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令旗詳細懶人包

白沙屯拱天宮的進香旗每年皆需到北港朝天宮過爐,否則「就算人不去,旗子也要去」進香,所以常可見到白沙屯媽祖進香時,許多隨香信徒一人背負數支進香旗,即是代表家人或親友。 進香旗具有相當神聖的宗教意義,因此禁忌、規矩也比較多,但此旗代表著媽祖的兵馬和護佑,萬萬不能馬虎對待,若有請旗的各位,務必審慎待之,若你只是想隨香走個一、兩天體驗的話,那建議可以省去請旗的步驟。 進香進入尾聲後,白沙屯媽祖回庄遶境後,隨香信徒需再犒賞兵將,答謝其護佑進香平安、順遂。 等到開爐儀式當天,隨香信徒要帶著進香旗、湯圓、水果到拱天宮感謝媽祖庇佑,將進香旗和一炷清香在正殿香爐上繞三圈過爐帶回家中。 回到家中,用該炷清香膜拜家中神明,再插在自家的香爐上,則進香旗即卸下本年度的任務和靈力,收在自家廳堂乾淨處即可。

媽祖令旗

兩種哨角擺放角度不同,但吹奏出來的聲音卻都是一樣的低沉。 但即使能舉起哨角也未必吹得出聲音,因為吹哨角必須用丹田之力,且吹奏時哨角先平舉,再緩緩上抬後放下,得費盡功夫才能吹出樂聲。 一般哨角隊前方有三面旗、兩面鑼,其餘皆為直式哨角及 L 型哨角所組成,且數量必須是雙數。

媽祖令旗: 進香旗相關禮儀

媽祖的水闕仙班至少有十八位神仙,分別是:海晏公、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嘉應將軍、嘉佑將軍(嘉應將軍、嘉佑將軍在有些地方被視為千里眼及順風耳,有些地方認為不是)、黃蜂兵帥、白馬尊王、丁壬使者、檉香大聖、青衣童子、水部判官、巡海仙官、百花仙子、凌波仙子、四海龍王。 還有馮璿、馮甲、馮乙(甲、乙則名已軼,三馮為兄弟)、蔡某、丁仲修等五水仙王,多的時候,另有二十四司輔助神之說,甚至三十六仙官,如江淮水師信仰中的龍山大王、樂山大王、金總管、倪總管與馬元帥、路元帥,在媽祖信仰崛起後,幾乎都被視為媽祖從神。 天福宮(英語:Thian Hock Keng Temple),新加坡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 天福宮除了主祀媽祖之外,配祀關聖帝君、至聖先師(當地稱「孔子公」)與觀世音菩薩。 )在越南各省皆建有「天后宮」,奉祀「天后聖母」(或稱「天妃娘娘」,越南人稱為)為主神,而其他主神的廟宇亦有配祀「天后聖母」。

  • 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多為海員、漁民、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
  • 日本皇太子到台灣遊玩時,政府當局曾強迫藝陣遊行供皇太子欣賞藉此表示歡迎之意,因而曾使藝閣極盛一時。
  • 由於四月也恰逢各政黨為大選準備舉行初選的時間,因此有意角逐大選的候選人,無不趁著媽祖遶境的機會,除與選民親近外,也向媽祖祈求選舉的順遂,甚至藉媽祖之名宣揚自身政治理念。
  • 「不僅令旗掉下來,聖母交代祂廟裡的香灰袋子,多多太子的法器、師父的扇子,全部都掉下來…」原PO見到地上一片凌亂,腦中靈光一閃,猜測正值農曆7月份,「遇到比較兇的」,不過望向四處檢查,卻沒見到好兄弟存在。
  • 而歷屆派往琉球的冊封船隊中,多有福、漳、泉之人士,故而冊封使亦非常崇信媽祖。

自行車隊是進香隊伍之一,不做表演,只是壯觀場面而已,但龐大的陣容、整齊的裝扮、排場,比起一般陣頭更具可看性。 進香隊伍行進間,持涼傘者必須不斷地旋轉涼傘,且不急不徐,並以逆時鐘方式旋轉。 若是進香途中遇到兩神交會,雙方持涼傘者則以踩七星步互表敬意。

媽祖令旗: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2022年進香時間、路線與行程

涼傘是用以遮蔽陽光的傘,廟會中立於主神轎前側,並於神明離轎時保護主神免於受穢氣所沾染。 而鐃鈸為銅製的二種樂器,中心隆起如圓丘,每副兩片,相擊而發聲。 隆起部分小為鐃,又稱「小鈔」,音色響亮;隆起部分大為鈸,又稱「大鈔」,音色渾厚。 一般鐃鈸為兩片相互撞擊發聲,但大甲媽祖進香團轎前吹的鐃鈸則祇有一面且以鼓錘敲打,這是與眾不同之處。 「鼓吹陣」是由鼓吹所組成的陣頭,民間稱作鼓吹,正式名稱則叫「嗩吶」,聲音高亢明亮,是台灣民間各種婚喪喜慶場合經常可見的傳統樂器。

媽祖令旗

以前有割火儀式時,回駕入廟後必須立即關上廟門,以避免媽祖靈力的減損,必須過一會兒,才可再將廟門打開。 山邊庄位於苗栗後龍鎮南港里最南端之濱海小村落,鄰近通霄鎮白沙屯北邊,與山頂(赤土崎)遙望,沿著海邊清海宮往南徒步,短短一路就有山邊媽祖臨時廟、清天宮三座媽祖廟守候著這片狹長的庄頭,村民信仰中心為歷史悠久的山邊天上聖母。 聖大爐的擲筊由伸港福安宮的人員代表擲筊,各村長、里長則需至媽祖面前焚香,而村里長也就成了聖大爐的爐主代表。

媽祖令旗: 白沙屯天上聖母迷你立式令旗 白沙屯媽祖迷你進香令旗

蘇州崑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重建的崑山慧聚寺天后宮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及神像佈置均採用閩南、臺灣風格,依照台灣鹿港天后宮型式而建。 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天后宮,完全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 除了最前頭的彩牌及龍鳳旗旗幟是由男性持拿外,其餘拿三角繡旗的人員皆為女性。
  • 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
  •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
  • 持進香旗有其規矩,依照民俗的定義,進香旗象徵媽祖的兵馬,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應依循習俗進行犒軍與過爐的禮儀。
  • 如果遇到廟宇或前來迎接的陣頭晉見,由頭旗負責引導到神轎前行禮、或代表主神接禮,且為不使隊伍因之失序,身為副手的三仙旗則負起領隊之責任,領導整個進香隊伍繼續前進。
  • 香陣屬性是神聖性、宗教性,但在廟會遊行過程中,卻也兼具了藝術性與世俗性。
  • 大甲媽遶境行程,9日駐駕彰化市南瑤宮,10日西螺鎮福興宮,11、12日新港鄉奉天宮,13日西螺鎮福興宮,14日北斗鎮奠安宮,15日彰化市天后宮,16日駐駕清水區朝興宮,17日晚間回駕鎮瀾宮。

祂們頭戴金箍、頭後懸掛「高錢」,手上則握有「手錢」,相傳高錢、手錢可以避邪保平安,治療筋骨酸痛,沿途若有掉落,信徒們爭相拾取如獲至寶,也可以「卜筊」的方式向團員拿取。 另外,如果想要大甲媽專屬「秩序帽」,可要把握3/26(六)、3/27(日)、4/2(六)、4/3(日)、4/4(一)、4/5(二)共六天的假日到大甲鎮瀾宮和媽祖結緣,詳細結緣時間與數量,大甲鎮瀾宮會在國曆3月中公告,隨香客們可再注意一下。 即媽祖座前的兩位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千里眼為藍色的臉龐、身著綠色蟒掛;順風耳為紅色的臉龐、身著紅色蟒掛。 謝立聖表示,雖然同伴認為令旗應是車旗掉落,因為四周都是人沒有車,但自己仍想找出失主,直到此時他才開始感到疲累、大小腿和腳板抽筋,只能搭上接駁車進香;直到車輛經過媽祖前導車時,他連3次擲筊,才得知令旗是白沙屯媽祖恩賜,要提醒他畫好「粉紅超跑」的圖。 執士牌的長腳牌上寫有「肅靜」、「迴避」、「遶境進香」、「國泰民安」等不同號令。 媽祖令旗 沿途如果遇到喪家,執士必須迅速集結,將媽祖大轎迅速圍住,避免邪魔侵入或冤魂攔路告狀。

媽祖令旗: (阿宏咱舖)媽祖 天上聖母 小神衣 小令旗 隨香旗 執事牌 香火袋 香火 王爺 財神爺 白沙屯

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中華民國國軍進駐為顯陽剛去掉女字旁改稱為馬祖島,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法定行政縣名為連江縣 (中華民國))。 媽祖令旗 然而,對於信徒來說,宮廟之間的爭執並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別。 隨著媽祖信仰的影響力提升,各重要媽祖廟舉辦的宗教活動,往往成為強力的社會動員,乃至於沾染上政治色彩。 1990年代,在兩岸交流開放以後,臺灣許多媽祖廟蜂擁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並捐款興建殿宇。 這使得媽祖廟和「媽祖遺跡」已經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殆盡的湄洲島,重新迅速興建了大量豪華現代的宮殿、參道和牌樓。

媽祖令旗

不過用在不同場合卻有不同稱呼,用在廟會進香的神轎前叫做「轎前吹」;若是用在出殯場合則稱「棺前吹」,但無論如何,主要的意義都是在「帶路」,以增加熱鬧氣氛。 進香過程中三十六執士每人各持一種彩牌或兵器,分成兩路縱隊而行。 前半部手執長腳彩牌,書寫著「肅靜」(肅靜牌)、「迴避」(迴避牌)、「天上聖母」(主神牌)、「遶境進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十二面。 媽祖令旗 後半部則手拿各式武器,計有:龍頭(最前方)、日月牌、槍、槊、戟、雙戟、刀、關刀、斧、鉞矛、印架及令旗(殿後) … 等,共三十六支,排成兩排。

媽祖令旗: 太子佛具–廣澤尊王 中檀元帥 提花布令旗 關聖帝君 玄天上帝 天上聖母 池府王爺 九天玄女 王母娘娘 有現貨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團的三十六執士與繡旗隊皆為非固定性組織;不同的是,繡旗隊由女信徒組成,執士隊則全為男性。 有意參與執士隊之信眾可向廟方報名,經過擲筊取得媽祖首肯之後方可加入。 大甲媽祖進香隊伍的哨角原來祇有兩支,後來因人員逐年增加。 為了要指示哨角隊何時應吹奏,並且增加熱鬧氣氛,便再增設銅鑼;哨角隊何時吹奏哨角,都依鑼聲來決定。

媽祖令旗

中西區四聯境金安宮清治嘉慶十四年(1809年)中西區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媽廟清治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分靈自泉州天后宮,因泉州古稱溫陵,故名為「溫陵媽廟」。 該廟為台南鹽埕地區的公廟安南區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民國七年(1918年)土城香亦稱土城仔香,由祀奉天上聖母媽祖的土城聖母廟所舉行。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自西港香脫離而自行辦理的刈香活動,乃五大香中最晚形成的地區。 安南區鹿耳門天后宮民國卅六年(1947年)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是一座主祀天上聖母的廟宇,其奉祀之天上聖母被稱為「鹿耳門媽」,舉辦全國首次之羅天大醮,醮典儀式為時49 天、參拜人潮超過50 萬人次,經三年方辦理圓醮大典。 民國73年,歲次甲子年十月初十日起,舉辦「七七四十九天羅天大醮」,祈求國泰民安,濟助孤苦貧窮,賑助白米30台車,辦理民俗活動,文物書畫展覽等,參加大醮信徒超越50萬人;經3年,至76年辦理圓醮大典,功成圓滿,為民間舉辦羅天大醮之創始。

媽祖令旗: 桃園出貨抖音媽祖小令旗平安掛件 湄洲媽祖祖廟創意掛飾 媽祖平安符

自此初一、十五皆不必再犒軍,直到翌年伸港福安宮媽祖安營繞境以後,初一、十五才又稿兵。 但是唯獨下任爐主村里不必收兵,仍就初一十五進行犒軍,以備五營兵馬來維持這段期間祭祀圈的安全。 早期漢人移民拓展艱辛、篳路藍縷,種種危險性與不確定性,常需藉助鬼神力量來撫慰心靈,移民遂將原鄉的媽祖信仰帶來臺灣。 原先媽祖奉祀在民家,後來信徒增多,眾人集資於新港街上蓋一聖母廟,到了日治末期由三媽扶乩,指示在今日新港派出所後方建立宮廟,也就是現在伸港福安宮的位置。 面對自然環境的不可預測,人們習慣尋求超自然力量、神明與自然萬物的感應互動來幫忙度過,祈求的事物得到了回報、口耳相傳,便集結成民間信仰,維持民間信仰慶典儀式的神聖性。 民間信仰以人與自然互動為基礎,經年累月的發展,便形成人群組織,藉此穩定與放大信仰的力量。

見 張德麟 編,台灣教授協會、國際文化基金會 策劃:《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頁59-78. 連江縣政府近來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辦「媽祖在馬祖–昇天祭」,以「媽祖在馬祖」作為招徠觀光客之口號與行動,也讓世人以此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 ; 馬祖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媽祖令旗: 白沙屯媽祖天降「神令旗」 讓扁平足的他「衝到最前線」

二、加持過的壓轎金是珍貴的平安符,可以保平安、收驚之用,好不容易索取到的壓轎金不要放在肚臍以下。 另外,貼有媽祖符咒的斗笠不要拿來坐或壓,香旗等神聖物也不要帶進廁所或是任何不潔場所內。 太子團有換奶嘴的習俗,一般有新生兒的信徒都會買奶嘴與之交換或求一個新奶嘴給新生兒吸吮,藉以求平安健康長大。 設置的目的在於充實進香隊伍的陣容,隊員逐年擴充,曾經達到三百六十餘支,避免人數過於龐大,將人數控制三百人左右。 長達9天8夜的大甲媽遶境,適合穿著輕便好行走的衣服,因長時間在太陽底下,防曬也不可輕忽。

這些婦女幾乎都是為了家人而自願來拿繡旗,她們或許是為丈夫的身體、孩子的事業或孫女的考試,而自願為媽祖舉繡旗,跟隨大甲媽祖行走八天,藉由苦行的方式,祈求媽祖庇祐她們的家人。 三仙旗即由三面方旗所組成,中間為黃旗,代表天上聖母;兩側是藍旗,則代表天上聖母的護駕。 進香過程中,三仙旗不得超越頭旗以示尊重,且黃色三仙旗必位於中央代表尊位。 三面旗幡皆繡有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名號及龍鳳圖的絨布,週邊綴有流蘇。 本論文將介紹大甲媽祖進香活動中常態性編組之宗教性陣頭,及各香所聘請非固定但經常出現之表演性陣頭,並解釋其源由與組織,以釐清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各種陣頭所代表的涵義,及其所擔任的功能。 在祈福典禮後於上午八時舉行祝壽典禮,由鎮瀾宮董 事率領所有隨香信徒,齊聚在奉天宮大殿前,一起為天上聖母祝壽,祝賀媽祖萬壽無疆。

媽祖令旗: 媽祖青年會團體

烏坵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與媽祖同鄉,且同說媽祖之母語–莆仙話,烏坵島距湄州島約18海浬,本為一生活圈,故亦信仰媽祖。 臺灣各地媽祖從湄洲分香者稱為「湄洲媽」,從同安分香者稱為「銀同媽」,自安溪分香者稱為「清溪媽」,從泉州三邑分香者稱為「溫陵媽」,由漳州漳浦縣分香者稱為「烏石媽」。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 媽祖令旗 泗陽媽祖文化園位於中國楊樹之鄉,平原綠海之都,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泗水古國——江蘇泗陽。

簡單來說,神明的令旗幾乎可以視為神明本身,所以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些廟宇會讓家中不平靜的信眾將神明的令旗請回家放一陣子,希望能藉神明的權威,讓有意作亂的無形眾生知難而退,若見到令旗還執意作亂,那之後可能就是神明親臨來處理這件事。 有些廟宇則是讓擲到爐主、副爐主、頭家的信眾能請令旗回家坐鎮,因為能供奉神明的令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然而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神明的令旗有很多功用,除了招募兵馬,也是調動五營執行任務的必需品,同時也代表令旗所到之處是這位神明的轄區,各方無形眾生請自重,不可隨意找境內信眾麻煩。 遶境進香出發前,至大甲媽神前稟報,即刻起跟隨大甲媽遶境進香,祈求媽祖保佑一路平安順利;於每個駐駕點休息啟程時,再次向大甲媽和駐駕點主神稟報,開始繼續翌日行程。 在新港隔日清晨,先由大甲鎮瀾宮誦經團誦經,行消災點燈拜斗會。 上午八點行祝壽大典,以往到北港時稱為「謁祖大典」,也有人稱為「拜祖」,所以有解釋大甲進香團往北港是「回娘家」的意思。

媽祖令旗: 白沙屯天上聖母迷你令旗吊飾 白沙屯媽祖迷你進香令旗吊飾 (10折)

但在1988年,因為朝天宮單方面使用「媽祖回娘家」等字眼,並且無中生有地宣稱「大甲媽是北港媽的分靈」,引起大甲鎮瀾宮抗議,最後遂將「北港進香」活動改稱「遶境進香」,並將路線改往新港奉天宮。 台灣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多由社區民眾組成,平時各有工作,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 早期的藝陣則都附屬於角頭廟宇,陣頭則是神明駕前樂隊或技藝團,藝陣的組成是為了當地的廟會,而廟宇也負責藝陣的訓練及運作。 社區青年參與社區陣頭有宗教信仰作基礎,加入陣頭不僅能作休閒娛樂或習藝練武,而且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的具體表現,因此出陣時並沒有酬勞,頂多由廟方或頭家、爐主贈送一條毛巾一包香煙致謝,出陣後宴請成員聚餐而已。 台灣的藝陣雖然大都是非專業團隊,但卻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它的表演形態簡單卻是民眾自創的藝術型式,藝陣種類繁多則象徵民間豐富的生命力。 媽祖遶境期間,沿途總有不少民眾伏跪於地上成一長排隊伍等待「鑽轎腳」,其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並驅除厄運。

福建前往琉球的路途,要穿越黑水溝即沖繩海槽,海象非常惡劣,經常發生船難。 而歷屆派往琉球的冊封船隊中,多有福、漳、泉之人士,故而冊封使亦非常崇信媽祖。 每當前往冊封琉球的時候,冊封使都要沐浴齋戒三天,親自到福州南臺島馮港的天后宮祭祀媽祖,並祈禱、占卜、求籤。 此後,將媽祖和拿公的神像請上頭號封舟,將陳尚書神像請上二號封舟。

因廣東話「睡」和「瑞」諧音,於是將所有獅團改稱「醒獅團」,從此,廣東獅就稱為醒獅,也才有今日兩廣醒獅團的名號出現。 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陣頭中,除可看到神將團參與其中外,陣頭中的「福德彌勒團」、「彌勒團」、「太子團」、「神童團」、「莊儀團」等,亦屬此類陣頭。 神將除增添廟會陣頭熱鬧的氣氛外,亦可以見信眾爭先恐後地向神將乞討身上的「鹹光餅」,或是撿拾綁在背後的「高錢」,這些都成為人們避邪祈福的平安物。 「鹹光餅」是圓形中間穿孔的平安餅,又稱「繼光餅」或「咸光餅」,據說乃為記念明代將軍戚繼光,通常是用繩子串起來掛在神將脖子上。 台灣早期家將多由還願之信徒所扮演,例如台北青山宮每年青山王出巡,總有百餘信眾,扮演家將參與遊街,藉以酬神還願。 台灣地區之藝閣分佈以雲林北港、台南學甲、佳里地區和台中海線地區為主,目前北港和台南縣藝閣仍由真人扮演配合電動模型,台中地區則全以道具、模型裝閣,加上炫麗的燈光、勁爆的音效,因而成為另類的電動聲光閣。

大甲媽祖回鑾途中,於永靖至員林間擇地讓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依序向媽祖獻香,神轎內備有小香爐,任何人皆不可插香,唯獨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可依順序至神轎前膜拜祈願並優先插香,信徒深信先插香則將優先獲得媽祖保佑完成祈願。 因自行車的速度與進香隊伍無法配合,所以自行車隊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行進,只有在媽祖神轎要進廟或遶境市區時,才會在進香隊伍中看見他們浩浩蕩蕩的陣容。 車隊組織完整,紀律嚴明,且整齊的打扮及裝備,最吸引民眾的目光,隊員一律穿著白長襯衫、繫紅色領帶、戴白色手套、掛黃色臂章、著卡其色長褲、頂白帽,連腳踏車的裝備也同一樣式;車前插著進香旗,車後載鐵皮行李箱,箱上貼著鎮瀾宮符籙,箱內裝盥洗衣物。

媽祖令旗: 白沙屯媽祖/2019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日程出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