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閣(魁星樓)詳細介紹

魁星楼是以前赶考的秀才为进京赴试而还愿的场所。 供的是文曲星,也是上天的十二星宿之一,《封神榜》记载比干被追封为“文曲星君”。 旧时魁星楼也可能是一座茶楼,供应进京秀才歇息聚会的休闲所在,具体建于什么年代要在当地县志上考证。 但是,它确实是我们当地一处很值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

奎閣(魁星樓)

魁星楼主要观赏景点分布在广场苑区、宫殿区、园林绿化区等三个区内:有龙门、中斗宫、七十二福地、荣仕乐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楼、承天台、聪明泉、环山栈道等。 其中荣仕乐真殿为东西配殿,分别供奉“寿、喜、乐、合”和“福、禄、财、安”八尊神像,彩绘形象,雕制精美,别具一格。 弘文殿为景内一组重要建筑,由正面碑廊与两侧爬山走廊巧妙连接而成。 整组雕刻构成一幅启迪后人,激发进取,光彩照人的历史画卷。

奎閣(魁星樓): 魁星樓河南省鄭州市魁星樓

”靖江魁星閣的建而復拆,拆而復建,也許正是受追求文化內驅力的影響吧。 乾隆七年(1742)吉林文廟建成,位于古城的東南角,也就是現在的吉林市第一實驗國小附近。 吉林市魁星樓始建于乾隆三十年,是吉林文廟的附屬建築。 文廟在這場浩劫中也未能幸免,隻剩下一個魁星樓。 四周有十二根周長1.5米的紅漆木柱,柱上橫梁是龍頭鬥拱。 樓上供奉著主宰文運之神——“魁星”。

  • 創意充滿驚奇吧薩料理 金門人於清末、民初時,大批前往南洋(即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從前南洋地區稱市集為「BAR SA」,而模範街於民國初年即稱「吧薩」。
  • 武廟又稱為內武廟,係原有的關帝廟,民國成立以後,本廟也依台灣各地許多地方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共奉。
  • 二次戰後,孔廟於1963年進行重修,只有登瀛樓依舊保留原有建築。
  • 另外它也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

高約14米,與周圍的平房比起來,確似鶴立雞 羣,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 閣呈六角形,18只飛檐高高翹起,看着看着, 你會覺得他們要翩翩起舞了。 底層的外圍有一圈石欄,上面沒有複雜 的花紋圖案,飽經風霜 奎閣(魁星樓) 後,顯得更為古樸端莊。 石欄裏面是高高的木柵欄,視覺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穩感,正是這些木柵欄造成的,設計者的匠心由 此可見一斑。 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 二層的六隻角上,還分別雕有一隻惟妙惟肖的龍頭,那些細小的龍鬚仍清晰可見。

奎閣(魁星樓): 旅遊足跡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仿佛是鬼的造型。 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構成了東北一道新的景觀,成為了十方信眾朝山進香的聖地。 魁星樓位於瀋陽古城外的東南角,大東區萬泉河的北岸,是一座特殊的古剎。 始建於1628年(後金天聰二年),後經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1861年(咸豐十一年)、1882年(光緒八年)三次重修,樓閣殿堂規模宏偉壯觀。 當時魁星樓高峙城東,夕照晚霞,一望千里,“星閣晴霞”是瀋陽八景之一。 內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頭部如怪異的鬼形,一足向後翹起像魁字的大彎鈎,一足獨立似獨佔鰲頭之狀,右手高舉硃筆,左手端一方硯。 這是按照“魁星點狀元”之説,臆造出這一魁星踢鬥的形象。

奎閣(魁星樓): 魁星樓吉林省榆樹市魁星樓

魁與奎字同音,所以這棟建築稱為奎閣。 科舉時代,中國人將魁星奉為主文運的星宿,平時是文人士子們供奉祭拜的神祇,每逢有各種考試,更受到考生的膜拜,祈求能夠榜上題名,一舉奪魁。 奎星閣位于湖南省辰溪縣辰陽古鎮黃家巷口南端,始建于明代,清嘉慶七年重修。

奎閣(魁星樓)

三犬西餐廳的室內布置是很民歌西餐廰的感覺,不管 … 集成小吃部距離奎閣(魁星樓)約0.17公里。 回味無窮的小吃美食 當年國軍陸續從大陸撤退後齊聚於金門小島,造成當地飲食人口劇增。 來自不同省份的國軍們,彼此間的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對當地的飲食文化造成很大的轉變。

奎閣(魁星樓): 魁星楼吉林省吉林市魁星楼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 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楼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 传说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上头还有两只角,脚踩在海中的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 每逢考试时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笔,左手捧一斗四处巡视,据说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笔点中者就可以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中国历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

辛亥革命前夕,廣西會黨首領、孫中山先生的密切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之一黃興,王和順及黃明堂等以遊覽觀光作掩護,避開官府耳目,在魁星樓開會部署鎮南關起義及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裝鬥爭。 魁星樓又成為當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奎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神話中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 舊時各地多建奎星樓(閣),以宗祭祀,祈佑一地文章之盛。 滎陽老城東街的這座“奎星樓”,是為傳説中的“奎星”鍾馗而建的。 一直以來,當地每逢中舉、考試等,很多人都會祭拜。

奎閣(魁星樓): 金門隨選推薦景點

雙城堡魁星樓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座落于雙城鎮內,後因年久失修,于1957年拆除。 魁星樓得建于雙城,因這裏是滿族人定居和金代興邦之地,滿清統治者稱雙城堡為滿族的“隆興之地”滿州故裏。 魁星乃二十八星宿之一,專司點文武狀元之職。 魁星樓位于興城古城東南角台上,樓兩層,八面八角,建築精良,內有魁星像一尊,頭部像鬼,青臉紅發,一腳向後翹起,一手捧鬥,一手執筆,猶如用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就是古書中說的“魁星點狀元”。

奎閣(魁星樓)

南充奎阁系清嘉庆十一年南充知县王衍庆倡建的一座砖、石、木结构的八方、三层、通高27米的楼阁。 阁基为须弥座,高2米,边长4.7米,直径11米。 大门面西南方,门上有楹联“百尺琼楼高望果州甲第,一枝彩笔大书嘉水文章”,横批“文明主宰”,意为“魁星点斗”。 第三层高8米,为钟楼,曾每日早、中、晚三次击钟报时。 原钟已毁,现存大铜钟为民国十七年补铸。

奎閣(魁星樓): 魁星楼云南省云和县魁星楼

奎閣的整體結構,完全採傳統式的木造柱樑系統,構造上鮮少添加飾材及花俏處理,凸顯簡潔明快的木結構技術。 奎星閣現稱魁光閣,奎星閣是夫子廟古建築組群中著名的古跡之一,又名文星閣。 它在科舉時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很富時望。 它肇建于清乾隆年間,道光時期曾重修,鹹豐時毀于戰火,同治年間再度重建,抗戰期間日軍侵佔南京時再次被毀,如今又屹立在秦淮河畔。 過去古老的南京城無高樓大廈,因此方圓數十裏內外都可遠望到這一秦淮名勝,成了夫子廟的標志。

奎閣(魁星樓)

因為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生日,每年逢其誕日都舉行“文昌會”進行祭祀活動,風氣甚盛。 也許是偶合,也許是風氣薰陶,古鎮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出了6個進士、12個舉人和30多個貢生,這種情況即使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也是不多見的。 梁德顯,揚美共和街人,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在省城鄉試上奪得舉人第一名,成為解元。 本當前往京城應試,因家事羈絆,不能成行,失去機會。 3年後,第二期鄉試,梁德顯文思泉湧,再次取得頭名,因為兩次皆為第一,絕無僅有,故人稱“廣西清代第一解元”。

奎閣(魁星樓): 奎星閣第二層

由是觀之,魁星閣不惟靖江獨有,探究一下它的文化底藴也是饒有意味的。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孝經緯援神契》雲:“奎主文章。 ”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 ”舊時圖繪魁星神像,為鬼立於鰲頭之上,手中握筆,舉足起鬥,謂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這樣一想,豁然開朗:這不是舊時應試獲中者的象徵嗎。 難怪每逢重陽九月九,靖江的文人雅士都要登上魁星閣,登高望遠,極目舒懷,把酒臨風之時,也許他們想到了滕王閣,也許想到岳陽樓,讀書人的抱負、讀書人的自豪,在此時此閣,一定最為充盈。 魁星樓位於遼陽城東南隅城牆角上,通高40米,分上下兩層。

寺院的前面筑有圆旋门,门上有青砖门额,上刻“魁星楼”三个大字,左右立两根旗杆,寺院北面设有三角石柱架,悬挂铁钟一口。 殿内正中塑文昌帝君像,其东塑观世音菩萨像,西塑张仙像。 此寺和楼阁在五十年代尚存,1966年至1976年期间被拆除,寺庙现已无存。 奎樓,俗名拐角樓,又名魁星樓,位於快哉亭公園,為徐州五大名樓之一。 奎閣(魁星樓) 魁星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奎閣(魁星樓): 魁星楼河南省汤阴县魁星楼

“又復繚以周垣”,護以柵欄,金碧輝煌,丹堊一新。 魁星樓,相傳為北宋名僧王嵩寓所,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增建觀音洞,清代建築第三層魁星廟,樓為磚石結構,每層四壁有一門洞,全高20米,其中底層高8米,成為縣城的標志性建築。 奎閣(魁星樓) 魁星樓休閒廣場以魁星樓主建築命名,位于濱河路東南側石台寺村,地處濱河路與清澗大橋交匯處,與210國道隔河相望,屬清澗城南人口密集地帶。 奎閣(魁星樓) 襄汾縣賈罕魁星樓位于村古城堡東南方向澗河南岸高三丈之餘的崖頭之上。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