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所8大優點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國,推翻帝制,實行民主共和政體。 中東、印度與中國皆被山脈所圍繞,但一旦越過這些天然屏障則是一片廣闊的陸地。 對比之下,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與其他山脈橫貫歐洲,使得歐洲大陸被分割為數個地區。

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彙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中《資治通鑑》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

歷史所: 個人工具

雖然總的趨勢是歐洲強勢的統一,但在世界的不同地區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 儘管一些現代學者對這一人文藝術思潮是否有益於科學仍尚存疑慮,但是這個時期的確極大地促進了阿拉伯地區與歐洲的融合。 這裡最重要的成就是所謂的小帆船,這種小帆船結合了阿拉伯三角帆與歐洲方形索船的優點,成為能夠橫跨大西洋的第一種艦船。 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哥倫布於1492年橫跨大西洋,使歐亞非大陸與美洲的信息與物產聯繫到一起。 明永樂三年起,鄭和七下西洋,西至今非洲索馬利亞一帶。 中國是首個於公元一千年左右發展出先進的貨幣經濟並且打破早期環境限制的國家。

歷史所

歷史的組織方式有多種,包括按時間順序,文化,按地區和按主題排列。 歷史所 這些劃分不是相互排斥的,並且經常存在重要的交叉點。 儘管現代趨勢已趨向於專業化,但歷史學家可能會同時關注非常具體和非常普遍的問題。 被稱為大歷史的領域抵制這種專業化,並尋找普遍的模式或趨勢。 歷史的研究通常是出於某些實際或理論,但也可能出於簡單的求知慾而進行研究。

歷史所: 碩士班公告

世界上仍有許多地區並不是由民族國家構成,而由數個民族組成國家,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十分常見。 第十三期史匯收錄了七篇專題論文,領域包括了明清之際的思想、律令、中國形象,日本治台時期的地方社會,以及國民黨CC系的研究。 秉持本所著重明清、中國近代和台灣史研究的方針,將這些領域範圍內的同學作品做一統整探討。

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十九世紀的殖民帝國多以民族國家組成,他們控制了大量的領土與土著人口。 戰間期,國際聯盟軟弱地維持著各國的關係並試圖防止戰爭。 歷史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冀望解決單個國家所無法解決的爭端,但同樣力不從心。 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都是依賴於自己的個體成員國的自願合作與貢獻來工作的,當這些組織沒有大國支持時,根本無法運作。 這在1920年代與1930年代間和冷戰時期十分明顯。

歷史所: 文明的興起

史家在史料分類後,必需透過各種考證的方法,抱持懷疑的精神反覆的查証,由外部而內部逐一檢視史料的正確性,透過考證的手段,篩選後史料才達到可信的程度。 交談紀錄,或其私密的手寫日記;了解當天小華約會的心情與經過,也從而得到小華私人的生活資料,或許再加上心理學與社會學理論的幫助,於是書寫了「三十歲女性小華的人際分析」。 前四個被稱為歷史批評; 第五個被稱為文字批評; 以及外部批評。

歷史所

法蘭德斯與德意志的城市則在第二個千年初成為北歐貿易路線的中心。 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間,在中國地區亦出現了很多小型國家[來源請求]。 世界上首條和平條約,卡疊什和約,是在公元前1259年,由西臺人與古埃及人所簽訂。

歷史所: 重要公告

我們依杜維運的著作內容,介紹兩種分類方式,一是根據史料的類型所畫分,二是根據研究對象的關聯度來分別。 對女性工作狀況有興趣的學者,找到了小華的公司資料,得知她是在產物保險公司上班,透過她留下來的名片,了解到她是一位中級主管,屬於業務部門。 甚至找到電話的通聯紀錄,重新建立了當天小華連絡客戶的名單,也經由小華公司電腦的資料,得知她的客戶公司規模和保險狀況。 提出了三種方法來消除偏見並確保真實準確的敘述:敘述不得與已知事實相牴觸,它們必須具有生態意義(特別是針對環境歷史),發表的著作必須經過學術界和其他歷史學家的審查才能確保問責制。 本所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作並重,既注重史學研究基礎的訓練,也培養學生對在地社會的認識與關懷,發展公眾史學特色。 另外,今年共有19所大專校院註冊率未達六成「淹水線」。

但二十世紀初,陳寅恪曾根據傳入中土的佛經,為文質疑華陀其實為佛教東傳後,印度神醫故事的內容附會於華陀的身上。 但,此傳說一地行醫之事,或被附會為多地出現,或對其醫術多所增益,史書對於華陀的記載,仍讓我們可以一窺東漢時期醫術的一些狀況,也透過傳說理解時人對曹操的印象、醫術的見解與想像。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

歷史所: 學術期刊

勞工短缺意味著資源可以用在節省勞工的技術改革上,如水輪與磨坊、紡紗機與織布機、蒸汽機與輪船,而不是以巨大的資源來維持龐大的人口。 歷史所 亦有人認為歐洲的制度較為優越,其較世界其他地方更著重財產權與自由市場經濟,然而在近年,部份學者如彭慕蘭開始挑戰這種觀點。 這些大帝國的擴張使得其成為該地區的中心地帶,並在完成擴張後出現了較為和平的時期。 這種相對的和平使得商人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而當中最為知名的要算是絲綢之路的興盛。

另外收錄一篇翻譯介紹「法式新史學」的書評,開拓不同的視野,最後是九十七學年度全國各大學歷史所碩博士論文目錄以及本所活動紀要。 但是,對於歷史的認識往往僅限於歷史是「過去的事件們」,似乎歷史只是記憶一些枯燥又繁瑣的人名、地名與年代。 就如同國中時讀過中國史,高中又重念同樣的課程,雖然內容變得更加詳細,但也很少被要求對於歷史進行思索與批判。 如果歷史只是記憶與背誦的話,許多的學生會懷疑讀歷史倒底有什麼意義?

歷史所: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在公元一千六百年左右,鄂圖曼帝國控制大部份中東地區、明朝主導著中國地區、而蒙兀兒帝國則控制著北印度。 與之對比,歐洲大陸則存在著很多不同且關係錯綜複雜的國家。 泛歐洲帝國,除了早期的羅馬帝國外,均持續不了多少時間。 然而,在敵對邦國間的高度競爭卻是歐洲在其後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東亞,倭寇侵擾各國,致使中國明朝中後期至清朝中期實行海禁政策,海軍發展因這些政策而近乎停滯。

  •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
  • 近期重點計畫有:桃園學研討會、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群、科技部人社中心學術研習營、教育部精進師資素養計畫。
  • 而基督徒,不管具有何種政治意識形態,則都相信個人與教堂或神的聯繫對於一個完滿的生活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 與之對比,歐洲大陸則存在著很多不同且關係錯綜複雜的國家。
  • 創新 利用大數據或人工智慧提供的服務沒有溫度、人情味,貼身的個人需求難以被看見(平面資料)。

與口頭傳說不同處在於,文字記載的史料較具原始性,不經口頭到文字的輾轉過程。 上述兩點,旨在區別「過去」和「歷史」的不同:「歷史乃論述過去,但絕不等於過去」,所以文中我們加以區分:「歷史」是對過去的書寫或論述;而「過去」一詞則代表從前發生的事。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 歷史所 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 本所教師積極參與研究社群,以中央為平台,推動各項歷史研究。

歷史所: 歷史

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歷史所 二十世紀下半葉,資訊時代和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貿易和文化交流。 攜帶生命密碼的脫氧核糖核酸被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也正在排序中,這有望最終改變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

歷史所

這些學者則論述了「女性中級主管小華的消費與休閒型態」。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開始在物理或數字平台上的檔案中進行研究。 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中」之象。 近人金靜庵說:「保藏之檔案謂之中,持中之人謂之史。一指書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所: 活動消息

另在研究論著及書評方面則有對明萬曆年間的礦稅問題、國民政府時期的海軍研究、朱一貴生平考略、從明史料中看陸光祖以及對日治時期大溪紳商的研究和評析,為本期在內容上豐富許多也增添不少多樣性文章。 有了上述對「歷史」兩字的認知後,下文中,我們將透過幾個層面的說明,讓同學了解歷史學的基礎方法,理解歷史知識產生的方式;並論及歷史學的發展及侷限。 世界各國的保守主義者與民主主義者擔心社會會在現代化與新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趨於瓦解,故試圖扭轉這種潮流。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企圖對西方世界發動戰爭來阻止伊斯蘭教的世俗化。 許多中東與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國家領導人與知識分子均指責西方「不道德」的生活方式。

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 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 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有證據顯示當時的城市已頗具規模,並且有著高度社會與經濟複雜性。 蘇美爾人在大約公元前五千五百年開始有系統地灌溉農作物,並且出現社會分工。 在公元前三千年的歐亞大陸上,銅製與青銅製的工具、裝飾品與武器開始普及。 緊接著青銅時代,在東地中海、中東與中國等地陸續出現鐵製工具與武器。 創新 利用大數據或人工智慧提供的服務沒有溫度、人情味,貼身的個人需求難以被看見(平面資料)。

歷史所: 博士班公告

十九世紀末自然科學中的多數學科,其古典理論都日趨完善,當時的人們樂觀的認為,科學可以解決人類的各種問題,對科學的評價也多是正面,甚至是歌頌其帶來的物質躍進。 直至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類開始反省科學倒底帶來了什麼後果,對科學的態度遂由歌頌轉為恐懼。 一九六○年代《寂靜的春天》出版後,為人類社會帶來生態的議題,之後人們幾乎將生態等同於科學的反義詞使用,但也為史學界拓展了生態歷史的角度與題材。 在當下的時間,我們透過人際與團體等相互的關係,可以認知「我是誰」這個命題的一個面向。 但,除了「現在」這個時間點外,每個人都背負了過去,因為「過去」才造就了現在的自我,透過不同文化圈、家庭、教育等等時間的塑造,每個人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特的個體。 因此,歷史是自我認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少了時間軸的思考,將讓我們缺少自我了解,並對未來作出錯誤的判斷,這也是歷史學成為人文學科裏一門悠久學問的原因。

歷史所: 歷史「Neo 19」,新年告別信義商圈

另有兩篇書評與三篇個人研究論著,其中一篇為吳振漢教授〈一則明末邸報新聞小考〉,值得閱讀。 繼第三期本刊之刊載,本期持續報導「地方社會的跨學科研究研讀會」之八十八學年度會議內容。 研究專輯為「戰後的國家與文藝專題」,收錄三篇相關文章,以戰後政府對臺灣戲院的接收、電影的管理與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探討國家與文化的關係。 而本期之研究專輯為「自然災害與歷史記憶專題」,乃鑒於九二一大地震之發生對於台灣社會造成的廣泛影響而起,包括三篇相關文章,整理發生在台灣的清代地震災害、一九三七年中部震災與八七水災。

不論何時,世界上均有著很多不同的宗教,如印度的印度教與佛教、波斯的祆教等早期主要宗教。 在中國,人們直至今天仍受到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所影響,其中以儒家為甚。 歷史所 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國人二千年來深受其薰陶。 在西方,以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傳統哲學思想,則在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四世紀進行征服戰爭後散播至整個歐洲和中東。 第七期《史匯》的專題,是對臺灣史歷史分期重新作一番檢驗與省思,分由五位在學碩士班學生從各個角度來提出看法。

歷史所: 相關影音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碩士專題研究與論文寫作能力academic writing skills能夠策劃並進行專題研究,並撰寫成學術論文。 碩士平衡史觀及批判能力a balance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skills透過多方資料的閱讀,培養理性批判及客觀分析的能力。 碩士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培養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cross disciplines鼓勵涉獵歷史學外之學科,參考各學科不同之面向,運用於史學研究上。

歷史所: 臺灣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