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證法師5大分析

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受觸。 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於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臥? 若為不善放逸等事,則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臥,則應如師子王臥。

  •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即此義也。
  • 此經中,佛說初發因心時,乃至究竟極果時,二種不別,以初心證法身體,亦能分身作佛,乃至究竟亦不過證法身,亦能分身作佛,此正顯因心與果覺不二。
  • 每天,跟著我旁邊的人都知道,我每天讀經就是讀這部註解,一遍一遍的讀。
  • 若多諸緣務,則心為之纏繞,行道之事廢棄,謂解多心亦多,難以收攝故也。
  • 行人善根發動時,將自心無始以來,業識種子,根本動搖,則諸魔羅,恐其了生死,成佛道,非魔眷屬,特來擾亂之,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人須預為防備覺察,方不為其所惑,故第八明覺魔。
  • 因此五法,能蓋覆我人自性清淨心。

言修止觀之心,猶如金剛,而不被他人所誘,亦不為魔外所壞,縱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 喻如參禪,於中決定欲得個好消息。 譬如念佛,務使至一心不亂,不可半途而廢,無有三心二意,一門心思,無有餘念,故名一心。 譬如行人,先須識知道路通塞之相,如生死道是塞,即不可行,涅槃路是通,即可行,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 所謂不起思量分別,驀直做去,最為要緊,切不可回頭轉腦,改途移轍,是故說為巧慧一心。 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即止觀不二也。

如證法師: 世界淨宗

心者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云心,識者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云識,同體異名也。 如證法師 又『為宗』者,謂為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張之要旨也。 一天晚上吃完飯後,我回到廚房去收拾。 這時,日常老法師走過來問我:「東西都收拾好了沒?」我說:「收拾好了。」那時好像是有一樣東西我沒洗乾淨,又被老法師講了一下。

如證法師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 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當知五欲之法,不特人道獨有,餘如鬼畜天仙亦復有之,以其有五根故。

如證法師: 圓音- 如證法師字帖集基本筆劃練習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發相,二明治病方法。 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過二種:一者四大增損病相。 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若水大增者,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 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若風大增者,則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氣,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 沒有現前,總是善緣的喜歡,惡緣的討厭,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人之常情。
  • 完全是複講,佛怎麼說,他怎麼說,漏掉的可以,不能增加,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加在裡頭。
  • 故偈有云:「貪欲甚似水,能沒般若津,欲行菩提道,蓋貪護真心。」足見欲蓋之有妨礙於道,不可不慎歟。
  • 老和尚示寂後,僧俗弟子都面臨艱鉅的挑戰與考驗,幸得真如老師指導、住持如證和尚與諸多上座、執事法師和合承事,帶領著僧俗秉承師志,依教奉行,使十二年後的今天,團體事業依然欣榮發展。

或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草木薰香,乃至人間所造之妖豔粉水種種香氣,愚人不了,如此種種之虛妄香相,聞即生貪愛染著,從此開結使門,淪溺深坑。 如證法師 如證法師 言結使者即煩惱惑,如繩之纏結然,臥起者謂本來降伏為之臥,今又重發故曰起也。 如證法師 有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須急去捨之。

如證法師: 日常老和尚 ─ 如何找到好老師?

日常老法師所創辦的福智法人團體是一個集合宗教教育、德育文教、有機環保的基金會。 其中包括福智文教基金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及遍及全省與海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其學員已達二萬人。 如證法師 「二元分立」不是佛法,因為大家都被強烈的有執著的「利他」思想所困住了。 在業的迷霧中,我們是看不清的。

又云:「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即亦名為假名。 又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即是亦名中道義。 又云:「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又如來藏元明妙心,十界俱即,是亦名為假名。 又云:「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是亦名中道義。

如證法師: 為什麼你的善行,會感動別人?

可是大心凡夫心量大,聽佛講經也能夠略知一、二,用這略知一、二跟大眾分享,也是無量功德。 這個局心限量就是這個意思,有的時候把四個字合起來叫局限,局是局部,不是全體,限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都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的謙虛話。 他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我們不知道。 我們相信夏老跟黃念老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為什麼?

如證法師

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 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 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此數句,正明小止觀之所以,若能如是了知止觀二法,足徵止觀之義,實非淺鮮,不過為欲接引初機,令初發心修習學止觀者,啟迪童蒙,而進於無上菩提之佛道者,作如是淺說。

如證法師: ◎ 師父八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於鳳山寺長壽法會的開示:

二乘之人,證偏空以為究竟,不欲從空出假,教化眾生;菩薩則不然,有上求下化之功,具自利利他之德。 最初發心,於四諦境,發四弘誓願,自利利他,了知諸法如幻化,不妨以幻作幻,所以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 如來之法,即十力四畏十八不共等法。

所言出定時調三事者,謂行人若坐禪將竟,欲想出定之時,於未出定之前,先須放心異緣,或緣於名字法相,或緣於六根,或緣於六塵,因其最初入定,攝念歸一,今出定時,若不放心異緣,舒暢其心,恐久生患,故先散放其心,緣於異相。 次則開口,放棄濁氣,呼吸清氣,應想百脈隨意流通,然後微微動其身體,切不可麤心暴氣。 次動兩肩膊,次動兩手及頭頸,次動兩足,令其柔軟,勿使彊硬。 次以手遍摩擦全身諸毛孔,因靜坐之中,全身毛戶均悉開朗,若不摩之,一經動搖,則風氣入體,易受風濕症。 次將兩手摩擦令煖,以揉揜其兩眼,然後方開雙目,待身體發熱稍歇,如是方可隨自意進進出出,了無妨礙。 否則坐時或得安住於心,而出定時,麤獷不慎,急速頓促,如是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行人患頭痛之症,或百骨支節彊硬,動止不和,猶如風勞一般,患濕之病,故名風勞。

如證法師: 如證法師:就是想這樣做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等六緣,以及見聞覺知之六根,對六塵境上,於二六時中,能修習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 梵語摩訶,此含三義:謂大多勝,衍即樂義,略而言之,即是大乘,謂行人於一切時中,念茲在茲,修習止觀,是人即是真修摩訶衍大乘之道。 當知大乘之道,貴在自利利他,福慧二莊嚴。 若修止,即福德莊嚴,若修觀,即智德莊嚴。 又六度中,前五度修福德,第六度智慧,如是福慧,皆為能莊嚴。 正因法身為所莊嚴,能所不二,即是妙莊嚴。

如證法師

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吾等眾生之心地,自無始來,被煩惱之塵垢所染污,須將一把鐵帚,掃除自心之煩惱,掃得乾乾淨淨方名自淨其意。 修此止觀,則將此心中之空有二邊,但中等執著,掃除殆盡,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止即諸惡莫作,觀即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斷德;眾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斷二德,即是福慧二嚴,福慧二德圓滿,即名如來。 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又福德莊嚴,即是萬善緣因;智德莊嚴,即是智慧了因;緣了二因有功,即顯正因,此諸惡莫作等四句,乃為下文之提綱挈領,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明白之後,身體力行,遵而修之。 唯願諸仁者,實踐諸惡莫作:初則莫作粗而易見之惡,進而除細而難見之惡,乃至斷二死三惑之惡;努力眾善奉行:初則奉行淺易之善,進而行深難之善,乃至剋修六度萬行,中道妙善之善。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如是除惡修善,斷惑證真,尤須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自淨其意而後已。

如證法師: 世界日報發表聲明向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道歉

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眾生,入涅槃為事,魔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 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 三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別,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 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

如證法師

今既推心了不可得,從心所起一切諸法,亦皆不可得,然雖了不可得,而非同頑空木石之無知,故云非無剎那之念,胡來見胡,漢來見漢。 現在一念有情無情之境界,無不覺知明了清楚,故云:任運覺知念起。 行人修持時,專心一意,不雜不亂,不休不息,精進勇猛做功夫。 凡修何種功夫,貴在唯勤,若不精一無雜,今日念佛,明日聽經,有時參禪,有時持咒,如是三心二意,時時變遷,雖終日用功,而到老一事無成,豈不大可悲憫者乎? 推其過咎,即在不精不進之故也,故行人欲了生死成佛道,須精進勇猛不可。

如證法師: 如證法師的學思歷程 (台大演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