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學舍必看介紹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報恩」思想,歷史上關於感恩、報恩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這種報恩的思想對於社會善良的風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星雲大師曾經在年輕求學階段時生了重病,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他的師父志開上人派人送他一碗珍貴的鹹菜,大師每吃一口,心中就充滿感恩之情,發願要“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事業上、會務上,徐兆蘭都展露出過人的才能,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女中豪傑、成功的企業家。 除此之外,雙和八會在「人間福報」推廣上,也交出相當亮眼的成績單,曾於二零一零年初,榮獲北區協會推廣福報第一名殊榮。 徐兆蘭、羅秀香、黃發廷、應冬蓮等雙和八會成員,為響應《人間福報社》社長妙開法師所提議,讓「福報上飛機」活動,從二零零六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認領100份「人間福報」送至復興航空,讓搭飛機的乘客也能在飛機上看福報、享福報。

永和學舍

一九八六年,藉著一個周末的午後,詹銘漢、蔡雲蓮伉儷特別抽了個空,四處走走散散心,當他們走到民權東路、復興北路的十字路口,不約而同被右邊一棟大樓的招牌吸引住 ~ 「佛光山普門寺」,由於好奇心的驅使,興沖沖的兩人,費了好一番功夫的找尋,終於來到座落於大樓中的普門寺。 永和學舍 怯生生的走進十二樓,詹銘漢、蔡雲蓮竟不由得被法會中悠揚悅耳的梵唄音聲,及莊嚴的誦經聲所攝受,深深感動,從此種下學佛因緣,漸漸的將因面臨退休所帶來的恐慌,與對生命的困惑,一層一層的解開。 永和學舍是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居士所捐建,啟用至今二十年,建物日久難免有些問題,再加上原本位於二樓的滴水坊沒有廚房設備,相當不便,永和學舍住持妙宥法師著手整修工作。 永和學舍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明亮的燈光和著輕柔悅耳的音樂,透過大片落地玻璃,在電動門啟闔瞬間流洩到了騎樓人行道,引起過往行人駐足。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一念慈悲萬事成的俞吳足 ※

目前兒子、女兒家的客廳,都有孫陳美月的典藏作品,她也歡喜以親手繪製的觀音、地藏菩薩像,跟親朋好友結緣,令大家都能在菩薩護佑下,闔府平安吉祥。 徐兆蘭秉承星雲大師「以慈善福利社會」宗旨,率同佛光會員關懷弱勢團體、照顧老弱婦孺,曾深入桃園縣復興鄉、花蓮縣玉里鎮,捐助山區小學營養午餐、圍巾,對唐氏症基金會亦長期支助,也在中、永和區捐助獨居老人、育幼院白米數次,更捐贈佛光山大慈育幼院68箱義賣物資。 蘇志明檀講師一家三代都是佛光人,現在第四代的小外孫女剛出生,未來也一定是個佛光人。

  • 一九九七年,永和學舍成立臨終關懷助念團,團員最多時達三百人,蘇志明受命為團長,蘇李金蘭為祕書,負責將團員依發心時段分組、排班,由他及父親開兩台轎車,接送團員至會員家裡、各大醫院及殯儀館助念,數年如一日,直至父親往生,利人無數。
  • 每逢初一、十五例行法會、年度法會以及永和學舍大型活動,都可以看見雙和第八分會香積菩薩孫陳美月,領著女兒孫金子、孫玉春,媳婦林美秀、陳綉招等一群人擠在大寮裏,湯鍋滾滾,菜青飯香;一家人同心協力,巧手雕琢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供菜,呈現在諸佛菩薩座前,贏得眾人的喝采與讚嘆。
  • 因緣際會,由於道場法會布置急需人手,就這樣靦腆的林正發正式加入了金剛師兄行列,隨後更加入佛光會雙和第六分會,從此成為佛光大家庭的一員。
  • 從此他們親近道場、皈依三寶、受持五戒、菩薩戒,並加入佛光會,積極投入佛光義工行列。

佛光會大型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禪、淨、密三修法會、林口供僧道糧活動、凱達格蘭大道浴佛活動各司其職地承當金剛護法及知賓服務工作。 佛光山永和學舍由原擔任「慧炬雜誌社」社長黃泰新居士將坐落於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620號9樓之新屋捐贈佛光山。 緣於常年閱讀『普門雜誌』,並深刻認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實踐,唯有透過文化、教育,引導民眾從生活中實踐佛法,並從擾攘的紅塵中,為眾生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因此於79年底期使能普門示現、廣度眾生,或培育人才,或用於學術研究、文化教育之推動;或興辦「都市佛學院」,以提昇佛教徒之素質,推廣佛教哲理,弘傳佛法於北縣,落實信眾、會員之教育,於80年初正式成立於台北縣永和市(今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446號。 她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推崇,可以從她對子女、孫兒的「身教」中看出,更是鞭策她在菩薩道上勇往直前的動力。 一九八六年,善根宿植的俞吳足,在當時就讀「智光商工」的長女,俞彥如接引下,得度因緣走進佛光山普門寺,成為正信佛教徒,同時也找到了人生的皈依處。

永和學舍: 佛光山永和學舍・交通資訊

他告訴家人,行三好很簡單,只要記得均提童子的偈語:『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蘇志明一家除了自己行三好,更是透過講座及演說中,傳達星雲大師「三好」的理念,鼓勵大家一起來行三好,讓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永和學舍 在永和一住就是40年,一九八一年小家庭安頓妥當後,隨即迎接在宜蘭老家的父母,來永和全家團圓。 父、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母親更是常年茹素,雙親原本在普門寺參與法會及共修活動,直至一九九一年,永和禪淨中心(永和學舍前身)成立,才就近親近,除了共修,也常參與助念結緣。 佛光山「永和滴水書坊」位於永和區中正路上永和學舍1樓,採複合式經營,提供素食簡餐料理,為雙和地區素食者提供一處素食與知性的心靈饗宴休閒之處,本店亦在1樓入口區附設銷售心靈宗教類書籍、經典有聲書、佛教精品飾物等。 88年起接引中永和地區信眾,並成立國際佛光會雙和分會,目前雙和區總共有8個分會及雙和區督導委員會。

一進大雄寶殿,他就被金光晃耀,慈眼視眾生的五方佛以及道場寧靜祥和的氛圍所攝受,在腦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緣際會,由於道場法會布置急需人手,就這樣靦腆的林正發正式加入了金剛師兄行列,隨後更加入佛光會雙和第六分會,從此成為佛光大家庭的一員。 巾幗不讓鬚眉的蘇李金蘭於二零零二年,擔任雙和第六分會創會會長一職,帶領會員全力衝刺會務,會員人數由244人激增至396人,並且連年得到總會優秀分會榮譽榜,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 會長卸任成為督導後,隨即參加永和學舍社教古箏班,五年來不間斷的學習,日前已通過古箏六級檢定,她發願有所成時,不只夫唱婦隨,更要全家人以妙音供養大眾。 一九九一年,永和地區成立禪淨中心(永和學舍前身),詹銘漢因家住永和,便就近到永和禪淨中心參與法會共修活動,同時輪值櫃台接引、招呼信徒,他亦是永和學舍成立二十年來唯一的男知賓。

永和學舍: Copyright 2015 佛光山永和學舍 All Rights Reserved.

然而,讓孫陳美月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將女兒、媳婦一一度進佛門;美月師姐利用善巧方便,在大型活動時邀請女兒、媳婦進來大寮做她的二廚、助手,一次又一次的善因善緣,讓女兒、媳婦打從心底認同,皈依三寶,人生才有方向。 二媳婦林美秀曾參與生命教育義工老師行列,以佛光菜根譚為教案,將大師「三好」、「四給」的理念,播撒在校園裡,更深植在全家人心裡。 永和學舍 工作繁忙的小媳婦陳綉招,除了在大型活動擔任知賓服務大眾外,更是永和學舍歲末聯誼活動的最佳主持人。 一九九四年,父、母親接引蘇志明及媳婦蘇李金蘭到永和學舍參加共修,共修結束後的法師開示,開啟了他對佛法的孺慕,同時也深受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精神感召,發願追隨大師弘法利生腳步。 永和學舍 之後,在同修蘇李金蘭鼓勵下,夫婦倆一起皈依、受五戒、菩薩戒、短期出家,並加入佛光會,蘇志明更是一路由副會長、會長、督導、副督導長,督導長,乃至今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檀講師。

詹銘漢、蔡雲蓮伉儷歡喜表示:「感謝有佛光山教團,讓我們找到安身立命的慧命之家。受佛法的滋潤,現在天天過得充實、快樂。」他們緊接著又說,學佛二十餘年來,跟隨星雲大師腳步,參與全世界五大洲的弘法活動,與各地道場結緣,是這一生中最彌足珍惜的生命體驗。 沉默寡言、默默付出的詹銘漢,於一九九五年,受到佛光會員一致推崇,出任雙和第一分會會長,他的行事作風雖然低調,卻極具影響力,雙和第一分會在他的帶領下,會務蒸蒸日上,會員人數也與日俱增。 會長卸任後晉身為督導的詹師兄,從不吝惜將帶領分會的寶貴經驗分享他人,對後進之輩的提攜照顧,更是不遺餘力,是一位實踐人間佛教的菩薩。 109年10月4日佛光山派任妙具法師任監寺一職,承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營造多元學習環境、實踐終身學習願景、提升人文藝術涵養,共創人間淨土。 每逢初一、十五例行法會、年度法會以及永和學舍大型活動,都可以看見雙和第八分會香積菩薩孫陳美月,領著女兒孫金子、孫玉春,媳婦林美秀、陳綉招等一群人擠在大寮裏,湯鍋滾滾,菜青飯香;一家人同心協力,巧手雕琢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供菜,呈現在諸佛菩薩座前,贏得眾人的喝采與讚嘆。 母親尹壽英、大兒子劉宗漢、小兒子劉宗原都在她的潛移默化之下,信仰佛教、皈依三寶,並加入雙和第八分會,成為佛光山忠實的護法信徒,共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佛光引路使命必達的蘇志明 ※

她淡然一笑地說:「剛開始時,曾經害怕,但聽聞法師開示『會害怕,是因為慈悲心不夠。』之後,當下慈悲心生起,就自在了。」從此俞吳足,轉變心念,將往生者都視為自己的親人,至誠為他們念佛,祈願亡者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之後,更加入永和學舍「助念團」,不只幫亡者助念,也為臨終者助念,使臨終的人能保持正念,生起正信,發願往生西方到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 林正發非常感謝星雲大師,提供「佛光會」這個平台,讓全家人可以廣結善緣、為人服務,並有幸成為「佛光山」弟子,跟隨大師的腳步,行三好、四給,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林正發、蔡麗卿的一對兒女林佑學、林佳潔都是雙和第六分會會員,於高中時期就跟隨父、母,親近道場,每當父母做義工時,他們就是最得力的小幫手。 林佳潔高中時就讀天主教「崇光女中」,大學又考上天主教「靜宜大學」,當時她曾打趣地對父母說:「我們的宗教信仰可能會不相同。」結果,七年的薰陶仍然無法動搖她對佛教虔誠的信仰,「喜歡佛法是因為依法,人生就有了方向感。」佳潔如是說著。 西元一九九八年,林正發為了祈求佛祖庇佑父親身體健康,在同修蔡麗卿的陪同下,第一次踏入永和學舍。

這是佛光山永和學舍整修完成後的滴水坊,在來往過客的口耳相傳之間,最近也成了中永和地區詢問度相當高的地標。 在二零一零年度的會員大會中,親切熱誠、辦事效能一級棒的徐兆蘭會長,受到全體會員的一致擁戴,再度連任雙和第八分會會長。 由於「滴水書坊」志不在商業、謀利,志在給予信徒、大眾方便,只要能為大眾提供一個方便的用餐場所,這便是「滴水書坊」最大的願望了。

永和學舍: ※ 佛光三好人家 – 含蓄默默的人間行者詹銘漢 ※

爾後,緣於信徒增加,原禪淨中心呈飽和狀態,另於82年5月動土,佛光山即刻著手規劃籌建新道場工程,並將孫張清揚夫人捐贈土地,興建為永和新道場,並擴建成一棟佛教大樓,除佛堂外,並增設各種文教服務設備,以提升雙和區民眾人文藝術的涵養,並陶冶身心,以拓展人生視野。 永和學舍去年九月底整修完成,十月開始試營運,十一月以一粥一飯一麵的方式,讓民眾隨喜用餐。 一九九七年,永和學舍成立臨終關懷助念團,團員最多時達三百人,蘇志明受命為團長,蘇李金蘭為祕書,負責將團員依發心時段分組、排班,由他及父親開兩台轎車,接送團員至會員家裡、各大醫院及殯儀館助念,數年如一日,直至父親往生,利人無數。 二零零二年二月,在他父親病倒住院期間,蘇志明仍接受徵召,為佛指舍利來台任北區安全總指揮,深感責任重大的他,因為同修的鼓勵「父親有家人照顧,你必須盡心盡力,以維護佛指舍利安全為重。」故在北區供奉巡禮期間全心投入,片刻不離,圓滿達成任務。

「有緣千里來相聚」年輕時的蘇志明,因為服預官役的機緣,在退伍後就留在永和,與這一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還歡欣喜樂的在此成家立業。

永和學舍: 佛光山「永和滴水書坊」位於永和區中正路上永和學舍1樓,採複合式經營,提供素食簡餐料理,為雙和地區素食者提供一處素食與知性的心靈饗宴休閒之處,本店亦在1樓入口區附設銷售心靈宗教類書籍、經典有聲書、佛教精品飾物等。

9樓有禪堂、會議室等,10樓齋堂、教室,11樓佛堂,為大臺北地區唯一獨門獨戶的弘法新道場。 早在八十年代佛光協會成立初期,俞吳足即與同修俞正男、長女俞彥如及女婿何國椿同時加入分會,成為首屆會員,並承擔組長要職,這也是她修習「人間佛教」課程的開始。 在當時「義工」理念尚未普及,人數招募不易的年代,往生助念和告別式相當缺乏人手,俞吳足在同修支持下,不管是助念亦或告別式,每一場佛事她都全程參加,常常在基隆、台北、中、永和以及各殯儀館之間奔波,即便被兒、女開玩笑地說像在「趕場」,她也不以為苦。 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為永和學舍的大護法,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往生助念49日。 女兒蘇容瑾見到雙親身體力行,實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亦發願跟隨;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留學時,就親近倫敦佛光山寺,研究所畢業後成為鋼琴演奏家,除了到學校教鋼琴,也到倫敦佛光山寺協助成立兒童合唱團,並任指導老師。 二零一零年祖母念佛往生,回台奔喪時,有感於雙親逐漸年長,遂辭去倫敦教職回台教學,並發心在永和學舍成立善童音樂團,教導打擊樂器。

永和學舍

經過多番的研究討論,妙宥法師決定將滴水坊移往一樓,與原本的書房結合,打造成為融合書香與美食的複合式空間,用「門面」來吸引更多民眾。 同時二樓空間則以活動隔間方式,作為文化、藝文展覽與活動區域,規畫短期活動或課程,提供無暇較長時段學習的民眾參與的機會,以擴大與中永和民眾的生活連結,接引更多人能夠來接近佛法。 二零零五年,林正發擔任雙和第六分會會長,為響應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理念,落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四大信條,經常帶領雙和六會會員深入社區敦親睦鄰;探訪弱勢團體;至護理之家關懷陪伴、照顧老人。 充滿愛心的佛光人於現場表演才藝,帶領團康,為弱智團體和行動不便老人,帶來滿滿的溫暖和幸福。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永和學舍: 由於「滴水書坊」志不在商業、謀利,志在給予信徒、大眾方便,只要能為大眾提供一個方便的用餐場所,這便是「滴水書坊」最大的願望了。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