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寺9大伏位

嘉慶十四年(1809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元配范夫人逝世,為卜墓園於大仙巖初址,乃鳩資將初建佛殿遷移至大雄寶殿現址。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王得祿獻「大發慈悲」橫匾。 次年(1818年)第四代住持允謙禪師與王得祿募得一千元重修殿宇。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王得祿立「重興大仙巖廟碑」,同年元配范夫人之棺運抵台灣,得祿將之葬於佛殿舊址,現遺跡猶存。 道光七年(1827年),由於附近牧童放牛破壞墓園,王得祿乃立「保護范夫人墓處示禁碑」,嚴禁放牧。 「台南關子嶺‧關子嶺觀景生態露營園區」坐落台南市白河區,是著名的關子嶺溫泉…

而在神像後方,是潘麗水畫師的作品「大悲出相圖」,繪製的是《大悲咒》咒語中的諸佛法相。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立誓以大悲之心,消除眾生的一切罪孽,於是涉世度生,以各種形象顯現在塵世間,普度眾生。 全文共有八十四句,除「娑囉娑囉」外,其餘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薩,在這幅壁畫中,可以看到潘老師所繪的八十三種法相。

大仙寺: 大仙寺历史沿革

直到民國四年,白河望族,也是大仙巖管理人,廖炭居士,因見大仙巖殿宇傾頹,遂發心重建大雄寶殿,特親往日本學習寺廟建築法,返台後與第八代住持德融禪師溝通,並決定仿日本奈良大佛寺之規模。 於是在地方人士大力支持下,費時十年,重建大雄寶殿。 日治時期,地方士紳廖炭得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派之助, 1918年(大正7年)重修大仙巖。

白河大仙寺亦稱火山大仙寺或關仔嶺大仙寺,起源為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參徹禪師(生卒年不詳)來此結茅定居,到第二代住持鶴齡禪師(生卒年不詳)獲信眾捐款,才在今小山門右前方興建佛殿。 嘉慶14年(公元1809年)原寺址因當時水師提督王得祿(公元1770年-1842年),經人指點是「福穴」好風水,為厚葬其夫人,故出錢將佛寺遷建到現今大雄寶殿處。 民國4年(公元1915年),大仙巖管理人親往日本學習寺廟建築法,返臺後與第八代住持德融禪師(公元1884年-1977年)決定仿日本奈良東大寺的規模重建,費時10年而具現今規模基礎。 民國74年(公元1985年)內政部公告大雄寶殿、小山門為第三級古蹟,現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大仙寺: 大仙寺

白河大仙寺 大仙寺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祀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叄寶佛祖、地藏王菩薩 位於台南縣白河鎮枕頭山麓,古色古香,極具古典之美,俗稱舊巖(後方山腰之火山碧雲寺為新…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可說是一座宗教博物館,不管是建築外觀形式及雄偉的木構架與彩繪都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因此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完成修復,尤其殿內保有潘麗水、李漢卿等多位大師的彩繪作品,文化局將積極協助寺方爭取提報為國定古蹟。 法師雖未有傲人的學歷,但勤事學習、熱心佛教活動,頗獲各界好評,曾歷任佛教界多項法務:嘉義縣佛教會常務監事、嘉義縣佛教會理事長(民國七十八年~八十六年)、弘法團團長、嘉義市佛教青年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理事、台灣省佛教會常務監事。 現任:嘉義縣佛教會理事長(民國一○二年至今)、中國佛教會理事、台灣省佛教會副理事長、三寶山靈嚴禪寺住持、嘉義福慧禪寺住持、高雄左營護安寺住持。 法師在傳播媒體弘化方面,於佛衛慈悲台有心靈法雨弘法節目。

大仙寺

白河大仙寺重建三寶殿峻工落成,昨天剪綵,立委陳亭妃獲邀參加活動,她說,大仙寺是市定古蹟,與碧雲寺都是到關子嶺的遊客朝聖的景點,在她參選市長的觀光政策中提及,如能將旅遊線拉長,與鄰近後壁農村旅遊、白河區農特產品相結合,相信觀光潛力無窮。 民國53年(1964年)白河大地震,大雄寶殿外沿石柱傾斜、觀音殿全毀,第九代住持開參禪師率寺眾連夜挑土補強,才保全殿宇。 大仙寺 事後四方信眾再發起重建,募得70多萬,之後重建工程在民國55年(1966年)完工。

大仙寺: 台南咬一口

民國九十二年至今任職財團法人大仙寺董事會董事長。 原来今日的白河镇枕头山(寒山),又名玉枕山,其南麓有「水火同源」,又关子岭温泉之附近有自然火源,而枕头山之西麓有大仙寺,正名即为:「火山岩大仙寺」,此处皆为火山之遗迹。 日人发现此地的奥妙之处,立刻大兴土木,开凿道路,并架轻便铁路,大事经营,于是公园、旅社、学校、教会、邮局、派出所等相继出现,而关子岭的名胜于此时却胜过邻近已荒废的大仙寺和碧云寺。 民国四年,才有廖炭居士与德融禅师,重新改建大雄宝殿,直至民国十年才告完工,当时殿宇楼阁之宏伟,独冠全省,香火鼎盛不亚于初。

枕頭山位嘉南丘陵主峰大棟山前,古稱玉案山,又稱玉枕山。 矗立枕頭山麓大仙寺的暮鼓晨鐘將俗塵滌盡,來此的文人墨客不禁吟上詞賦,如萬頃平原茫似海,一輪曉日大於盤,林深泉洌春光艷,寺古雲封佛火寒。 傳戒之後四個月,大仙寺出版《臺南縣大仙寺冬期傳戒同戒錄》記錄此次傳戒大概經過。 白聖法師也在1955年8月油印《臺南大仙寺開堂記:附頒發戒牒記》,詳述整個傳戒始末。 《菩提樹》、《人生》等佛教刊物,時有報導相關訊息。

大仙寺: 白河大仙寺大雄寶殿修復謝土

庆典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栖霞寺监院曙光法师主持。 市佛协副会长传义、白下区副区长刁海捷等领导分别致辞。 南京钟山南麓光华山外,土城头东有座石山,人称大石山,山上有座庙,因祀奉“黄大仙”又称大仙山。 此山来历,起于秦始皇凿秦淮河,断金陵王气的传说。 至于此山供奉黄大仙的庙,创建于何时,方志阙轶,无从稽考。

大仙寺

印順法師亦發表〈受戒後更應該守戒〉,期勉新僧恪守戒律。 這次活動有二大缺憾,除「寄戒」情形存在外,在傳戒期中亦無講戒。 大仙寺 傳戒由開參法師任得戒阿闍黎、智光法師任說戒師、太滄法師任羯磨師及道源法師任教授師,證蓮、南亭、慧峰、煮雲、星雲等法師任尊證師。 此次求戒有比丘40人、比丘尼132人、沙彌3人、沙彌尼1人、在家菩薩戒82人、五戒197人。 这是大仙寺大雄宝殿供奉的三尊佛像,三尊佛像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 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大仙寺: 中将山 大仙寺 – あんしんお墓|全国どこでも!お墓選びは「あんしんお墓」

此後寺務管理由僧眾轉移到民間人士擔任,大正4年(公元1915年)管理人廖炭為重整寺院,再興香火,因此前往日本考察,以中式佛寺為主體,仿日式佛寺的外貌,著手籌畫新殿宇的重建,最後於大正14年(公元1925年)重建完成。 然昭和5年(公元1930年)嘉南大地震,大雄寶殿毀損,雖發起募捐,但物力維艱至二戰之後方重建完成。 民國39年(公元1950年)建立觀音殿,然民國53年(公元1964年)白河大地震,觀音殿遭到震毀,重修之後觀音殿已不復往日風貌。

大仙寺的大雄寶殿和觀音寶殿的牆堵,可以看到以磨石子工法製作成的佛經故事、花鳥瑞獸,細緻的配色、顏色的漸層,甚至連邊框的陰影都有注意到,每一幅都是珍貴的藝品。 「枕頭山」位於台南/白河區碧雲寺後方一座山頭,峰頂觀景台視野佳,可俯瞰山下白河水庫。 大仙寺 此次由碧雲火泉步道登山口起登,山徑平緩起伏不大,樹蔭蔽日,全程6.5公里,約需2.5小時。 碧雲寺背倚枕頭山,面迎嘉南平原,地下蘊涵豐富之天然氣,故名「火山碧雲寺」。

大仙寺: 火山大仙寺

民國六十四年三月,開參上人二度率眾行腳弘法,行前告知寺眾十五天後將返回大仙寺,眾人皆納悶怎麼可能十五天就返回,結果就在開參上人行腳途中,上人被砂石車撞倒受傷,而後往生,弟子將其遺體荼毘後,舍利送回大仙寺時,剛好是第十五天。 大仙寺 開參上人有時會赤腳行天下,身不帶錢,生活簡單,唯有修行,一生中從未坐汽車、火車,無論多遠均靠徒步,民國五十八年上人做了一次全島旅行,帶二十多位弟子,僅靠雙腳在七十五天走完全台道場。 開參上人初任大仙寺時,生活相當艱苦,為了開闢此道場,奔走化緣,在物資普遍缺乏的環境下,親自率眾以雙手雙足,徒手興建,挖土砍木,開山闢地,其刻苦自力的精神令人讚嘆。 大雄寶殿莊嚴宏偉,雕樑畫棟,獨樹一格,屋頂為日式屋瓦,為全台僅見的兩座寺院之一,因而被相關單位建議列管保護。

  • 古往今来,百里八乡及南京城内的善男信女,前来求嗣祈福、消灾许愿者络绎不绝。
  • 文化局說,大仙寺大雄寶殿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改建,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竣工,費時十年完成。
  • 大仙寺自成立財團法人以來,在董事會的規模營運下,現已完成之硬體建設,計有外環大山門與宮殿式圍牆、龍池虎園配以放生亭、化金爐、歸西堂、香客大樓、禪房、電化火葬場、告別式堂、七層寶塔、水庫、水壩等,及古蹟之規劃、產業道路、橋樑之闢建等等不勝枚舉。
  •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較平緩,且設施完善,路面平整易行,約半天至一天內即可完成。
  • 康熙五十八年,禪師自龍湖巖迎請觀世音菩薩來此供奉。
  • 大仙寺在历代祖师的主持之下,于乾隆十二年、五十五年,嘉庆元年、十四年、廿三年、同治八年,均有修建的工程,庙寺也扩建良多,厢房亦增加不少,造福佛国不遗余力。

大仙寺第九代住持:開參上人俗名吳諱石,祖籍世居高雄阿蓮鄉崙仔頂,後來,其父母移居舊超峰寺附近,光緒十九年十月十日,上人誕生在大岡山下的石洞內,而以「石」為名。 開參上人從小慧根宿具,經常出入超峰寺,聽早晚課誦及禮佛跪拜,行年八歲,由開照上人引進,禮永定上人為師,法號開參。 民國三十三年日人實施皇民化運動並禁止參拜神佛,大仙寺乃成立維持財團大仙寺後援會,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復成立組織管理委員會,在委員長何火盧居士多方奔走下,將歸屬日人的寺產重歸大仙寺管理。 翌年,管委會聘請開參禪師為第九代住持,海靜師為監院,並推選何火爐、吳石、吳清池等居士為大仙寺財產管理人。

大仙寺: 火山碧雲寺

民國三十九年,大仙寺之觀音殿竣工,並續建南北報恩塔及內山門,民國四十年更興建大殿南北側兩廊香客樓房。 小山門也是民國三十九年建造,造型、瓷磚、彩繪等用色十分古樸,深具台灣寺院傳統的特色,對聯:佛法無相現妙相,門通十方無去來,充分表達佛法的智慧與奧妙。 大仙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仙草里的枕頭山西麓,在關仔嶺群山的尾閭,當地人稱之為舊岩,傳說此地為「仙人拋網」的靈地。 矗立於枕頭山麓的大仙寺,遠觀幽林疊幛,環境脫俗,山姿秀麗,暮鼓晨鐘將俗塵滌盡,來此的文人墨客不禁吟上詩賦,如:「萬頃平原茫似海,一輪曉日大於盤,林深泉洌春光艷,寺古雲封佛火寒」。 文化局說,大仙寺大雄寶殿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改建,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竣工,費時十年完成。 黃偉哲、葉澤山、文資處長林喬彬、多位民代等前往大仙寺上香參拜,在寺方的引導下,見證大雄寶殿修復完成的重要時刻,也參觀觀音殿、三寶殿等處。

二十一歲時,傳證法師聽聞嘉義天龍寺住持賢頓法師講說佛法,內心甚是歡喜,後來因緣際會下,到大仙寺參訪,而與開參上人結法緣,並受上人鼓勵,更增法喜。 三十二歲時,傳證法師皈依圓慈法師,民國六十四年開參上人圓寂前曾囑咐傳證法師要回寺做大仙人,因而傳證法師遵從上人之遺訓,從此做大仙寺的寺眾,服其勞作,虛心學習,與大眾結緣。 民國六十八年,傳證法師三十六歲時,即舉行圓頂儀式,傳證法師禮開參老和尚為師,而剃髮師父則為古坑慈光寺偉慈法師,同年,傳證法師於新竹翠碧岩求受三壇大戒。 民國五十三年發生一一八嘉南大地震,大仙寺再度遭到毀損,而後在四方善信的護持下,歷經兩年的艱困,於五十五年始得修復,同年並興建了地藏殿。

大仙寺: 建築特色 :

大雄寶殿內高聳的紅底彩繪蟠龍金柱,是學甲彩繪名師李漢卿的作品,樹立了空間的莊嚴感。 再往後走,韋馱菩薩後方大型的「大悲出相圖」是府城彩繪名師潘麗水的作品,而前殿後殿的格扇門上,在近年的整修,亦邀請了當代的名家參與彩繪,如潘岳雄、廖慶章、蘇榮仁等,如同繪師的名人堂。 大仙寺 第二進的觀音寶殿,建築牆面則裝飾有磨石子技法製作的佛經故事、花鳥風景。 簷柱上的書法,包含了四種不同的書法字體,也都是以磨石子的技法鑄成。 位在白河區枕頭山麓的大仙寺俗稱舊巖,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主祀神祇有釋迦牟尼、三寶佛祖、觀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並且供奉有開山法師之舍利供民眾參拜觀賞。 大仙寺為內政部評定之「台閩地區古蹟」,也是國家三級古蹟的國內佛教九大門派之一的廟宇。

大仙寺: 台南。白河》關子嶺大仙寺(三級古蹟)中日式與現代廟宇風格的共存

目前寺內所保存的彩繪是出自潘麗水、李漢卿之作,繪工細緻、彌足珍貴。 其後,大仙寺在歷代禪師的主持之下,於乾隆55年,與諸羅縣(今嘉義縣)營參府軍官洪志高先生,再度完成修建工作。 大仙寺主祀釋迦牟尼、觀音菩薩、三寶佛祖、地藏王菩薩,俗稱舊巖(碧雲寺為新巖),相傳大仙寺為「仙人拋網」靈穴。 這是大仙寺的小山門,建造於民國三十九年,正門為工字平面,兩側門作外八字傾斜四十五度與圍牆連結,山門屬於牆門式,屋面短而屋脊低緩。 大雄寶殿後方,供奉的是韋馱護法,除了保護佛法外,也肩負著驅除邪魔的責任。

白河大仙寺主祀釋迦牟尼佛與觀音佛祖,為臺灣中南部地區地位崇高的古剎,每年農曆2月19日前,不少寺廟前來進香,特別的是除了主祀觀音佛祖的宮廟之外,也不乏奉祀媽祖與王爺的廟宇前來,足見大仙寺信仰的包容性與崇高性。 此外大仙寺亦是臺灣傳統佛教寺院當中,少數仍有能力傳法授戒的佛寺,民國41年(公元1952年)全臺首次3壇大戒即為大仙寺所舉辦,在臺灣的佛教界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寺院範圍以大山門列最前,其後為內山門,山門空間給予朝聖者滌清心靈之準備。 大仙寺 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軸位置,其後為觀音殿、三寶殿與祖師殿等。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