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侯宮詳細介紹

屹立大關山下的天后宮,時而陽光普照、時而山嵐繚繞,百年守護山城裡的人們,撫慰無數的心靈,伴隨鎮民的成長與逝去,臺九線上的信仰中心,若您經過此地,不忘雙手合十、祈福庇佑,或靜靜地聆聽這時空乘載的低語。 媽祖,為民間信仰之女神,傳說其姓林名默(初生至彌月皆不聞啼聲,故名為「默」),宋朝建隆年間(西元960年)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 ,幼時即顯靈異特質,通悟祕法,能言人禍福,為鄉民除災解厄,有神女之稱。 早期臺灣有賴海洋以維生,又有東南沿海一帶渡海來臺墾拓,碼頭處即為群眾所居,寺廟亦常築於河巷,是以各地港口多建有媽祖廟,其廟口朝向河對岸的山頭,希望保佑每個討海人及渡海移民安全。 天后宮共分為前(山川殿)、正、後三殿,左右各有一護龍。 山川殿的廟名額上巧雕三龍盤護,栩栩如生的神態,儘管年久褪色,仍能感受當時精工巧琢。 前後進的樑柱上,尚有獅座、各式斗拱,用來支撐樑柱與屋頂,宮內還可見到人物鑿花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等故事。

國姓爺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市府表示,違建強制拆除後重建,乃挑戰公權力行為,今天地上物違建拆除後如仍未依農地使用改善,市府將依違反區域計畫法案件統一裁罰基準,連續加罰處以罰緩至改善為止。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位在台南市新營區太南里的「台灣人民共產黨」鐵皮屋,台南市工務局認定為違章建築,限期自行拆除已逾期限,工務局今天(19日)日在警力120人戒護下執行強制拆除,鐵皮屋只花5分鐘就拆除,整個拆除費時約1小時。 2023年1月1日上午8時30分,蔡英文總統在府內發表新年談話,說明2023年施政方針。 天侯宮 總統表示,過去面對經濟、疫情、食衣住行負擔與威權等,身為執政黨,有責任為民眾分擔責任。

天侯宮: 天后宫乘车路线

香山天后宮位在朝山社區,大家可以順道去船形陸橋,觀看當地著名的香山濕地全景,或是到附近的香山財神廟參拜。 這篇橫跨2022年和2023年的Top10分析文,既是2022年的最後一篇,也是2023年開局的首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祝福各位讀者,2023年新年快樂。 不少外縣市民眾就怕點不到,前一天就來排,由於凌晨還出現零星雨勢,廟方貼心的準備了熱薑茶,幫信眾們暖暖身,而今年唯獨財運亨通斗沒有漲價,其餘像是安太歲、光明燈,都從600元漲到800元。 天侯宮 在天后宮正後方,從旁邊小巷繞到後方,還有一間迷你的「鐵甲元帥」廟,裡面供奉青蛙石像,正是「鐵甲元帥」本尊。 它不但是地下村長,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做「鐵甲元帥」!

現今澎湖天后宮的格局樣貌,為日治時期大正11年(公元1922年)所重修,當時主持重建工程者為原籍廣東潮州匠師藍木(公元1872年-卒年不詳),因此與當時臺灣寺廟建築多以閩南風格為主有所不同。 整體布局為3殿2院型式,包括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的清風閣所組成,3殿之間共有2個天井分隔,並用護龍和廊道連接。 因廟宇蓋在斜坡上,入廟後隨地形由外向內依序抬升,建築外牆並使用澎湖特有的硓(石古)石為一大特色。 廟埕進入三川殿之間的石階,設計成多角形,由於臺灣廟宇石階多設計成圓形或方形,多角石階亦為獨一無二設計。

天侯宮: 歷史考證-明鄭時期

走回頭,你可以看到一張日據時代(民國XX年)台中萬春宮宴請中部各路媽祖的的擺設圖,除地主萬春宮媽祖擺在正中下方,不列入排序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鹿港天后宮媽祖位在主位(最上方龍邊),鹿港天后宮乃以此宣示本廟媽祖才是正宗的開台媽祖。 在其他地方,如艋舺龍山寺後殿、鹿港新祖宮正殿,有不同的人生四暢造型,所以有人認為「四暢」應該是「舒暢」的台語音訛。 正殿的內檐裝修最主要是表現在供奉神像的神龕與牌樓看架,神龕位於後點金柱之間,神龕內供奉尺寸巨大的鎮殿天上聖母神像,正殿的次間作磚砌方臺,左次間供奉註生娘娘與婆姐,右次間供奉福德正神,左廂房供奉觀音佛祖。

  • ”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經泉州,在依制祭拜媽祖之後,又去靈山伊斯蘭聖墓行香,祈求祖先靈聖庇佑。
  • 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係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上淵源關係的專題性博物館。
  • 殿內木樑骨架,立於圓形花崗岩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鬥,挑出斗拱承託樑架作九架粱,建築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彩。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台灣光復,關山天后宮得以恢復正名,信徒能繼續媽祖信仰。
  • 但建築物因年久失修,恐有倒塌虞慮,地方仕紳吳光亮等信徒提議重修,修復工程直至民國59年(西元1970年)完成。

加入收藏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加入收藏 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 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 JavaScript 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你的瀏覽器並未啟動 Javascript,請啟動瀏覽器的 JavaScript 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搭飛機至南竿機場下或搭船至南竿福澳港下—轉搭台灣好行122南竿—媽祖巨神像線(下午西線)至天后宮(媽祖巨神像)站下。 自從十六世紀發現新航路後,荷蘭與西班牙皆曾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並於十七世紀初期分別登陸臺灣南北部,為鞏固統治權力,皆選擇港口要塞做為據點,建造防衛性極高的城堡。

天侯宮: 台北で遊ぶ

每逢节庆期间,这里更是钟鼓齐鸣,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殿内供奉着“蹈海天后”,四海龙王则持圭在两旁站立着,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的安澜利运。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 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 从这闺房中,可看见天后是一位十分艰苦朴素的民间女子。

  • 根據重修台灣府志中「新興宮」建制圖可看出「新興宮」建制規模頗稱宏敞,廟門外有樓台及演戲場地。
  • 天后宮位於街肆之中,卻無人車喧囂之憾,是鎮民信仰的中心及鎮民休閒的好地方。
  • 廟前的龍柱、石獅不但雕工細緻,同時也相當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特色,廟宇屋頂、正脊、脊堵、排頭也都裝飾剪黏著龍鳳、花鳥、演義人物;前廊正門及側門兩側的對聯,由張之遠先賢分以隸、行書所撰,相當的古色古香。
  • 「鹿耳門」是古老台江內海的首要軍事、經貿大港,位於北線(汕)尾島與隙子島之間的港汛,是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登陸台灣、打敗荷蘭人、改變台灣歷史與台灣人命運的第一現場。
  • 知名的鹿港天后宮香客大樓設備多元,有2人、4人、6人、15人房,房內皆備有衛浴間,整棟樓最多可同時容納696人。
  • 惟可確定的是,本宮的信眾亦因媽祖的靈驗而香火頂盛,綿延不絕。
  • 据资料显示,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足见其影响的深远。

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舉辦“閩台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台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天侯宮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 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台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 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 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樑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 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後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

天侯宮: 澎湖警察文物館

顯宮與鹿耳兩里居民,素來信仰媽祖、崇拜鄭成功,以鹿耳門天后宮為宗教、文化、政治、社教活動中心;民風淳樸、堅毅而團結,與全國各地一千餘尊媽祖神明結為「媽祖金蘭姊妹會」,是台灣最重要的媽祖信仰圈之一,每年至鹿耳門天后宮朝聖的香客逾百萬人次。 天后宮媽祖最早是於清代光緒20年(西元1894年)間,由自台中來到東部拓墾的信徒迎來一尊媽祖到關山鎮,並將媽祖供奉在三民路21號的民宅後方草房,當時廣受同樣自外地移入的墾民們篤信膜拜。 1895年後,因馬關條約台灣轉由日本統治,大正5年(西元1916年)因颱風摧毀草房,改遷至今中山路69號民宅後方繼續供奉。 日後,因信徒與日俱增,參拜人數絡繹不絕,導致出入不便,於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再次遷往今三民路55號民宅供奉。 然而神像久祀民宅非長久之計,信徒開始倡議興建廟宇專門供奉,幾經多方籌措捐贈,終於在昭和5年(西元1930年)完工,並舉行建醮大典,陪祀神農帝君與關聖帝君。 馬祖境天后宮位於馬祖村,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

天侯宮

台灣府志記載,清代有據可查的媽祖廟有310座,目前已經發展到2000餘座。 天侯宮 作為眾多台灣媽祖宮廟的祖廟,泉州天后宮一直以來都在兩岸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趨頻繁,媽祖信俗的作用也不斷凸顯。 原山門馬戲台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台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 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 永樂五年(1407年),三保太監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時途經泉州,遣使祭拜媽祖,因天妃宮“歷歲既久,寢以傾頹”,五年特奏請“令福建守鎮宮重新其廟。

天侯宮: 臺北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範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 安平開台天后宮在歷史淵源下,對推廣媽祖信仰文化始終不遺餘力,為了彰顯媽祖護佑 台灣的慈悲關懷,濟世救人的精神,建構媽祖信仰文化與學術研究平台,特地成立「媽祖學院」。 媽祖學院,有三大宗旨: (一) 推廣媽祖護民恩澤,推動心靈改造,揚善避惡,淨化人心。

天侯宮

鎮殿媽祖於戰後雕塑而成,相傳當時的雕塑師傅身體不適但遍尋無方,經媽祖託夢指示雕塑金身,結果竟不藥而癒,成為香山天后宮的傳奇事蹟。 天侯宮 道光五年年,由於竹塹港大量淤積,導致大船不易進入,因此轉往香山地區為港口。 香山港因而成為清朝後期新竹城重要的港口之一,早期這裡的居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以航海捕魚為生,為祈求行船平安,因而興建媽祖廟。 倒數兩個月將迎接農曆新年,鹿港天后宮也從農曆11月初一開放點燈報名,首日不到一小時,搶手的財運亨通斗就全數搶光,但別擔心,沒點到的民眾虔誠祈福,神明依舊還是會保佑。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 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天侯宮: 歷史地位

本宮的媽祖神像,據上引「給還書」云:「開山王國姓公隨帶平臺有功」,應是鄭王隨帶的三尊媽祖神像,而非「船仔媽」。 民間傳說曾有太子搭乘小船從南洋漂流到香山港,夜宿在香山天后宮,當時的竹塹知縣夢到城隍爺託夢指點,故來此地恭迎太子。 神桌左右兩側各有兩座神龕,分別供奉著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另外還各自站著媽祖的得力助手—千里眼與順風耳的泥塑金身。

天侯宮

於是大媽、二媽歸宗,湄洲另塑大媽、二媽金身,奉祀在安平廟,事情遂告解決。 護軍媽祖除了顯靈護佑鄭成功得以攻克台灣以外,尚有多項神跡,廣為地方人士所流傳。 鄭成功恭請三尊媽祖護軍攻取台灣之後,本應將媽祖送回湄洲祖廟,但鄭成功到台灣只經過了一年三個月就因病去世了,送回媽祖一事就被耽擱了下來。 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天侯宮: 天后宮台灣廟宇與泉州天后宮關係

當時是以官廟地位受祀,為台灣本島最早、最大媽祖廟。 鹿港天后宮供奉的是福建沿海一帶,海上救難護佑漁民出海作業的媽祖。 據說當年清廷就是靠媽祖的保佑,才能順利取得台灣,此後便將神像留在鹿港祭祀;鹿港天后宮與鹿港龍山寺、鹿港文祠並列鹿港三大古蹟。 日治大正2年(西元1913年)再次進行修建,這次重修在主體建築左側增建廂房,使得六堆天后宮與昌黎祠相連。 日治末期受到宗教政策的影響,神像被迫遷出,直到戰後才迎回奉祀。 六堆天后宮在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創建,是六堆最早興建的媽祖廟,百年來在六堆的民間信仰中享有崇高地位。

相傳當時並乞求安平開台媽祖的香灰,以塑鎮殿媽祖全身。 爾後,鹿耳門、南港、北港各地之媽祖也都乞求安平媽祖宮的香灰雕塑全身,故安平媽祖宮每次建醮祈安,各地的媽祖神像也令前來鑑醮,例年安平迎媽祖,各地的媽祖宮也會前來聚會,所以安平媽祖宮標榜為開台媽祖宮。 媽祖因助鄭軍平台有功,倍受鄭軍官兵及安平民眾的尊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稱為「安平天妃宮」。

天侯宮: 「13個1」千年一遇 民眾拜拜求平安.轉運

而後,日本政府接管台灣,到了西元1937年日昭和12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人發起皇民化運動、設立日語家庭,並要求廢止台灣寺廟,改奉祀日本神。 西元1943年日昭和18年,日本政府更以必須開闢防空道路為理由,強制將本宮拆除,而信眾只好將神像以及神器暫奉置於「龍山寺」後殿,因此艋舺地區的精神中心「新興宮」便在這樣的因素下遭瓦解,暫時走入歷史。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11月 ,廟後的國際大舞廳發生火災,延燒至本宮,當時由於本宮係承接日本「弘法寺」之木造建築,致使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燬於一旦,所幸神明有靈,皆沒有遭受損傷。 但當時礙於廟方經費不足,因此無法立即重建,只能臨時以木板搭蓋簡陋的廟宇。 一直到西元1959年民國48年,配合媽祖壹仟年聖誕紀念,由信眾捐錢出力、重建正殿,其餘的建築則陸續興建,終形成現今之風貌。

天侯宮: 廟宇寺院分類最近更新的店家公司

正殿屏門上雕刻的題材以四季吉祥圖騰為主,象徵四季平安、福壽綿長,手法相當精緻,可說是木匠工藝的上層精品。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較大中,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而IE7或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根據文獻記載「天后廟……一在淡水艋舺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天后宮…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 可知創建年代為西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原名「天后宮」或「天后廟」。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 天后,林默,(公元 960 年—— 987 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

天侯宮: 鹿港老街 天后媽祖庇佑

前殿三川殿的屋頂採重簷歇山式造型,在台灣廟宇中極為少見,殿中的木雕、石雕皆出自名師之手,極富藝術價值。 八卦藻井在昔日被當作是尊貴的象徵,除了展現富麗堂皇的效果之外,還有隔斷過高空間及保持室溫之用。 凌霄寶殿為五開間格局,外面露台為八角型,主祀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 天后宮每年的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總是吸引大批香客湧入參拜,盛況空前。 光緒年間《鳳山縣采訪冊》載,天后宮位於「內埔街縣東四十里,屋五間」。 內埔天后宮不僅為六堆人士信奉媽祖之所,亦為當年六堆組織商議軍計的主要場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 嘉慶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舊觀,倡捐再次重修。 道光年間(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泉州天后宮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2011辛卯年安平開台天后宮所主辦的「鄭成功迎奉媽祖來台350週年文化祭」活動,於九月五日(農曆八月八日)成立媽祖學院揭牌啟用展開序幕,隨後於九月三十日起展開各項活動。

廟裡的相關活動非常豐富多元,除了回定的神明慶典、犒軍等活動外,還有全台科儀研討會、十二年一科的建醮大會、參與媽祖回湄洲進香活動或與其他寺廟的交流活動等等。 而其中天后宮每年最重要的慶典與民俗活動就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及元宵節「諸神遶境」、「炮炸寒單爺」以及十二年一度的祈安清醮大會。 另一間稱為臺北天后宮的媽祖廟,是清德宗光緒14年(西元1888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的臺北大天后宮,在日治時期明治44年(1911年)遭遇強烈颱風侵襲倒塌以致無法修復,故於大正元年(1912年)拆除改建為新公園中的水池,而媽祖神像被迎至三芝福成宮供奉。 天侯宮 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當媽祖之父遭逢船難,她便投海救父,卻不幸遭惡浪吞噬,屍身漂至馬祖村內澳口,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民眾為感其孝心,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 媽祖生前為善人間,又得地靈之利,於九月初九在此羽化昇天。 從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及東京別院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輪流派遣高僧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

天侯宮: 交通資訊

在广场中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中轴线,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物都是依据这条中轴线而建造的 。 牌坊原全国宗教协会主 席赵朴初 先生生前为牌坊题词。 山门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供奉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 天后宫,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前身是明代南沙鹿颈村天妃庙,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 现存天后宫为1994年,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

天侯宮: 信眾服務

事畢,船主要起帆回程時,卻難以行進,請示神諭的結果,媽祖表示有意留在台灣救濟人民,因此將神像請回艋舺。 「台北天后宮」從民國67年迄今已捐贈五部消防車供社會災難救助使用。 除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娘娘外,左側「崇德廳」奉祀著觀世音菩薩,而右側「昭忠祠」則奉祀著文、武將軍,文將軍即是清光緒年間臺灣知府袁聞柝,武將軍為清光緒年間派駐卑南的提督張兆連。 位於縱谷線上的關山,雖不靠海卻擁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信徒遍及池上、海端、鹿野、延平等鄉鎮,是花東地區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關山天后宮。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乾隆初年,漢人入墾台北盆地漸多,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三邑人鳩資興建「龍山寺」,歷經二年峻工。

踏尋先人走過的足跡,有助於理解自己的歷史傳承與淵源。 台灣西南沿海北起八掌溪,南迄二層行溪一帶,是台灣最早墾殖的一個地區,這一帶從明末清初漢人移墾以來,迄今已三百餘年,其間海岸、地形、人文景觀(村莊、行政區劃分、人口分佈等)發生了極劇烈的變遷。 今廟務管理人吳火炎,係昔日構廟重建發起人吳秋煌之子,數年來躬親廟務,不稍懈怠。 另有委員代表吳秋煌、白圻英、黃喬松、楊來承等人,齊心戮力,共赴艱辛。 2.稟告自己的名字、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農曆、年齡、地址、祈求詢問事項。 3.詢問事項每次只能一事,而且以是非題詢問,不可冗長沒有重點……

天侯宮: 天后宮清代時期

六堆天后宮的方位坐北朝南偏西,平面布局屬於兩落帶拜亭、廂房之建築格局,兩落即三川門與正殿,拜亭位於三川門與正殿之間,拜亭的兩側附有龍、虎天井,這種空間組構使兩建築之間藉由拜亭作聯繫,形成連貫性的空間,是臺灣南部廟宇常見的做法。 該廟自創建以來即在六堆享有崇高的信仰地位,歷次修建皆有六堆各聚落參與。 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建築已呈現老舊傾圮狀。 六堆各聚落遂推舉鍾桂齡(生卒年不詳)主持重建,工程於隔年10月開工,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12月竣工,這次重修大致維持原有格局,未有太大改變。

根據重修台灣府志中「新興宮」建制圖可看出「新興宮」建制規模頗稱宏敞,廟門外有樓台及演戲場地。 中間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二進,雜祀諸神;廟右側有屋三進為官廳,四周牆垣圍繞。 再者,根據日治時期對台灣的調查報告中得知當時本宮位於艋舺地區的前身「新興宮」面積約有127坪;屬於本宮的土地面積約有160坪;其餘的附屬財產部分約有40坪,可看出清領時期本宮即具有相當規模。 ”明永樂五年(1405年)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其廟。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