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5大好處

其實人人生活在這世間上,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不如意當然就有苦。 有些人說,佛教主張一切皆苦是悲觀的思想,事實上,人人也真正都會有悲觀存在,只是不敢面對承認而已,有些人明明有很多的苦,可是還說:還好!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是教我們不要逃避,其實苦是逃避不了的,只有勇敢的面對,自己才能解決痛苦,用逃避的方法是永遠解決不了苦的,只有勇於面對苦,找出苦的原因對治下藥才能徹底的離苦。 當今的資訊發達,經濟生活豐富,因此雖然有遭遇到苦受,但很快就會忘記苦受的事實。

依據《雜阿含經》八一○經的說明,心念處的修法分為四種:第一、覺知心。 第四、心解脫覺知出入息念時,如心解脫出入息念學。 意思大約和前面介紹心念處的修法一樣。 培養覺察種種生起的心,例如貪心,離貪心、瞋心,離瞋、掉舉心,離掉舉心、善心、不善心等等,於此生起、消滅的心念一一如實覺察,這稱為覺知心。 大願法師 發現到心昏沈、掉舉等五蓋覆障時,即刻覺察回到當下正念、正知中,令心「喜悅」,這稱為心喜悅。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內心安樂住,這就是心定。

大願法師: 《法華經 法師品》憐念眾生 承願弘經

這一切都是如是知四聖諦,如是見四聖諦,如是現觀完成四聖諦所成就的。 若得辟支佛道證,也是對四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現觀完成而來的。 若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的道智及果智,也都是由於對四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現觀完成而成就的。 佛陀開示此經以後,諸位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 如果大航法師真有這樣的本領,為何不直接發願根本就不生病,省得治病期間還要耽誤那麼長的世間,這豈不是耽誤了講《楞嚴經》?
  • 不只不能進入佛教聖果,來世必定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之中,遭受到不幸。
  • 也可以這樣說,要瞭解完成現觀苦聖諦者,必須要對五蘊瞭解,否則就很難有次第的正觀五蘊,體驗苦聖諦。
  • 當然修身念處即可到達解脫,但畢竟都要經過受、心、法,不可能說只有修身念處而沒有修受、心、法念處就可以解脫的。
  • 所以我講經,可以講是深入,但是淺出。
  • 為社會、為國家、為全體眾生,自己受一點損失沒有關係;受損失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成就、一種奉獻、是值得的。

這種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實踐八正道(八正道也可以涵蓋在三十七道品內。),實踐八正道就是實踐四念住,實踐四念住就是實踐八正道。 佛陀說:「對於苦滅道跡聖諦應當要知道,也應當要親自力行修行。」 四聖諦必須要有次第的漸次修習。 也就是說修四聖諦一定要按照苦、集、滅、道 的順序來修,假如有人說他已經在修「集諦」,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已經在「苦諦」上已知、已解了,如果他對苦聖諦還不知、不解者,那他就不可能已經在修集聖諦。 假如有人說他正在修行「道諦」了,那這個人應該是已經對「苦滅聖諦」已知、已解。

大願法師: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 佛教文章分享 | 學習傳統文化

知道光是從過去學來的經驗,現在才知道這是光,也就是說知道光已經有經過判斷的作用了,但是識是未經想像、思考、推理、判斷之前單純的覺察,單純反應。 大願法師 要能產生判斷、推理、思考須加上意,才能產生出從過去的經驗資訊中分別、認識等的作用。 從此經就可看出佛陀博學多聞的聖弟子們,不盲目的談論與修行解脫煩惱無關的因果分析,他們所談的是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陀坐在菩提樹下的思索,終於大發現這十二支緣起而成等正覺。 從此佛陀就大徹大悟的自證各種事物,皆由彼此的互相關係而產生十二因緣互相緣起而輪迴流轉,既然是如此,那麼各種事物皆因各種因緣關係條件互相依存,那麼必定總有生滅變化,也必定依此原則由興盛而衰滅。

日光你在下邊曬著,越曬就越煩惱,一定是的,冬天還好一點,夏天就很煩惱。 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你,你會覺得很清涼自在的。 大願法師 而且能夠開悟,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所以日月光明沒有辦法比。 佛的大涅槃不需要灰身滅智,不需要捨棄境界,當下就知道,這些境界就是我這個心變出來的。 而我這個心和境是一不是二,所以你不需要去滅,它本來無生。 當體就是涅槃,不需要入涅槃,它本來都沒出過涅槃,幹嘛要入涅槃?

大願法師: 佛教大願菩提金剛正法中心

要完成究竟的解脫煩惱痛苦,必須正觀五蘊無常、苦、無我,因而厭離五蘊欲貪。 厭離者就對五蘊不貪,不貪則解脫,完成解脫知見,到達煩惱業縛已盡,證得阿羅漢果,他已經知道自己從過去的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涅槃自在的人。 「梵行已立」:是指脫離愛欲而過著清淨的生活,只有正見及正行,沒有邪見及邪行。 「所作已作」:是指已經完成淨戒、應知、應修、應悟、應證一切四諦法。

以觀察組成色陰要素的方法,如實觀察色陰及色陰要素的生滅。 事實上,極深的一般禪定工夫對於自證緣起、自證涅槃是沒有幫助的,正念和專注保持平衡仍是修行要領的重點。 沒有專注,正念當然不穩定,但專注過強反而會失去正念,沒有正念就無法產生如實正觀的穿透身、受、心、法的本質,也無法改變錯誤的觀念,以及惡不善的習性。 正念太強而疏忽了專注,反而會產生掉舉,因此保持正念和專注的平衡仍是四念處禪修的要領重點。 起初要培養正念和專注平衡雖然比較困難,一旦擇法覺支生起時,就自然的會保持正念和專注平衡發展了。

大願法師: 佛教法會與聖蹟

又用這個凡夫的情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麻煩。 所以不可以用凡情,要理解阿彌陀佛這個是大慈悲心,他希望自己的光明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益眾生。 他要為了利益眾生,要超過一切諸佛,恨不得一下子將所有的眾生都變成佛。

若是一位充滿邪見的人,因為偏見而固執,他哪能接受佛教殊勝的四聖諦教法呢? 大願法師 然而要完成以上所說的證悟初果條件,當然必須要有具備一些定慧,才能瞭解及完成以上所說的條件,只有一般世俗的知識是做不到的,除非他有過去的波羅蜜或者已有世間八正道的修行基礎。 大願法師 簡單說也就是要有持戒、布施的基本德行,加上有內觀的智慧力量,否則是無法完成所說的證悟初果。

大願法師: 楞嚴咒是每個佛弟子必誦之咒

你夢一醒你就知道沒發生過,定弘法師又沒來到這裡跟你講經,你也沒真的聽到什麼經,夢中的境界,本來就虛妄,所以怎麼說是有? 那不是說夢醒了你才發現它無,其實在夢發生的時候,當下就是無,當下就寂靜,所以叫做一切諸法是本來寂靜,非有非無。 譬如講,眾生沒東西吃、沒衣服穿、生活很貧苦,仁王出世,就可以能夠扭轉過來。 仁王以仁德治理天下,就能夠令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這件事也都不需要佛去操心。

大願法師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