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寺10大優點

而藉由聖嚴師父提示的「本來面目」,以及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創建時「三個三門」的二個重點,做為設計方向的導引,使得寶雲寺不致偏離法鼓山信仰的基本精神。 如何將都市空間中的「連續性」與「場所感」延伸,將都市空間中特有的環境質感帶入建築內部,是我們在設計上另一個重要的挑戰與課題。 而面對現今都市中的地塊狹小、形狀畸零、使用密度高、空間垂直化等等現象,更加提高了形塑內部場所感的挑戰難度。

  • 課程方面,開辦聖嚴書院佛學班、福田班,以及快樂學佛人,還有適合不同信眾的學習成長活動,包括:寶雲講談、合唱團練唱、供花花藝研習、兒童讀經班、英文讀書會、暑期心靈環保兒童營,以及廣受親子喜愛的兒童故事花園等。
  • 忠明路時期,分院弘化工作蓬勃發展,關懷區域不斷向四周縣市拓展,1997年9月,於豐原、南投、彰化、苑裡、苗栗、沙鹿等六地,同時成立共修處,關懷範圍遍及中部各地。
  • 願我的母親平安喜樂,祝福她在這特別的日子裡平安渡過疫期,趕快回到我們身邊,也為全球的這波病毒疫期祈福,全世界都能平安,染病的人們都能趕快康復好起來,繼續正常的生活。
  • 設於大墩十九街公寓大樓內的臺中分院,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出入管理不便,信眾何周瑜芬於是提供臺中市柳川東路的場地,1992年10月,分院遷至柳川東路會所。
  • 因此,在設計法鼓山寶雲寺時,我們的目標從不是如何設計「一座寺廟」或「一棟房子」,而是希望能塑造出身處在都市大環境中,一個自在的小環境。

由於基地前後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北側臨60米寬的市政路,且正對新市政中心中央軸線;而南側面臨寬度僅10米的政和路及寧靜的住宅區。 因此設計上將建築量體及使用空間盡量安排近基地北側,而將空地留設在南側,形成可接引團體來賓的戶外大庭院。 主要結構柱及服務性空間(樓電梯/廁所等)則安排在東西二側,因而留設出中央結構大跨距達15米的無柱空間,供寺院最重要的各式集會空間彈性使用。

寶雲寺: 活動預告

建設期間,位於市區府會園道的臨時分院,則由吳春山居士發心提供,二處空間搭配運作,持續各項弘化活動。 柳川東路時期,臺中分院弘法活動不斷開展,對外弘化方面,舉辦中區企業界、社會菁英座談會;信眾關懷方面,開始每年舉行中區聯誼會、新勸募會員授證、皈依典禮,以及接引小菩薩學佛的兒童營隊。 寶雲寺的成立發展,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臺中信眾謝淑琴邀請下,第一次蒞臨弘法,於臺中市中興堂進行為期二晚的演講。 這場難得的佛法弘講,共有三千多位聽眾到場聆聽,其中包括近六百位僧眾,在中部地區不僅盛況空前,並促使聽眾生起護法願心。 因此,在設計法鼓山寶雲寺時,我們的目標從不是如何設計「一座寺廟」或「一棟房子」,而是希望能塑造出身處在都市大環境中,一個自在的小環境。

寶雲寺

在設計上對於其如何與現有都市環境形成一種「積極性的對話」,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同時,市民在都市空間中駐留時,周遭環境及都市景觀各行其是的紛亂,亦嚴重影響了視覺美感及心理上的安定,也就是缺乏「場所感」。 源自於如此對台灣都市空間上的觀察與體驗,如何創造都市空間中「連續性」與「場所感」,便成為我們作品在經營都市建築「積極性的對話」上的主要策略。 搬至市政路後,鐵皮建物空間依然有限,仍需經常租借場地、戶外搭棚架,信眾無不期盼固定道場。 2004年,地主以護持之心,讓法鼓山承購市政路土地,聖嚴法師慈示原地興建新分院,即現今的寶雲寺。

寶雲寺: 活動訊息

忠明路時期,分院弘化工作蓬勃發展,關懷區域不斷向四周縣市拓展,1997年9月,於豐原、南投、彰化、苑裡、苗栗、沙鹿等六地,同時成立共修處,關懷範圍遍及中部各地。 此外,2樓正門入口的來迎觀音像、12樓頂層的祈願觀音像,同樣傳承法鼓山觀音道場的精神,接引每個人進入寶山,學觀音,進而做觀音,成為一朵朵自在無礙、如甘露遍灑大地的人間寶雲。 3、4樓的大殿整體空間格局係仿照原臺中分院的大殿,米黃色系的牆面,一如原分院大殿的溫暖色調,令舊信眾有「回家」般的親切感受。 北側市政路入口,為寶雲寺正門所在,採挑高寬闊的設計,象徵敞開胸懷,迎接十方大眾,氣度莊嚴。 而南側政和路入口,則規畫與周邊住宅相應的戶外庭院及車道,充分展現人我和諧的佛法精神。 寶雲寺 年,今年以新出版的動畫影片為主題,讓小朋友在欣賞後,透過寫作、繪畫來呈現心得,進一步落實於生活中,讓活動更有意義。

寶雲寺

6樓為法鼓山故事館、創辦人聖嚴法師書法展區;7樓則為寶雲故事館,以及感恩護持建寺的流芳堂。 8、9、10樓為學佛修行的課堂,眾生修學各自相應的佛法課程,經由聞法過程,從而轉化習性,開啟消融煩惱的智慧,長養關懷他人的慈悲,進而發起菩提心,展開利益眾生的菩薩行。 來自潭子的蘇秀靜菩薩,全家一起來共修,特別的是,她的同修葉彥勳、兒子葉晁京進壇場當「精進菩薩」,她和女兒葉其欣則在二樓點燈區當「萬行菩薩」。 秀靜菩薩分享從小自己便是一個「我」很大的人,來到法鼓山後,慢慢學會將自我縮小;其欣菩薩從小跟著媽媽來道場,接觸佛法讓她的心很安定,更懂得將事情看清楚。 設於大墩十九街公寓大樓內的臺中分院,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出入管理不便,信眾何周瑜芬於是提供臺中市柳川東路的場地,1992年10月,分院遷至柳川東路會所。

寶雲寺: 法會共修

法鼓山中臺灣教育中心──寶雲寺,前身為法鼓山臺中分院,成立於1991年4月。 2005年,購得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租地,規畫原址興建新分院,創辦人將之命名「寶雲寺」,2011年1月動土,2015年3月重建啟用。 建築左右兩側有如柱狀塔樓,中間由玻璃帷幕構成,由下往上逐層漸退,宛如傳統寺院的大屋簷。 簡潔明晰、素淨質樸的外型,一方面融入周圍大樓環境,呈現和諧人我的特質;一方面保有寺院意象,回歸修行的本來面目。

寶雲寺

課程方面,開辦聖嚴書院佛學班、福田班,以及快樂學佛人,還有適合不同信眾的學習成長活動,包括:寶雲講談、合唱團練唱、供花花藝研習、兒童讀經班、英文讀書會、暑期心靈環保兒童營,以及廣受親子喜愛的兒童故事花園等。 【12樓】全寺最高層──祈願觀音殿,前後採透光玻璃,明亮的殿堂,有如觀音菩薩大放光明、遍灑甘露,護念十方眾生。 【1樓】供應全寺用餐需求的齋堂、大寮所在之處,室外有一方綠意盎然的庭園,除了用齋,平日也提供上課、講座等活動使用。 3樓大殿入口處的《金剛經》牆,為創辦人聖嚴法師所書,並以金屬材料鏤刻,沉澱出跨越時空的重量,代佛宣說「諸法空相」的真實義。

寶雲寺: 法鼓山 寶雲寺

【3~4樓】挑高8米的大殿,由米黃色系的天然洞石構成牆面,兩側為柱廊,環大殿三側的夾層,為看臺式開放空間。 【2樓】北側臨市政路,為寶雲寺正門入口;南側接鄰政和路,為團體訪客出入口。 內有接待大廳、照客處、知客處、行願館、輕食區,提供寺院導覽、關懷諮詢、聖嚴法師著作、法鼓文化出版品等各項需求和服務。 在法鼓山總本山上的開山紀念館,敘說聖嚴法師弘化故事、法鼓山各地弘化篇章,具體而微地呈現佛法「開啟人人心中寶山」,在人間建設淨土的實際過程。 寶雲寺地處臺中市新市政中心,正對著臺中市議會、臺中市政府,周圍多為新建高樓群,以素樸簡單的十二層建築,融入櫛比鱗次、熙嚷繁華的都會中,透顯出清淨安定、莊嚴沉穩的特質。 來到最高層12樓的祈願觀音殿,感念觀音菩薩護念眾生的大悲心,體悟「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義,發願做觀音,成為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的人間鼓手,是為「第一義悉檀」。

寶雲寺

因此,這個在各層樓都出現、跨距達15米,幾乎空無一物的「空」,成為寶雲寺建築平面上最大的特色。 由於忠明路200號共修會所受損,基於安全考量,另覓地租賃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37號,改建鐵皮屋,做為弘化新空間。 2000年9月,自建的新道場落成啟用,臺中分院也由先前的護法組織型態,轉為寺院運作型態,由果舫法師擔任第一任監院。 2002年3月,果理法師接任監院,果雲法師到任常住法師,在中部推廣法鼓山理念,力量更為凝聚。 就讀南投永樂國小的廖卉喬、廖庭瑩、廖信棠三位小朋友,來自南投中寮山區,由爸爸、媽媽陪同參加頒獎。

寶雲寺: 活動報導

步入大殿,頂禮釋迦牟尼佛像,隨順眾生不同根器,無論是祈求諸佛護佑的虔敬善念,還是莊嚴心地、照見本來面目的簡單領會,皆是「各各為人悉檀」法門。 寶雲寺 寶雲寺 【8~10樓】8、9、10三層樓,為推廣各項教育、禪修課程的多功能教室,每層皆有二間教室,是提昇自我、修福修慧的學習成長空間。

寶雲寺

願我的母親平安喜樂,祝福她在這特別的日子裡平安渡過疫期,趕快回到我們身邊,也為全球的這波病毒疫期祈福,全世界都能平安,染病的人們都能趕快康復好起來,繼續正常的生活。 清明報恩祈福「梁皇寶懺法會」今天邁入第三天,初春的早晨,佛號繚繞的寶雲寺裡,一千三百多位信眾收攝身心,跟隨義工菩薩引導,依序進入壇位。 地點台中市西屯區建造年份2015建築類型建築客戶法鼓山樓地板面積15,320 寶雲寺 m2每座寺院,都是一個自成天地的「環境」。 我們企圖在這樣的挑戰下,仍然能為每個project在不同的都市涵構、尺度及空間需求中,尋找並量身製作出屬於自身的場所感。

寶雲寺: 精神義涵

爸爸說,看到一年級廖信棠的作文〈我家的樹靈王國〉,讓他感動不已;媽媽分享這次在中寮鄉圖書館看到活動訊息,原想拿筆抄下,感恩承辦人員熱心提供簡章資訊,才能參加這次活動。 二年前曾參加活動並獲獎,但因頒獎地點在臺北,所以沒有參加;這次領獎地點在臺中寶雲寺,所以全家一大早就出發來參加。 「看到主辦單位用心將作品製成一套精美郵票,真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禮物。」媽媽感動地說。 基地北側主建築塔樓形成設計上的另一個挑戰:如何將傳統寺院水平排列的空間垂直化?

法鼓山在臺中的弘化工作,由臺中護法會陸續推動,1990年,信眾林美蘭提供位於臺中市永興街的空間,方便眾人練習禪坐、聽經,但仍沒有固定辦公及共修場所。 1991年,信眾賴育津、謝淑琴、楊黃玉淑、陳照興等人共同發心,於臺中市大墩十九街購買一間公寓,做為大眾共修會所;同年4月4日,聖嚴法師主持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法鼓山「臺中分院」於中臺灣正式成立。 設計上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形狀狹長的都市基地上,做出飽滿合宜的使用配置。

寶雲寺: 法會共修

二個多月前,林玉曼菩薩的父親往生,一位師姊的關懷與鼓勵,讓她開始親近法鼓山,閱讀聖嚴師父著作。 這次在法會十供養時刻,她以塗、茶、衣來感恩讚歎諸佛,「當我用最誠懇、最恭敬的心意,雙手如捧著一尊佛走向佛前,感覺非常殊勝。」她祈願自己能洗滌煩惱,開啟智慧光明。 從市政路正門進入寶雲寺,入眼即見來迎觀音像,歡喜接引每位有緣人前來觀音道場。 同一層樓面,有讓人佇足閱讀的行願館,陳列聖嚴法師著作、法鼓文化出版品,提供豐富的心靈食糧;有放鬆身心的輕食區,提供一方安定輕鬆的角落。 主持人特別介紹法青會推動「我讀心經,為世界祈福」活動,轉動《心經》發揮安定的力量,從一個小小善念,成就一個大大的好。 法青們帶來〈純真覺醒〉手語歌曲表演,藉由歌曲意境,帶動純真的心靈,一天天覺醒,在黑暗之中,找到光明。

  • 簡潔明晰、素淨質樸的外型,一方面融入周圍大樓環境,呈現和諧人我的特質;一方面保有寺院意象,回歸修行的本來面目。
  • 由於基地前後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北側臨60米寬的市政路,且正對新市政中心中央軸線;而南側面臨寬度僅10米的政和路及寧靜的住宅區。
  • 法青們帶來〈純真覺醒〉手語歌曲表演,藉由歌曲意境,帶動純真的心靈,一天天覺醒,在黑暗之中,找到光明。
  • 因此,這個在各層樓都出現、跨距達15米,幾乎空無一物的「空」,成為寶雲寺建築平面上最大的特色。
  • 8、9、10樓為學佛修行的課堂,眾生修學各自相應的佛法課程,經由聞法過程,從而轉化習性,開啟消融煩惱的智慧,長養關懷他人的慈悲,進而發起菩提心,展開利益眾生的菩薩行。
  • 3樓大殿入口處的《金剛經》牆,為創辦人聖嚴法師所書,並以金屬材料鏤刻,沉澱出跨越時空的重量,代佛宣說「諸法空相」的真實義。
  • 設計上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形狀狹長的都市基地上,做出飽滿合宜的使用配置。

因為我們相信,好的建築必須能夠在精神向度上觸動人心,建構出具有場所感的空間經驗,是體現建築精神向度最有力量的途徑。 1996年5月,遷至臺中市忠明路,並分成辦事、共修二處空間:辦事處位於忠明路54號,為信眾賴忠星、賴忠明兄弟提供;共修處則位於忠明路200號3樓,由何周瑜芬發心承租。 1990年2月,聖嚴法師第二度受邀於臺中市新民商工演講,賴育津、謝淑琴、陳文理等六十多位聽眾聞法歡喜,發起成立「臺中護法會」,集結眾人力量,齊心護持佛法,促成日後成立「臺中分院」的因緣。

寶雲寺: 法鼓山 寶雲寺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