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鹿港不可不看攻略

文開書院的創建,於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籌建書院,由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捐貲興建,內主祀朱子,旁祀沈光文等八位臺灣寓賢。 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藏書眾多,一時成為臺灣知名的重要學府。 文祠、武廟與文開書院3座傳統建築,分別以不同的面向,見證了鹿港信仰、商業與文化的發展史,也是鹿港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 鹿港人家會備妥糖粿、油飯、紅紗、胭脂、澎粉、紅花,祭拜過後將竹編的七娘媽亭火化後拋於屋頂上。 到老街裡尋找合德堂,瓦片屋頂正中央有兩道以紅磚鋪就而成的天梯,喻步步高升的吉兆,也便利維修,更是七夕迎送七娘媽回天庭稟告之路徑,為鹿港建築與拜七娘媽文化結合非常特殊之處。

文開書院主祀朱熹,曾在道光到光緒年間,培養出6名進士、9名舉人及百位秀才,也成為鹿港文風鼎盛的重要象徵。 鹿港街屋建築的特色,就在於正面寬約3-5公尺,可直接作為店家開門做生意,後方則延伸5-10倍,常建有二進、三進空間,依主人需求作為神明廳、房間、廚房、倉庫等。 B館為略早於洋樓建成的臺灣傳統式民宅,一樓規劃為咖啡廳,二樓則開設為「厚生藥局」展區。 藥局內一格格木製的藥櫃、古老的器具及玻璃藥瓶,充分展現出傳統的高級西藥房與中藥房格局。 然而鹿港僅繁盛了約6、70年,到嘉慶末年時剛口的淤積已相當嚴重,海岸線也慢慢地遠離市鎮,鹿港逐漸失去了港口的功能。 另外,在清咸豐8年(1858年)簽訂了天津條約後,淡水、基隆、安平及打狗成為主要國際貿易商港,更是讓鹿港國際商港的地位被取代。

文武廟鹿港: 鹿港興衰發展歷史

文開書院保存完好的有山門的木構架、前後兩石方柱,在前堂有以三開間作歇山屋頂,為五開間的廟宇,格局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的配置,前堂為祭祀朱熹的空間,講堂為治學中心,後堂為書院師長的住所,而兩廂為昔日學生作息的學舍。 集廟、祠、書院建築於一處,一字橫排,文武併肩,可謂全臺罕見的奇特組合,為文教建築與財神信仰的結合體。 文開書於西元1824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及日茂行林文濬贊助,藏書共兩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 文祠建於西元1806年,曾設立過鹿港最早的藝文團體,今兩壁所見為近代鹿港知名書法家的作品。

日治初期,文武廟曾充當日軍營舍,並曾一度做為鹿港公學校教室。 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紳商辜顯榮等二十五名共同捐金八仟七百餘圓重修文武廟及書院,之後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受到一場大火焚毀部分建築物,民國七十年重建,直到七十三年完工,不過與過去的風貌相差甚大。 後來修復不當及地方無心整理,文武廟一直未受較為妥善的照顧,以至日漸頹傾。

文武廟鹿港: 鹿港老街免費停車場

台灣光復以後,文祠及武廟便成國軍駐紮的軍營,再民國64時與文開書院一同遭火災燒毀,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文武廟為國家三級古蹟,然後按照原本的樣貌進行修建。 民國88年,由於九二一大地震使文祠、文開書院和武廟再次受損,再次進行重修,於民國94年修復完成。 全台知名的鹿港小鎮上,除了鹿港美食外,廟宇文化歷史也是鹿港讓人聯想到的景點,許多的廟宇都會有夜訪出巡、曾經的清朝文武官員至此下馬,新祖官的官廟,媽祖廟裡的月老殿⋯⋯,太多廟宇文化好想追起來啊,不過如果只有一天在鹿港小鎮上,你最想怎麼玩? 文武廟是鹿港鎮唯一由鎮公所管理的寺廟也是縣定古蹟,肇建1811年,加上在清道光4年由鹿港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的文開書院,而成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鹿港文化孕育的搖籃。 前往鹿港的交通很便利,走中山高,下彰化交流道,沿著彰鹿路(142縣道)一直走,就可抵達鹿港。 進入鹿港市區時,可先抵達「文武廟」,這是由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所組成的寺廟古蹟群,三棟建築彼此相鄰,一字排開,前後旁側都有綠地,環境幽雅。

地藏王廟主祀地藏菩薩,,屬於陰廟性質,廟宇屋幾屋脊裝飾樸素,無華麗雕飾,屋簷也較一般廟宇為低矮,突顯陰廟較幽晦的氣氛。 由於是陰廟格局,三川殿平日只開正門與左門(龍邊),只有農曆中元普度時,才開右門(虎邊),象徵「開鬼門」。 「敬義園」為鹿港最早的慈善組織,源自清乾隆42年(1777)鹿港巡檢王坦發起,由地方士紳及泉廈郊商捐助,從事地方公益,如修橋樑、置義塚等。 在文武廟的交接處也有一虎井,因為水質甘甜,適合用來泡茶、烹茶..等,所以享有虎泉煎茗以及蓬萊第一泉的美譽。 在武廟的右畔栽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到了秋末的時候,菊花就會盛開,此時這是人們服老攜幼,交由玩耍的好地方,所以有沙頓買秋的美好生育。 文祠廟原主祀為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

文武廟鹿港: 鹿港市場粉圓伯

離開了人聲鼎沸的鹿港老街,鎮著老婆跟小龍眼在泮池看魚時,一個人靜靜欣賞這百年古蹟,對它來說我不過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片小樹葉罷了。 文武廟&文開書院前有一大片的綠地,周遭綠樹成蔭,是讓孩子跑跳、休憩的好地方,當日看見一對老公婆相攜坐在樹下乘涼,我有感而發,人生到了最後,祈求的或許就是這般雋永、安定、靜懿的情感。 一府二鹿三艋舺,鹿港風華於 1784 開港正式展開,短短五十餘年河道即淤積嚴重影響河運功能,河港郊商文化卻已深植於小鎮巷弄間。 漢人重分享的鬼月文化,在商業鼎盛的鹿港更為重視,早期即按區域特色分區普渡,始於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放水燈開始,終於八月初三乞丐聚集的乞食寮止,故施國雄老師創作了鹿港普渡歌,用歌曲娓娓道來鹿港的開發故事。 再觀賞「天使的羽翼」燈飾作品,這是主辦單位特意在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所規劃的情人打卡區,吸引了許多情侶至此打卡一遊。 就在夜幕來臨之時,情侶趁著興致好的時候前往文武廟賞燈,春光駘蕩春意無限,此刻妳儂我儂,呈現出愛情柔美的面貌,「天使的羽翼」亮光晶瑩正訴出彼此的欣賞與愛戀,男者手舉相機拍下了女友在「天使的羽翼」燈飾前的美麗身影,流連忘返。

文武廟鹿港

武廟建於嘉慶十七年,主祀義勇的關公,傳說關公善於理財和會計,被商人推崇為「商業之神」,故武廟香火不斷。 鹿港鎮長許志宏表示,鹿港文風鼎盛、人文薈萃,書法家不勝枚舉,從早期來自於泉州的莊俊元、謝曦、曾振仲、陳亦樵,以及號稱「開台第一筆」的沈光文、施少雨等,培育了不少青出於藍的名家,例如:王席聘以及號稱「鹿港雙鄭」的鄭鴻猷與鄭貽林。 武廟位於文祠右側,與文祠都創建於清嘉慶16年(1811)。 兩座廟的外觀及格局相似,武廟則在東西廂房之前另建有獨立的拜亭,格局較富於變化。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同時配祀關平、周倉,並同祀倉頡先師。

文武廟鹿港: 鹿港文武廟點燈走文青風 天后宮點燈創紀錄50萬元

2、國道一號:由埔鹽交流道下,接台76線(東西向快速公路漢寶草屯線),向北續行135縣道(員鹿路二段)接青雲路即可到達鹿港文武廟。 文祠佔地寬廣,環境幽雅,由東而西,依次為武廟、文廟與文開書院。 其興建時代正當鹿港全盛時期,因而原始構築十分瑰麗宏偉。 三者之中以文廟創建最早,武廟次之,文開書院殿後。 他聚焦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集體記憶——傳統竹棚戲台,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竹構劇場方法。

  • 來鹿港如果有選擇在此住一晚,相當推薦晚上時再來老街走走,有別於早上喧囂的遊客人龍,夜晚的老街在昏黃燈光的點綴下,更顯得寧靜且古意盎然。
  • 由於建廟動機、建廟經費皆與清朝官方有密切關係,因此鹿港新祖宮被稱為敕建天后宮,也是全台唯一的官建媽祖廟。
  • 文開書院文開書院在日治時代被迫停講,又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此停留,因而一度被改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 武廟也是由官民合資共建,主因是清朝崇信關聖,地方凡有文廟者必列武廟。
  • 詩經泮水篇:「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昔時,古人應試及第,需至文昌祠祭祀,循古禮於泮池邊摘取芹葉,插於帽緣,故考取秀才功名者,又稱「入泮」。
  • 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廟宇因受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完成修護。
  • 此橋在當時為台灣南部進出鹿港必經的通道,百姓感念楊氏,而稱此橋為「楊公橋」。

鹿港文武廟式三合一的傳統風格,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建築,故統稱為「文武廟」或「文祠」。 文武廟鹿港 文武廟鹿港 清仁宗16年,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錢興建文祠以及文武廟,很多士紳也效仿。 此後文祠在清仁宗23年和清宣宗8年因為廟宇損壞而進行整修,有都有立碑為誌。 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廟為依照孔廟的規格建了一個半月形的池塘,名為「泮池」。

文武廟鹿港: 鹿港文武廟

藻井除了是彰顯尊貴及營造富麗堂皇的工法,更取水藻覆蓋水面意喻為庇蔭之意,另外,由於傳統建築大多為木造最怕火災,因此藻井也具有象徵井水的防火概念。 文開書院文開書院在日治時代被迫停講,又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此停留,因而一度被改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戰後書院更於1975年受到火災毀損,也波及到一旁的文祠,因此廢置了多年。 在清康熙年間施琅平定台灣後,大批的福建移民從鹿港登台,在施琅的族侄施世榜開闢了八堡圳之後,更是吸收了大陸沿海的大批移民來台開墾。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周倉,同祀倉頡先師。 由於文昌祠並無管理委員會,所以文昌帝君神像暫置於武廟內供奉。

鹿港鎮公所公用事業管理所長詹金雲表示,文武廟各式點燈是掛在牆壁上的,每盞燈會放上點燈人的名字,如果點一盞要寫全家,有的人會寫上戶長名字再加上「全家」兩字,有人則是把全家人的名字都寫上去,有人還寫4、5個人名字,只要寫得下,寫幾個人都行。 民視新聞/林恩如、黃彥誠 台北報導台灣人對於自己的美食總是感到自豪,不過總部位於保加利亞的國際美食指南TasteAtlas,卻不這麼認為,在95國評比當中,台灣只排在第45名,甚至慘輸給英國。 對此一位駐北京的BBC記者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名單,甚至還幫台灣叫屈。

文武廟鹿港: 鹿港小鎮文風鼎盛人文薈萃 文武廟千人書法揮毫傳墨香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共有三個區,以文祠居中、文開書院居左、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築群。 文武廟鹿港 鹿港文武廟位於街尾里青雲路,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三個體組成,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原先的主祀為文昌帝君,從祀天聾地啞,配祀魁星帝君和孔子。 日據時期大正年重修之後,改主祀為五文昌帝君和孔子畫像,而左右又配祀著天聾和地啞。 ,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 黃振彥表示,鹿港文武廟分別是文祠與武廟、文開書院三合一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建築群,奉祀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其中文祠是鹿港唯一以文昌帝君為主神的廟宇,前來點文昌燈祈求考運的考生相當多,不乏考上律師、公務員而打金牌前來還願的。

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西元1827年)完成書院的建築。 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治時期至臺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臺文化之父」。 除此之外鎮方也活化閒置的室外空間,透過辦理各項活動吸引在地民眾與遊客,例如展覽、藝文活動、文化旅行等,期望結合鹿港豐富的傳統工藝與古蹟建築,帶給小鎮全新的樣貌與活力。 一府、二鹿、三艋舺,走過黃金歲月的鹿港,留下了許多保存完好的古蹟與工藝文化,漫步於蜿蜒窄小的鹿港老街巷弄、欣賞清領時期的傳統街屋,參拜熱鬧非凡的鹿港天后宮,以及藝術價值極高的鹿港龍山寺,可說是來鹿港的幾處必看重點。 才由鹿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施人豪教授鼓吹重建、軍隊撤出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建造於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是傳統三合一式祭祀廟宇,文祠在中、武廟在右、文開書院於左,是早期當地文人的精神領導中心。

文武廟鹿港: 第一天南鹿港行程

武廟建於西元1812年,主祀義勇的關公,傳說關公善於理財和會計,被商人推崇為「商業之神」,故武廟香火不斷。 另外,本網站也提供周邊景點自動偵測服務,我們建議您允許本網站取得您的位置資訊,以開啟及使用此智慧化服務。 鹿港文武廟是臺灣彰化鹿港的文武廟,建於1806年。 武廟也是由官民合資共建,主因是清朝崇信關聖,地方凡有文廟者必列武廟。 關聖帝君重信講義,受敬奉為「商業守護神」,更是地方人士義結金蘭之盟的所在。 武廟因鹿港商業鼎盛,長年皆有地方商人祭祀,自清嘉慶末年至日本時代,都有不斷整修的紀錄,也是三座建築創建至今唯一香火沒有斷過的廟宇。

文武廟鹿港

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 文武廟鹿港 清光緒2年(西元1876年)文昌祠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頹,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西元1878年)完成修復。 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廟宇因受風雨侵蝕,殿堂傾毀,由士紳發起重修,歷時一年餘,於嘉慶24年(西元1819年)完成修護。

文武廟鹿港: 鹿港老街交通

戰後,文祠、武廟成為駐軍軍營,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文祠遭回祿之災,建築物受損,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由政府依原貌重修。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再度受損,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西元2005年)8月完成修復。 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年)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由士紳陳士陶負責文昌祠的興建,蘇雲從負責武廟的興建。 台南鹽水在地藝術工作團隊「禹禹藝術工作室」作品大多以竹材、複合媒材作為創作材料,擅長運用材料本質,製造空間感與人產生互動,帶來極簡、立體環繞的雕塑性。 本次團隊以合十手勢作為發想,融入鹿港傳承百年的手工曬麵意象,讓傳承成為這塊土地的能量,並將人們雙掌合十向媽祖祈求的虔誠之心,伴隨著光影綻放渲染在土地上,期許人們追求良善的同時,也將此精神散發給身邊所有人事物上。 我們是一群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旅人,都曾以一年的打工度假時間,踏上各自嚮往的國度,享受不同的文化衝擊。

文開書院的倡設,雖然建築年代不及文武廟早,但其在鹿港往日文風昌盛具體象徵上,深具歷史重要性。 同治10年(1871年),鹿港同知李鍾霖重修此橋,並於橋頭立碑紀念。 文武廟鹿港 直到日據時期的昭和14年(1939),因濁水溪氾濫,造成舊鹿港溪改道,楊公橋因被洪水沖毀而消失。 半個世紀之後,民國84年(1995),此地的「護安宮」進行重修工程時,挖出了利濟橋碑及舊橋墩的遺跡,才勾起鹿港人的歷史記憶。 公園面積不大,設有池塘、木橋、亭榭,以供遊客遊賞懷古。 台灣光復後,文祠、武廟成了國軍駐軍的軍營,1975年,與文開書院同遭火災焚毀,1985年,內政部指定文武廟為國家三級古蹟,然後依原貌重修。

三川殿內有二塊碑文,分別是清嘉慶24年(1819)「重修文武兩祠碑記」及清光緒8年(1869)「重修文祠碑記」碑文,是文昌祠、武廟的重要文獻。 文武廟鹿港 文祠與武廟之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其水質甘美,故有「蓬萊第一泉」之稱。 清同治8年(1869)鹿港同知孫壽銘發起重修文昌祠,並聘請進士蔡德芳掌教文開書院。 清光緒2年(1876)文昌祠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傾圮,由董事施家珍等人募款重修,並增建二廂廊,此次重修,歷時二年餘,至光緒4年(1878)完成修復。

但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文開書院與文祠武廟又再度受損,並於民國91年再度重修,至民國94年始完成修復,百年古蹟才再次重現於世人的眼前。 興建由來始於清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至道光7年(1827)完成。 文祠落成於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武廟則是晚五年落成(清嘉慶16年、西元1811年),最後才是文開書院(清道光4年落成、西元1824年),中間經歷了兩任皇帝才完成現在的文武廟。 事件平息後,奉乾隆皇之命,官方決定在鹿港擇一寬敞處興建媽祖廟,工程經費絕大部分是由官方撥款支付,不足之處則由日茂行捐助。 由於建廟動機、建廟經費皆與清朝官方有密切關係,因此鹿港新祖宮被稱為敕建天后宮,也是全台唯一的官建媽祖廟。 鹿港第一市場永和豆漿一日之計在於晨,在市場中總是能找到最經典的在地小吃,如果想體驗在地人的早餐生活,那鹿港第一市場永和豆漿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文武廟鹿港: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