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 疫苗三劑8大優點
像台灣1984年實施的B型肝炎接種計劃也和其兒童肝癌發生率的下降有關。 疫苗包括一種病毒包膜蛋白,也就是B肝表面抗原(HBsAg),目前是基因工程改造過的(B肝酵母轉基因重組疫苗),可以產生B肝表面抗原的酵母製造。 之後免疫系統會產生B肝表面蛋白的抗體(anti-HB),抗體及免疫系統的記憶性讓人體可以對抗B型肝炎。
- 因為他們對科學的堅持,纏繞台灣家庭的 B 肝詛咒已經解開;在可見的未來裡,肝癌也許真的會因為他們的貢獻、變成罕見疾病。
- 當時畢思理博士在台深耕已久、對台灣 B 肝有卓越貢獻(陳建仁、涂醒哲博士皆曾加入其團隊)。
- 然而,肝臟表層沒有神經分布,肝發炎不會痛,且7成以上的肝炎沒有症狀。
- 現有的肝硬化、肝癌多從B肝發展而來,成功地預防B肝,實際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針。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
- 接種後一定要檢驗接種效果和抗-HBs滴度,並根據抗-HBs滴度情況適時複測,當滴度小於保護值時,要及時補種,使體內經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B肝病毒感染,真正達到預防B肝的目的 。
- 這種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遺傳物質,不具備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的能力。
Tenofovir在人體外實驗的藥效強度在同劑量下和干適能一樣。 目前用來治療B型肝炎的劑量是每天300mg,所以,理論上會比干適能的效果強。 中華民國醫檢協會前理事長楊宗華說,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找醫檢所抽血檢查,看補打後抗體是否上升到標準值,就知道疫苗打進你的體內是否有效。 所謂B肝疫苗加強針就是當注射B肝疫苗後,體內就會產生抗體(一種免疫球蛋白),抗體有一定的半衰期,當下降到一定水平時,不足以起保護作用,可通過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機體,產生和提高抗體水平。 3.接種時間:新生兒第一針必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越早越好。 接種程序:共3 針,按照0、1、6 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 針疫苗後,間隔1 及6 個月注射第2 及第3 針疫苗。
b肝 疫苗三劑: 施打流感疫苗副作用、注意事項全整理!這5種人接種前要小心!
免疫抑制的病人或接受腎臟透析的病人也可能對疫苗反應較差或需要更大劑量、頻率的疫苗注射。 至少已有一個研究指出,B型肝炎的疫苗在HIV患者體內較難生效。 第一劑建議於出生後的24小時內就注射,要視情況決定之後還須追加第二或第三劑。 這包括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例如患有愛滋病的人,或是早產兒。 國內自1984年起,針對帶原者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當時施打的第一代B肝疫苗是從帶原者血漿提煉出來製造的,亦即將血液純化後,把病毒殺死,稱為血漿疫苗。 當時醫界還很擔心此種疫苗是否會傳染其他疾病,例如愛滋病,所幸最後證實在製造過程中,其他病毒也一併被殺死了。
葉明倫醫師表示,患者曾經就診過幾次,但因為肝功能指數正常,不需要做 B 型肝炎的治療,後來患者就沒有繼續追蹤,直到出現肚子痛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晚期肝癌。 由於疫苗並非永久有效,抗體消失是預料中的事,只是不知何時會消失,因此,台大一直都在持續追蹤調查。 一項針對台北市15~18歲打過疫苗的高中生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測不到抗體,三分之一沒有免疫記憶。 最新發表的調查則顯示,127名18~23歲接種過B肝疫苗的大學生中,有八成已經測不到B肝抗體,而這些人裡面,有八成也無免疫記憶,解答了醫界一直以來對於免疫記憶可維持多久的疑惑。 樂生療養院感染科主任張瑩雯表示,人體於疫苗接種後原則上都會產生保護力,但1-3%的人打了B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主要是因為體質的緣故,少數人先天對某些抗原反應比較差;另外,B肝抗體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消失。
b肝 疫苗三劑: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另外,由於個人體質問題,約百分之五的人打了疫苗還是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 不過,另有一族群則是由衛生署編列預算要補助需補打B肝疫苗的人。 b肝 疫苗三劑 目前的B肝疫苗,約百分之五的人打完後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但若未特地抽血檢測,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那百分之五。
透過牽線,他向當時李國鼎政務委員介紹 B 肝疫苗;李國鼎認定此疫苗對台灣未來極為重要,即安排團隊再向最高決策者-孫運璿行政院院長說明。 屏東海生館越來越熱鬧,繼迎來企鵝繁殖季後,代表該館精神的館魚「燕魚」也在近期成功孵化出可愛的幼魚寶寶,成群的幼魚猶如夜空中閃爍星星一樣壯觀漂亮,也像是車城當地特色甜品「綠豆饌」一顆顆綠豆仁一樣可愛。 【記者戴之聖/基隆報導】謝國樑當選基隆市長後,馬不停蹄尋找市府人才。 今天(1日)謝國樑公布首位市府處長人選,就是由擔任過立法委員的楊玉欣,由她出任基隆市政府社會處處長。 b肝 疫苗三劑 楊玉欣表示,很高興能到基隆服務,她認為一個城市最核心的靈魂就是人,如何讓每個人獲得平等、尊嚴與幸福,這就是未來基隆有愛城市最核心的價值。
b肝 疫苗三劑: 追蹤我們
但可惜的是,儘管該技術的 B 肝疫苗在 1981 年上市,但高昂的成本(原料為病患血液,採集、純化、消毒等需大量成本,且血液來源不穩定),加上同時間爆發的愛滋病引起大眾對血液製品的恐慌,已注定此疫苗無法有良好的商業模式。 林惠珍提醒,如果有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極度疲勞、上腹部不適或腹脹及食慾不振等症狀,應盡速到醫院檢查;如果檢查出罹患B型肝炎,目前已有藥物可治癒。 母親非B型肝炎帶原者之低出生體重兒(<2,000公克),其第1劑B肝疫苗,於體重超過2,000公克或出生滿1個月後接種。
許金川提醒,抽血+肝臟超音波檢查才能夠徹底排除肝臟潛在疾病。 B型肝炎是肝炎的一種,當肝臟受到病毒、細菌或寄生蟲之感染,或因酒精中毒、藥物或化學物質等之傷害,使肝組織內發生肝細胞變質、壞死、白血球浸潤等炎症反應,稱為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叫「B型肝炎」。 b肝 疫苗三劑 然而,對於常有機會暴露於血液或體液的高危險族群,如血液透析病人、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可能接觸之醫療工作者,則仍建議追加施打1劑,確認並維持疫苗效力。
b肝 疫苗三劑: 疾病百科
檢測結果發現八成的人即使打了一針,在7~10天內仍測不到抗體,亦即沒有免疫記憶。 不過,B肝疫苗全面開打至今已經24年了,醫界對於接種B肝疫苗後保護力能維持多久也很關注,進行了多次追蹤調查。 除容易感染B肝病毒的高危險群,可考慮補接種疫苗外,一般人要不要補打,則視個人需求而定。 然而,施打過B肝疫苗不代表永久免疫,根據統計,大約有1%~3%施打者不會產生抗體,即使產生了抗體,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 後來進一步做介入研究,替他們接種1劑B肝疫苗,1個月後進行檢測,8成的人抗體都跑出來了。
樂生療養院感染科主任張瑩雯表示,原則上疫苗接種後都會產生保護力,但有1到3%的人打了B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主要是體質使然,先天對某些抗原反應較差。 照理說接種疫苗後,人體內會產生具保護力的B肝抗體,不過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的事,目前已經知道確實有1~3%的人,打了B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 母嬰間的垂直感染,是臺灣地區B型肝炎盛行的重要原因,40-50%的帶原者是經由此途徑傳染。 為阻絕垂直傳染,我國自75年7月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除全面為幼兒常規接種B肝疫苗,同時提供母親為高傳染性B肝帶原(s抗原及e抗原陽性)之新生兒於出生24小時內儘速注射1劑HBIG。 b肝 疫苗三劑 實施至今,為再提升阻絕B型肝炎垂直傳染成效,108年7月1日起,HBIG實施對象擴及108年7月1日(含)以後出生且母親為B肝表面抗原(s抗原)陽性之新生兒。 但如果過去有B肝表面抗體,最近表面抗體消失、測不到了,對於此情況,通常會先打一劑疫苗,過2、3個月後再確認有沒有產生抗體。
b肝 疫苗三劑: 接種對象
這是因為新生兒對B肝病毒最沒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難清除病毒而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 第三是HBsAg陽性者的配偶及其他從事有感染B肝危險職業的人,如密切接觸血液的人員、醫護人員、血液透析患者等。 第四是意外暴露於B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陽性血液污染的針頭刺傷,或被HBsAg陽性血液濺於眼結膜或口腔黏膜,輸入HBsAg陽性的血液等,均應接種B肝疫苗。 B肝疫苗能預防B肝的原理簡單的說就是:B肝疫苗其實就是製備B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這些蛋白接種人體後,免疫細胞會產生「特異性武器」(抗體)來對抗B肝病毒,而接種者本身不會被感染。 當人體接觸B肝病毒的時候,這種早已存在於體內的「特異性武器」就會立即「開火」,清除病毒,抵禦感染。 患者其實從小就知道自己是 B 型肝炎帶原者,但並沒有定期追蹤。
- 時任中研院研究員周成功、榮總內科蘇益仁醫師等,透過本土科學雜誌-《科學月刊》撰寫科普文章,正反並陳、簡潔地說明 B 肝疫苗的利弊、國際標準等 。
- B肝疫苗不是萬能的,接種B肝疫苗後不會產生永久性B肝抗體,讓你一輩子不再感染B肝。
- 人出生時身體裡面有很多淋巴球,理論上都能逐一對應世界上存在的抗原,就像養著各種兵,面對外來各種敵人都可以對付,因此免疫系統最完美的操作狀態,就是有專門對付不同外來敵人的兵,但沒有會攻擊自己的兵。
- 林惠珍提到,並非所有B肝帶原者都需要治療,多數人都是不活動型帶原者,因此不需要治療;只要定期抽血檢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並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
- 這是因為新生兒對B肝病毒最沒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難清除病毒而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
- 綜合各項研究可歸納出,打完B肝疫苗前10年,沒有人免疫記憶消失,所以10歲以前無需擔心。
而科學家也從卡特事件的悲劇了解到,面對高毒性的病毒,若使用整顆病毒做為抗原,仍有相當的風險。 然而,抗體並非辨認整顆病毒,而是辨認其表面蛋白質的部分結構。 換言之,若能找到可激發抗體的蛋白質,就可做為疫苗抗原,進而避免使用整顆病毒;而這項突破,發生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 B 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