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浸信會神學院詳盡懶人包

以高舉十架、仰望耶穌為院訓,以立足聖經、放眼世界的宣教觀,根據聖經無誤、純正、保守的信仰,培育蒙神呼召、決志獻身傳道的基督徒。 本院強調靈命、學識、事奉和人際關係四方面的均衡發展,以造就合神心意,符合時代需要,優質的牧會及宣教人才。 凡已在教育部立案或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專院校畢業,領有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資格,蒙神感召有志職場宣教或帶職事奉者(双職傳道、職場事奉、福音機構同工、教會內各類事奉同工、傳道人配偶)。

三年的課程,前兩年在台灣上課,全用英文授課,學費與生活費節省很大,而且可以一面工作(服事)一面讀書;最後一年必須到美國的CST修課,完成學業。 卡羅爾(Benajah Harvey Carroll, 1843 – 1914),美國浸信會的牧師、神學家、教師、作家,是美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的創始者。 解博五牧師:教會拓荒者,曾在台中地區開拓了14間教會及佈道所,為所有的傳道人寫下了教會開拓美好的典範。 1949年解牧師全家至台,1955年任台中浸信會傳道。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招生政策和流程

為推動區域福音事工,臺灣南部包括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縣市的浸信會教會,已成立臺灣第一個區聯會,定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南區聯會」。 浸信會從澳門、香港傳道後開始深入中國大陸,先在華南地區的兩廣地區,再往華東及華北,逐漸地延伸至華西與華中一帶,在中國十三個省中傳教。 在1949年,美南浸信會在中國有教會392間、佈道所410間、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等省。 至1860年,荷蘭浸信會宣教士約翰生夫婦(Rev. & Mrs. John W. Johnson)到香港,並使數位華人信教,他們隨後轉往潮州工作。 1880年,約翰生夫人回到香港,回後香港地區工作,在幾經轉折下,教會漸見規模。 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蔡瑞益博士1969年,在恩慈堂信主,一路上經歷許多生命歷程,許多牧者、同工、教友、學生都是他的老師,扶持他成長,他也期許自己帶頭作榜樣,傳福音,開拓教會,拓植了10多間的牧心堂。 其實過去浸信會神學院和國外的機構已經合作許久,擁有10多年的網路授課經驗;只是過去都是預錄課程再事後翻譯,現在需要直播上課,這對老師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簡介 本校以培育蒙基督感召的信徒,使成為有效的基督工人為宗旨;教材植根於全部聖經,並仰賴聖靈為導師,以養成忠誠愛慕,切心研究,始終持守真理之良好習慣;俾能存心愛主,推己及人,以致甘心犧牲一切,事奉基督,引人就主而歸榮耀與父神。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威克博士和他的妻子是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第一浸信會教會的成員。 他每週日上午帶領主日學、晚上教導門徒訓練班,每週三晚帶領查經。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中國浸信會神學院

如聖經上記載的,摩西傳承給約書亞,以利亞傳承給以利沙,保羅傳承給提摩太,上帝在每個時代,都在預備器皿。 新任院長-譚國才牧師,喜樂謙虛表明這是上帝的時刻,他自己不過是一個渺小的人,只是投入上帝的水流,他不住的謝恩。 他一開場就先感謝神,感謝一路上幫助及為他代禱的人,特別是聖光堂黃懋昇牧師及師母的帶領扶持,更感謝妻子無私的包容,家人給予他最大的支持,使其奔跑賽程,沒有後顧之憂。 有關啟示和聖經的教義,關注聖經的本質,特別是聖經的默示(inspiration)、無誤性(inerrancy)、權威性(authority)、正典性(canonicity)和完備性(sufficiency)以及神學概論,側重介紹神學的來源和方法。 介紹古代近東的歷史文化背景、舊約正典和從《創世記》到《以斯帖記》的所有書卷,側重介紹其歷史議題、神學解釋和當代應用。

  • 第二部份收錄英國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 1822–1899)的《中文韻律詩篇選輯》(1890)和鮑康寧(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詩篇精意》(1908)。
  • 2009年4月20日教育部同意設立學校財團法人中華浸信會,臺北地方法院於2009年6月16日核發法人證書,並於2009年7月17日完成土地、建物及基金過戶。
  • 神學院的考試,有筆試和口試,口試時會問一些基本的問題,如:你是如何蒙全職服事的呼召?
  • 卡特(Charles Henry Carter , 1828 – 1914),是在斯里蘭卡傳道的浸信會牧師,將聖經新約、舊約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翻譯到當地的僧加羅語。

布萊辛博士擁有達拉斯神學院和英國愛丁堡大學雙博士學位,是早期教父神學、末世論和進步時代論方面的權威學者,著有許多相關書籍和文章,思維敏銳,條理清楚。 任教西南浸信會神學院之前,布萊辛博士曾先後為達拉斯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南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神學教授及博士生部副主席。 建築物本身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目前已開放九間展覽室,收藏浸信會與本校重要歷史文物與珍貴照片等;另有二間檔案室,典藏本校的歷史檔案資料、浸信會教會與宣教士的歷史檔案等。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傳承暨榮退感恩禮拜》

太平天國的創立者洪秀全在1847年3-5月來到羅孝全在廣州的禮拜堂,在那裡學習聖經,曾要求受洗,羅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拒絕為他施洗。 校長:蔡瑞益副校長:譚國才秘書:李美儀、 曾嘉柔秘書公關秘書:吳佳憶校教評會 :蔡瑞益、俞繼斌、陸敬忠、林一真、許麗雅學術研究倫理委員會: … 本院主要以小班教學,務使學生都能透過發問及討論,對所學之科目有更深刻的了解及得著,和加強學生與老師的關係。 除了學術方面的操練,本院尤注重學生的屬靈生命之操練,故每天均有早會及祈禱會。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第四部份收錄嚴復(1854–1921)《馬可所傳福音》(1908)與李啓榮(Calvin Lee,生卒年不詳)的《新譯雅各書》(1928)。 前者為民初翻譯巨擘,其譯本為基督新教中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出版的聖經經卷,並於出版後廣受傳教士、本地教牧和中國學者的好評。 後者則曾遠赴美國、以色列等地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在此基礎上,其譯文貼近新約希臘文的語法結構、用詞次序和編排,成就了基督新教第一部由中國聖經學者翻譯並獨立出版的聖經經卷。 其次,校方除了聘請台灣本地優秀的神學教育學者授課,也從國外派老師來台灣授課,疫情期間採線上上課。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出版專區

吳牧師也是非常出色的建築家,實際建造許多的教會及學校,包括當時被稱為「全亞洲最美麗之建築物」的馬偕醫院舊樓(現已拆除)。 他曾為日據時代的鐵道局設計火車時刻表,並擔任台灣總督府的建築顧問。 台神的主要行政大樓-「吳威廉館紀念館」-就是紀念這位充滿民主精神的加拿大宣教師,他所倡導的合議制度也成為台神的治校理想。 為使神學教育能躋身教育部承認的高等教育之列,發展與同級教育學府的交流管道,讓畢業生所獲學位能得到認可,並與國內外宗教研究系所及神學院更佳接軌,台神於2015年6月15日以「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獲教育部准予立案登記,並自次年開始招生。 現有學制包括: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神學碩士班、文學碩士班教會音樂組與文學碩士班靈性諮商組。 經過多次審查會議與會勘之後,2008年12月15日獲准籌設,並於2009年元月8日核准設立基督教神學研究所,內設道學組(M.Div.)與基督教研究組(M.C.S.),2018年增設神學碩士組(Th.M.)。

  • 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 經過多年的禱告和等待,神學院終於在2016年運用最初的啟動資金,憑信心開始了中文神學教育。
  • 我們致力於以聖經為根基的教育,幫助學生將信仰和實踐相結合。
  • 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於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
  • 在疫情終了之際展望未來,神學院將採取實體和網路同步授課的方式。
  • 浸信會在台灣的工作始於1948年,半個世紀以來上帝在我們當中動了大工。

「台神數位典藏」緣起於2006年06月,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書館執行「建置機構學術成果典藏計畫」;台灣神學院於2008年加入,當年9月開始正式啟用,定名為「台神數位典藏」。 除典藏台灣神學院各項學術成果,並與玉山神學院、台南神學院共同建置「台灣神學論文專區」,收錄三校畢業論文,目前持續更新各項資料。 中國浸信會神學院(China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由基督教萬國宣道浸信會於1966年在香港建立,現時的新院址在沙田下禾輋95號。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學院及課程推介

浸信會反對給嬰兒行浸禮,主張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浸,且受浸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故名。 主張獨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對英國國教和政府對地方教會的干涉。 浸信會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

該課程的設計著重基本的、重要的神學訓練,內容嚴密充實,旨在為學生打下紮實的神學根基,預備其各樣的事工。 凡已在教育部立案或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專院校畢業,領有學士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資格,確蒙神感召有志擔任教牧或宣教工作者可報考。 特展策展人吳淑英在揭幕式上致詞時指出,李春生是台灣的傳奇人物,基督信仰非常堅定,時時把榮耀歸於主,並致力協助政府維持社會安定,為人民安居樂業勞心勞力;另外,李春生也是銀髮族典範,即使退休,也依然關心社會,盡其所能地幫助台灣社會的發展。 在台灣,有一個遍布原鄉和都市的民間團體,他們的組織早在政府之前就把山地、山胞等詞改為「原住民」。 從1980年代開始,他們開始投入還我土地、還我母語、拆除吳鳳銅像、驅逐蘭嶼惡靈、原住民族正名與族名正名。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社會還不了解他們的情況下,綁著布條帶著家人上街遊行、露宿、大喊:「把我們的名字還回來,這是我們的名字,真正的名字。」他們前仆後繼地前往戶政事務所,掙脫殖民體系帶來的枷鎖,把姓名還給祖先的脈絡,用母語族名登記在身分證。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香港

今天,美南浸信會聯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仍然藉著每年的奉獻來紀念她。 卡特(Charles Henry Carter , 1828 – 1914),是在斯里蘭卡傳道的浸信會牧師,將聖經新約、舊約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翻譯到當地的僧加羅語。 他被認為是當時最著名的的僧加羅語學者,其編寫的《僧加羅語-英語詞典》至今仍然被認為是權威著作。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我們的策略是訓練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和各個文化背景的基督徒,幫助他們可以承擔各樣的事奉。 美國達科他州人,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來台,在日據末期和戰後的教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孫牧師個性爽朗親和,行事著重規模和實效,並兼具行政經營才能和遠見。 他對台灣教會的主要貢獻為原住民宣教及神學教育,從日據時期起他就盡力培養原住民人才,並鼓勵他們不懼迫害與困難,返回自己族中宣教,他的原住民事工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神蹟」。 他對台神的最大貢獻是在戰後將學院由牛埔庄(原址在今中山北路台泥大樓)遷至嶺頭現址。 孫牧師苦心經營學院,每一棟建築物,每一棵花草樹木,都能看到他的心血,踏行於校園的每一步,皆可體會他所經營的「台神之美」。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茄子蛋樂團入圍金曲獎 基督徒成員黃奇斌感謝上帝

由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主辦的「讓愛同行」疫情中的靈修課系列講座,「讓牆外的人進來」場次於11月22日晚間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舉行。 李福然致詞表示,蒐集曾祖父李春生資料,得知消失的白色洋樓的名字是「春生商行」,是李春生經商的總部,之後傳給祖父李景盛,並在此成立美國馬瑾岱洋行在台灣的代理行,代理他們所生產的標準石油。 然而這棟洋樓特別的是,屋頂上的兩座煙囪刻著伯利恆之星,是明示李家奠基於基督教的信仰。 周聯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都在上海完成,小學入讀當時上海最好的學校「中西女塾附屬小學暨幼稚園」(McTyeire School for Girls)該校小學部以上專收女學生,並使用全英語教學。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學生將從該課程中學到新舊約關於道德倫理的教導,學會從聖經的角度評估與當代道德倫理問題相關的重要釋經模型以及研究與“婚姻、離婚、墮胎和同性戀”等重要的當代道德倫理問題有關的聖經經文。 布萊辛博士是福音派神學協會(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會員,1986年至1987年任職其西南區主席,2005年被推選為該年度總會長。 一旦申請人提交完所有申請文件,招生委員會將迅速通知申請人相關的進展。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學院師資

他的信仰特徵包括以屬靈優先、認為擘餅是教會蒙福主要原因、視羅馬天主教為邪教及異端、反對靈恩派、反對基督教與異端教會大合一、避免金字塔式的總會領導等。 上海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75號上海懷恩堂牧師(1935-1989)。 浸禮宗的思想最主要來自慈運理的再洗禮派,但容許各種神學,教會中可能有力挺預選說的克爾文主義者(如司布真),也有支持神愛世人的阿民念主義者;可能有時代派的支持者,(如阿米紐斯),也有契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的擁護者。 在教會治理上,浸信會採用會眾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

他之前在克利斯韋爾學院和達拉斯救贖主神學院擔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並先後在密西根和新墨西哥的教會擔任牧師。 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通過以聖經為中心的教育,裝備被神呼召的弟兄姐妹去完成他們各自的事奉,以此協助美南浸信會的眾教會,成就主的大使命並且榮耀神。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浸信會在台灣的工作始於1948年,半個世紀以來上帝在我們當中動了大工。

切尼(Oren Burbank Cheney, 1816 –1903), 美國浸信會牧師,廢奴主義者,禁酒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高德(Josiah Goddard, 1813–1854),美國浸信會在華傳教士,曾修訂馬士曼的中文聖經。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院每三年均舉辦聖地團,前往以色列、約旦及埃及等聖地,實地體驗聖經人物及耶穌的腳蹤所到之處。 為了透過學院及群體生活,操練紀律並學習與人相處,原則上所有全時間的單身學生均須在學院住宿,而走讀學生也須在指定時間內留在學院。

見證文應該包括: 1)信主經歷;2)家庭背景;3)屬靈成長;4)事奉的呼召;5)職業/事奉目標;6)學習目標。 我們確信,作為神所命定的第一個社會機構——家庭,是尊貴的和神聖的。 家庭是屬靈成長的首要場所:在家庭中,我們學習到道德觀和價值觀,諸如真理、感恩、勇氣、寬恕和犧牲等;在家庭中,我們最早學習到如何與神及與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人建立正確的關係。

神學院根據學生的表現、參與教會的情況、行為或者財務狀況進行審核。 如果學生達不到要求,神學院保留隨時中斷該學生註冊和入學的權利。 所有教員、職工和學生都應成為基督徒價值觀的榜樣:順服、信實、堅軔、服事和謙卑。 我們致力於以聖經為根基的教育,幫助學生將信仰和實踐相結合。 我們珍愛神無誤的話語——聖經,並竭力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仰望耶穌為院訓 以立足聖經、放眼世界的宣教觀 根據聖經無誤、純正、保守的信仰 造就蒙神呼召 決志獻身傳道的基督徒。

他分享自己的屬靈經歷,因曾親眼見過兩位受尊敬的屬靈長輩,一位長輩對另一位發出警告的話:「你難道要為自己,立言、立德、立功嗎?」這場景深深烙印在他心裡,隨時提醒自己即使中國人的美德訓言,都可能是出於自己,而不是出於上帝。 如同保羅提醒彼得不要落入猶太宗教,一切都要為上帝而做。 他體悟「傳承」,不會只是短暫一瞬間,而是以很長的時間,神預備可用的材料。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師及叔何顯理女士夫婦(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只有23歲和18歲的新婚夫婦)從美國抵達澳門,成為來華的第一位浸信會宣教士。 浸信會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個英語短句表達,而其每一句開頭的字母拼起來剛好是「BAPTIST」,即「浸信會」的英文。 浸信會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聖經》之上還加上教會或是信條)。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於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浸會中的神學是豐富而多樣的。 相信未來的日子,浸神神學院末後的榮耀,必要大過先前的榮耀。

成績單為了完成入學申請,請遞交所有本科學位或碩士學位的官方成績單。 成績單必須由你獲得學分的學校註冊部門或者由申請人寄到我校招生辦公室。 2016年8月6日傍晚周聯華牧師於陽明山完成當天服事後開車下山,途經仰德大道心臟病發而暈厥,經送往振興醫院後因心臟衰竭搶救無效,蒙主寵召享嵩壽96歲。 他的追思禮拜於8月19日在其服事的懷恩堂舉行。

2009年4月20日教育部同意設立學校財團法人中華浸信會,臺北地方法院於2009年6月16日核發法人證書,並於2009年7月17日完成土地、建物及基金過戶。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英語名稱:Taiwan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Baptist Christian Seminary,TBCS),簡稱浸神,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信義區的浸信會神學院。 亞洲浸信會神學研究院為本院與東亞地區其他七所神學院所聯合設立的。 目的在使獲有道學碩士學位及教牧碩士學位者,有深造研究的機會。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資料載入中…..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