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佛院全攻略

泰國道親有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及前曼谷市長針隆夫人等十六人組團來福山拜見老前人,又至埔里天元佛院參觀。 一貫道總會在台北世貿國際會議廳舉行師母百歲誕辰紀念會,共有海內外三千多人參加,老前人應邀在大會致詞,講述師母辦道歷程。 十一月十三日,老前人與陳大姑前人、洪秋梅、鄭武崇、謝坤德、陳美珠等到馬來西亞為吉隆坡崇德大樓及亞羅士打崇德道院主持落成典禮,又主持彭亨州一座佛堂開光落成典禮,為期八天。 三月十八日,老前人率方吳慶、李澄濤、董招賢、陳美珠一行六人前往印尼、新加坡、港澳等地普照,為期十七天,主持印尼泗水穆德佛院落成,在坤甸和雅加達提拔人才;又在新加坡、香港、澳門與各處道親慈勉,計達五千多人。 四月十八日,老前人以九十二歲高齡第三度去美國闡道,韓萬年、鄭傳盛、張雅喬、張傳良、陸隆吉、陳美珠、林淑媛、劉淑美等同行,為期十四天。

仁和佛院

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他老回天,直到民國九十五年(二OO六)國家立法,許可宗教團體籌設宗教研修學院,又天元佛院現有二點零五公頃之空地,正符合教育部規定,在上天的主導下,各種因緣逐漸形成。 是年,三月十日,發一組各單位代表,共同恭請不休息菩薩陳前人大姑為本校創辦人,旋即開展籌建工作。 而為完成白水聖帝之遺願,我們在創校歷史上,永遠尊奉他老為榮譽創辦人。 老前人怕我們認理不清,怕我們他歸空後就不修道辦道,因此在社頭有一個道親,他的爸爸是乩童,有一天半夜自己迷迷糊糊起來寫了十五個字「但須繼我志何須求我身 韓雨霖 仁和佛院 期勉」,他兒子早上醒來看到桌上寫的字句,就問他爸爸:「你怎麼會寫這些字?」他爸爸說:「我也不清楚。」因為這位道親知道老前人歸空了,就拿到埔里去,老前人深怕我們認理不清,於是藉著這些話來告訴我們重要的是要繼承他老人家的志向、愿力,不要因這個肉身沒有了就退道。 老前人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辦一段。」老前人會出生為張家男還是李家女,我們知道嗎?

仁和佛院: 結緣訓

這也是老前人說的修道要傳統化,辦道成全人要現代化,所以你就要去想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成全。 時代不同做法不同,但是那一種追思念舊老前人都沒有改變,不是說老前人一成不變,而是老前人的那一份心時常想到師尊師母受苦,想到我們有的用就太享受了,後來是祁前人來後學們偷偷跟祁前人說老前人常常在唸那部車,祁前人當時反應很快就懂了,在當時各位前人都沒有車,祁前人就去跟老前人講:「您老慈悲阿,您老有兩部車後學沒有車。」老前人就說:「好阿,那台墨綠色的車給你。」就這樣擺平了,所以現在那台墨綠色的車擺在天恩宮,作祁前人的紀念車,那部標致就擺在福山作老前人的紀念車。 不只用車、用任何東西,以及不論到哪裡的落成安座請老前人吃飯,因為是喜事所以都是筵席菜,菜都是一盤一盤的,菜一端出來老前人看到那麼大盤,就說:「走!我們回福山吃。」老前人是這樣不願意逾越,一位對書法有深入研究的謝寶同經理說:「看老前人的字,一位大德者在尊師上連寫書法都鋒芒不露。」所以老前人在一切的言談舉止所有思想都是尊師所在。 不論到哪裡老前人吃的都不敢逾越,在福山老前人都吃的很簡單,新水藍碧霞的公公陳壇主在老前人歸空後去福山跟後學說:「鄧經理你們很厲害呀,能住在這邊,住這麼久阿,老前人還在的時候有一次我來福山,老前人慈悲留我在這邊吃一餐飯,說實在那樣我偶而吃一餐是可以,但要我住在這邊常常那樣吃我實在受不了。」我說:「為什麼?」陳壇主說:「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會那樣吃。」老前人吃的很簡單,為的是怎麼樣? 老前人常常提老祖師那個時代是一飯一菜,師尊師母的時代比較進步了,是一飯兩菜,我們現在一飯三菜夠了你還要加,福山是三樣菜一個湯,如果有道親要去,老前人會去交代今天有誰要來,多做一樣菜,在福山來說最豐盛的就是梅花餐,這些都是老前人不改變的。 在福山有一個四合院,老前人的舊房間在那裡,在四合院還沒蓋之前,老前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房間,去工作的時候,老前人是工頭我們是工人,在中午吃飽飯後我們工人就休息一下,老前人也就躺在他的躺椅上稍作休息,等一下大家開始工作,老前人也一樣開始工作。

仁和佛院

而大仙当时又有气喘病,走小山路遇上坡的时候得要背着大仙他老上坡,这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也是这样的精神,感化许多有缘众生得救,得明师一指点超生了死、脱离苦海,老前人与大仙这番的苦心渡化,所以一处一处佛堂成设。 同年七月老前人再率一批大陆前贤来台开荒阐道,初期因言语不通,道务始终无法拓展,台湾人大都对外省人有所排斥,未逾几月老前人等又碰上台湾通货膨胀及金融危机,当时旧台币四万元折合新台币一元,这样的巨大改变使得各位前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加上民国三十八年神州变色,政府退守台湾,老前人失去了经济的来源,为了道务的永续经营,还要安顿跟着来台前贤的生活,便在台中做轧面条的小生意,就这样风雨飘摇,道务始终断续晦明,无法更进一步,此时老前人的内心着实背负极大的压力,幸而后来终于有了新契机,那就是真修大仙林廷材奉命查缉一贯道,与老前人有了接触。 ,几次下来道亲们干脆从后门进去,将东西交给老先生娘收下,不让真君老人家知道。

仁和佛院: 仁和篇

老前人把道真正融入於日常的一言一行當中,對每一位道親都沒有分別對待,每個後學都是老前人的後學,都是老前人的心肝。 買了地的隔年,就是民國六十一年就在那邊蓋祖師祠,後學也就是在那一年去到福山,也常常聽到老前人這樣說:「台灣的這些道親不容易阿,求了道就信,發心的人很多而且都非常的虔誠。」老前人認為這都是祖上有德根基深厚,老前人就提到如果不做一個俱紀念性的,將來老前人自己走了,一個一個從大陸來的前人也年紀大回天交旨了,我們這一群後學要怎麼辦,所以老前人說:「我在這裡蓋一個祖師祠,將來世世代代大家有一個追根尋祖的地方。」這是老前人在預先就想好的並且有這樣的立場和在這樣的階段下所完成的事,老前人這也是在做承上啟下。 其實當老前人還在的時候,我們對於這一點的感受不深,但是在老前人歸空後,這一點感受就很深,因為老前人在的時候大家來到福山還可以見到老前人這位大德者,但是歸空後,大家來到福山拜拜祖師然後追念老前人,加深了一種追本溯源的意味,尤其是從國外道場回來,不管行程有多緊湊一定排時間來到福山,因為就像是謁靈要祭拜老前人,這就是祖師祠發揮的追思的功能。 仁和佛院 後學在福山看過各道場各佛堂一團一團不下幾百次,哪一團最恭敬我們會稍微比較,我們發現彰化道場在追思和誠敬的意味很淡,各位前賢我們在帶人不管帶到哪裡一定要將你所要成全的目標意義講出來,例如今天帶道親到福山主要的意義是什麼? 一定要在行程前後的操持將意義拉出來講,後學舉一些最好的例子,黃金昌點傳師還有靈隱寺每一個點傳師所帶的都很好,他們會在遊覽車上就放老前人的追思錄影帶,在操持的時候就會講老前人一生的奉獻、辛苦、德行,下了遊覽車就先在大門口集合,點傳師就先叮嚀住在這邊的都是跟著老前人幾十年的前賢,現在老前人不在了,各位前賢還是在這邊迎來送往服務大家,所以等一下見到每一位前賢,我們都要以一顆恭敬的心跟大家問候,然後到祖師祠獻供,老前人墓前獻供、叩頭,黃點傳師每一次帶的每一批,七年多來都是獻供、叩頭然後再唱那四首追思歌,唱完四首追思歌每一個人都淚流滿面,你看到那一種情景,就想到老前人沒白修阿。 後學常在說常在想我們身為一個講師我們都有責任必須去負責,今天你要帶道親去郊遊,不是去湊熱鬧玩耍後就回來,你要清楚知道目的然後一定要達成,在操持時將意義做前後的貫穿講出來,讓去參加的道親能夠感受,所以做每一件事你一定要想到它的結果目標,不要認為這樣做太有為,要以無為的心做有為的事,如果連這一些你都要無為,那麼就無法達成我們要成全人的目的,所謂的有為不是要去得到什麼而是要去救他,是借力使力,因為平常我們都只是在描述,你到了那個地方可以借景思人,借著那個場景來成全,藉著那個氣氛來做貫穿,這樣我們可以省很多力氣,甚至可以借人,這叫做借力使力。

國內外道場的道務資料、開壇訓文都會送到福山來,老前人一篇一篇完整認真地看完,後學們到老前人的房間,老前人就說:「你們盡不看訓文,老天的意思你們就盡不懂阿!」因此,老前人能夠深刻體會老天、仙佛的心意。 仁和佛院 老前人還會天文地理,有一次後學到新竹的仁和佛院講課,那裡的點傳師跟後學說,當時要蓋佛院時,請老前人來看,老前人就指示點傳師要把面向轉九十度,點傳師就說:「好在有老前人的指示,若照原先預定的方向蓋,現在前面人家蓋大樓整個都被擋住看不出去了,聽從老前人的指示後,現在這一面因為禁止蓋大樓,所以永遠都可以一望無際。」點傳師又提到老前人離開時還說:「人家用羅盤看地理,我用靈感。」為什麼靈感能這麼「靈」? 後學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老前人好學的心,新竹有一位書法小篆體寫的很好的曹老先生,他的作品是「字裡有畫,畫裡有字」,他送給老前人好幾幅小篆字體的作品,老前人看了曹老先生的作品後也興起學習小篆體的興趣,老前人就說:「曹老先生寫的這麼好,我也要來學一學。」然而小篆體的字型是不容易懂的,老前人就一個字一個字翻中文大辭典查然後再學習每一個字的筆法,這就是老前人好學精進的地方。 除此之外,老前人在晚上睡覺前一定會再巡視一遍院子、廚房,看看燈有沒有關、瓦斯有沒有關,為什麼老前人會這樣做,因為老前人從小看母親這樣做,他學著做,就習慣了,老前人會做衣服也是小時候看媽媽做就學會,而我們也從小跟媽媽在一起,但媽媽會的我們未必會,而這也是老前人好學的地方。 所幸之後老前人知道真君的困境後,老前人慈悲曾經多次給予支援,還有十數位前賢知道後,都誠心協助,一次又一次,漸漸才渡過難關。 真君在世常教導後學「已然求了道,就要誠心代天宣化、認理真修,才能返璞歸真」。

仁和佛院: Ren He 仁和佛院

前人恭身履踐,以誠為本,常常說此「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其成,成其言。己所說要去實行,去完成,言行合一,別人說的話,亦要去成就它,完成它,即是承上啟下,實踐之功夫。」來引領後學能一道同風。 仁和佛院 亦效法老師濟公活佛之精神,那裏有不平,那裏就有他,那裏有困難,那裏就有他,那有不公,就有他的足跡遍佈,真是名符其的一代賢者。 有位道親翁水生求道後,以為前人是靠賺取功德費在維持生活,便開始大力渡人,想多渡一些人求道,以改善前人之生活,誰知渡人越多,前人的生活更苦。 而某次機緣下,前人帶他老去見老前人,他當場看到前人交功德費給老前人,這才知道,原來求道功德費前人分文未動用,全部轉呈老前人統一運籌。 後來翁水生發動資助,但前人不接受,祂老說:「我們辦道要有志節,怎可隨便要人家東西。」所幸大德老前人知道前人的困境,曾多次給予支援,還有數位前賢的真誠協助,才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窘境。

仁和佛院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剛播遷來臺,為穩定政局,對於各種民 仁和佛院 間集會均查緝甚嚴。 那時由李清賀從臺北帶著老前人及郝晉德前人、陳大姑、韓萬年等幾人南下,于民國三十八年五月至雲林縣斗六一帶闡道。 便積極佈線撒網,非親手擒拿不可,然在斗六尋訪時,剛好碰到由北部歸來之李清賀前賢。

仁和佛院: 仁和寺的歷史

老前人與大家與一般人不同,雖然現在老前人離開我們七年多,可是每一個道場時時都在提老前人,因為這是一種追思也是一種飲水思源,一個道場能夠做好飲水思源,它的承上啟下一定是做的很好,那麼這個道場一定是生命力很強,後學昨天也去了木柵的天恩宮,就是祁前人〈至德大帝〉那裡的壇主班,他們每年開一次壇主班,每年一定會找有關於老前人的題目來講,昨天他們是選《老前人的叮嚀語》,為什麼他們每一次都要提? 因為他們深怕老前人離我們時間久了,大家漸漸地淡忘,甚至後來的後起之秀對老前人不熟悉,不懂、不知道老前人這麼高這麼大的德行,所以他們每一次的壇主講師班一定會排一節有關於老前人的題目來提一提老前人,那麼當然由他們自己的點傳師來講就很貼切,但因為點傳師們為了讓我們與他們的壇主講師結緣,所以每年幾乎都是請福山的點傳師去跟他們講這堂課,今天幾位負責的點傳師、講師也說了我們都是道場的精英,有的也許對老前人很熟,是比較早期的道親,有的也許沒見過面,甚至沒有什麼印象。 有的人可能藏在心中,對於老前人的那一分感恩追思藏在心中,但是,不說出來後面的後學怎麼知道老前人的行誼,所以老前人常常提師尊師母,我們從來沒見過師尊師母,為什麼我們知道師尊師母的行誼?

另外老前人也曾經誇獎過大仙:「林廷材國語說的好,由他所以各處道務宏展….」。 同年七月老前人再率一批大陸前賢來台開荒闡道,初期因言語不通,道務始終無法拓展,台灣人大都對外省人有所排斥,未逾幾月老前人等又碰上台灣通貨膨脹及金融危機,當時舊台幣四萬元折合新台幣一元,這樣的巨大改變使得各位前人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加上民國三十八年神州變色,政府退守台灣,老前人失去了經濟的來源,為了道務的永續經營,還要安頓跟著來台前賢的生活,便在台中做軋麵條的小生意,就這樣風雨飄搖,道務始終斷續晦明,無法更進一步,此時老前人的內心著實背負極大的壓力,幸而後來終於有了新契機,那就是真修大仙林廷材奉命查緝一貫道,與老前人有了接觸。 當時真君面見老前人都是站立挺直而略帶緊張發抖的恭敬貌,儘管老前人當時只有五十七歲而真修真君已六十八歲,也由於真君曾官居要職,後學們見到真君的表現,都以為老前人的身分更是尊貴,是以老前人的慈悲法語,所有人都是信受奉行不敢有違。 老前人來臺之初,因為人地生疏,言語不通,於宣揚道義上有極大的阻礙。

仁和佛院: 台灣地區有哪些地方廟宇的主神是拜彌勒佛?

有一次大仙与老前人、贤宁仙母三人到乡下拜访道亲,黄昏时分三人仍在田野小路上赶路,突然发觉身后有一男一女跟踪在后,大仙猜想可能是政府情治人员,他们三人为摆脱两人跟踪只得不休息继续赶路,奇的是那二人也不像有恶意,好像单纯只是想跟上他们看他们要往何处,三人赶路又饿又累,只得决定去叨扰道亲一晚,于是来到一处小破屋前,刚好屋主正在煮饭,见到大仙三人很高兴连忙请他们一起用餐,虽然晚餐的内容只是地瓜白饭配豆鼓菜秿,却已让人万分感激,大仙还让仙母去请那二个情治人员一起用餐,之后这位道亲还不忘替三人准备第二天的早午餐便当,好让三人继续赶路。 也许是大仙的坦荡不惧,第二天那两位情治人员不再继续跟下去,三人也继续踏上渡化成全的路途,之后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但老前人、大仙都展现大无畏精神安然渡过。 仁和佛院 仁和佛院 就这样不管是上山或是下海、天晴或是下雨,都要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在山间的小山路,有时又要涉水过溪,翻山越岭备受辛苦。

  • 老前人、各位前人常常有意無意上課前後就是提這個,所以我們當講師要做一個傳承,老前人在叮嚀語裡說了一句話:「孔老夫子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厭就是承上,誨人不倦就是啟下,我們要承上啟下。你必須把前賢的大德好好地傳承下去,好好的承接下來然後再傳承下去,這就是啟下。」這是老前人對承上啟下做的一個很好的詮釋,我們講的承上啟下不是只有面對著這位是點傳師或前賢而已,而是要真正的從精神上去傳承,把它承接下來,然後傳承出去,這才叫做承上啟下。
  • 老前人曾自己用毛筆寫下一幅對句,並且天天看,老前人寫著「惜衣惜食非為惜財乃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由此對句讓後學體悟到惜物乃是「敬天地」的最好表現,因為我們所用的所吃的都是經過天生地養,因此愛惜萬物、不浪費任何一項東西,就是敬天地最誠摯的表現。
  • 就在這股「道德重整,仁義植心」的道氣當中,仁和佛院的建設工程也趕緊進行,宿舍大樓——「淨心樓」,即將於十月二十六日落成啟用。
  • 後聆聽老前人講解大道普傳之真義,三教聖人之性理心法、人生真諦、時機演變等微奧之印證。
  • 老前人在歸空前幾年曾說過:「你們盡說我惜福,那我把留下的這些福全留給你們大家。」一般人會留些錢財是要給兒孫,但老前人自己也有兒孫卻把這些福德留給我們大家,前賢所留下來的我們要承受,但還要再造福,才會用不盡。

如此勇於承擔一切的大無畏精神,忠於國家、忠於前賢、忠於道場、忠於上天。 迨九一八事變,日寇侵華日亟,因母病重,遂遣妻與子先赴大陸廣東,自己則孝養慈母至終老,再與妻子會合,並暗中參與中央政府的地下工作情報人員,為抗日戰爭,保民衛國而貢獻心力。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臺灣重返祖國,故命兒媳先行去 南洋安排,再與之會合,不料兒、媳之船於途中觸水雷遭難,船沉身亡無一倖免。 此時又接獲政府指示,回臺維護情治工作,前人只得強忍喪子、媳之痛,攜妻暨兩位孫女(一 惠、閨元)重回故土臺灣,負責中部七縣市情報工作,當時官階為將軍,可說德高位尊權傾一方。 你去做就是花在開了,所以我們做事情也要看情況、看情形,不是因為你認為好的就一直要衝,有時候也要看時機,有時候也要看情形,不要說你認為好就一直做,要觀看四方,眼看四方、耳聽八方,這樣子做出來的事才不會有差錯,因為我們的好,不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這樣才能顯出我們的慈悲心。 心,饮水思源,效法真修大仙与老前人的慈悲救世精神,戮力向前,让三曹普渡收圆大事顺利完成,让祖师、师尊、师母的道脉千秋永昌,万古绵延。

仁和佛院: Ren He 仁和佛院 的網址 (URL) 是什麼?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