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崩潰9大伏位

當時已經有少數懂水利和建設的專家和工程師提出反對意見,但無人理會。 到20世紀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工程管理十分混亂,但當地河流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年年遞減,孕育著嚴重危機。 1986年四川省政協考察組文章中,指四川、湖北的「絕大多數專家、學者、科技界人士」是三峽大壩的反對者,而航運、戰爭潰壩等諸多因素是反對建設三峽大壩的理由。 1987年,孫越崎、千家駒、陸欽侃等知名反對者共同署名文章中的觀點亦是如此。 1991年後,錢偉長是知名的,因戰爭潰壩因素反對工程建設的反對者。 潰壩試驗表明,採取提前降低庫區水位和分洪兩項措施後,受災損失將進一步減輕。

  • 當時已經有少數懂水利和建設的專家和工程師提出反對意見,但無人理會。
  • 三峽集團當時就解釋過,衛星圖不是實景拍攝,而是由演算法組合製作,圖像會有偏差,而專家定義的「變形」完全是另一回事,屬於壩體「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週期性變化」,出現極小幅度位移,是受監測的正常現象。
  • 1992年4月3日,該議案獲得通過,標誌著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期。
  • 在二、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範圍外已發生新生突發性災(險)情30多處。
  • 該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長江上游洪水,受其保護的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人口大約為1500萬,土地約為2300萬畝。

蔡明憲強調,「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才是台灣建軍的目標,軍方這樣的認知並沒有改變。 2005年中國大陸學者黃理軍文章中,對中國是否能否防備軍事攻擊的正反觀點中,反方觀點認為中國大陸自身軍力無法阻止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而「對攻擊三峽工程大壩的報復性打擊的威脅將不起任何作用」。 2004年5月,美國國防部在《中國軍力報告》中提出台軍攻擊三峽大壩論。 6月9日,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副部長的蔡明憲在立法院回答立委質詢表示,「台灣有能力做這類攻擊,但不會瞄準三峽大壩,也不會挑釁。」至今,這一觀點仍台灣政客和民眾對兩岸軍事衝突的「典型假想形態」。 2018年1月,台灣學者蘇紫雲細化為兩枚中程導彈即可炸毀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崩潰: 三峽大壩再現崩潰徵兆 武漢在風險區 引發政局巨變?(圖)

人類在水壩建造和管理方面的進步,卻是基於現代歷史上的一些水庫堤壩崩潰,水庫滑坡的慘痛教訓。 這些教訓歸結起來基本都屬於科技工程人員的知識缺陷和管理人員官僚疏忽誤判導致事故發生。 人防問題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仍需繼續深入研究,採取工程防護和積極防禦等綜合對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三峽工程可能因遭戰爭破壞而產生的損失。

三峽大壩崩潰

在2009年長江汛期的防洪調度中,三峽電站增發5億多瓩時電量。 三峽大壩崩潰 三峽大壩崩潰 2010年,長江來水偏豐,汛期遭遇幾輪洪峰,最大峰值過7萬立方公尺/秒。 通過科學進行防洪調度,三峽電站2010年增發63億多瓩時電量。 即便是在來水偏少的2011年,通過多次對汛期中小洪水進行攔蓄,三峽電站當年也增發電量28億瓩時。

三峽大壩崩潰: 三峽大壩變形爭議

大壩清水下泄引起長江幹流河道劇烈沖刷,使得壩下河道水文情勢變化,進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關係改變,使得湖泊水情與濕地生態明顯調整。 長江特有魚類繁育和四大家魚魚類產卵場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 考慮到這點,為此設置了魚梯、休息池、保育區與繁衍中心等加以應對受到衝擊的族群,希望能提高存活數量。

而且三峽工程在這次大旱中發揮出巨大作用,由於及時向下游放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 水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5000萬噸,並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 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於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並且移民的難度極大。 三峽大壩崩潰 爭議還包括:三峽工程對當地地質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等。 右岸18號機組裝機容量77.78萬瓩,2007年10月17日投產發電,這是中國第二台國產化70萬瓩水電機組。

三峽大壩崩潰: 潰壩原因

財政部於2019年發布通知宣布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徵收期限延長6年至2025年12月31日,同時將標準再降低50%。 由於三峽移民的巨大規模,政府認為有必要把整個移民的川東地區統一管理。 1997年3月14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重新掛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外經貿部開展對口支援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工作方案三峽地區轄區面積8萬餘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0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08畝。 1760萬人口中農業人口高達1583萬人,城市化嚴重不足,1984年的GDP僅為89.82億元人民幣,人均511元,遠遠低於當時中國的平均線。

三峽大壩崩潰

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岩,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震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而三峽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按照防7地震震度來設計的。 三峽大壩崩潰 由於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 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後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歷史上,1860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宜昌斷面流量為92,500立方公尺/秒,介於百年一遇與千年一遇之間。

三峽大壩崩潰: 「世界之最」意大利瓦依昂大壩滑坡,1963年

1992年全國人大表決建設議案,贊成票「竟然」只佔總數票三份之二左右,迄今仍是歷來得票率最低的獲通過議案。 不少國民至今仍質疑,三峽大壩的經濟效益能否抵銷生態成本,建設品質能否抵禦自然力量和軍事攻擊,周邊地震頻繁是否與大壩有關。 官方傳媒日前報道,長江三峽大壩庫區受強降雨影響水位持續上漲,6月 20日的入庫流量增加至每秒2.6500萬立方米,庫區水位接近147米,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2米。 同時,三峽集團的質檢專家也公開承認大壩主體確實會變形。 指出:大壩主要受水位和溫度影響呈周期性變化,一般每年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向上游位移;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分布與壩高相關,表現為河床中間大,兩岸逐漸減小。

而戰爭因素導致壩體垮塌也是部分原因,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後,擊毀三峽大壩和上海一直是台灣官員、政客和民眾對兩岸軍事衝突的「典型假想形態」。 三峽工程論證報告認為,即使大壩瞬時被毀,也只是從壩址到枝城100公里河谷災情較重,不會造成全流域性的災難。 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三峽水庫被毀時,蓄水是在145米,而不是在175米,水庫里的蓄水是170億立方米,而不是395億立方米,[大壩被擊毀的時間是非汛期],下遊河道的水位低。 [三峽大壩下游的宜昌、宜都(現屬枝城)、枝城、枝江等市縣將遭滅頂之災]。 宜昌市位於三峽出口,宜昌城市人口超過50萬人,宜昌市城市堤防不超過海拔60米。 宜昌市距三峽大壩僅36公里,潰壩洪水只需一個小時就可到達宜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組織50萬人的撤退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峽大壩崩潰: 德國專家:三峽大壩要崩潰?赤裸裸的假新聞!

此舉引發中國網友兩極化討論,有人直呼感動,也有人認為保命要緊,「人類不要與大自然對抗」。 除了洪災之外,居民也相當擔心大雨恐增加三峽大壩潰壩風險,因中國著名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曾警告,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根本沒用,籲長江中下游的居民應做好逃難的心理準備,提早準備救生裝備、逃生包,並擬定逃跑路線。 設計大壩的工程師科依內在事故發生半年後辭世,後來有調查報告認為他的設計並沒有問題。 之後幾十年,國際和法國國內專家們一直在討論事故的原因,總結出各種地質、工程的各種可能原因。 有專家認為大壩建前沒有充分的地質鑽探,建後又無觀測設備進行系統監測,有關責任方採取了對民眾生命財產不負責的態度。

7月初,這一觀點通過微博、微信群獲得廣泛傳播,引起中國大陸輿論關注。 消息傳出不久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官方微博帳號發布了一張高分六號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的照片並辟謠稱:「親測,三峽大壩沒毛病!!!」 。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三峽集團通過其微信公眾號:「三峽小微」,發表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的意見稱:三峽大壩2006年全線擋水以來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一個通過對比三峽大壩近年來衛星圖像的影片,得出中國這個「世紀工程」已處於「崩潰狀態」的影片激起了民眾的憂慮和討論。 德國水利專家指出,相關影片製作非常「外行」,是赤裸裸的「假新聞」。 三峽大壩崩潰 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態環境組的報告曾論證大壩建成後庫區氣候會趨於「冬暖夏涼」,才可能在庫區大規模發展柑桔園,才「可以在當地安置農村移民」。

三峽大壩崩潰: 建設

一如中國崩潰論講了幾十年都未崩潰,三峽大壩運行17年以來仍安然無恙。 那麼,在拋出「今天不崩潰,明天都會崩潰」之前,三峽潰堤論的支持者是否應該先反思一下為何這種講法會不斷被推翻呢? ……實則三峽潰堤論能夠「永續」翻炒,與當局的信用前科亦不無關係。 「每秒237萬立方米」不是1954年洪水最大洪峰——武漢關每秒7.61萬立方米的37倍,應是31倍。 可能是1998年長江洪災紀錄的最高峰——98長江六號洪峰,宜昌站每秒6.36萬立方米的37倍。

三峽大壩崩潰

《探索》頻道將此事故列為「全球人為技術災難」之首,這起世界上最慘烈的潰壩事件甚至超過了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災。 2019年時,張博庭為《澎湃新聞》撰寫的文章中指,王維洛在2000年代初,已是關於三峽大壩網絡謠言的製造者,2019年「又打著『水利專家』的旗號出來騙人了」。 2020年7月10日,中國電信湖北宜昌分公司與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開通三峽大壩「雲監控」網絡直播,採用5個機位、800萬像素高畫質可旋轉攝像頭24小時公開直播三峽大壩各角度狀態。 9月上旬,台灣《立報》報導,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利用衛星遙測進行的研究顯示:三峽大壩除水庫右岸的防護土石壩,有輕微下陷趨勢外,壩體並無明顯變形。

三峽大壩崩潰: 三峽大壩崩潰危機 專家不知所措:快跑、恐一路沖到南京

堪比1998年長江三峽河段的最高峰值,這也將是三峽水庫建成以來所面臨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戰。 三峽大壩崩潰 2012年7月24日,三峽歷史最大洪峰入庫流量71,200立方公尺/秒,此數據已經超過98年最高峰值,經過三峽大壩的調蓄,下游並未有異樣,體現了良好的防洪效益。 三峽工程控制了川江洪水,大大提升了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 中國政府興建三峽大壩最重要的目地即是解決荊江(長江中游)長期以來的防洪問題。 以黃萬里為代表的反對興建大壩的觀點,自1980年代影響至今。 在工程建設之初,三峽大壩存在潰壩可能、並會毀滅長江中下游平原,即是部分中國學者、政治人物反對建造大壩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據稱是日本地質專家的解說者拿出三峽大壩2009年3月和2018年2月的衛星圖片進行比較,指出三峽大壩原本是一條直線,但從最新的衛星圖像上可以看出,壩體2018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形。 1992年江澤民強推三峽大壩工程上馬,曾在中國學術界引起巨大爭議。 很多學者認為,建壩將引起巨大的生態和地質災難,大壩本身的安全也很難保證。 事實上,三峽大壩已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一大隱患,周邊旱澇和地震等地質災害不斷,庫區也已出現大量崩塌和滑坡事件。 這也被認為是一個谷歌地圖就引起民眾和中共官方如此關注的原因之一。 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研究基金主持人黃肖陸則認為,不管變沒變形,三峽大壩都將會導致一個特別大的災難發生。

三峽大壩崩潰: 節目停播因「政府施壓」?黃智賢怒轟:蔡英文以為把節目關了就可以舒心了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