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宗法師詳細介紹

其次的八苦,即單指人道而說,乃一切人類各皆有分者。 不怕你是尊為天子,富比王侯,也不許人情的。 斌宗法師 所謂上自總統,下至百姓,無論貴賤,不分男女,沒一個可能免者,亦無法可逃避也。

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講完了,然而為什麼稱它為諦呢? 意謂「審察」三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苦諦稱之。 「審察」貪等業惑,「真實」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以集諦稱之。 「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故以滅諦稱之。 「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使眾生離苦得樂,故以道諦稱之。

斌宗法師: 雲水詩草 斌宗法師著

師持戒嚴謹、法相莊嚴,學養精湛,禪觀教乘皆深入通達;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師始終懷抱一副慈悲度世的熱心腸。 師俗姓施,名能展,台灣彰化鹿港人,生於民國前一年(紀元一九一一年)二月初五,圓寂於紀元一九五八年二月九日(觀音誕),世壽四十八歲,僧臘卅四。 祖父玉斤公以經商致富;父眛目公為當地名醫,母黃氏賢淑善教。

  •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九月,他帶弟子回到法源寺。
  • 他找到台中東郊的汴峰──現在台中縣太平鄉的頭汴坑,結茅獨居,研究《法華》、《楞嚴》諸大乘經典,如是六年之久。
  • 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思惑。
  • 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

更說不幸者,又生在這亂世的原子時代,彈雨烽煙,隨時隨地,皆有遭受慘難之可能。 但細想之,我們整個人生沒有一個不埋在痛苦之中,三界火宅,人間苦海,實不虛語也。 斌宗法師,上人俗姓施,名能展,一九一一年(辛亥)二月初五,降生於台灣鹿港。 其先世祖父為當地巨富,父昧目公為當代名醫,文學德行亦稱於世,上人少時智慧超人,五歲時就有成人的智慧,能教化同陣的小朋友行善,諸惡莫作。

斌宗法師: 弟子-壹、中國 台灣詩僧斌宗法師

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為能生,苦為所生)。 後者,是能顯因果,滅為道顯故(寂滅理性人人本具,不過由道的顯示而已,道為能顯,滅為所顯)。 總之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為苦諦;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為集諦;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為滅諦;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為道諦。

斌宗法師

期間,旅程遍佈大陸福建,江蘇,江西等九省份。 在電視弘法方面,淨心長老自從1980年開始,負責中國佛教會所開播的「光明世界」電視弘法節目,至今已經有二十六年歷史。 現在每星期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 九時,在中華電視公司播出半小時弘法節目。 光德寺自1995年四月,開播「淨覺法語」電視弘法節目,現在每星期日上年八時至八時三十分,在中國電視公司播 出半小時的講經節目。 這幾年來,淨心長老亦于每星期日上午六時三十分至七時三十分,在法界衛星電視台講解楞嚴經。

斌宗法師: 斌宗法師遺集 精裝本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 民國79年

至於證果方面也是一樣;可說度無度相,證無證相,這是大乘菩薩修證的境界——無智,無得。 良以實相門中是:「菩提煩惱等空華」,本無煩惱可斷——無智,本無菩提可證——無得。 雖然如是,但無智之智即是真智,無得之得方為真得。 由於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差殊而所證各異了。 若了達苦等生滅已滅者,則見真諦理,證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如幻即空者,則見俗諦理,證但中涅槃,這是菩薩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即實相者,則見中諦理,證究竟涅槃,這是佛的證悟。

斌宗法師

在公益慈善救濟方面,以光德寺名義捐地興建港後村「崙港社區活動中心」,每有地震、颱風、水災等天然災害,就發動救濟工作,對於貧病者,施以救濟。 並將救濟工作,延伸到國外,自從民國七十七(1988)年開始,到泰國北邊清萊、清邁地區,濟助我國義胞十幾次,協助義胞們解決生活居住環境、子女教育等問題。 淨心長老,台中縣人,民國十八(1929)年生,民國三十九(1950)年依新竹法源寺 斌宗和尚出家。 民國五十一(1962)年,投禮 白聖長老門下,承接臨濟宗法脈,為 白聖長老在臺灣第一位嗣法弟子。 一九四年,斌宗東渡日本,訪問日本各大本山,研究中日佛教的異同。

斌宗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斌宗法師著 精裝版-有打折-買2本書九折3本書總價打打八折。

師不自覺地吟道:「半肩行李入京華,明月清風客路賒;何日故山賦歸隱?茫茫煙水感無涯!」師乘大願輪而去,自必乘大願輪而還。 總之,諸天雖然快樂,但非究竟,無永遠故,有壞苦行苦故,偈雲:‘縱然生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故佛教不以昇天為稀奇,乃以出三界輪迴為要點,往生佛國為旨趣。 農曆二月初一,回弘法院靜養,法體已漸見好轉,直至十九日(公曆四月七日)晨觀世音菩薩聖誕節,安詳示寂於弘法院。

上人素極愛好古書,乃喚住該書販,觀其書籍,多為前所未聞未見者。 原是一佛寺廢去,經典佛書被拍賣,書販所賣者多為佛教經典,上人以好奇而購之。 從那經典得感悟世間無常,深感‘功名富貴渾如夢’(上人十四歲時作七言詩中之一句),乃發出家學佛,救度眾生之宏願。 又念割台事及其後經過,更證實世界上的‘無常變幻’。 上人是「解」「行」並重的高僧,一生大慈大悲,弘法利生,戒行極其莊嚴。 諸弟子信徒們已決定在新竹古奇峰南天臺法源講寺山上建斌宗大師舍利塔,以永念上人事跡。

斌宗法師: 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Y426256 斌宗法師 福建莆田廣化寺

要之,重施教法,收拾餘機——追說,追泯,是為涅槃時。 因為涅槃與法華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為一時。 如來大事至此才算完畢,出世本懷於茲始暢。 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則心慕大乘,而情執未銷,故見未亡,不敢直下承當,對於淨佛國土,沒有好樂之心,於是如來特以般若而淘汰之。 要之,破妄顯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餘執,融通轉教,趨進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是為般若時。 一、華嚴時:即說華嚴經之時(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於七處八會所說的。

正如說四諦時,藏教人聞之則悟因緣生滅之理,通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之理,別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即假之理,圓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中道實相之理的意思相同。 要而言之,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而彼此互不相知者為秘密教。 佛以一座隨機說,眾生各各隨所解,而彼此互知者為不定教。 秘密、不定二教,能夠統攝頓漸二教,與五時所說,總之,頓教直說大法,漸教專談小乘,不定教是一座異談,所解不同,秘密教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 通五時,是明如來教化眾生隨時應機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 所謂不一定華嚴時就一概直談大乘圓頓之理,或在阿含時就一概專說小乘漸教法門。

斌宗法師: 佛教主張積極超越自我

又因當時一片清淨童心,無煩無礙,學禪甚易,往往一坐數日,朗然如登虛空境界。 斌宗法師於民國四十七年四月往生,前年病中階段,就已向弟子預告了壽命將盡的訊息。 面對這位臺灣佛教拓荒的先行者,吾人不免對他短暫的一生感到惋惜,也為臺灣佛教界無福承受他老人家多幾年的教導、指引感到扼腕。 不過,從前文可知,法師住世的歲月雖不長,但卻留下了諸多值得吾人遵循、效法的典範,相信只要吾人願意時時仰望,法師的精神便永遠常在,繼續加被、庇蔭心心嚮往解脫的佛子。

斌宗法師

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呢? 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 「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 經云:「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 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牠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了嗎? 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

斌宗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十三)

總之識依於根而發生了別,根依於識而發生作用,塵為根識所作用所了別。 又六境是六根所緣,為六識所認識的對象;六根是能緣六塵,為六識所生起的處所;六識是依六根所生,為了別六境的功能。 根塵識這三者,有相依為命的密切關係,如缺了一者,則對於一切事物就不能發生活動——作用。 斌宗法師 斌宗法師 因此,根境識三,必須相應一致方能發生種種作用。 斌宗法師 根與境相接,如沒有識與他們——根境的聯絡,那物質與精神是不能發生任何作用的。

斌宗法師

人生世間,不甘心不滿意的事是很多的,這就是苦,佛教有令人們要求或改造一個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的世間,得到甘心而滿意,乃至獲得出世的究竟解脱安樂,也莫不以知苦為出發點。 我敢斬釘截鐵地説:若不感覺知苦者,則人生無改善的必要,人心無進取的希望,無進化的日子,也不須產生許多革命家與宗教家,就是佛教也用不著的了。 斌宗法師 諸弟子信徒們已決定在新竹古奇峯南天台法源講寺山上建斌宗大師舍利塔,以永念上人事蹟。 斌宗法師 從大陸歸台後,上人不辭勞苦,為諸弟子信徒説法。 同時渴望禮拜名山古剎、菩薩聖蹟,參訪高僧大德。 斌宗和尚,俗姓施,名能展,其曾祖修嵌公,自福建晉江,遷居臺灣之鹿港,祖至斤,以貨殖致饒。

斌宗法師: 斌宗法師遺集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