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必看介紹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於 2007年11月11日成立,是國內公立大學第一所正式納入校方組織規程的博物館。 現設有蒐研、展示、推廣及校史四組,主要任務為研究和出版校史文化資產,典藏和維護重要歷史文物,展示和擴大師生教研成果,推廣和輔助多元社會教育,以發揚校史傳統,提升文化素養,促進本校永續發展。 成大博物館由博物館總館、校園環境博物館、及院所系專業博物館群構成,使整個成功大學成為一個大博物館。 博物館總館負責校級文化資產(包括環境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示(校史常設展、伯夷山莊文物展、臨特展)、及推廣,並協助院所系史館室或博物館的建置及有關教學和研究物件的蒐研、保存、陳列,以構成專業博物館群。 成功大學博物館鼓勵教師蒐研、保存、陳列與教學、研究、服務有關的物件,培養學生成為具服務熱誠的志工,並協助教育學生成為具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依據賀陳詞生前所整理的手稿所載,其建築作品與方案共有十九件,大部分的作品為其於成功大學任教時之作。 1950年代作品包含高雄浸信會(1952)、嘉義浸信會(1953)、臺南長榮路基督教信義教會(1955)、成功大學紀念校門 (1956)、臺南大同教巴哈伊中心(1957)、成功大學第三餐廳(1958)、成功大學僑生宿舍(1958)、臺鋁廠房(年代不詳)。 國立台灣大學近期發生多起學術倫理事件,校方最近修正學位考試規則,新增學位考試委員除了指導教授和共同指導教授外,碩士至少安…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校園禁抖音恐釀反效果?他提「1妙招」眾人讚:臉書就是這樣涼去的

為建設今日之光復操場,因而於1970年時開挖成功湖,取得土方約11000立方公尺來埋填今日的光復操場。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小西門於1775年由臺灣知府蔣元樞所興建,曾於日治時期昭和十年被宣告為古蹟,因戰後搬遷失去文化資產身分。 根據《財訊》報導,創校近百年的屏東科技大學培育無數精英,也為當年海外農耕隊提供重要後盾。 成大表示,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70年代於台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2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

  • 此外,光復校區著名的歷史性建築即為小東門(台灣府城城垣殘蹟小東門段),原先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興建東、西、南、北門,但後來經歷多次拆除與重建:1916年因開闢道路而被夷平,1985年小東門之遺址被挖掘出土,並在2009年的考古挖掘後,甕城構造完全出土,因耐候性好且對交通無影響,便未覆土回填。
  • 成大博物館為國內首座大學博物館,除了以綜合型之專業博物館面向服務成大教職員生,並以擴及一般大眾,積極推展社會教育並以邁向無圍牆大學城之文化園區為目標。
  • 未來博物館將提供更加多元友善、平權的服務環境和系列的展示內容,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 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 334 公斤、長 223 公分,成員為此不僅訂做可供8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 12 人輪流合力搬運。
  • 光復校區郵局後方擺放的BK24蒸汽機關車為由日本大阪汽車合資會社在1904年生產的第19號車,是臺灣現存第三資深的機關車。

敕任官大禮服︰「成功的原點」展櫃陳列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的敕任官大禮服,衣服上繡飾華麗的「五七桐紋」,為當時文官最高階的禮服。 古中國鎖具︰在「精工藝物.匠心獨運」展區裡,展出成大機械系顏鴻森教授捐贈的鎖具,豐富多樣的外形、鎖體雕花及結構原理,不僅反映工藝的巧思,更呈現出掛鎖之美。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參觀與導覽

1940年進入廈門大學外文系就讀,1941年轉學至中山大學外文系,1942年轉系至建築工程系;1948年隨軍隊來臺,曾任空軍工程官。 1955年任聘於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1979年退休後轉任教東海大學,於1994年逝世。 他一生傾力於建築研究,將自身研究貢獻於建築教育,作品量少但質精,不僅成為成大美援時期校園建築的重要推動者,也參與臺南多項建築建設,亦有專述以及多種建築翻譯作品,其專述代表為〈中國建築的承傳問題〉,翻譯代表作為弗蘭普頓的《近代建築史》。 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成功大學地科系兼任助理教授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今年暑假帶領16名成大學生,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海外學者及國內各大學、高中的學生合作,發掘這具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博物館總館負責校級文化資產(包括環境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示、及推廣,並協助院所系史館室的建置及其文化資產的展示和推廣。 校區的歷史古蹟和特有生態形成環境博物館,院所系文化資產的蒐研、保存、及陳列構成專業博物館群。 本館鼓勵教師蒐研、保存、陳列與教學、研究、服務有關的物件,培養學生成為具服務熱誠的志工,並協助教育學生成為具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 年底博物館舍以具歷史意義之成功校區日治時期舊行政中心宏偉現址,做為博物館籌備處暨展場空間。 現今之光復校區內,除了成功湖、榕園之外,也有光復第一、第二、第三宿舍、光復操場及球場、中正堂、修齊大樓(文學院)、歷史文物館、空中大學、雲平大樓(行政大樓)、管理學院、成功廳、國際會議廳及學生活動中心、設計及藝術相關科系系館等建物。 其中歷史系館、工設系館、藝術研究所因曾為日治時期之臺灣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而被定為國定古蹟小東門則為市定古蹟。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博物館

楊子睿指出,此鯨魚骨骸全長超過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為良好,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藉由肩胛骨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8萬5000年以上「晚更新世」的藍鯨或大翅鯨,這兩種大型哺乳類也都曾在台灣沿海擱淺過。 初秋,許伯夷先生慷慨致贈本校珍貴文物共計2262件,包含石雕、木竹器、戲偶、陶瓷器皿等珍貴文物。 同年成大博物館籌備推動小組策劃了兩場展覽活動,一為「風華再現—伯夷山莊文物捐贈展」,以台灣近代陶瓷、宗教祭祀、掌中與傀儡戲偶、傳統傢俱、石雕為五大展覽主題,二為配合伯夷山莊文物捐贈展,與奇美博物館合作,展出「奇美歐洲近代文物展—西洋傢俱」特展,兩展相互輝映。 歷史文物館位於小西門旁,日治時期曾為軍用倉庫,後為文學院圖書館,並於1976年改建為歷史文物館,用來收藏原「小型文物研究室」的文物,館藏分為歷史文物與臺灣文物兩大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位於成功校區之西側,北鄰小東路、東鄰勝利路、南接大學路而西側為前鋒路,位於台南火車站東北方。 雲林科技大學串聯台灣、越南、印尼等多所大學校院,今透過現場直播揭開跨國跨校合作的「國際海廢與回收設計展(Internat…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光復校區於日治時期屬軍事用地,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之軍區,其中歷史、工設、藝術研究所等三棟建築物是日軍的營舍,建築至今依然保留,並作為上課教室用途,而從建築物的外觀也可以看出日治時期之痕跡,例如建築物外可見清楚的五芒星,此為日軍標誌。 此外,光復校區著名的歷史性建築即為小東門(台灣府城城垣殘蹟小東門段),原先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興建東、西、南、北門,但後來經歷多次拆除與重建:1916年因開闢道路而被夷平,1985年小東門之遺址被挖掘出土,並在2009年的考古挖掘後,甕城構造完全出土,因耐候性好且對交通無影響,便未覆土回填。 現今位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東側(勝利路旁),路上仍可見過往城門之位置遺址(以小石磚構成的線條)。 該校區是於民國55年(1966年)由當時的校長羅雲平所增購,為成大的第三個校區。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七日博物館籌設小組正式成立,由本校相關專業之教師擔任博物館籌設推動小組委員、顧問與執行小組委員,聘其自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一日起,不另支領津貼。 籌設推動小組委員成員包括召集人翁前副校長鴻山教授、當年之教務長李建二教授、總務長何東波教授、文學院長涂永清教授、機械系顏鴻森教授、地科系余樹楨教授、生物系麥愛堂教授與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活動資訊

針對化石後續處理,楊子睿表示鯨魚骨骼化石目前已安全運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科博館地質學組也將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期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向更多人分享自然界遺留的線索。 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 334 公斤、長 223 公分,成員為此不僅訂做可供8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 12 人輪流合力搬運。 成大地科系林佩蓁說當時成員當天處理顎骨、上午 11 點抬上支架、克服崎嶇地形一步步移動搬運,直到傍晚 6 點才跨越上坡抬至出口,當下非常感動;而在成大鯨豚中心擔任救援志工的電機所莊景壬也分享自己過去看過的鯨豚下巴最大不超過 1 公尺,能找到如此巨大的化石顎骨,機會非常稀少。 「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台灣繼上世紀 70 年代於臺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二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楊子睿老師指出,此鯨魚骨骸全長超過 15 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為良好;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 藉由肩胛骨的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 8 萬 5 千年以上的「晚更新世」的「藍鯨」或是「大翅鯨」,這兩種大型哺乳類也都曾在臺灣沿海擱淺過。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賀陳詞雖受新古典主義—布雜藝術(Style Beaux-Arts)的建築教育,但在1940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對於現代主義建築論述產生濃厚興趣,並從中在現代主義論述裡發展出一套獨道的觀點。 其作品風格深受布雜、密斯及中式傳統建築等影響,並融合臺灣的地域風貌,以及中國的人文風情。 賀陳詞(1918年-1994年),湖南衡陽人,臺灣戰後時期第一代建築師及臺灣重要建築教育家之一;為交通部長賀陳旦及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之父親。 成大考古所周文博為此次鯨魚化石的挖掘團隊成員之一,他分享位於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蘊藏多種貝殼、鯊魚、螃蟹以及鯨魚骨骸化石,今年年初他與當地蒐藏家張玉穆先生前往尋寶,回來後隨即聯絡楊子睿老師一同勘查。 沒想到團隊5月初在河谷深處意外發現鑲嵌在地層 4 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更發現地底有大量骨骼。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相關新聞

未來博物館將提供更加多元友善、平權的服務環境和系列的展示內容,敬請大家拭目以待。 成大博物館,為本校第一批也就是最早的建築,於1933年12月25日落成,坐落於成功校區南北向中軸線的最前端,並被作為學校行政中心(本館)使用。 成大榕園的大榕樹是成大象徵性的地標,這棵大榕樹是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行啟臺南時親自種植,至今已將近百年。 日治時期成為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到戰後成為國軍光復營區,直到1966年成為成功大學的校區之一。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成大生科系范綺珍、地科系李岱安以及地科所陳韻如則分享透過大型化石開採經驗應用自身所學,也發現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學系之間的互補以及不同學校的內容差異,親自實作收穫更多。 光復校區郵局後方擺放的BK24蒸汽機關車為由日本大阪汽車合資會社在1904年生產的第19號車,是臺灣現存第三資深的機關車。 為因應縱貫鐵路興建運輸需求,於1905年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購入,成為短距離支線鐵路主要運用車輛或火車站內的調車。 1975年因將中正總統去世,成功大學曾於1976年時於成功湖西側豎立蔣中正總統之紀念銅像,後於2013年1月被遷移至校史室保存。 成功大學於1966獲得光復營區時,今日光復操場的位置原為低窪地,成功湖所在地則為國軍停車場位置。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建築風格

成大博物館為國內首座大學博物館,除了以綜合型之專業博物館面向服務成大教職員生,並以擴及一般大眾,積極推展社會教育並以邁向無圍牆大學城之文化園區為目標。 此次挖掘團隊成員包含成大地科系兼任助理教授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姚秋如博士、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安妮卡. 范海特倫(音譯,Anneke van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Heteren)博士及國內大學與高中的學生。 其中成大學生人數佔團隊 60%,包含地科系李岱安、李庭安、邱品諺、林佩蓁、高伯恆、陳宗岱、陳韻如、張靖威、黃裕心、黃傑佑、戴育聰、鍾承穎、生科系范綺珍、歷史系梁子儀、考古所周文博以及電機所莊景壬等學生。 1948年隨中華民國空軍部隊來台,並於1955年起進入臺灣省立工學院(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擔任營繕組主任,同時於建築系兼課教學。

台灣大學近期發生多起學術倫理事件,校方最近修正學位考試規則,新增學位考試委員除了指導教授和共同指導教授外,碩士至少安排二… 國內私立大學校長近日齊聚東吳大學進行校長會議,並邀請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高教司長朱俊彰等人出席。 楊子睿表示,化石出土後為了鞏固結構,須打上石膏,初期以軍事背包來回人工搬運,負重超過100公斤,面對植被茂密、地形破碎,學生們也曾想過開闢新路,利用纜繩搬運,嘗試無數方法,儘管環境潮濕悶熱,還有蚊蟲侵襲,學生們還是願意利用暑假時間參與。 成大指出,在挖掘過程中,最重的鯨魚下顎骨重達334公斤、長223公分,成員為此不僅訂做可供8人共抬的木製擔架,全程由12人輪流合力搬運。 成大團隊成員考古所周文博(Youtuber 方塊酥)透過影片逐步揭露古生物學家在野外挖掘的實況,詳情請見影片連結。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校園禁抖音?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影響很大 不可能一下子就禁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為成大校本部之八大校區之一,於民國55年由時任校長羅雲平增購,現今則有著名的成功湖、榕園在內;此外,管理學院、行政大樓、設計系及藝術學院,以及文學院之相關科系也位於光復校區。 專業織品修護師的工作除了特殊針線縫補技術外,他們每天還花更多時間在進行什麼樣的工作內容? 就讓我們跟著薇安修護師,聽她分享這十幾年來參與歐美各大博物館文物修護的經驗,如何透過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技藝的融合,延續織品文物及其歷史的生命。 楊子睿指出,鯨魚骨骼化石目前已安全運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科博館地質學組也將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期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向更多人分享自然界遺留的線索。 挖掘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考古所學生周文博表示,位於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蘊藏多種貝殼、鯊魚、螃蟹以及鯨魚骨骸化石,今年初與當地蒐藏家張玉穆前往尋寶,回來後隨即聯絡楊子睿前往勘查,沒想到團隊5月初在河谷深處意外發現鑲嵌在地層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發現地底有大量骨骼。

此外,從台南市百年歷史地圖中也可以看出,該地在日本時期是日本兵的宿舍,並非傳言所稱的處刑場。 國立成功大學於1995年成立的交通管理學系中的路運組必修科目之一為鐵路工程與機車學,為教學目的,系方積極向臺灣鐵路管理局爭取此機關車做教具,該車於1958年送往成功大學,並將機具右半側剖開以使學生了解其構造,現已不再做為教具使用,但仍存放於原處。 2016年,歷史文物館為因應成功大學「創意三角洲:建構大學、城市、產業的鏈結」計畫,將空間改造成兼具人文跨域教學、論壇、師生社群互動、展演、校內外藝文交流的多功能場域。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籌設推動小組委員成員包括召集人翁前副校長鴻山教授、當年之教務長李建二教授、總務長何東波教授、文學院長塗永清教授、機械系顏鴻森教授、地科系余樹楨教授、生物系麥愛堂教授與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成功大學博物館由博物館總館、校園環境博物館、及院所系專業博物館群構成,使整個成功大學成為一個大博物館。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研究成果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曾作為日軍台灣第二聯隊營區使用,皇室成員至少種植了四棵植樹紀念,隨著時間流逝,四棵樹的歷史已混淆。 榕園內的大榕樹於1923年4月21日由裕仁皇太子種植,該棵榕樹是從鹿兒島移植過來的20歲小榕樹,至今已119歲。 2018年其子賀陳弘代表家屬將父親的119件建築圖稿捐給成大博物館,以保存台灣建築史重要文物。 捐出的圖稿涵蓋了早年執業至1982年的相關作品,包括4張赤崁樓海神廟修繕建築圖稿、為數眾多的延平郡王祠建築手稿、藍曬圖,以及連同家具設計在內的完整鄭成功文物館圖稿。 國立成功大學師生團隊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者等合作,今年暑假在屏東恆春發掘距今超過8萬5000年的鯨魚化石標本,將有助了解鯨魚如何適應冰河期至今的環境改變。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活動報名

1956年起正式進入建築系擔任專任教授,主要教學建築設計與近代建築史,並於1979年退休,在職期間亦曾任建築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 自國立成功大學退休後,轉至東海大學建築系擔任專任教授,除授課執業外,亦致力於建築之論述寫作,相關著作如〈中國建築的承傳問題〉;及翻譯外國文學,如弗蘭普頓之《近代建築史》。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承接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為使入口平台友善化並結合公私部門及民眾共同協力,推出主題化平台與線上策展平台。 本次活動欲藉由工作坊形式,分享上述2平台階段性成果,期望與參與者共同思考平台推廣、活用的多元發展。 自籌備期間便開始舉辦各項藝文活動,除了「天工四響─伯夷山莊捐贈文物展」、「穿越時空記憶─成大校園古蹟與歷史建築巡禮」、「林徽音紀念展」、「回溯國姓爺的足跡」等展覽外,亦不定期舉辦教育推廣活動,如「臺灣茶品茗會」、「成功大學國定古蹟巡禮」等。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出版品

執行小組委員包括中文系林朝成教授、歷史系陳信雄教授、歷史系丁煌教授、歷史系何培夫副教授、藝研所石光生教授、藝研所高燦榮教授、建築系黃步青副教授與副總務長暨建築系陳長庚教授。 博物館籌設小組以規劃安置與設計展示許伯夷先生捐贈之部分珍藏為主要任務,並積極推動博物館為校內ㄧ級單位之設置工作。 為發揚優良校史傳統,維護重要典藏品,提供師生研究成果發表暨公眾文教推廣服務,特依據國立成功大學組織規程第八條,設置「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建築系徐明福教授典藏的屏東鍾氏宗祠木作構件,陳列於總館的「伯夷山莊文物展-台灣老生活」展區內,讓民眾能欣賞傳統木作工藝之美。 由於光一舍及光二舍人字形的建築設計,學生間流傳光復宿舍群在日治時期曾為刑場,為了避邪而將建物設計成人字形。 原建築事務所澄清此建物設計為Y字型結構,將垂直動線設於中心點以降低同樓層間彼此的干擾。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歷史沿革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