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不可不看攻略

若是以每年死傷超過1,000人的標準來算,從1816年至1997年發生了213場內戰,其中從1944年至1997年發生了104場內戰。 若以死傷總數超過1,000人的標準來算,1945年至2007年之前又多發生了90場內戰,在2007年仍有20場內戰正在進行。 1946年1月,双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 然而在这个时候双方因政协宪草问题和东北接收问题发生激烈政治摩擦。

1961年緬甸再度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國府在美國壓力下決議撤軍,國防部於5月15日下令撤銷游擊隊番號。 國軍滇緬邊區游擊部隊完成第二次撤台後,仍有前滇緬邊區游擊隊第三、五軍、滇西行動縱隊、滇南行動縱隊留駐滇緬邊區,突擊雲南省。 1965年國防部情報局為中國大陸情報工作,發展敵後游擊,蔣經國核准重建滇邊游擊部隊,1975年6月因國際壓力裁撤。

國共內戰: 軍事調處與東北爭奪

其中797,700,000美元為贈與,其餘20,100,000美元為信用貸款。 國共內戰 事實上,這些援助的軍需品的實際價值遠超出所列出的數目,而且不算在上面所列的援助,尚有出售剩餘軍需的一筆價值一億零二百萬美元,另外尚有670萬美元的物品、5600噸的彈藥等等。 雖然這些物資早在馬氏使華之前即已完成移轉,但這筆贈與不在前面所述的贈與項內。 除此之外,美軍向中國西南撤出之時,將其遠征緬甸之軍需供給(包含戰鬥用之軍火)出售與中華民國,價格約2500萬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在該協定上載明是信貸。

而分裂的中國,一定是分裂越久、後患越多,即使簡化到南北對峙,也是國人的噩夢,還會受人操控,造成地區混亂。 國軍稱徐蚌會戰,重點在徐州、蚌埠兩大城市,事實二城均未有激戰,戰鬥都在周邊鄉野進行。 共軍稱淮海戰役,兩淮大海,視野胸懷均闊,早已謀定廣泛機動、時空相倚的戰法。 劉陳鄧三位老大甘為小弟粟裕打工,華野調炮隊支持,戰後繳獲、俘虜多補中野,國軍難望項背。 國軍方面,以遠征軍為骨幹,杜聿明、衛立煌名將,陳誠一到,局面大亂。 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曾澤生都能戰,范漢傑在多個戰場作戰,周福成也盡職盡責,可惜內部矛盾重重。

國共內戰: 內戰根源

失去一江山島的屏障,中華民國國軍在戰略考量下,決定不再分散兵力駐守浙江沿海島嶼,轉而加強金門與馬祖之防備,遂於2月在美軍協助下主動撤離大陳島全數軍民。 解放軍取得大陳島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退縮至台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白紙運動」讓北京政府的防疫政策開始軟化,而美國總統拜登對中國「白紙運動」的回應過於謹慎,立時招來共和黨群起攻之,包括「… 敵強我弱,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還是義無反顧地扛起抗日的擔子,傾全國之力,勉強去打一場超出其能力的大仗。 然而,血肉築起的長城,抵禦不了無情的砲彈,八年下來,耗盡了國民政府的軍力、財力、物力,最後雖然勝了,卻是慘勝——民窮財盡,社會、財政、經濟、交通運輸,方方面面都千瘡百孔,元氣大傷。 抗戰時最大的缺憾,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未能精誠團結,協力對抗日軍。

國共內戰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階段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國民黨稱這段時期為“動員戡亂”。 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國民黨政權于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后逃往臺灣。 此時國軍在東北、華北、華中三個戰場上連連挫敗,軍心潰散,士氣消沉,人民受到戰爭的影響,民心沸騰,社會動盪。

國共內戰: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兩黨矛盾

戰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號稱「中央」,但實際掌控的僅有長江中下游的6個半省;雖然當時各地方部隊都隸屬「國民革命軍」編制,通稱「國軍」,其實並沒有一個國家化的部隊。 是8年瀝血抗戰,才逐漸孕育出統一中國政府的概念。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 弔詭的是,蔣介石領導國民黨及政府抗日,付出巨大心力與犧牲,卻無意間為中共鋪平了在1949年取得整個中國的路,國民黨及政府在內戰中輸個精光,最後收穫成果的是中國共產黨。

  • 再說經濟上,老蔣經濟總量上當然有優勢,但是業大家難當。
  • 引發社會弊端叢生,人民生活艱苦,國家積弱,政府無暇顧及百姓民生。
  • 隨後1950年後幾個月,解放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臺做準備。
  •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終於進入全面抗戰的狀態。
  • 1950年,歌劇《白毛女》中白毛女與小白毛的形象,中共方面將該劇在解放區和國統區廣泛巡演,成為解放區文藝創作的標誌性作品。
  • 從高向低進攻的軍隊,藉機勢能轉化成動能,順坡而下、事半功倍;而從低向高進攻則要通過做功,用動能克服勢能,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所以,方德萬指出,那些以為中國戰場在輝煌的太平洋戰爭中微不足道的論點,是錯失了重點。 抗日戰爭對社會層面的影響更是深遠;抗戰顛覆了傳統中國的政府、社會與人民間的關係。 數千年來,天高皇帝遠,中央政府的決策很少直接影響到下層人民;但抗戰幾乎把中國社會結構翻了個面,數千萬人流離遷徙,數億人的生活常態被破壞,深刻改變了個人與社會、人民與政府間的關聯。 戰爭拉近了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人民也期待政府的保護和照顧,中國社會再也回不去那種「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時代。 日本宣布投降,國民政府有些措手不及,接收與復員工作都沒準備好,匆促執行,問題叢生。

國共內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在抗日戰爭期間,國共雙方之間曾經爆發過多次流血衝突,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皖南事變”。 中共方面認為:在民國時期,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的方式,重新奪回權利和土地,成為了人民尋求生存權的最直接,最簡單的途徑。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 國共內戰 他們代表中國最落後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其政治代表是蔣介石的國民黨右派。

國共內戰

英國戰後百業蕭條,自顧不暇,後來美國接手直接支持希臘政府。 南斯拉夫能力有限,要靠蘇聯間接向希臘共產黨輸血。 1948年,鐵托與斯大林意見不合,退出社會主義陣營,放棄對希共支持。 1949年秋,希共軍隊失敗,殘部退至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希臘獲得統一。

國共內戰: 臺灣民間

勝利來得突然,接收失地是國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戰時國軍部隊多移往西南,北方軍力空虛,而共軍的游擊部隊滿布北方。 父親盱衡當時狀況,向中央建議:對待中國境內百餘萬日軍,先接收,後繳械,命令日軍暫時防守據點,等國軍到達接收後再繳械,這樣便可阻止共軍乘虛而入。 中央蔣主席未採納,一聲令下,全體日軍繳械,北方真空地帶,共軍源源而入,搶先佔據了要津。

國共內戰

1931年11月7日,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控制地區稱之為“蘇區”。 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展開大規模對于紅軍的武力清剿,1934年中共撤離江西,開始轉往陜甘蘇區,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1936年,在長征后會師陜北延安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周恩來的計劃之下,利用九一八事變后的地方實力派對蔣介石的不滿和群眾抗日氣氛,聯合東北軍西北軍發動西安事變。 到了1949年元旦,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宣佈下野,此後代總統李宗仁試圖求和。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並向長江南進軍。

國共內戰: 台灣「九合一」選舉 國民黨復興對2024年總統大選的影響

陸軍軍事顧問團方面,美國陸軍部於1945年10月要求美軍駐華總司令魏德邁準備成立顧問團,魏德邁於次年2月時在南京設立中國戰區總部,包括陸軍空軍和後勤部隊人員。 1946年10月28日中國戰區總部改稱為美國陸軍顧問團。 抗日戰爭結束在即,國共雙方對於中國境內日軍佔領區的武裝接收展開了爭奪,而東北方面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由蘇聯負責接收。 根據蘇聯方面的資料,蘇聯於1945年8月對日宣戰,是為“八月風暴”行動,出兵日本在東北亞的佔領區,滅亡偽滿洲國、進入西伯利亞、庫頁島、千島羣島以及朝鮮。 蘇聯方面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宣稱向東北民主聯軍提供了步槍70萬隻,機槍12000~14000挺,各種炮4000門,坦克約600輛,飛機800餘架。 自從興中會展開聯合中國各地革命勢力,成立同盟會共同進行反清革命之後,便面臨着不斷的改組與整合問題,同盟會在經歷國民黨、中華革命黨時期後,於1919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亦簡稱為國民黨)。

另外還有說法,抗戰勝利後,蔣複員了百萬有功將士,但其中大量安置不妥。 其中部分基層官兵和技術人員遂北上投共,極大地充實了解放軍的實力,改變了內戰的走向。 接受的巨大腐敗動搖了政府的基礎,裁軍則相當莫名其妙,超過百萬抗戰英雄部隊將士被退伍,百萬偽軍卻大量被收編為國軍。 國共內戰 國軍整編搞二旅二團制,官多指揮層次複雜,不如共軍三團制加小連隊效率高。 靠這些軍火還佔領了日本苦心經營幾十年的東北工業基地。 國共其實一樣,國民黨是失去了民心,但是當家的要說當時也得了民心只怕也未必,他們到哪照樣跑路的一大堆,真把人弄服還得佔領了後一通文宣武鬥才擺得平的。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兩個階段

1927年12月12日,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但随即广东军将领张发奎调各地军队反攻,1927年12月13日,共产党军队被迫撤离广州。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國共內戰 1937年的七七事变更是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 国共合作期间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仍摩擦不断。

國共內戰

結果就是gcd得到農民支持,而農民占當時人口的大多數。 說到這裡說句題外話,個人心中領袖素質和民心向背在亂世決賽中一般都是扯淡,小組賽殺出,淘汰賽血拚過來的主都不是省油的燈,關鍵靠實力對比和臨場發揮,民心一般都是事後貼金。 估計半斤八兩,就是老百姓看誰都怕,都消停最順心。

國共內戰: 民主派

國軍在敵後戰場,戰略、戰術都不如共軍,還自斷手腳,空出來的地盤幾乎全被中共接收。 抗戰一開始,中共就找好了自己的定位——既然國民黨當家做主,共產黨就不必為正面戰場負責,而應專注發展敵後根據地。 毛澤東那套「避實趨虛」的游擊戰法相當有效,整個抗戰,中共堅守「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原則,在農村落地扎根。 蘇維埃政府, 國民黨對此當然不能置若罔聞, 在1930年, 國民政府調配了十萬大軍對中共在江西的根據地展開了第一次圍攻, 失敗告終。

國共內戰: 結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