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7大伏位
由於意識與意根的思惟與念想而成為長養意識與意根持續現行的動力,所以念食就是意識與意根的食物。 舉凡善、惡、無記法的學習與思惟,及一再受熏與思惟,都屬於念食,因識的行為一定會導意根的心行改變或增廣,所以念食同為意識與意根的食物。 意根的念食,在三界一切位中都存在,遍三界九地。 因此,在《阿含經》中,對於食的討論,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九事中的安住事,就是以四食為核心。
想要斷四食而出三界生死,就應當正確了知四食的內容,這樣便不會墮入四食中,長養五蘊而流轉生死。 綜觀佛陀說「四食」,「段食」所依即根身,行者應觀其猶如曠野中饑餓的父母食其子肉之苦。 佛要提醒我們,對「色貪」要斷,就如吃了愛子般,再愛都要斷捨。
四食: 四食
如《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中,皆有多個段落討論它。 在部派佛教的論書中,也對這個主題多所討論。 ……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眾生雖然因為四食而得到益處,但由於對四食產生喜、愛,造成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因而廣集,造成眾生輪迴不斷,滅除對於食的貪愛才有可能證得解脫。 Vijnanakarahara),有漏識由段、 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 解脫的修行,在《中阿含經》中提到有關四念處觀,首先要如何透過對自身觀察的方法,來進行解脫智慧的修行,進而才能斷我見。
- 在部派佛教的論書中,也對這個主題多所討論。
- 由此可見,六界中的識界,所指的是出生母胎、出生六根的本識,也是出生六識覺知心的本識。
- 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
- 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愈。
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 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於生存。 如入定過久,由於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於人類的重要。
四食: 购买体验
如果都能這樣思惟與期願,就能避開並遠離危險。 佛陀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也就是說一切的有情都要依賴「食」而生存。 人的生命,無論是喝水、吃飯、飲食,或做了善事、幫助別人而得到心情的愉悅,都是滋養我們身心生命的養分。 民以「食」為天,這滋養我們身心的食物,依佛教理論來說,分為物質的食與精神的食。 共分為四種:一、麤摶食(又稱段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合稱「四食」。
饮食提供有情生命的生理滋养需求,是大多数欲界有情众生的根本生存条件。 釋迦牟尼認為禁食、不食,無益於解脫,主張節制飲食、守護根門,去除對飲食的貪愛,錯誤的飲食方式會增加五蓋,但適當的飲食可以增益七覺支。 四食 佛教修行者以食厭想來滅除對於食的貪愛,作為修行之用。 人類的色身與受、想、行、識五陰,是由入胎識進入母胎,攝取母血中四大物質來製造色身,並留出空缺處,讓食食物、血液、內分泌等物質流通,而完成營養攝取及新陳代謝的功用,才能出生諸法,才能在人間生存。
四食: 四食之识食
思食就是意思食,是指我们内在的求生本能和欲望。 有些人想自杀,也就是已失去根本的求生欲望,这时候就可说是这个人已没有意思食了。 所以求生欲望和本能也是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越高等的生物,其意思食越强烈,表现也越明显。
由識界入胎識如來藏進入母胎中,具有造色功能的如來藏,攝取母血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製造了色身五根;並且在色身中留出了空缺處,這就是空界,讓食物、血液、內分泌等流體物質可以流通,而完成攝取營養及新陳代謝的作用。 四食 四食 因為這六界的功能,才能有我們的蘊處界等法出生與運作,才能生活在人間,有一切生命的身心行為活動。 這個道理,彌勒菩薩有這樣的開示:【又有六法,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無有障礙,引導安養,於彼彼生自在而轉,謂四大種、空界、識界。】(~《瑜伽師地論》卷14)這是解脫道修觀行中,包含身念處觀的四念處觀的中心法義。
四食: 佛教有所謂的『四食』,其意義如何?
进入公共场所,严格执行限流、测温、扫“场所码”和查验“健康码”,科学佩戴口罩。 四食 除医疗机构、养老福利机构、监所等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有部分沒有依從指示服藥的病人,他們大多都不敢告訴醫生,但卻很願意向藥劑師坦白道來,於是藥劑師會詳細向病人解釋藥物作用、不服藥的後果和治療目標等,好讓病人改善服藥習慣。 同時,藥劑師事前與病人溝通好,當病人覆診時,便可大大縮減醫生診症時要覆核藥物處方的時間,減輕醫生工作量。 解脫的修行,在《中阿含經》中提到有關四念處觀,首先要如何透過對自身觀察的方法,來進行解脫智慧的修行,進而才能斷我見。
《阿含經》中說:【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增壹阿含經》卷42)而能長養有情的三界食,包括了任持長養現在已生的生命,也包括會導致未來有情生命出生的功能。 一、麤摶食: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 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 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
四食: 四食之触食
段食又分粗(梵 odārika,巴 olārika)、細(梵 sūksma,巴 sukhuma)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二)觸食(梵 sparśākārāhāra,巴 phassākārāhāra),又作細滑食、樂食。 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
接著佛陀一一解釋「四食」並教導弟子們如何觀察「四食」而能得聖果。 佛陀在菩提樹下,發現了「緣起法」也依此而延伸到「四食」。 佛教導弟子們,若能觀察並徹底理解這四種食,可斷五欲、三受、三愛、名色,達到涅槃。 佛也藉「食」來揭示導致生死輪迴的根本,及斷此根本的方法。
四食: 相關時事脈搏文章:
若能斷捨,即證三果「阿那含」;觀「觸食」能依指心、心所,應觀其如被剝皮的牛為無數蟲所齧食之苦,真是苦不堪言。 佛要提醒我們對「三受」的執著貪愛,欲樂都是苦的根源,會帶給我們種種的傷害及苦難。 若能斷捨「三受」,即證四果「阿羅漢」;觀「思食」猶如大火聚。 佛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做了別人看不到「想、行」的事,危險就不存在而造業陷入險境。 若能斷捨「三愛」,即證四果「阿羅漢」;觀「識食」猶如三百鑽矛。
在佛法內容的主軸 四食 「三乘菩提」當中,無論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聲聞菩提的解脫智慧,同樣都要面對生命中一個根本的嚴肅課題:那就是如何透過佛法的修習來解決生死的問題? 如何掙脫無始以來生命在世間繫縛、六趣輪迴無窮盡的苦? 所以我們應從透過佛法的智慧,正確地認識生命的本質開始,清楚且正確地觀察生命中苦的現象、苦不斷形成積集的過程、苦滅解脫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實踐滅苦的方法。 而這一切的道理,都離不開有情生命出現、存在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就是五蘊。
四食: 佛教和猶太教的溝通之橋:美國醫生利伯曼博士離世。他生前如何啟發猶太信眾學佛?
這裡所說地獄眾生的團食,意思是說地獄眾生所受的溶銅灌口之苦,但這是不能成就食的作用,團食只是方便說。 確實了知三界食,才能確實斷除三界食的貪愛,才不會繼續增長種種食,而不斷地存在、出生於三界之中,就可以滅盡自己而證無餘涅槃,永無三界生死的種種痛苦。 然而三界食的道理很深,須先從六界的內容稍加了知,然後才能正確地探討三界食的正確內容。 即使修行解脫道而滅除了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陰、處、界、入不再出生,入胎識仍單獨存在而永遠不滅,成為未來無餘涅槃中的本際。 透過這樣能確實了知無餘涅槃中並非斷滅境界,才有可能眞的斷除我見,才能說是有實證解脫果。 當代佛教界修行人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如果能將覺知心處在觸知六塵而不貪著六塵境界,也不起心動念,那就是開悟,就是證得涅槃境界。
- 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
- 佛要提醒我們,對「色貪」要斷,就如吃了愛子般,再愛都要斷捨。
- 很清楚地,六入處的出生,是由於六界和合的緣故,而在六入處出現之後才有觸,乃至有了觸之後才有的感受及覺知,這更是遠遠地在六界和合之後的事情了。
-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
- 进入零售药店佩戴口罩、测体温、扫场所码、亮健康码即可购药,药品网售按《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执行,最大限度保障广大群众购药需求。
很清楚地,六入處的出生,是由於六界和合的緣故,而在六入處出現之後才有觸,乃至有了觸之後才有的感受及覺知,這更是遠遠地在六界和合之後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六界中的識界,所指的是出生母胎、出生六根的本識,也是出生六識覺知心的本識。 因此這個識,當然不是指母胎具足以後才能出生的識陰等六識;因為這個識界,是在母胎及六識出生以前就已存在的,當然不是識陰六識。 六識覺知心不可能在母胎的五色根都還沒有成熟之前就存在。
四食: 相關明覺專稿文章: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