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5大優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院及學術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於1928年在中華民國南京成立, 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 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另有位於臺南市歸仁區的南部院區籌設中。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

为符合《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34年7月1日更名为“动植物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27年11月筹设,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 1934年7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北平社会调查所并入该所,1945年改称社会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设有学术评议会,为民国最高学术评议机构。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评议会第五届年会中,选出中央研究院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 9月23日第一次院士会议举行,中研院之体制始告完成。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1957年,多方讨论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之办法并呈奉台湾当局领导人令准,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 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院长,次年正式就职。

同年6月9日,在上海东亚酒楼召开中央研究院第1次院务会议,标志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院長、副院長、各研究所所長及各研究中心主任為當然評議員,並以院長為評議會議長。 聘任評議員30-50人,由院士選舉,經中研院呈請總統聘任之,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1935年6月,中央研究院举行首届评议会选举,胡适、陈垣、陈寅恪等人入選。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罚款事件

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王季同、张乃燕、杨杏佛等30人在南京的大学院召开中研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讨论中研院组织大纲及筹备会进行方法。 议决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四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并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 1927年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 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十四个研究所。 研究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学与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质与地理学、生物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农林学、医学等11组科学。

中央研究院

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對外譯名為Academia Sinica則是來自馬相伯的原稿手筆。 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爲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中央研究院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係由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发展

院长遴选办法规定,院长任期届满时,由院评议会就院士中选举院长候选人三人,呈请台湾当局领导人遴选并任命。 中央研究院现任院长为廖俊智院士,接任于2016年6月21日;副院长为周美吟、刘扶东、黄进兴三院士,襄助院长处理院务。 2021年4月29日,中央研究院表示,中研院訂有「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如舉辦職場霸凌防治講座宣導等,並設「申訴評議委員會」處理職場霸凌申訴案件。 中研院也駁斥,並無不當解僱智財技轉處薛姓員工,是薛員多次謊報假別、隱匿出國等情況,帶來防疫風險;也澄清並沒有刁難員工請假,是張姓勞方代表無故擅離職守數十次,且屢勸不改,才會要求張員請假必須據實審核事由。 2001年10月新版《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實施,其中的院長遴選辦法規定,院長任期屆滿時,由院評議會就院士中選舉院長候選人三人,呈請總統遴選並任命。 2005年,由「動物研究所」改組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組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 1928年2月分立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 1948年9月23日上午10时,“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在南京鸡鸣寺中研院礼堂开幕,至少49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
  • 中央研究院现任院长为廖俊智院士,接任于2016年6月21日;副院长为周美吟、刘扶东、黄进兴三院士,襄助院长处理院务。
  • 2005年,由「動物研究所」改組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組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出,共81人。

其損失項目,如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昂貴儀器與稀有樣本,以及歐美研究所圖書館的部分藏書等。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總統令准,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 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1958年正式就職。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重大事件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出,共81人。 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务会议在上海东亚酒楼召开,蔡元培主持宣告该机构正式成立。 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11条。 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 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 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圖書館服務

在朱家骅代院长多方奔走下,于1954年在南港现址营建院区。 来台后,复经胡适、王世杰、钱思亮、吴大猷、李远哲、翁启惠等院长之戮力经营,始有今日之规模。 2018年初,中研院生化所所長陳慶士被檢舉長達十年間研究論文造假。 陳慶士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多年研究,期間有八篇論文被美國科學促進會旗下雜誌《科學》發現造假,多處數據採樣方式與學界方法重大相異、且有蓄意詐騙跡象。

宗旨为“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 2012年4月,舉辦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11個所、處和中心參與籌備,共籌組二場專題演講及26個專題場次,發表102篇論文。 大會邀請170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評論和主持,12國逾500學者報名。 中央研究院院址設於南京雞鳴寺南側,鄰近明代南京國子監故地,包括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大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大楼、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大楼三座建筑,分别修建于1947年、1936年、1931年,三座建筑均由杨廷宝设计。

中央研究院: 成立

你是否有想過,當地球處於黑夜之中,或是當大氣層中雲雨密布時, 科學家們要如何得知此時此刻的地面上正在發生的事? 作為一個廿一世紀的現代人,你肯定聽過雷達, 可是你知道什麼是「合成孔徑」雷達嗎? 欲知此中奧秘, 且聽我中研院地球所娓娓道來。 1948年3月27日,“中研院”评议会已在南京先后五次投票选出了八十一位院士,因政见而为国民党当局所不悦的郭沫若、马寅初也在其中。 后世对此颇有好评,也可见这次院士评选之公正、像样。

1954年,經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在臺灣臺北南港現址營建院區。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 2022年1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台湾卫生部门、台湾中央疫情指挥中心(CECC)的负责人陈世忠宣布,将对“中央研究院”处以15万台币的罚款,因为在2021年底,该机构基因组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助理在2021年底在实验中感染了新冠。 2001年9月17日,纳莉台风所挟带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涨,台“中研院”邻近四分溪之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首当其冲,直接遭受大水侵袭,粗估此次水患硬件受损新台币二亿元左右,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 其损失项目,如地球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昂贵仪器与稀有样本,以及欧美研究所图书馆的部分藏书等。

中央研究院: 學術活動

“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由院士会议选举选出,每二年选出一次,共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及社会科学三组,每次新任院士名额至多30位,每组至多十位。 院士候选人可以由各大学院校、学会、研究机关、“中研院”院士或评议员提名,之后经过评议会以通信方式无记名投票进入“初步名单”。 之后评议会会再于会中投票,决定正式的院士候选人,并于院士会议中投票选举。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研院先后成立了10个研究所,分设南京、上海两地。 1949年,中央研究院迁至台湾,撤迁者包括历史语言与数学两个研究所,图书文物则暂时存放在杨梅火车站仓库。

中央研究院

之後俄亥俄州立大學出具70多頁調查報告,建議裁處最重「立即撤稿」處份;案件還在知名學術網站《RetractionWatch》及國際媒體期刊大量報導,使台灣學術聲望重創。 同時陳慶士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資歷是其2014年被聘回台擔任中研院生化所所長的重要參照,重創中研院研究水準。 陳慶士在案發後曾向中研院學術倫理諮詢委員會提交報告,並表示數據造假是俄大學的手下學生所做,將錯誤歸咎學生。 之後陳慶士自行請辭中研院生化所所長;但中研院表示,將研討其回台工作成果是否有該八篇論文的延伸,探討追回研究經費。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历史沿革

4月20日,国民政府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任命蔡元培为院长。 每两年由院士会议从台湾学术界成绩卓著人士中新选一批。 台“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名誉职,分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及 人文社会科学三组。 职权如下:选举院士及名誉院士;选举评议员;筹议台湾地区学术研究方针;受台湾当局及有关单位之委托,办理学术设计、调查、审查及研究事项。

地球所的地質學與活動構造學研究領域包括不同時間與空間尺度之地殼演化過程與現今地殼變形與地表作用之研究。 地球所在造山帶與造山作用研究包括,利用年代學和岩石地球化學彙整岩漿活動紀錄,及布設流動觀測寬頻地震站,以了解現今地下結構和震源特性,這些研究有助於了解造山帶在不同階段的演化歷程。 地震學的研究是利用地震與其他各式自然振動源(如海浪)所產生的波傳訊息來了解震源與地下傳播介質的物理特性與構造形貌,進而探究其與斷層、火山岩漿系統、造山運動、內核演化等從岩石圈到地球深部構造活動的關係,應用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发,台“中研院”各馆大约有一半进水,其中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馆,傅斯年图书馆、胡适纪念馆、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损失不大。 “中研院”曾经比较多地学习了西方学术建设的传统,院士制度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如今,这批在战火硝烟中产生的院士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回顾这次选举,依然能感受到“我们至今仍该尊重和坚守的原则”。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历任院长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948年9月23日上午10时,“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在南京鸡鸣寺中研院礼堂开幕,至少49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 中央研究院 1962年,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王世杰担任院长。 成立“经济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在台“复所”。 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29年1月筹备,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

“中央研究院”从1948年开始选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选举后,受到国共内战的影响,“中央研究院”少部分院士至台湾,1958年选出第二任院士。 1945年9月,中央研究院部分研究所迁沪,并接办日本政府所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1931年4月成立)。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于1928年11月决定设立,1929年1月筹备,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观象台于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组、气象组。 中央研究院 1928年2月分立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2019年下半年起,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陸續收到多位中央研究院勞工反應院內勞動環境的各類問題,包括勞動契約一年一簽(未以不定期契約約定,違反《勞動基準法》)、違法解雇頻傳、部分單位對勞方請假刁難、職場霸凌處理機制不足、考評不透明……等缺失。

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央研究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 4月23日,國民政府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舉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行政管理机构总办事处设在南京,由两个组(秘书组、总务组)、三个室(会计室、统计室、诊疗室)组成;在上海设驻沪办事处。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简称“中研院”,是中华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最高机关。 1927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前夕,在南京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74次会议中,李煜瀛首次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蔡元培、张人杰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随后展开筹备工作。 1928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

中央研究院: 研究所、研究中心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煜瀛)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 5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 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 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 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

2021年4月29日,高教工會「中研院分部籌備會」發起人張震宇指出,中央研究院迄今對職場霸凌問題缺乏落實防制措施與申訴管道,導致實務上若有單位長官為了逼退員工而刻意差別對待、惡意刁難、或施以顯然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員工往往求助無門。 1977年9月,中研院院區附近山洪暴發,各館大約有一半進水,其中包括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館、傅斯年圖書館、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損失不大。 “首届评议员主要由学者组成,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官僚在其间并不占据重要位置,这样他们的决策可以真正代表学术界,不至于仅仅成为政府的传声筒。 中央研究院院士仅为荣誉,平常并无任何职务或实质酬劳,而两年一次的院士会议,则为院士需要出席的活动。 虽然院士并不担任“中研院”任何职务,但许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时当选,或是当选后兼任研究员或通信研究员。 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

1927年4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首都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张人杰(静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 同年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 2006年,8月「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成立為「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語言歷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上海、南京。 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復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领导集体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