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24gm詳細介紹

在測試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 Sony FE 24mm F1.4 GM 其實只是「光圈大一級的 Batis 25mm F2」? 畢竟在我的使用經驗中,Batis 已經算是非常高水準的鏡頭了,而且單論上市定價的話,兩者也僅僅只差了 100 美元而已,若測試出來 Sony 24 GM 真的只是光圈大一級的 Batis 25,那我也不會太意外就是了。 大致上 Sony 在 F2.0 就已經幾乎沒有口徑蝕了,這有點令人意外,因為 24GM 是口徑僅 67mm、十分輕巧的一顆大光圈鏡頭。

sony24gm

當然,要獲得這樣的拍攝品質代價自然不低,撇除較高昂的售價不說,光是這樣的重量與體積,在想帶出門隨拍時就會讓人有些猶豫。 以這類用途來說,24GM 屬於一顆比較中庸諧調的鏡頭,它不會像以往的 ZA 鏡頭一樣特別強調對比與發色。 基於這樣的特性,或許在剛入手時會認為這顆鏡頭在拍攝風景方面缺乏特色,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帶給使用者更大的運用彈性。 過往我們都曾聽說過「GM」鏡頭的散景表現出色,Sony 在發表「G-Master」系列鏡頭的時候也曾強調「GM」會特別著重散景。 沒有測試近拍邊緣畫質的原因,是因為很難確保在近拍時邊緣的影像是在同一焦平面上(但在拍無限遠的目標時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會有對焦精度的問題。 我個人是不會認為這兩顆鏡頭有所謂的優劣之分,它們的取向不同、強項也不同,它們也確實有各自的市場。

sony24gm: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为了更加有效地拍摄人像,我通过自定义设置把镜头上的对焦保持按钮设置为眼控AF,任何时候想拍摄人像时,只需要按住镜头上的这个按钮,就可以快速地将焦点落在模特眼睛上,而不用管构图情况和对焦点在哪里。 我们用连续对焦+眼控AF功能来测试这支镜头的对焦速度,模特从远处斜向镜头走来,眼控AF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动态运动中模特的眼睛,合焦率非常高。 人像照片的前景和背景虚化效果,过渡非常柔和,背景是柔和地散开,同时又具有超广角的强烈透视效果,这是大光圈超广角镜头特别有吸引力的一点。 拍摄人像不是只能用中长焦镜头,换上广角是另外一番天地,并且由于F1.4的超大光圈,即便是24mm这样本身景深比较大的镜头也能获得非常强烈的背景虚化作用。

sony24gm

此外也結合了全新開發的 DDSSM (直接驅動超音波對焦馬達) 對焦驅動系統,讓總重量極輕巧,僅 445 公克。 這款鏡頭的尺寸縮小且重量減輕,最適合用來搭配輕巧的 E 接環機身,提供卓越便攜性。 雖然本次仍沒有經過很詳細的測試,不過從初步的試拍可以發現這是一顆 F1.4 光圈全開就相當銳利的鏡頭,大多數的環境下也都保持有非常快速的對焦速度,並且在鏡頭的質感、做工、操作感等方面也都十分出色,的確符合它「GM」鏡頭的頂級定位。 這是光圈 f/2.0 所拍攝的照片,未經任何裁切,可以看到畫面邊緣已經沒有口徑蝕的狀況了。 事實上在 f/1.6~f/1.8 之間口徑蝕的現象就已經非常輕微,如果很介意的話,光圈縮至 f/2.0 就可幾乎完全杜絕,身為一顆小口徑又大光圈的鏡頭,這樣的表現滿令我驚訝的。

sony24gm: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上面五組範例中,兩者大致上都有明顯的差異,Sony GM 的散景光點比較接近正圓形且亮度均勻,而另一方面 Batis 則有輕微的旋轉散景(口徑蝕,見第三組後面是碎石牆面那張尤其明顯),散景光點略有一點輕微的色散。 從上圖 Gif 也可看出兩顆鏡頭的顏色表現實際上是不太相同的(機身已統一設定手動白平衡),這就讓我們進入接下來的發色比較吧。 對焦點位於畫面中央,取上圖邊緣 600×400 Pixel 比較畫質。 由於畫面邊緣與中央對焦點並非在同一個焦平面上,且受到空氣品質的影響更多,因此這項測試並不算是非常嚴謹,但仍可做為參考用。

新推出的 Sony FE 24mm F1.4 GM 是否真的有值得它的售價? 蔡司的 Batis 25mm 2.0 是否有可能逆襲售價略高的 Sony GM? 光學設計包含兩枚 XA (極限非球面) 鏡片,能夠符合 G Master 的嚴格要求,在整幅影像區域內皆提供穩定的高解析度。 這些創新光學設計能夠將彗形像差耀光的現象降到最低,準確重現點光源。 由于采用了高功率DDSSM直驱超声波马达,推动力比以往DDSSM提升至三倍,从而实现快速精准和安静地对焦,能更好地满足照片和视频拍摄时的操作需求。 24mm焦段比较适合拍摄带有更多环境信息的人像照片,并且借助24mm超广角镜头的轻微夸张的作用,可以获得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sony24gm: 相機包

Batis 除了大光圈的紫邊之外,在焦外也有「綠邊」的狀況出現,大約要到 F4 之後表現才比較穩定。 令我有點意外的是 Sony FE 24mm F1.4 GM 的抗耀光表現與 Batis 25mm F2 似乎互有勝負,理論上 Sony 採用的鏡片數較多,抗耀光可能會略遜於 Batis,但從測試照看來 Batis 的光斑比較明顯,尤其是第三組範例 Batis 出現了彩虹狀圓弧光斑。 Sony GM 在第一、二組的鬼影面積較大,受影響的區域看來也較大一些,至於兩顆鏡頭在逆光時都維持了水準之上的對比與飽和度。 口徑蝕是小口徑大光圈鏡頭幾乎都會遭遇到的課題,尤其 Sony 24mm F1.4 GM 與 Batis 25mm F2 都是輕便取勝的輕巧鏡頭,理應很難避免口徑蝕的問題。 以下範例是架腳架在同一位置拍攝,但因為 Batis 近拍視角會比較廣的緣故,因此兩者構圖會有一點差距。 全新光學設計包含兩枚精準 XA 鏡片,能抑制大光圈鏡頭常見的彗形像差耀光像差問題。

但需注意的是,這項測試無法完全屏除空氣品質與懸浮微粒帶來的影響,也有可能低估兩鏡的最佳畫質。

sony24gm: 最小GM?SONY 索尼 24mm f/1.4 GM快速评测

沒在開玩笑的大體積與 82mm 口徑,無論是裝在 A7R II 或是 A9 sony24gm 身上都顯得相當巨大。 作为索尼FE卡口的第30支镜头,FE 24mm F1.4 GM在保证G大师镜头一惯高分辨率表现的前提下,依靠微单短法兰距的优势实现了轻量化小型化的设计。 至于这支镜头的适用性,我想说存在即合理,接下来一段时间有机会长时间使用一下这支镜头,到那时候应该会有定论吧。 从数据上来看FE 24mm f/1.4GM符合G大师镜头的一贯表现——即使考虑到矫正桶形畸变会导致中心区域图像压缩,矫正之后中心分辨率反而有可能提高这个因素,也比f/2.0的Batis 25/2表现要好一些。 小光圈拍摄风光时到了95%区域画质才开始明显衰减(而且也不差),作为风光头也完全OK。 在体积缩小的同时整个镜头的造型依然是非常的GM,光圈环对焦环、磨砂漆面不一而足,拿在手里颇有几分精致感。

sony24gm

散景可說是 Sony「GM」系列的主打項目之一,Sony 官方曾宣稱 GM 系列鏡頭是以「表面精度 0.01 微米」的最高標準在生產的,FE 24mm F1.4 GM 鏡頭內的 2 枚 XA 極限非球面鏡片就是此理念下的產物。 或許在極限環境下 Batis 的暗部細節可能會較多一點(未經測試,純粹推測)。 雖然就光學規格來看兩者有明顯差異,但以價格來說,Sony 24mm F1.4 GM 與 Batis 25mm F2.0 幾乎可視為同一等級的產品。 那麼問題來了,『Sony 以最高水準打造的 GM — G大師鏡頭』v.s.

sony24gm: 散景比較

若是使用 A7 II、A73 的使用者就比較可惜了,24MP在裁切後大約剩下 10MP,雖非不可用的程度,但畢竟還是少了一些畫素上的優勢。 最左邊是 24GM,中間是 Sony FE 85mm F1.8,最右邊是 Batis 25mm F2,這三顆的都是以輕巧著名、口徑同為 67mm 的鏡頭。 一般來說廣角鏡的畸變以桶狀變型居多,我想 24GM 應該是其中少有的枕狀變型,並且鏡頭補償開啟前的視角還稍微廣了一點。 前面提到,Sony GM 系列主打的就是高精度研磨的 XA 鏡片,可有效抑制散景光點中洋蔥圈的形成。 在全片幅系統中,兩顆都屬於輕巧好攜帶的鏡頭,Sony 24mm F1.4 GM 長度較長,但寬度則是 Batis 25mm F2 稍胖一點。

sony24gm

Sony FE 24mm F1.4 的 22 道芒非常平均整齊,但要到 F8 之後才比較明顯;Batis 採用 9 枚光圈葉片,星芒也十分合理的是 18 道芒,但星芒不太平均,有些是收斂的,有些則是分岔的。 這樣的測試結果並不會太令人意外,因為兩者都是大光圈、小口徑的鏡頭,但若都開啟數位修正的話,兩鏡從 F4 開始後可以不用太擔心邊角失光的問題。 我認為散景的美醜是很主觀的一件事,GM 雖然較好,但單看縮圖兩者並沒有這麼大的差異。 但別忘了,這是 Sony 24mm F1.4 GM 在光圈 F2.0 的拍攝成果,若光圈全開至 F1.4 相信更可以展現完整的散景實力。

sony24gm: DC 數位相機

雖然在對焦性能上的表現出色,不過受限於重量與不易攜帶的體積,街拍題材並不算是這顆鏡頭的長項。 若非執著於散景與發色,在街拍的題材上我可能會選擇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85mm F1.8 這類容易攜帶的輕便鏡頭。 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因為就我之前的體驗來說,「Batis」系列已經是十分出色的鏡頭,像是光圈全開就十分可靠的畫質、輕巧的體積、優秀的抗耀光、水準之上的散景表現……它的確是顆可獨當一面的好鏡頭。

  • 以下五組範例中,兩顆鏡頭都設定為光圈 F2.0 拍攝,當然 Sony 可以再開大一級光圈為 F1.4 以求得更淺的景深與更柔的散景,但此處我們還是以「條件相同」為比較基準。
  • 新推出的 Sony FE 24mm F1.4 GM 是否真的有值得它的售價?
  • 這顆鏡頭拿在手上,不禁會讓人覺得:Sony 應該是完全沒在考慮小型化這件事吧?
  • 全面採用頂尖技術,提升了 G Master 的性能,創造穩定高解析度,且即便使用最廣的 F1.4 光圈設定,也能提供柔和、自然的散景。

MF/AF开关、有级/无级光圈选择、快捷控制按钮依然是标配,镜头没有防抖,所以也就没有防抖选择开关。 这才是“微”单啊——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FE 24mm f/1.4GM搭配机身之后小巧协调的造型都会有这种感觉。 相比单反卡口的24mm f/1.4来说在节约了法兰距差异的空间之后整体体积还能再小一圈,镜头自身体积也就跟FE 85mm f/1.8差不多,跟微单搭配显得非常舒适。

sony24gm: Sony 24-70mm F2.8 GM 實拍照片

索尼全画幅微单机身轻巧高画质,在最近这几年里已经大大地减轻了我肩膀上的负担,现在镜头能够更加减负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另外对于长时间手持拍摄的工作场景,445g的重量也让我觉得轻松不已。 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38cm,望遠端的放大倍率 0.24x,放大倍率雖不算是特別出色,但以 Sony 變焦鏡頭來說已算是前段班了,在室內拍攝美食時除了顏色上的表現不錯,散景也讓人滿意。 最主要的特點,還是在於那非常均衡且協調的照片表現,是一顆表現柔順,個性也相對容易相處的鏡頭,搭配 A7R II 這類較新世代的機身,在晴天下非常容易拍出色調通透討喜的照片。 透過高質感的產品開箱、深入的器材剖析,以及機身直出的實拍照片,來介紹並探討 Sony E 接環全片幅系統中的每一顆鏡頭,包含定焦、變焦、ZA、G、GM 鏡頭都在其中,副廠鏡頭亦有涉獵。 在未來「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將以介紹完 Sony E 環全部的 24 顆原廠全幅鏡為目標,並持續分享關於 Sony 相機系統的所見所得。

  • 索尼全画幅微单机身轻巧高画质,在最近这几年里已经大大地减轻了我肩膀上的负担,现在镜头能够更加减负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 若非執著於散景與發色,在街拍的題材上我可能會選擇 FE 28mm F2.0、FE 35mm F2.8 ZA、FE 55mm F1.8 ZA、FE 85mm F1.8 這類容易攜帶的輕便鏡頭。
  • 口徑蝕是小口徑大光圈鏡頭幾乎都會遭遇到的課題,尤其 Sony 24mm F1.4 GM 與 Batis 25mm F2 都是輕便取勝的輕巧鏡頭,理應很難避免口徑蝕的問題。
  • 我在街头做人文拍摄或旅行时会有一种非常棒的快感,合焦快、干脆、成功率非常高,即使是偶然出现的骑车者、踩着滑板经过的人,24GM都能在一瞬间捕捉到。
  • 因为这是GM镜头里最轻最小巧的一支,甚至比a卡口的24mmF2 ZA还要小一点轻一点,谁说GM镜头只能又大又重。
  • 這是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問題,如果說是以全新品價格來看,並以畫質與散景為優先考量,那麼 Sony FE 24mm F1.4 GM 無疑會是比較好的選項。
  • 索尼FE 24mm F1.4 GM也继承了G大师镜头一脉相承的专业操控性能,能够帮助我更加方便快捷的拍摄照片和视频。

在功能方面,Sony 具備對焦停止鈕、實體光圈環、AF/MF 切換鈕、光圈 DeClick 鈕;Batis 則具備系列獨有的 OLED 電子觀景窗。 Sony 在今年十月推出了首顆廣角 GM:Sony FE 24mm F1.4 GM,這顆鏡頭從發表迄今就受到不少關注,而對 Sony 使用者來說,在 24mm 焦段的定焦鏡中另一個選擇就是 ZEISS 蔡司本家在 2015 年推出的「Batis」系列:Batis 25mm F2.0。 如果你使用的是α6500和α6300之类的APS-C画幅的微单,24GM镜头就成为等效35mmF2的人文镜头,搭配也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在我们团队这次尝试的风光、星空、人像、人文、静物等题材的拍摄中,都有非常好的表现,所以这是相关题材的摄影师可以考虑入手的一支镜头,并且这是所有GM镜头里最便宜镜头,哪怕你之前从来没有用过GM镜头,从这支开始了解G大师系列镜头的魅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0.24m的最近对焦距离能让这只超广角镜头靠得很近去拍摄,与用微距镜头那种放大被摄主体的拍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sony24gm 来只可爱的小狗数数毛吧,同时也可以看到这支镜头对背景的剥离能力,小狗明亮的眼睛呼之欲出。

sony24gm: 口徑蝕(旋轉散景、貓眼)

但如果你問我,我個人是會賣掉 Batis 25mm F2 並留下 Sony 24mm F1.4 GM 吧,原因在於更大的光圈、更好的近拍畫質,以及更出色的散景,這三個特性對我來說都十分受用。 這是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問題,如果說是以全新品價格來看,並以畫質與散景為優先考量,那麼 Sony FE 24mm F1.4 GM 無疑會是比較好的選項。 但別忘了,Batis 25mm F2 是 3 年前推出的鏡頭,考慮到特價與二手價格,如果並非要求趨於完美的散景表現,那麼 Batis 也仍舊是預算稍低時很好的選擇,況且它的邊角畫質還比 GM 更好。

sony24gm: Sony FE 24mm F1.4 GM 實拍照片

測試這項目的原因,是因為不同鏡頭在近拍時的設計不盡相同,有些鏡頭在近拍時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畫質減損。 雖然一般原廠數據、媒體評測在評價畫質時都是以無限遠為測試標的,但實際上在日常使用時,有很多情境都是近距離拍攝,因此近拍畫質還是有不小的參考性。 雖說「散景」這項特性,應屬長焦鏡頭的表現會比較明顯,不過對廣角鏡頭來說,光圈達到 F1.4 就可以營造出相當淺的景深,此時拍出來的畫面雖然仍舊是 24mm 的透視感,但景深相當淺。 本次推出的 Sony FE 24mm sony24gm F1.4 GM 具有幾個特點,首先它在 GM 系列中是「最輕」「體積最小」的鏡頭,同時也是「價格最經濟」的 GM 鏡頭。 而假若我們把標準放諸到全片幅系統中的 24mm F1.4 鏡頭,Sony FE 24mm F1.4 仍就是其中「最輕巧」與「相對經濟」的選擇,基於這些原因,使得它在發表前就廣受關注,在上市不久後亦旋即在官網上宣告缺貨。

對於「有其他 Sony 鏡頭,但光憑重量與尺寸數字,無從體驗 24GM 有多輕巧的人」,這個大小比較應該是個很好的參考。 與上一篇 Sony FE 24mm F1.4 GM & Batis 25mm F2 的評比文章不同,這篇屬於 24GM 正式的開箱以及使用這段時間以來的心得總結,文內也有各種情境下、總數 30 張以上的實拍照片。 即使沒有測試近拍畫質,但我想就如您說的,Batis 應該也可以在近拍邊緣畫質上擊敗 GM,這也算是這顆鏡頭的特色之一。 本篇測試文至此告一段落,若大家有其他沒測試到的項目想問,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或是 造訪我的粉絲團,目前鏡頭都在手邊,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會盡可能幫大家解答。 這組測試我一連換了好幾個場景才測出結果,原因是其中一顆鏡頭的色散抑制實在太強…我怎麼拍都拍不出來,後來挑了這個場景才明顯分出兩顆鏡頭的高下。

3、在考虑了畸变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对于分辨率的影响之后输出最终的分辨率测试结果。 原始的倍率色散(关掉能关的校正之后)和畸变数值一并给出,仅供参考(防止色散实在太大在大光比环境下翻车的情况)。 sony24gm 由于无反系统的法兰距比较短,做这种跟法兰距相近焦距的广角镜头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那么强的反望远结构,这也是体积控制得当的关键之一。 不光索尼FE系统,其实其它卡口,当家的小体积镜头也都是跟法兰距相近的产品——佳能的40饼、宾得的40薯片、尼康胶片时代的那一堆45,等等等等。

sony24gm: Sony 全系列鏡頭開箱/實拍/評測 系列連載中

Batis 的口徑蝕則比較嚴重一點,縮至 F2.8 還是有些許的口徑蝕,直至 F4 才有所改善。 所有的測試照片都是使用 Sony A7R3 機身拍攝,機身設定為「鏡頭補償開啟」,少數選項有關閉鏡頭補償、「4,200 萬畫素 X.Fine」、「不開啟 DRO」、「風格設定 Std +0+0+0」、「不套用相片風格檔」、「室外自然光下 AWB,室內自訂白平衡」,並盡可能統一曝光值。 在所有比較圖中,位列圖片左方的都是 Sony 24mm F1.4 GM,右方的則是 Batis 25mm F2。 有了先進的設計和精準控制球面像差等製作流程,讓 11 刃片圓形光圈可強化柔和、自然的散景。 最短對焦距離為 0.24 公尺,而平均 0.17 倍近拍的最高放大倍率功能,在結合鏡頭的廣角視野後,可以產生戲劇張力的拍攝視角,也能拍攝深邃、豐富的散景。 作为经常要出门拍摄的摄影师,器材的单个重量与整体重量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雖然 24GM 有光圈環的設計,但是為了強化單手操控的特性,有時候我會把光圈環轉至「A」,由右手的機身滾輪來調整光圈數值。 單手構圖實在是太方便了…F1.4 的現代鏡可以輕到用單手握持,這在以往是很難想像的(有不少老鏡的設計是輕便+大光圈,不過這些鏡頭光圈全開都很糟,邊角畫質也不太理想)。 如果這散景是出自一顆 35mm 或是 50mm 的大光圈定焦鏡,那我會覺得這樣的表現差不多符合期待,但這是一顆 24mm 的廣角定焦,要在這焦段下帶出柔順的散景並非易事。 事實上這正是 24GM 的價值所在:光圈全開 F1.4 之下,仍具備完全可用的銳利度與柔順的散景。

sony24gm: 輕巧,毋需代價 Sony FE 24mm F1.4 GM 開箱/實拍/評測

之所以撰寫這篇測試文,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可能不會像我一樣,同時買了這兩顆焦段光圈都十分接近的鏡頭(而且都是公司貨,好貴啊QQ),但另一方面 Sony 24 GM 與 Batis sony24gm 25 卻又都是十分熱門的鏡頭,因此這兩者之中到底孰執高下,相信也是許多人好奇的問題。 但因為這組範例是在光害相當嚴重的台北市中心所拍攝,星星的明暗度可能會影響測試結果,因此這次的比較結果暫時僅供參考用。 Sony FE 24mm F1.4 GM 開啟數位修正(鏡頭補償)後大約在 F4 之後就可屏除邊角失光的影響,但若關閉數位修正的話,直到 F5.6 都還有邊角失光的狀況。 有錄影需求的使用者應該會比較在乎「呼吸效應」的表現,這意味著對焦點「由近至遠/由遠變近」時「視角的變化」,這點也是電影鏡頭特別著墨的部分。 抑制呼吸效應較好的鏡頭,在改變對焦點時視角幾乎不會有任何改變,反之視角則會有大幅度的前後移動,猶如鏡頭在變焦一般。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查一下這兩顆鏡頭的 MTF,Batis 很妙的是 MTF 曲線到邊角反而上揚,至於 Sony 則是一般正常鏡頭的 MTF 曲線。

sony24gm: 視角比較

口径蚀轻微,因为采用了高精度非球面镜,焦外光斑没有明显的洋葱圈痕迹——不过对于一支广角镜头来说使用率可能并不高。 然而随着相机系统不断的电子化,机身镜头结合提升画质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主流,再纠结于镜头的“原生画质”,很多时候不得不说有些不合时宜。 之前传统的镜头测试都是通过尽量关闭机身校正,甚至较为极端的脱离机身(例如Lensrentals的MTF扫描仪、最早我们采用的统一转接)来获得“镜头本身的画质表现”。 此外,Sony 的高階定焦鏡大多保有「光圈環」的設計,並可以 1/3 階段調整,若要將光圈判斷交還給機身,則可將光圈環轉到底「A」處即可。 以光學演進的角度來說,Sony FE 24mm F1.4 GM 是一顆格外有意義的鏡頭。 下列拍攝範例我用了兩種不同的機身直出設定,可以給大家參考「濃」與「淡」兩方面的發色差異(當然,全部都是未經後製調色的機身 Jpeg 直出)。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枚镜头搭配索尼α7R系列高像素机身拍摄时,天空部分灰阶的柔和过度以及高解析力表现。 这些照片都是使用这枚镜头的F16光圈拍摄的,除了色彩表现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枚镜头在F16光圈下,边缘画质的表现也十分优秀。 虽然这次拍摄期间天气一直不好,但是谁说坏天气出不了好照片,坏天气时照片色彩不佳,但是我们还能够选择拍摄黑白的风光照片。 這顆鏡頭的價值,一部分在規格之外、其形而上的存在意義,例如顏色、散景、照片的協調感與色調的通透度,甚至是心理上的可靠感、可工作性,這樣的印象亦可外溢至整個 FE 系統乃至於整個 Sony 的相機品牌。 」系列,個人認為除了在畫質的提升外,最主要的著重重點應是在散景與整體畫面的平衡性。

sony24gm: 相機手機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