗水的讀者朋友們,優先挑選防水等級較高的藍牙耳機會比較好。

studio耳機: 支援Android 版 Beats app

從產品的設計可以看出 Sudio 可能不太果斷,耳機的操作方式從 Tolv 的「實體按鍵」改為 Fem 的「觸控手勢」之後,這次 ETT「又回到最初的起點」,採用「實體按鍵」作為耳機的操作方式。 老實說,我覺得 ETT 有著絕佳的使用「觸控手勢」進行操作的條件,現在用來放實體按鍵的區域 (如下圖) 就很適合,不僅大小和手指差不多,也因為耳機造型的改變而更不容易誤觸,拿來放按鍵實在有點可惜。 Sudio T2 搭載 8 毫米的動圈單體,僅支援 SBC 編碼,規格看起來毫不起眼,不過它在聲音表現的大幅進步卻讓我驚艷。 Sudio T2 搭載藍牙 5.2,整體連線表現可圈可點。 從拿出 studio耳機 T2 到完成連線,過程大約需要 5 秒鐘,速度中間偏上;連線品質很好,在我這陣子使用的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單邊耳機突然沒有聲音,又瞬間恢復」或其它連線品質不穩的問題。

studio耳機: 無線耳機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