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10大著數

教会愿意所有的人都听到救恩,并获得活水的灌溉。 这是教会的使命与特恩,当今教宗方济各很注重这一点,他关心弱小者、边缘人士,在他们身上实践天主的爱德。 教理 因为,信仰的培育即为了教会的所有成员,使其能生活出个人的特色,并实践自己的使命,引领更多的人认识信仰,并获得生命的助佑。

  • 我們越棄絕自己,就越能「依聖神的引導而行事」,因聖神的德能,天主的子女結出豐碩的果實。
  • 方便跟智慧彼此不離、互相攝持,應該了解這個道理。
  • 特別如上述的聲聞、獨覺安住於法性無分別中時,那應當說他們是大乘菩薩,因為那時他們也具足了六度所攝的一切菩薩行。
  • 自人生的最初幾年,它啟發兒童,使他認識並實行由道德良心承認的內心法律。
  • 473.不過,同時,天主子的這種真正人性的知識,表達了祂位格的屬神生命。

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障礙時,如果他能夠信仰淨土法門,就能憶念這一切世事皆如夢幻泡影,而真正的故鄉是在極樂世界。 當他作這樣的轉想時,就不會太過度執著於現世的得與失,也比較能夠了解現前一切事物的如實相,而將心安置在「阿彌陀佛」的正知世界裡。 對於世間的名利,若是追求不到起瞋惱,或是追求到而起貪染時,若了解即使在娑婆世界作了轉輪聖王,也不值在極樂世界得一粒沙。 能看到極樂世界一粒沙,表示就可在極樂世界,更能任運「花開見佛悟無生」,那麼就能分身十方度化眾生,何必還在娑婆世界做轉輪聖王呢?

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教會的祈禱大都以阿們作結束,「阿們」同時表示「天主對我們的信實」以及「我們對天主的信賴」兩層意義。 基督信徒每天的生活是對我們洗禮中宣認的「我信」說「阿們」。 耶穌以死亡摧毀了人的死亡,以復活恢復了人的生命,這就是教會在禮儀中慶祝「苦難、死亡、復活及升天」的逾越奧跡。 教會藉著禮儀欽崇基督,並透過祂朝拜天主聖父。

  • 大赦可以赦免「部分」或「全部」的暫罰,可以用在生者或亡者身上。
  • 1863.小罪使愛德衰弱;流露出對受造物錯亂的愛慕;阻礙靈魂修德行善的進步;招致暫罰。
  • 信德是天主創造的,是通向真理(也就是天主自己)的途經。
  • 只要自由尚未決定性地固定於其最終的美善──天主── 則常有在善惡之間作抉擇的可能,亦即在成全上成長或衰退,甚至犯罪的可能。
  • 教理讲授的目的是使人皈依天主,与天主建立亲密的关系。

此外例如由李炳南老居士來台灣後所創立,直到現在影響力仍然頗強的居士團體,也是以弘揚淨土為主。 基督的人性意志,「絕不抗拒或勉強追隨,反倒甘心服從全能天主的意願」。 我們在耶穌的生命裡看到很多強烈地呈現的事實,但我們只能理解為一個奧秘。 教理 這些奧秘的例子是天主性的子性、降生成人、苦難、死亡,及基督的復活。 祂按天主性而論,是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但按人性而論,則在近世,為了我們並為了我們的得救,由天主之母童貞瑪利亞所生。 希臘語的「基督」,希伯來語的「默西亞」,都解作「受傅者」。

教理: 和好聖事

此应视为教理讲授反思的原则,并应以此展开对教友的信仰培育。 補贖並不是為自己有多麼糟糕而一直悶悶不樂,反而是讓自己解脫並積極走向新的開始。 有些人甚至認為罪惡感只要用心理學的方式就可以解決。

持平而論,《基督教教義史》不算是容易閱讀的書,也有若干主題如聖經無謬誤、聖靈等,尚需教會嚴肅探討辯論。 但伯克富已然精簡了兩千年以來的基督教義發展,相較於羅傑. 奧爾森(Roger E. Olson,1952年~)的《神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一書,篇幅已然親切許多。

教理: ★「教理」在《漢語大詞典》第6904頁 第5卷 449

「最後,被保護未染原罪瑕疵的無玷童貞,在結束了人間生活的過程後,身靈一同榮召升天,被上主擢升為宇宙之后,使她與她的聖子、萬君之主、罪惡與死亡的征服者,更形相似」。 榮福童貞的升天,是奇妙地分享聖子的復活,也是其他基督徒復活的先聲」。 這樣的勸修固然有其道理和用意,但這並不意謂著,出家人就可以藉此放逸,可以不對淨土教理深學多聞,這種想法是不適當的!

經上面說,福的資糧果,就是生死當中的受用的身,以及長壽等事。 教理 同樣地不要誤解,如果遠離了智慧和善巧方便時,的確如此,同樣地,這個方便拿智慧來攝持,這個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智、佛果的因。 因此,所謂“用智慧來攝方便,用方便來攝智慧。 ”,譬如說一個慈母痛失愛子,心裡面的憂惱逼迫,不曉得怎麼辦! 同樣地,現在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時候你照樣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解空性的心一直跟著他,所以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二者實不相違。

教理: 聖體聖事

論中又說: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呀,如果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那個時候不應該求這個甚深法性─空性。 又如經中說:“假定你布施而執著的話,這是魔業哦! ”《三蘊經》說:“雖然你布施,但是你墮在所緣,然後你持戒,你執取這個戒取見,這樣的話這個都錯的,你要懺悔的。 ”《梵問經》說:“你這樣的觀察、思惟都是分別,無分別這個才是正規的覺道。 《十地經》又說:就像大船一樣,在江裡邊啊,風吹一天所進程的話,在沒有進入大海之前,你努力去拉啊,這一百年也達不到這個。

教理

十方三世諸佛之法,皆是唯一佛乘的大菩提道,二乘菩提其實也是一乘道之法,不能外於唯一佛乘;三乘菩提是方便說,其實是同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教理 因此,說法者如果不是依唯一佛乘來說佛法,那都是戲論,早已離開佛法的真實義了。 所以說,唯一佛乘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唯一佛乘才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教理: 卷三在基督內的生活 – 道德的良心

於2011年參加世青節的美國青年,取得YOUCAT一書後,有了啟發,向維也納的YOUCAT團隊提出要作什麼 “What to do”,引發編寫這本實踐教理書。 耶穌是個受父母親養育,從他們那裡接受愛與情感的孩子。 所以祂「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路二52),逐漸增長;祂屬於一個猶太村莊的社會,參與他們的宗教儀式;祂學習一技之長,當個工匠。 耶穌內的天主願意在人的家庭中誕生和成長,這使得家庭成為天主臨在的地方,也是互助團體的原型。 为了保证教义的实行,羊宰定有八大戒律:不吸烟、不饮酒、不烧草香、不焚纸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书写符咒、不养鸡猫犬等。

教理

或者我們為酬報所引誘,這時我們形同商賈。 最後,或者為了善的本身,為了愛那給我們出命者,我們服從命令……,這時我們有的是子女的心態。 望德的熱情奔放預防自私,導向愛德的幸福。 聖奧思定,《論至公教會的習俗》:人若欲善生,自當全心、全靈、全力去愛至善的天主。 人 (藉著節德)為主保持完整的愛,(藉著勇德)不為任何不幸所動搖,只服從唯一的主 (這就是義德),清醒辨別一切事物,以免受詭詐及謊言的侵害 教理 (就是智德)。

教理: 第二條 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我們的主

「不應強迫人違反良心行事,也不應阻止人依照良心行事,尤其在宗教事務上是如此」。 情慾得到的道德評價,只看情慾是否有效地受理性和意志的管轄。 情慾稱之為自願的,「或者因為情慾受到意志的指使,或者因為意志不加以阻止」。

這個割損標記乃是「基督受割損」,即洗禮的預象。 教理 舉行感恩祭,不是為紀念信眾本身,而是他們會在其中不斷發現並慶祝那為救贖世人而經過受難、死而復活的基督的臨在。 宗徒保祿並沒有親眼目睹,但是他把這最早的基督徒團體所牢記,並在禮儀中慶祝的神聖奧蹟,記錄了下來。

教理: 天主教要理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