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詳細攻略

自鮑靚在北廟舊址建造越崗院以來,三元宮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從三元宮上溯到越崗院,不能不説到鮑靚、鮑姑和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蹟。 三元宮 三元宮的第三個特點是宮裏神仙太多,供奉的不止是三元大帝,還有其他本土神仙.殿堂太擁擠,因而顯得侷促。 20世紀50年代,宮內存探花劉世安字四幅,康有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畫一幅,沈綿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禪大橫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鐘一口。

  •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 他是晉代江蘇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朴子,三國時吳方士葛玄的重孫。
  • 此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
  • (2)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
  • 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 她醫術十分高明,老百姓都親切稱她為“女仙”、“鮑仙姑”。
  • 后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

三元宮所祭祀三官大帝淵源於乾隆年間,先民由大陸來臺攜三座香爐,卜居梅山坑大坪庄。 一開始香爐由民宅輪流供奉,行之久遠後逐漸成為各方百姓信仰所依。 民國四十二年(1953)間村民陳有利、王勇、陳貴等發起建廟,本為一木造建築稱為「公厝」。

三元宮: 歷史

民國後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重建,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重修、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重建,民國九十年(2001年)臘月十八日入火安座。 今廟身座落於中山、建國、長興、廣興、及長生路五條道路叉口,長興路通往中山路需在此廟轉彎,又因廟址比鄰區公所及代表會,車流量大,擦撞車禍頻傳,連立委呂新民座車也曾在廟旁遭擦撞。 因該廟為八德市民信仰中心,地方人士一致堅持不能遷廟。 呂新民擔任鄉長時,有人建議以三元宮為中心規劃設計圓環,後考量圓環設計交通反而更易打結遂作罷。 到了明代,朝廷钦天监到了广州,说动当地乡绅,将越岗院改造为三元宫,塑三元神像于正殿,移鲍姑像于偏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到這裏燒香是要求鮑仙姑替世人消災去病的。 同治八年(1869),住持黃宗勝重修三元宮,從肇慶得青牛足跡石塊,今仍置於呂祖殿前的小池內。唐吳道子繪觀音大士真跡(石刻),高1.5米,寬1米,現仍嵌於宮內西側碑廊的石壁上。 鮑姑遺留的虯龍古井,1947年因井內瀉泥面積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欄遺蹟。 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來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將成為未來之文物。

三元宮: 麻豆尪祖廟

广州三元宫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位于越秀山南麓,坐北朝南,占地约5100平方米。 三元宮 三元宫原名越冈院,始建于公元319年,是东晋南海郡太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修道行医而建。 后人为纪念鲍姑,在此立像祀奉,称鲍姑祠。

三元宮

他是晉代江蘇句容人,字稚川,號抱朴子,三國時吳方士葛玄的重孫。 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和煉丹術家,自幼好神仙尋養生之術,曾向葛立的弟子鄭隱學習過煉丹術。 惠帝末年,他應廣州刺史嵇會之請,到廣州任參軍,居廣州約10年。

三元宮: 三元宮珍貴文物

1983年春节前,举行了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香客游客日增。 1987年上元诞,按出售门票统计,进三元宫者达6万多人。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 “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 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 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 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

三元宮: 三元宮建築概述

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據史書記載為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所建,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時始稱三元宮。 三元宮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漸次升高,現存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佈局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殿前拜廊,東西連鐘鼓樓。 大殿後為老羣殿,大殿兩側自南向北,東側為客堂、齋堂、舊祖堂、呂祖殿;西側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

“文化大革命”後,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終了。

三元宮: 三元宮

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崇禎年間擴建大殿,改祀三元大帝,改鮑姑祠為配殿,並改名三元宮。 宮內供奉“三元大帝”,即堯帝、舜帝、禹帝。 設有老君殿、呂祖殿、鮑姑殿、財神殿、觀音殿、鐘樓、鼓樓、客堂、齋堂、祖堂、缽堂等。

現存的醫史遺蹟主要有:鮑姑寶殿、虯龍古井和道家煉功碑。 廣州三元宮是嶺南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道教宮觀,位於越秀山南麓,坐北朝南,佔地約5100平方米。 三元宮原名越岡院,始建於公元319年,是東晉南海郡太守鮑靚為其女鮑姑在此修道行醫而建。 後人為紀念鮑姑,在此立像祀奉,稱鮑姑祠。

三元宮: 越秀公園

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崇祯年间扩建大殿,改祀三元大帝,改鲍姑祠为配殿,并改名三元宫。 宫内供奉“三元大帝”,即尧帝、舜帝、禹帝。 设有老君殿、吕祖殿、鲍姑殿、财神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客堂、斋堂、祖堂、钵堂等。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 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

三元宮

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建,名越岗院。 (2)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 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鲍姑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 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 三元宮 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三元宮: 三元宮相關名人

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 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

經漢化後成為奉祀天門三將軍「唐、葛、周」的「三元宮」。 主祀大尪祖周府、二尪祖葛府、三尪祖唐府三元真君。 2001年重建為今廟,今日廟後建有西拉雅族的公廨。 1923年修建,1925年完工時奠定目前坐北朝南、分為門樓、主祀三官大帝的主殿、祭祀天上聖母後殿的建築。

三元宮: 八德三元宮

她醫術十分高明,老百姓都親切稱她為“女仙”、“鮑仙姑”。 後鮑姑患急病而死,後人在越秀山下建“鮑姑祠”紀念她,她用過的井被稱為“鮑姑井”,又叫“虯龍古井”。 而三元宮內卻建起了紀念她的“鮑仙姑殿”。 鮑靚後來將女兒葬於羅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為紀念鮑姑而建的。 鮑姑殿供奉的是高幹子弟,是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 三元宮原是鮑靚為女兒鮑姑建造的修道行醫之所,當年叫越崗院,她因此被稱作中國第一位女中醫,她的丈夫是當時有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葛洪。

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鲍姑殿供奉的是高干子弟,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 三元宮 三元宫原是鲍靓为女儿鲍姑建造的修道行医之所,当年叫越岗院,她因此被称作中国第一位女中医,她的丈夫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葛洪。 到这里烧香是要求鲍仙姑替世人消灾去病的。 三元宮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鲍姑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壮观面貌。 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三元宮: 三元宮歷史追溯

後他追隨鮑靚探究道教理論及煉丹、養氣之術,並與妻子鮑姑一道替百姓治病。 24歲那年,葛洪首次來到廣州,拜師學藝長達10年,終成為一個常識淵博的人。 年未過40,便著有《抱朴子》內外篇70卷、《金匾藥方》100卷等著作。 他精通針灸術,據説三元宮內原有的針灸經絡圖碑刻就是他留下的。 東晉元帝時葛洪曾到南京(時稱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稱為丞相道士。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再度冷落。 1946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誕,參拜者如潮湧,連跪拜之地都難插足。 為保道場,住持唐誠靜、李信諧發起成立中國道教會,聘政界要人任宮內名譽職事,經活動後,忠烈祠他移。 陳濟棠治粵期間(1929~1936),因陳信道佛,三元宮又轉興旺。1931年,廣州市教育局擬在三元宮設美術學校,雖經陳濟棠岳母周旋,仍要將後山的八仙殿、棲霞洞、五老洞撥出。據《國華報》載,經此一難,1936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誕,參神者仍多達10餘萬人。抗戰期間,道侶星散,僅餘數人,再度冷落。 八德圳頭三官廟被焚毀後,八德三元宮、茄苳溪元聖宮、南興永昌宮、霄裡玉元宮會每年輪流供奉其三界爐,在移交當日會至霄裡大圳進行取水儀式,象徵感謝前人開墾霄裡、改善大嵙崁水利。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廟方火德星君誕辰遶境時,八德區的三個消防隊會各派一輛消防車參加,此傳統在2015年報導時已至少有二十五年,過去經費充足時還有布袋戲、歌舞秀演出。

和鲍姑殿并列的,有清朝扩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供奉慈航道人的观音宝殿,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宝殿,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吕祖殿,供奉被尊封为荡魔真君的关羽的关帝宝殿,供奉文财神无心的比干的财神宝殿,以及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灵官殿。 三元宫供奉的神仙大多有替人消灾(如鲍姑和妈祖),助人发达(如关帝和比干)的具体功用,而请和他们帮忙的办法主要就是表现出虔诚,特别是敬香和跪拜。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 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三元宮民國65年移地重建於現址,佔地500坪宮內供奉堯、舜、禹村民俗稱三界公,先民自福建取香爐渡海來台,金身於台雕刻,是村民傳統信仰中心,每年廟會則以堯帝為主於元宵舉行,全村大拜拜並邀請親朋好友用餐。

三元宮: 三元宮相關名人

年未过40,便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著作。 他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 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

三元宝殿,殿的深处,正中位置供奉着三元大帝,他们原来是中华民族的祖宗,是尧舜禹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别被称作上元,中元和下元,看来年代越久远的地位越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称做相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官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三元宮的整體佈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後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

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 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鍾、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 三元寶殿,殿的深處,正中位置供奉着三元大帝,他們原來是中華民族的祖宗,是堯舜禹三位大帝,.三位大帝分別被稱作上元,中元和下元,看來年代越久遠的地位越高,他們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稱做相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元帝大興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鮑靚,為其女鮑姑(道學理論家、丹陽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興建修道場所,初名越崗院。 鮑姑行醫濟世,採集草藥紅腳艾,配以院中井水,製藥以灸贅瘤,救人無數。

三元宮: 歷史

宮內各殿,建於康熙年間,反映了清代道教宮觀的建築風貌,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光緒二十九年(1903),住持梁宗琪將本宮600餘畝田產盡數捐出,贊助興辦時敏中學。為此清廷欽賜“保光勵學”、“護國佑民”兩匾。原字寫在黃絹上,兩匾由京來穗時,該官隆重迎接,經刻在巨匾上,恭懸於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時兩匾俱毀,後一匾於1982年在三元宮開放時另立。 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台基上,與鍾、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築中獨一無二。 三元宮 尪祖廟曾歷經多次重修,包括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以及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九年(185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又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大正四年(1915年)重修。

鮑姑仙逝後,人感其醫德善功,集資塑像,祀奉院內,是為鮑仙姑殿。 鮑姑行醫配藥用過的井,後人珍存,名為虯龍古井。 時光飛逝,唐時此地曾為悟性寺,延至南漢。 幾經興廢,至明萬曆年間,原越崗院終獲大修。 據屈大均記:明崇禎十六年(1643),欽天監來穗巡視時雲:天衞三台列宿,應運照臨穗城。越秀山氣勢雄厚,應將越岡院改為三元宮,以祀奉三元大帝,以應上天瑞氣,當時紳耆贊同,集資塑三元像於正殿,鮑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宮由此得名。 臺灣桃園市八德區興仁里中山路二號主神三官大帝建立时间嘉慶八年(1803年)地圖八德三元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八德區興仁里的三官大帝廟,為八德的信仰中心。

三元宮: 三元宮建築概述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