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艦9大優勢

可於海象4級下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並於海象5級(含)、海流2.5節以下具定位能力執行救難作業。 網友在PTT發文問道「台灣哪種軍種最強?」他表示自己看到了海軍的招募廣告,覺得很稀奇,他分析台灣海陸空三個軍種,海軍潛艇不用講了,搞個國艦國造想玩狼群戰術,空軍20年前不錯,但現在跟對岸比起來不太可靠,至於陸軍載具古董和妥善率堪憂,除了打飯班比較有用,不知道其他單兵作戰能力。 路透社報導,在中國4天軍事演習接近結束前,中國和台灣的軍艦今天(7日)繼續在台灣海峽中線附近,近距離對峙,相互監控。 大型研發案執行時,相當忌諱執行途中大幅更改技術指標,尤其是好高騖遠地納入先前技術儲備不足的項目;這只會讓研發週期大幅增加,獲得期程拖長,影響建軍與作戰規劃,同時使項目成本水漲船高。

在2017年3月台灣海軍年度敦睦艦隊進行環島開放行程時,艦內展出的告示板出現一種全通甲板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Amphibiou Landing Helicopter Dock Ship);依照海軍公布的模擬諸元,其艦體尺寸220 x 35 x 8m,航速約30節,排水量約22000噸,艦上武裝包括76mm快砲、自衛用的防空飛彈等,偵蒐系統則有相位陣列雷達、聲納。 台灣媒體宣稱,因為國防預 算有限,因此先前海軍公布的造艦計畫就無法納入這種兩棲直昇機突擊艦;而此次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正式對外公開,海軍方面只對外低調表示,建造兩棲直昇機突擊 艦是海軍的願景,未來能否付諸實現則取決於政府。 346相控陣在2001年底進行陸地的系統整合測試(包括整合導彈武器系統),在2002年完成,在2003年裝置於畢昇號上進行測試,在2004年6月進行最後的調整測試作業。 兩艘052C導彈驅逐艦(170、171艦)在2003年下水時,346型相控陣與海紅旗-9防空導彈的測試工作仍持續在畢昇號上進行,還沒有全部完成;依照中國武器研製的管理規章,武器系統必須完成所有研製流程才能裝備部隊。 所以前兩艘052C一開始裝備的346型相控陣與海紅旗-9是還沒有完成研發定型的原型裝備,嚴格說來並不符合中國軍備研製慣例,顯示當時中國準備對外軍事鬥爭的壓力相當迫切;即便如此,當時346型相控陣與海紅旗9的外部硬體規格尺寸與供電冷卻等都早已確定,並沒有發生重大修改。

台灣軍艦: 軍艦命名本土化的意義

依照2022年10月11日在立法院的專案報告說明,台灣海軍打算在細部設計根本還沒展開的情況下,在次年(2023年)5月就開工第一艘輕型巡防艦,2024年內就安放龍骨並下水,這個時程根本不可能辦到。 即便船廠簽署合約後立刻展開合約設計工作,然而還需要先期採辦備料、向國外購買推進/機電與控制系統等前置作業(備料與確定設備甚至要等設計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不可能簽約後立刻開始實質建造工作;必須等到細部設計完成相當程度且建造所需的船材與裝備到位,才能展開製造。 然而就2022年10月初「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第一次邀商說明會的內容看來,即便海軍對於這一型船艦已經做過相當的研究與技術準備,但是完成度顯然不及走完「合約設計」階段;例如,海軍只會提供建造規範,廠商必須自己發展細部設計以及施工藍圖。 「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建造兩艘輕巡防艦的原型艦,分別是防空與反潛型,總預算約200億元新台幣,戰系委中科院研製,艦體載台在國內公開招標建造;建造2艘輕型巡防艦艦體載台總預算約90億元(平均每艘45億美元),得標船廠需與中科院簽訂工作協議,建造到交付的期程是民國112年至115(2023到2026年),總計四年。 依照稍後的資料,台灣海軍在第一次招商說明會提出的建造期程是:防空型原型艦在民國112年(2023年)5月開工、民國114年(2025年)7月交艦,而反潛型原型艦則在民國113年(2024年)4月開工,民國115年(2026年)6月交艦,兩艦從開工到交付都是26個月。

  • 此外,海軍在整個案子的規劃與執行進度的延宕,也於過去數月間引來政府高層的質疑。
  • 但是,在將近20年時間以來,台灣海軍每每求購美軍退役的神盾艦,包括擁有垂直發射飛彈能力的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 Class)神盾巡洋艦,都不得要領,美軍以神盾技術的軍事敏感性、以及考慮到海峽兩岸海上軍事力量的平衡等因素,遲遲並未點頭出售。
  • 依照先前的消息,當時台灣海軍希望「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在2019年決標確定承包船廠、簽署合約並開工建造,首艦花費三年時間建造(2019到2021年),在2021年交付海軍。
  • 部分立法委員關切巡防艦案的雷達問題,包括體積重量過大無法整合到海軍規劃的艦體、中科院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水平落後等,蔣正國表示相位陣列雷達科研案大概是十年前啟動,當時(中科院)技術水平只能研發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因此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戰系的「整體獲得規劃書」使用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隨著作戰需求演進,海軍的確希望改用主動式相位雷達,全壽期目標是40年。
  • 依照進一步消息,此種最初為「二代二級艦」發展的船型是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的RD-200高速排水型單體船,在1998年送至瑞典的SSPA船模中心進行非規則波斜浪試驗;此設計具有完整的設計產權和操作參數,不過缺乏雷達匿蹤外型。
  • 官員也表示,中科院執行的迅聯專案成果不如預期,為了不讓其影響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建造進度,海軍已備妥各項備案,除改以一般航巡防艦的標準來建造、待中科院完成並符合海軍需求再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外,若中科院無法做出標準規格,不排除將直接向國外採購軍艦先進系統。

如今台灣自制的下一代神盾巡防艦、主力艦,因為中科院技術不達標而暫時無解,將陽春的拉法葉艦性能提升,是目前台軍應急提升海軍戰力的方法之一,至於後續要由誰主導此案,還有好戲看。 而另一方面,中科院堅持使用自製的海劍2導彈,加上其不知來源「自主研發」的垂直發射系統,加總起來經費未知,但是研發成本約60億台幣,生產後價格應該比法制舶來品便宜,但是由於中科院號稱自主研發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至今外界未能窺其真面目,且是否能與法制戰系、雷達射控系統搭配? 也是問題,其中也牽涉到數據鏈開源權利金交易,一來一往下,是否比採購法製原產貨經濟減省? 雖然磐石號的主角任務是為作戰艦艇補給油料、彈藥、物資,不過,它的設計也考量到對國內外人道援助的可能機會,因此艦上設有相當於野戰醫院的醫療設施,包括診療間、手術室、消毒間、牙科室和病房等,共有12張一般病床,還有一間三張病床的負壓隔離病房;艦上配置的醫療設備包括內視鏡機組、血液分析儀、超音波、移動X光機、麻醉機與高溫高壓消毒鍋等,也就是磐石號也可以擔任醫療艦的任務。 在2011年1底, 台灣國際造船(前中國造船公司)擊敗慶富、中信等對手,獲得油彈補給艦建造競標案,並於2012年12月21日開工建造,雖然造艦過程中,傳出一些插曲與意外,比如但2014年3月31日,台船高雄廠一座起重機因強風而受損,延遲造艦進度;又或者管線工程被爆出電源管線與訊號管線不能並列,必須重新施工問題。 但是台船公司仍然在2014年底將軍艦完成,並在2015年交付給海軍,以花蓮磐石山為名,稱為磐石號,舷號532(AOE-532)。

台灣軍艦: 不讓共軍囂張!新一代飛彈巡防艦 「台灣小神盾」戰力曝光

雖趕不上預算流程,但洛馬公司持續與海軍聯繫,而台灣海軍如何與AN/SPY-7雷達系統進行整合,目前海軍已就其進行成本、效能與風險的評估後,才能評估出我方所需求的AN/SPY-7雷達系統,同時已探詢美方輸出的可能性,目前本案因裝艦雷達系統尚未確認,建造與服役時程仍不明朗,而中華民國海軍提出有意先行建造8艘2,000噸輕型巡防艦以汰換部分老舊過時急需汰換艦艇。 台灣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以稍早完成的「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即「迅能計畫」,在2017年6月由船舶中心完成設計)為基礎,原本外界認為海巡署版的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應該直接會衍生自「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 「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全長125m,寬16.5m,最大吃水4.7m,最大速率24節以上,續航力10000浬以上。 武裝方面,「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擔負戰備時,可配備中科院研製的2.75吋「鎮海」多管火箭彈、20mm機砲、機槍等;而因應一般執法任務,艦上還配備高壓水砲、無人飛行載具等裝備。

其中,原本台灣海軍公布的有關IDS自製潛艇的構想,搭配有X型尾翼的先進構型,在台船法說會中,已經又修改為較為保守的十字形尾翼。 11月24日蔡英文親付台船進行IDS潛艇開工典禮時,台船公布的模型也修改為較類似目前台灣海軍劍龍級潛艇的模樣,可見得在IDS潛艇的設計方面,目前由於科技工藝能力的關係,先進的X型尾翼構型,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到了2009年,海軍正式編列56億台幣的預算,建造新一艘的油彈補給艦,並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來設計,稱之為「禎祥計畫」,在當時,媒體也多以「禎祥艦」來稱乎,但其實那時候並未命名。 由於清廷經費有限,清廷的新式海軍雖確定分成三支艦隊(北洋艦隊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艦隊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廣東水師則負責福建及南海),主要建軍重點便以有鞏固京畿需要的北洋建軍優先。 在北洋建軍全盛期,曾一度聲稱為世界海軍前十強;但清廷在1890年後未能持續更新海軍軍艦及裝備,海軍人才在思想與素養也未足,導致在甲午戰爭時的慘敗。 在19世紀末到清朝下臺前,清政府仍努力重振軍備;除繼續向國外採購新艦補充戰力,也將剩餘軍艦改編為巡洋艦隊及長江艦隊。

台灣軍艦: 海軍動態MORE

第二次投標不受首次標案「至少三家投標者」的規定,此時船舶中心才參與,並與海軍議價; 然而由於此次海軍的預算過低,開出的底價與船舶中心的報價落差超過20%,超過議價範圍,因而在2016年4月22日第二度流標。 「迅能計畫合約設計」的第三次標案在2016年5月10日公告,在5月23日完成決標,由 唯一參與投標的船舶中心得標 ;第三次投標中,海軍的預算仍為4905萬元新台幣,而此次船舶中心的決標金額為4765萬元新台幣(底價為4769萬3468元新台幣),合約執行期間從2016年5月26日到2017年6月15日。 因此,雖然海軍跟中科院在公開場合都不承認,但實際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在研製初期,海軍的要求的確發生過重大轉變;而在4500噸級艦體上安裝300公里級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這樣的嚴苛指標,跟中科院的戰系「整體獲得規劃書」(基於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能否真正適配,恐怕大有疑問,也沒有經過堅實的論證。 畢竟美國同級的AN/SPY-1D被動相位陣列雷達,完全沒有裝在四千噸級船艦的實例;到2020年為止,西方國家也沒有一種現役船艦滿足這樣的規格。

裝備方面,2000噸級巡防艦的艦橋前方設置砲位平台(高於主甲板),可安裝一座Bofor 40mm機砲(由台灣海軍移撥),是台灣第一種配備40mm火砲的海巡艦;首艦台南艦在服役初期只裝備一座聯勤的T-75 20mm人操機砲,二號艦新北艦則是台灣海巡署第一艘實際裝備40mm火砲的船艦;台南艦在2016年3月歲修期間才安裝40mm快砲,原20mm機砲則移至艦尾。 邀商說明會中,台灣各船廠都反應這樣的期程不足;依照過去經驗,台灣海軍估算認為可行但廠商認為不合理,最後都是廠商較為準確(例如先前「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台灣海軍就低估了成本,最後只好追加預算)。 台灣軍艦 在「新一代輕型巡防艦」中,台灣海軍以短期的方式來處理實際上屬於長期的問題,跳過「合約設計」程序直接進入發包建造,恐怕後患無窮。 依照「信傳媒」10月5日報導,業界傳出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案子以中信、龍德造船廠承接的可能性最高(而國會也傳出不排除由台船的可能性)。 知情人士透露,中科院曾於2019年與台船討論,發展中科院1500噸級輕型巡防艦(2018年高雄海事展首次展出)的精進型號,後來雙方因故未達共識,由中科院主動喊停;而軍方可能會以此案設計內容,做為2000噸級新一代輕型巡防艦的藍圖。

台灣軍艦: 台灣來鴻:影響歡樂氣氛的陳水扁

(路透柏林12日電)德國「經理人雜誌」(Manager Magazin)今天引述兩家公司的經理報導,谷歌和保時捷正在討論一項可能的協議,讓保時捷駕駛座可以使用Google Apps。 美國面臨缺電危機,讓越來越多企業, 投入一種叫做「虛擬發電廠」的領域,也就是從大眾的生活中取得電力,包括電動車、電熱裝置等,也讓這些投資的企業當中,不乏知名汽車大廠,因為美國的電動車銷售,正爆炸性成長。 這周三,2023北美年度風雲車大獎揭曉,三大類別的獎項中,有兩項是首次由電動車奪得,一起來看看。 台灣軍艦 據台灣海軍公布的數據,沱江級軍艦的吃水2.3米,最高速率達38節,續航力為2,000浬,全艦人員共41人。 沱江級軍艦搭載的武器包括了台灣自製的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導彈,其中的雄三導彈速度超過了兩倍音速,其速度快、火力強的特性被認為是針對航空母艦的反制力量。 實際查看片中畫面,此畫面出現共6秒,拍攝的解放軍軍艦正向右轉,遠方的康定級軍艦則向南航行。

台灣軍艦

此報導稱,這項變更並非海軍主導,而是某位曾任軍職、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所提議,後經國安會軍事會談後正式提報,並獲得高層核准同意,裁示優先執行,原則上目標是首艦於2023年開工建造,以趕上前述期程(2027年形成戰力)。 2.美國雷松科技:該公司表示,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子規格較高,需求廣泛,主要產品涵蓋相位陣列雷達、聲納系統、垂直發射系統、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該公司等正尋求與其他公司合作來提出方案。 台灣軍艦 而雷松的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美國海軍使用的AN/SPY-6系列)以及協同接戰能力(CEC)都是美國海軍使用的敏感技術裝備,需先由台灣海軍循官方管道,向美海軍專案辦公室(NIPO)提出需求徵詢書(LOR),美國海軍才會考慮是否給予雷松公司輸出許可,對台灣提供此雷達相關信息(性能、規格與報價等)。

台灣軍艦: 波音售華客機近乎清零 中國國產C919離航空霸主之路有多遠?

2017年海軍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巡防艦艦體粗估為長135公尺、寬15公尺、吃水5公尺、排水量4,5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里,採用與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相同的艦體設計,並可依實際情況將排水量提升至5,200至6,200噸左右。 最大的修正在艦艉部份,原本搭配中科院自制的「海劍羚導彈進迫系統」,由於科研時程關係,已經改換為向美國採購方陣近迫系統,仍然配置在艦艉直升機機庫上方位置,以進行對抗導彈飽和攻擊的最後防線區域。 而台灣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以及台灣工研院所公布的,所謂使用於IDS潛艇上的高效能鋰電池,目前也性能不明,是否具備如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鋭的全鋰離子電池的坐底效能? 雖然法說會資料僅是該公司願景規劃,與目前現況並不一定有正相關,但是也可看出台灣海軍對於「國艦國造」計劃的最新構想可能性。 民視新聞/呂中漁、葉純豪 台北報導通膨來襲,讓民眾生活負擔更重了,而根據統計,台灣目前還有43萬名學貸族,身上還背著770億元學貸重擔,其中5萬人因為無力償還,遭到法院強制執行,因此今天(12日)多位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希望政府能再從超徵的1800億元稅收中,挪出40億,幫助青年償還學貸。

台灣軍艦

1928年北伐勝利後,1928年12月1日,國民政府在國民政府行政院軍政部之下設立海軍署,任命陳紹寬中將為署長。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海軍署擴建為國民政府海軍部,下設總務廳及軍衡、軍務、艦政、軍械、海政、軍學等六司,並開始培養海軍。 然而福州船政局的自建成果在中法戰爭時馬江海戰遭摧殘殆盡,因此自強運動後期新式海軍籌建轉向和國外購艦為主。 前五艘提康德羅加級,裝備傳統的Mk 26雙懸臂式飛彈發射器,接戰速度還是受到飛彈裝填速度限制,後面22艘則裝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VLS),包含122具發射井,可以裝填標準系列長程防空飛彈,ESSM中程防空飛彈,戰斧系列陸攻/反艦飛彈,VL-ASROC火箭助推反潛火箭等。 由於美國已同意售台MK-48重型魚雷,前美國海軍上校舒斯特指出,凡大型運輸艦被MK-48等現代魚雷擊中,入侵部隊將失去一個營的兵力,因此除非確認水下無潛艦,否則不會貿然派出兩棲攻擊艦。

台灣軍艦: 中華民國海軍(戰後)艦艇列表

相對於自製的軍艦,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也簽署生效,將通過美國《海軍船艦移轉法》對台灣海軍移轉出售四艘佩裏級導彈護衛艦。 台灣軍方此前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也曾表示會評估是否在艦上搭載雄風2E巡航導彈,該類型導彈類似美國戰斧導彈,其射程範圍達中國沿海包括上海在內的一線城市。 軍事迷溫約瑟今(10)日在推特上表示,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9日晚間發布戰訓歌曲MV「战鹰绕着宝岛飞,亲人轻声唤你归(戰鷹繞著寶島飛,親人輕聲喚你歸)」,在片中第39秒處出現我國海軍康定級軍艦,而背後的山脈根據對比應為宜蘭南澳外海。 海軍司令部今天表示,海軍反潛航空大隊1架S-70C 反潛直升機,機號2303,今天下午執行試飛科目操作,疑似裝備故障,在… 以陸航直升機種為例,應以AH-1W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符合駐艦出航的要求,一則該機種原本就是美軍陸戰隊的機型,具備在海上飛行的條件,二則其機體修長、旋翼無須折起,玉山艦機庫或有可能儲放兩架以上的AH-1W,滿足戰術任務編組的需求。

  • 但是當美國海軍拿著這份預算數字,與民間業界議價時,成本估算都會顯著超過IGE,由於實際簽約時海軍預算早已提交,因此實際簽約的數字無法反映在預算書裡,造成嚴重超支。
  • 以區域防空為主要任務的船艦,防空相關系統含雷達、戰鬥管理系統、武器系統(長程防空飛彈)等,對於船艦重要規格如長寬尺度、重心高度及上部受風面積(尤其是需要高架的大型防空雷達)、推進與供電製冷功率等,都是決定性的參數。
  • 從2002年開始,中船才再度轉虧為盈,到2008年改為台灣國際造船並完成民營化時,已經全部恢復「再生計畫」前的原本薪資。
  • 此外,「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推進系統打算使用台灣海軍以及本島業界從沒有經驗的複合燃氣渦輪或柴電推進(CODELOG,海巡署2000噸級救難巡防艦使用的是簡單的柴油機直接驅動),加上船艦雷達匿蹤等考量,實質上船艦佈局、動力等主要系統實質上都得重新設計,甚至船體需要加長、加寬、加深都不無可能。
  • 沱江級軍艦搭載的武器包括了台灣自製的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導彈,其中的雄三導彈速度超過了兩倍音速,其速度快、火力強的特性被認為是針對航空母艦的反制力量。
  • 由以上可見,相較於國外經驗更豐富的大廠(韓國、德國、西班牙)相較,台灣「新一代輕巡防艦」專案報告設定的設計建造期程,顯得太過樂觀理想,不切實際。
  •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預算被凍結2億,「永捷專案」快速佈雷艇預算減列100萬、凍結2000萬元。

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議事中,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質疑,原本「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預算」是經由立法院同意和通過,但是海軍現在卻自行變更計畫內容;立法院不是國防部主計局,「國會審查通過案子,國防部不能想改就改」。 對此,國防部長邱國正稱,國軍沒有刻意跳過立法院審查,從作戰需求到預算編列,程序是完整的。 馬文君對此反駁表示,當初(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規畫的方向,是可以同時執行防空、反艦與反潛能力的4500噸級艦;而現在輕型巡防艦的兩種艦型要滿足那一種作戰環境? 馬文君且表示,8月中國在台灣周邊軍演的船艦多為4000噸級以上艦艇,輕型巡防艦恐難以應對;且以2000噸級輕巡防艦取代原本4500噸級巡防艦會弱化反潛能力,軍方應有具體說明。 邱國正則稱,輕型巡防艦的建案經過評估,是因應敵情威脅改變,汰換老舊軍艦迫在眉睫,且中國對台壓力增加,迫使國軍應對(出動)頻次增加;經評估後,2000噸級的軍艦可以滿足作戰需求。

台灣軍艦: 海軍戰力超進化!玉山軍艦強在哪?他:可作指揮艦隊的旗艦

蔡英文總統昨(27)天一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確定拍板義務役延長為一年,相關方案也出爐。 民國94年次出生的役男,未來將改回服役一年,月薪也從目前的6510元提高到26307元,1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 台灣軍艦 國防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全案今日完成國防、內政兩部會銜公告,並自公告日生效。

台灣軍艦

從2002年開始,中船才再度轉虧為盈,到2008年改為台灣國際造船並完成民營化時,已經全部恢復「再生計畫」前的原本薪資。 依照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資料,在2016年3月8日,台灣海軍司令部計畫處函送一份名為「震平計畫」的文件,內容是關於「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合約設計國內產業承製能量評估說明資料。 另外,2016年4月9日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一份的兵力整建規劃文件,提到「震平計畫」,是「鴻運二型」的專案代號,相關兵力整建規劃文件(作業、會議、簽呈、會稿及連繫等)都使用「震平計畫」稱之。 由以上信息可以推測,「震平計畫」(或「鴻運二型」)就是海軍用來稱呼這種全通甲板兩棲船塢運輸艦的代號。 在國防部民國106年度各軍種一般裝備的編列預算中,陸軍獲得133.8億新台幣,海軍獲得127.4億新台幣,空軍獲得162.1億新台幣,此外防空飛 彈指揮獲得269億新台幣(含愛國者PAC2飛彈性能提升、採購愛國者PAC3計畫、天弓防空飛彈系統項目等)。

台灣軍艦: 中國軍艦部署「台灣、與那國島」之間 去年底至今24小時連續巡航

由於海軍對於中科院的雷達重量能否配合原先規劃4500噸級載臺,以及戰系性能等,均存有疑慮,所以早在一年多前(2020年)就開始向包括法國、土耳其與美國等五家外國廠商接觸,徵求戰系與雷達方案。 在2019年8月27日,媒體「上報」報導,海軍「震海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原訂於今年(2019年)年底啟動招標建造,原規劃在7月30日前要辦理中科院「迅聯」新一代作戰系統的海上測評。 然而,因中科院研發的相列雷達一直未符合海軍的要求,過了期程管制點仍無法進行相關的整合測試;為符合海軍的需求,中科院已積極與歐洲廠商商談關於相列雷達的技術轉移等事宜,希望能從國外引進技術,完成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戰系整合;而這也使得原型艦能否如原期程在2025年交付海軍、展開戰術測試評估出現變數。 依照先前的消息,當時台灣海軍希望「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在2019年決標確定承包船廠、簽署合約並開工建造,首艦花費三年時間建造(2019到2021年),在2021年交付海軍。 然而依照2019年度國防預算的資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首艦的研製期程放寬到7至8年,原型艦交付時間則延後五年;這顯示艦上相位陣列雷達、作戰系統與防空飛彈系統的研發與整合,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並不是在2019年度就可以直接進入建造。

依照2022年6月3日「上報」報導,現階段台灣建軍備戰方向是依照美國主導,先建構各項不對稱戰力;因此,海軍造艦計畫會優先以2000噸級輕型巡防艦為主,原規劃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以及「鴻運二階段」全通甲板多功能兩棲艦等案,都被先暫時擱置。 由以上觀之,原本中科院在新一代巡防艦「整體獲得規劃書」中規劃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並照程序獲得國防部核准),後來海軍卻要求改要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導致實際上中科院的系統規劃必須進行重大變更,而且必須重頭研製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依照2021年2月21日「上報」報導,隨著「迅聯專案」的進行,中科院結合台灣本地六家廠商技術,試圖在不降低性能的情況下,縮減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體積與重量,但與海軍要求的規格還是有一段差距。

隨後在5月16日, 台灣海軍於高雄市的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南部辦公室辦理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第一場邀商說明會, 海軍官員表示造船廠負責艦體載台、推進與電力系統,而艦上指管通情、偵測、作戰與武器系統 則完全由中科院負責;因此得標船廠在建好艦體之後,中科院單位會進駐船廠,安裝各項作戰系統並進行整合。 在這場說明會中,台灣海軍提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建造成本估算表, 每艘艦體載台部分的預算約新台幣60億左右,加入戰系、偵蒐、火控、武器裝備之後約150億新台幣。 海軍官員表示,在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中,艦上偵蒐、指管通情、戰鬥系統(含武器)全由中科院負責整合,造船廠只負責艦體平台、推進與電力系統;因此,「新一代巡防艦」的設計、噸位等,都是依照中科院「迅聯專案」艦用作戰系統的規格來調整。 依照消息人士,在第一場招商說明會上,台灣海軍以機密為由保留許多技術細節列,只有等到決標之後,才會提供完整的建造規範給得標廠商;而這讓多家船廠當場提出異議,認為只有作戰系統才有機密,艦體平台只能算是一般造艦,所有規範應該投標前提供;如果規範內容不合理或有誤,驗收履約會有問題,對船廠而言風險太高。 中科院一直都是任務導向型的官方/半官方機構(轉型為財團法人之後),都是軍種有需求、軍種自己編列預算之後,才賦予中科院任務執行大型專案,而中科院能自主支配的研發預算與資源並不多,很難自主進行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而中科院的業務「包山包海」,該院的組織規模、資源與人力等,跟國外大型軍工集團相去甚遠,針對先進技術領域的基礎科研能力自然有限。

從2019年到2021年,台灣海軍都有向立法院提交「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預算解凍報告(在4、5月左右);然而直到2022年6月底民國111年度第5會期結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預算解凍報告都不見蹤影,顯示喊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四)2022年1月:完成採辦計劃與招標作業,隨後進行開標(建造船體載台),希望在2022年(民國111年)5月前決標並簽署原型艦建造合約(最遲不晚於6月),同時確認系統整合商。 然而,海軍在這份專案報告中並未明確指出判斷啟動備案的節點,也沒有提到具體的時程規劃與進度,不利立法院監督。

艦上武裝包括兩組四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以及兩組海劍二八聯裝傾斜發射器(共16枚),這些飛彈都以半埋方式配置在船艛上部;此外,艦首設有一座76mm快砲,使用中科院設計的匿蹤砲塔殼。 船艛後部(煙囪後方)裝置一座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發射器上有3D旋轉雷達),此外還裝置兩部中科院設計的遙控武器站(首度在2013年於台北世貿航太展中展出,裝置一座T-75 20mm機砲);此模型上呈現的中科院遙控武器站,每座裝置兩門機砲砲身。 在水面艦方面,目前國內船舶中心及國內船廠具有設計水面艦的能力,產製能量方面艦體建造為80%、輪機系統為60%、電機系統為60%、艤裝系統為 70%、武器系統為83%。 在關鍵系統方面,國內投入經費研發包括船體塗料、主電力推進馬達、舵機、相位陣列雷達、電戰系統等相關項目,而國內無法自行研 發的部分則透過外購來獲得。

(五)2022年5月:與造船廠簽署建造合約後,開始發展船艦建造規範、進行造艦先期備料等,執行期間是一年(到2023年5月)。 相較於2017年版模型,台船2020年版想像圖的雷達配置,應該是基於艦體規模限制下,對系統整體重量做出刪減與折衷;為了在防空作戰中達成不間斷的高更新率360度全空域追蹤,必須堅持四面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但考慮到艦體規模有限而改用X波段,能用較小的天線口徑形成高精確度的窄波束。 由於X波段作用距離較短,因此在船艛後部加裝一座單面旋轉式的S波段對空搜索雷達,用於長程空域監視;而X波段相位陣列雷達則用於中距離空域密集監視、目標精確追蹤等,並為防空飛彈提供中途上鏈導引。 在2020年12月1日台船舉行的民國109年度法人說明會的報告中,關於「國艦國造」一節提到了列為爭取重點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預算為245億4916萬2000元新台幣(依照民國109年中央預算書),預計民國111年(2022年)初發包。 依照2018年上旬的消息,「震海案」的相關工作必須配合海軍整合艦載作戰系統與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包括海弓三、海劍二等)的「迅聯專案」,因此估計最快要到2019年才會有具體進展。 此外,此前《路透社》指出,截至 5 日上午,約有 10 艘中國海軍艦艇越過台灣海峽中線,另有 台灣軍艦 20 架中共軍機短暫飛越中線,對此,國防部 6 日回應證實,有中共軍機、軍艦多批於台海周邊演習,並踰越海峽中線活動。

台灣軍艦: 「新一代巡防艦」大延宕——台灣國防產業夠務實嗎?

官員也表示,中科院執行的迅聯專案成果不如預期,為了不讓其影響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建造進度,海軍已備妥各項備案,除改以一般航巡防艦的標準來建造、待中科院完成並符合海軍需求再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外,若中科院無法做出標準規格,不排除將直接向國外採購軍艦先進系統。 )是中華民國國軍的海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轄下有海軍艦隊指揮部、海軍陸戰隊指揮部、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海軍保修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等單位,共有4萬1,000千餘人,包含海軍陸戰隊10,000人。 主要武器裝備是以主作戰艦、輔戰艦艇、潛艦、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隊等核心戰力為主,以建立現代化海軍,並且以「高效質精、快速部署、遠距打擊」之海軍戰力作為目標,包括反封鎖能力、保存戰力等等。

台灣軍艦: 台法「混血」戰鬥系統行不通? 台灣軍艦升級案揭內部角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