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茅蓬9大好處
这是唐朝寒山大师所留下的一首偈,偈中明白清楚地点出了修行路上善知识指导的重要性。 因为修行路上最怕走入歧途,一旦修行的方向方法有所偏差,就好像飞机轮船偏离了航道,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在早期的中国,也有一些禅者,于悟发之后,而由善知识嘱其到水边林下,山间洞窟,单独过木食涧饮的修行生活数年。 最有名的例子是终南山,据说那儿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个人修行,其中后来也有的渐渐成为一个个的寺院;但是住茅蓬的风气,仍然历久不衰。 所谓住茅蓬,是自备炊具以及谷类、菜蔬的种子,入山披荆斩棘,结茅为舍,以避风雨,长期远离人间。 不过这样的修行法,虽类似闭关,而不是闭关。
1924年,紀修襌師,廣東省四邑人,從鎮江金山江天寺遊化到大嶼山,在寺内僧衆懇請下,出任第一代住持,並把大茅蓬改名爲寶蓮襌寺。 後人稱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襌師爲開山功行大德。 不行慈悲,不断杀业,经忏虽多,功德亦少。 金刚经,是指导我们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执、法执,而又不著空的境界,同时还要我们能够运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广修六度万行。
六佛茅蓬: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八个字看似简单,但能有几人能依教奉行,终身不渝,值得学佛人深深去体会,佛法难闻,中国难生,今何其有幸,已闻已生,勇往直前,勿再让幻化外境所转,‘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迫不忧贫。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诸佛菩萨拥护行者。 终南山,横亘关中,东西绵延八百里,自古以来中外潜修高士的圣地。
中国的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终南山: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 自东晋十六国至唐代,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也成了道宣、圭峰、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印光法师等众多僧人的栖隐修行之所。 事实上,最可靠的史料是蒋超著《峨眉山志》卷五中的“无穷大师塔铭”中关于此事的记载:“師於癸卯年,進北都謝恩,住京師之延壽寺,示寂焉。 時朝廷差內使姜公、蘇公,發送靈骨回山,瘞於鉢盂山之麓。
六佛茅蓬: 六佛茅蓬
地狱众生以苦逼,一称佛名,得生净土,何况现前礼敬诸佛,以同体大悲感应加庇,故其出苦之要,无越忏悔一门矣。 ‘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 ’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宽清每次把东西送到后招呼一声,茅棚里的和尚也不多言,回一声“谢! 只有一次,宽清见他站在离茅棚不远的水凼边眺望远方,虽然看上去年纪很大,脸上布满皱纹,但腰板挺直,目光深邃,神情举止颇有军人威仪。 赎命放生—居士们常尊称师父是‘放生师父\’,因为师父特别注重放生,数十年来,师父除了殷殷教诲苦劝学佛人常行放生之外,几乎不下山的师父更是身体力行,每月固定下山带领居士们一起去放生。 师父教导我们,吃素只是消极地改过,只是不再造新的杀业而已! 而放生则是积极地行善,偿还累世以来我们所积欠无数的杀债。
六佛茅蓬: 修行是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道」送给你
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 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 有鉴于时下很多学佛人往往盲修瞎练,抓不著修行的要点,之前师父将平日于山中茅蓬清修,撷取经教中的重点精华集结而成‘茅蓬札记\’一书印行与大众结缘,出版之后,获得广大的回响。
- 筏可大和尚任内先後興建韋馱殿、地藏殿、祖堂、方丈室、五觀堂、法華塔、華嚴塔、羅漢塔及般若堂(新襌堂)。
- 谨此胜会,行者发心,众缘和合,特建此塔,以铭虚公旷世奇举,彰显圣迹道行。
- ”这句话是今天的佛弟子们不应该忘记的。
- 师父教导我们要‘以戒为师\’,生活言行处处要严守戒律,处处要小心谨慎,以免犯戒造成自己的功德有失有漏。
- 比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就很类似佛教所说的大修行者的襟怀和风光。
这张照片中的金装肉身,如此栩栩如生,如此精致生动,如果确是通天禅师的,一定是峨眉山乃至全国的瑰宝。 几年前,我与友人刘正成、李伯清从金顶步行下山寻找,祖师殿遗迹已渺不可寻,空余叹息! 六佛茅蓬 一次我问在金顶当家的镇觉法师,他还记得在天门石附近有个和尚肉身。
六佛茅蓬: 文化教育
《龍藏》為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的版本,是清朝最後雕刻製造的大藏經,極為珍貴。 60年代,筏可大和尚動議把寶蓮襌寺的管理架構(佛教舊有制度),改組爲董事制,寺内一切事務均以董事意見爲依歸。 當時,在國內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的大悅、頓修、悅明三位襌師輾轉遊歷至大嶼山,喜見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爲昻平),雖然長滿荊棘荒草,人跡罕見,卻清幽寧靜,認為是修行辦道的理想地點。 三位襌師披荊斬棘,合力建小石室;後來,出家僧衆嚮往這處清幽的道場,聞風而至,遂蓋搭大茅蓬,自耕自食,用功修道,故初期命名爲「大茅蓬」。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也。 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 入视见公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
- 只有一次,宽清见他站在离茅棚不远的水凼边眺望远方,虽然看上去年纪很大,脸上布满皱纹,但腰板挺直,目光深邃,神情举止颇有军人威仪。
- 四川的乡亲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些在最近10-20年才散失的文化遗存找回来,传下去,“子孙永宝”。
- 1922年,传钵和尚师剃度果瑶出家。
- 虚公塔铭:虚云老和尚诞生于一八四零年,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岁。
四川的乡亲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些在最近10-20年才散失的文化遗存找回来,传下去,“子孙永宝”。 上千年埋在土里的东西都被翻了出来,其中有许多用铜、铁、木等材料雕刻的人物,它们神态各异、服饰不同、大小不等,有的精工细作,有的粗糙不堪,不过每个雕像上面都刻有人名。 那是过去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峨眉山,于是托亲人朋友带上自己的替身前去,以表达内心祁福消灾的愿望。
六佛茅蓬: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1930年,秋期傳戒圓滿後,住持紀修大和尙退居,同住大衆共同推舉筏可大和尚爲第二代住持。 六佛茅蓬 筏可大和尚任内先後興建韋馱殿、地藏殿、祖堂、方丈室、五觀堂、法華塔、華嚴塔、羅漢塔及般若堂(新襌堂)。 祖师大德常勉初学者,不要涉猎许多经典,也不应该听很多人讲经说法,看多听多,你的妄念就多,变成所知障,障碍你的本性,障碍你的智慧,教我们一门深入修定,八万法门门门修定,念阿弥陀佛是修定。 虚云老和尚入定15日,这个消息很快在修行人中间流传开来。
但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例如: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 天台宗祖师们所编的忏法、仪轨,都是结合六、七人,十数人共同结坛而修的。 在佛世时的结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各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寶蓮禪寺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趙樸初思想研討會」,廣邀國內及本港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參與。 1982年,「寶蓮禪寺迎請大藏經代表團」到北京,迎請《龍藏》,趙樸初會長主持贈經儀式。 10月,「中國佛教協會」派出以副會長巨贊法師率領的《龍藏》護送團,護送《龍藏》抵達香港。
六佛茅蓬: 文化教育
寳蓮襌寺的發展是香港歷史的一環,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支持。 期盼香港民眾一如既往,支持寶蓮襌寺在弘法、教育、文化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共襄盛舉,再創輝煌,造福香港,利益大眾。 2000年開始籌建萬佛寶殿,將寶蓮禪寺完善為集宗教、佛教文化、園林景觀、雕塑藝術、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通天大师名明彻,号通天,十四岁在五台山九龙冈出家,礼翠峰和尚为师。 后来,师遍历诸山,云游参学,达十余年。 六佛茅蓬 通天大师遂成临济宗门人,南岳下二十九世。
六佛茅蓬: 修行是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道」送给你
无穷大师就在此时来此出家,拜通天大师为师。 丁亥年,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并派太监送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即圆觉庵。 师筑坛说戒,自制戒衣五百副,不辞苦,侍者说:“师过劳矣”。 师曰:“世尊尚不舍穿针之福,我何人斯,安敢言劳矣”。 辛丑年十一月初二日,微疾,集法众曰:“我有十事律己,终身无改,当此末法,汝等依行二三,即吾徒也”。 说偈云:“七十六年幻化身,东西南北苦劳生,今朝惹得虚空笑,大地原来不是尘”。
”这就是说,无穷大师在1602年再次进京谢恩,当时已六十七岁,在京師之延壽寺示寂了。 朝廷还专门派內使姜公、蘇公,送靈骨回山,瘞於鉢盂山之麓,即现在的峨眉山万年寺茶场钵盂山,墓地俗称“无穷塔”,塔碑早毁,现仅存土冢一堆。 这个问题还需要峨眉山的朋友们找专家来确定。 我想起广东韶关南华寺大殿里的六祖肉身,是当年的习省长下死命令才保护下来的,现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
六佛茅蓬: 六佛茅蓬
让徐杉大吃一惊的是,一个民工挖出了一块银质免死牌,上面刻有铭文! 因为很可能这就是霞光法师留下的那块免死牌。 一天,宽清又背米过去,但连喊了好几声茅棚里都没有回应。 宽清忍不住透过柴门缝隙往里看,才发现那位老和尚盘腿而坐,微低着头,已经往生了。 果琳师父一听二话没说,疾步去见他的师父昌如老和尚。 昌如老和尚似乎早有所料,面色平静地带他们去万佛顶。
第一任住持紀修大和尚開山種地,招賢納眾,奠定了香港佛教「農禪生活」的模式。 戰亂歲月,第二代住持筏可大和尚以非凡的魄力,建寺安僧,立規訓眾,辦學興教,為寶蓮禪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第三任住持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法安僧的事業,廣結佛緣,成就無量善事,接引無量眾生。 第五代住持聖一大和尚領眾熏修,興建天壇大佛,提升了香港佛教界在國際文化藝術上的地位。 第六代住持初慧大和尚推動大型弘化講座,化世導俗,利益社會大眾。
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六佛茅蓬 诸位修此法门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余法门,皆不能成就。 若离此法门,汝等能成就,吾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拜佛礼忏—师父强调‘礼忏\’的重要性,教导我们每天一定要礼拜八十八佛求忏悔。 每天礼佛,每天忏悔,在拜佛礼忏的过程中,身体佛,口念佛,意念专注在佛号之上,身口意三业清净,并得诸佛依本誓愿力摄受加被,灭罪消愆,消除业障,不可思议! 即使师父如今已九十高龄,拜八十八佛仍是每天必作的功课,数十年来如一日,从不间断。
固其所以,惟其离相之行,体合真空,即种种庄严,无踰放生功德为最。 何也,以彼胎卵湿化,蠢动蛸翘,一以佛性视之,愍其沉沦苦道,而必拯之刀砧火镬,捐靡焦腐之地。 一旦出其笼系,置之飞空潜渊,优游极乐之乡,慈出无缘,悲非爱见,同体等观,了无一念望报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犹如虚空,不可思议,岂非最上殊胜妙行者乎。 在千佛顶结茅庐居五年后,万历癸酉年,通天大师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
六佛茅蓬: 文化教育
宽清法师在1925年十一岁那年就在峨眉金顶的卧云庵出家,师从果琳。 六佛茅蓬 “不久,果琳和尚就吩咐他每隔一段时间去一趟万佛顶,为一位在那里结茅棚修行的和尚送一点米和盐。 六佛茅蓬 那时,万佛顶还是一片古木森森,藤蔓缠绕,野兽出没的荒僻之地。 宽清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那位和尚长什么模样,因为他总是静静地待在用石头、树枝搭建的低矮茅棚中。
六佛茅蓬: 六佛茅蓬
而人世间一切灾难不幸,癌症恶疾的最大原因就是来自于杀生,解决之道就是放生,因为众生最宝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放生的功德最大,与众生结的善缘最深,感应最快,是除灾解难,解怨消结最有效最快速的法宝。 要知道佛心就是慈悲心,修行人慈悲心一发,心与佛合,行与佛同,与佛最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最容易成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师父教导我们要‘以戒为师\’,生活言行处处要严守戒律,处处要小心谨慎,以免犯戒造成自己的功德有失有漏。 守一分戒律,得一分清净,成就一分功德;守十分戒律,得十分清净,成就十分功德。 戒律守不守得好,关系著我们学佛道业的顺遂与否,学佛的人一定要持戒,千万不可丝毫有所轻忽。 进关之后,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入经藏的门径,那么虽然闭关三年、五载,还是不可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