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6大伏位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
  •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雜史:僅記述一事的始末、一時的見聞,或傳鈔舊史自成一書及私家記載之遺文舊事,有掌故性質足資考證者,稱為「雜史」。 雜史是典志、紀傳、編年之外的一種史書,包括古代的科技史、學術史、方域史、雜記和考辯等多種類型。 ○編年史:(以時為主)一種我國史書的體裁。 編年體是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 比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司馬光《資治通鑒》。

正史: 二十四史汉书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 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正史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 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 正史 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正史: 二十四史三国志

纪传体不一定是正史,而正史一定是纪传体。 正史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紀傳體不一定是正史,而正史一定是紀傳體。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 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

正史: 二十四史南史

《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 《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 《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 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 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
  • 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
  • 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
  •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 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 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正史: 正史发展流变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正史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正史门类,是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一个类目,以纪传体写就的官审史书以及人们在此基础上写的注解、校对、补充的文章。 記載一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產物、史蹟與人文現象的書。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專記古代西南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共12卷。 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正史: 二十四史内容简介

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官方主持编纂的纪传体断代史”,如果以此为标准,《清史稿》无疑应当成为与“二十四史”并驾齐驱的“第二十五史”,但实际情况却是:《清史稿》根本不配与“二十四史”一起位于“正史”之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可以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正史: 正史引证释义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 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

《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正史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正史: 正史著錄書目

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 《四庫提要》的史部下展開成15個一級類目,正史排在第一,其餘同位類有編年、紀事本末、雜史、別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四库提要》的史部下展开成15个一级类目,正史排在第一,其余同位类有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史評體:是透過理論和方法上闡述史書體裁。

正史: 二十四史明史

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 正史 正史 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旧五代史》全书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两卷。 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李大师(公元570年-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

正史: 二十四史

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 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 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 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

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 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 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 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

正史: 二十四史金史

早期我国史书如《春秋》等都为编年体史书,后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增补了本纪、世家、列传、志、表,班固编写《汉书》沿用此体例,但删去世家。 ○紀傳體:(以人為主。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以人物傳記為中心而編輯的史書體裁。 創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其本紀記述帝王事蹟,兼以排比大事;列傳記錄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及四方諸夷。 例:四史(司馬遷《史記》(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臺灣通史。

正史: 二十四史宋史

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 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正史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 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正史: 正史著录书目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