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心經6大伏位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眾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 至於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佛完全應稱佛陀,我國好略,單稱為佛。 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

這些解釋,都是按字表法會意之言,雖不能說它沒有意思,但祇可作一種參考而已。 若照咒語本意還是不加解釋為是,願閱讀者一心持誦,勿起思維,則心咒相契,自得密益,若一落心思,便成知見渣滓。 若顯密並說那就無機不被,本經就是這一例子。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全文

此三德正為發菩提心修無上行者所求達到之彼岸。 般若不開,苦厄未除,不能叫度。 苦厄歸根屬於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 照見五蘊本空,心便得解脫自在。 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蘊的實質,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長劫沉淪於煩惱此岸。

  • 蓋如來說法本無定時,亦無定法,因眾生機宜各別,根性利鈍不等,而如來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隨機隨時教化而攝受之。
  • 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 心經只是般若經的綱要,摘要,很多人看了心經之後,詢問好像很簡單,為甚麼聽不懂?
  • 由大圓鏡智到成所作智名為四智菩提,菩薩只能分證妙觀察,平等性二智,到佛果方圓滿四智。
  • 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
  • 此諸乘教法既契於佛內證之理,又必須契合眾生之機宜,乃能使乘之各成其益。

故五蘊等畢竟皆空,則身心世界一切苦厄皆不可得;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然須如觀自在菩薩修甚深般若照見皆空,方能度脫也。 然在大乘法中特重菩提,涅槃菩提通名佛的二轉依果。 涅槃又云圓寂,寂是寂滅,圓是已圓滿成就福足慧足的無上菩提。 欲達到於無上涅槃、菩提,須修布施、般若等行,名到彼岸。 依此分析的說明,應以圓成佛地五法名到彼岸,如佛地經所明:一,清淨法界,二、大圓鏡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 白話文註釋 心經全文解釋 | 心經是什麼意思 | 心經講解 | 心經在說什麼?

又因清淨四大所成,故以淨色稱之。 此根隱於內部,體細而淨,猶如琉璃,非肉眼所能見,要是天眼則能見之;髣彿如生理學家之神經細胞。 此眼等六種淨色根,若就生理學名詞來說:即視神經——聽神經——嗅神經——味神經——觸神經——感神經(這不過一種比喻,似是而非,不可當為正確)。 現在不厭麻煩,再作一最切近而淺顯的說明:色即物質,空指精神。

多心經

不須覓火把燈尋,渴飲饑餐常對面。 想念不斷謂之罣;著境不回謂之礙;重說無罣礙者。 如麗天杲日,光滿大千,無所不照,一切虛妄境界,總無罣礙。 縱橫自在,幻境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長劫不壞之體。 若四果小乘,著相脩行,精進苦行,及至脩無斷漏沙惑,果行圓滿,得四果阿羅漢,如獐獨跳,神通狹劣,墮在聲聞辟支佛果,不能接物利生;若不見性,不得到圓頓之位。

多心經: 心經注音

假如前、後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展的餘地了。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 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為「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 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於般若,產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經:古時印度人叫「速達辣」,音譯為「修多羅」。

多心經

三、痴——就是無明,乃心性闇昧而無智慧之謂。 對於一切事理不能覺察,所謂不辨邪正,不知善惡,認假作真,以是為非,這都是痴的作用。 總之,痴是一種無理智的盲動,一切煩惱都由它而起。 連上貪瞋稱為三毒,能毒殺一切有情的法身慧命故。

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若是程度較高的大修行人在讀誦或抄寫《心經》時,更能藉由專注地思惟及實證法義,真正地領悟到《心經》中所蘊藏的般若大法。 並真正地挖掘到《心經》所含藏的無盡藏,因此他們能夠真正地契入空性,放下妄想執著,「照見五蘊皆空」,更能圓滿地「度一切苦厄」。 迴向就如同鏡子照射物品一般,若我們的心如同光亮的鏡子時,我們所能迴向的功德力自然較具足。 但我們的心其實就如同古時霧面銅鏡,故我們能迴向的功德力自然有限。 再加上《心經》講的是甚深般若智慧,講的是空性,因此不在事相上談論現今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看透真理智慧,就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 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字面一般解釋成「度到成佛免輪迴那一岸(彼岸)」,而我們會輪迴的人世稱「此岸」。 多心經 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

多心經: 心經迴向文怎麼寫?明白讀誦好處與意義,抄寫全文可否消業障?

空五蘊之智是「人空智」,所證之理是「人空理」,此為二乘人修證的結果。 空四諦之智是「法空智」,所證的理是「法空理」,此為菩薩修證的結果。 空智得(無智無得)之智是「俱空智」,所證之理是「俱空理」,此為佛陀修證的結果。 固知現在所明的「智得」,智即指法空智,理即指法空理,而「無智」之智卻指俱空智,「無得」之得即指俱空理,這很值得注意的! 因為本經的旨趣非祇空聲聞小乘法而已,是連大乘菩薩法亦莫不一例空之,乃一空徹底的第一義空。

見惑為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為事惑,迷事所起故。 若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二種而分見思二惑。 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思惑。 見惑屬分別我執,思惑屬俱生我執。

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學古云,若有絲毫便是塵,塵若不消,只知是傳說爾,事塵若消盡。 如明眼人登高山無所見,脩行人須是到空劫齊。 不落第二,歸根得旨,方有相應。

當大弟子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請問般若法門時,菩薩便以親身所證答之。 「色不異空」就是說萬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就是說,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 不異就是無差別、無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離,說明並非離色別有空,離空別有色。 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現象與本質不二。 又如鏡與影的關係,所現的影,就是能現的鏡。 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

多心經: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釋-內容在講什麼?

反之少悟者為二乘(只悟真諦,未悟中俗二諦),中悟者為菩薩(已悟真俗二諦只迷中諦),圓悟者為佛(徹悟三諦)。 多心經 多心經 凡夫雖具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諦;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諦;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諦實相理。 初果須陀洹(譯為預流,又名入流,謂預入聖人之流,用八忍八智之無漏十六心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盡方證初果)。 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因為欲界九品思惑只斷六品,尚有三品未斷,所以還要再到欲界來受一次生死故名一來)。 多心經 三果阿那含(譯為不來,已再進斷欲界殘三品思惑盡,既無欲界煩惱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死,名為不來)。

多心經

其次自在亦有三種:一、觀境自在,是說菩薩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圓通無礙。 因其所修的觀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詣,所以稱之為觀自在,假如權教菩薩,它所修的觀照工夫根本就稱不上自在二字的了。 多心經 三、作用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親證法身本有,從體起用,一切神通作業皆得自在,能隨緣赴感,分化無礙。

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白話文註釋 |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 心經全文解釋 | 心經在說什麼?多唸心經的好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