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基金會詳細資料

由於疫情三級警戒數次延長,今年「第19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歷經一次延期,終於7月10日首次以「網路直播獎項揭曉」方式取代實體的「頒獎典禮」,自15組入圍作品當中,頒發獎金各100萬元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獎金150萬元的「年度大獎」三大獎項,總獎額350萬元。 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郭亮廷、郭昭蘭,特聘委員:邱坤良、陳郁秀、阮慶岳、陳昌仁,以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林曼麗、吳靜吉、石瑞仁,經過重重討論,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脫穎而出。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首次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涂維政」之名其實被隱匿起來,許多人誤以為是考古特展,並且為了營造當時流行國外借展的排隊人潮,他還找復興商工學生來排隊拍照。 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他自認是少數會去思考傳統形制的當代藝術家,此系列作品甚至形成了專屬於「卜湳文明」的樣態,但也因為有太多人信以為真,使他不得不加入一些明顯的「暗示」。 台新藝術基金會 許家維的創作反映出對於人、歷史與土地連結之關注,然而他更看重影像拍攝的背後行動,無論拍攝的是真實或虛構的內容,都是一群人在特定空間共同進行一件事,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 本次展出的《廢墟情報局》,以泰緬邊境的回莫村之情報局遺址為據點,邀請曾在此工作的老兵與現今駐紮的泰軍共同觀看猴神哈努曼(Hanuman)的木偶戲表演,由前情報局長官擔任旁白,穿插講述著神話故事與過去情報局的舊事,並攙入現場觀劇者所處的現在,以三條敘事線揉合關於傳說、記憶、政治層面的複雜歷史語境。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年節將至,為讓弱勢者感受社會溫暖,人安基金會南投平安站將舉辦「寒士吃飽30尾牙活動」,希望街友、中低收入戶、清寒家庭等弱勢者過好年。 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今日致贈物資、紅包及感謝狀,並向人安基金會致謝善行義舉,呼籲各界響應,讓弱勢者的年夜飯盛滿愛心。 台北市第三選區立委補選將明天(8日)投票,相較國民黨立委候選人王鴻薇的眾人來相挺,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怡農儼然是「一個人的武林」。 像是今天(7日)一整天,吳怡農早上、下午僅有立委蘇巧慧和議員顏若芳陪同,至於王鴻薇,光是上午由主席陪同,另外還有40位黨公職人員,在8大路口拜票,晚間王鴻薇還要舉辦千人造勢大會,而吳怡農除了車隊掃街之外,晚上只有前民進黨主席卓榮泰陪著看表演。 或是在本屆16組入圍作品之外,您尚有心目中的年度佳作未入圍之遺憾,歡迎在留言區表達您的看法。

台新藝術基金會: PeoPo 討論區

沈伯丞亦提到,現在對於影片的討論視角仍停留在人類作為自身,並以目前已有的技術與文明發展來思考這些技術的可能性,因此若能換一個徹底不同的視角,對於美學、影像可能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思考。 就如同AI只能告訴人類「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而沒辦法告訴人類「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從這角度來看,也許就會是所謂的NEXT。 下一個觀者是誰亦含括,我們能給下一個觀者或是未來的觀者,看見什麼他想都沒想過的;這也是藝術一路從前衛發展以來相當重要的一個功能,藝術家提供我們看見未曾想過的世界。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而新作《她與你與她的戀愛》手機APP遊戲,仍延續《肥皂》意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玩弄敘事的概念,而在形式上則借用90年代風行的美少女遊戲,更進一步將線上互動結合線下實體展覽,使用者最終需在指定地點觀看以機械手臂、投影技術創造虛實整合的情境,才能讓遊戲真正結束。 之所以設定在1990年代的時空背景,不僅歷經台北光華商場的變遷、戀愛手遊的興起,更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分野階段,以作為回望Web1發展至Web3的時代縮影。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而在電影之外,黃明川亦長期深入觀察台灣藝術生態,自1990年代跟拍14位藝術家長達四至十年不等,於2002年完成《解放前衛》14集旋即獲得首屆台新藝術獎的肯定。

台新藝術基金會

上半場再從「獎項機制」、「社會性」、「身體性」與「劇場性」、「策劃/策展」等不同面向,邀請台新獎20年研究團隊呂佩怡、周伶芝、馮馨發表研究專論,並由曾參與台新獎觀察員與評審團的陳泰松、紀慧玲與王聖閎進行回應與談。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獲「第22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4日舉行,由台北市長柯文哲頒獎。 台新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鄭雅麗補充道,經過多年的台新藝術獎執行經驗,她認為台新藝術獎不以被動徵件方式,而是主動提名、藝評發表、不分類評選等連動機制,對執行單位以及評選委員而言,都是挑戰與跨越,之所以能夠以現有的規則和資源持續舉辦下去,也是奠基在台灣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條件。

台新藝術基金會: 年度大獎

雖然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美術館場域中要如何探查表演藝術的新維度,依然深具挑戰性。 下半場由「NEXT」展策展人之一的姚立群擔綱主持,並邀請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創作者李慈湄、李銘宸、饒加恩,與劇場導演及藝評人鴻鴻、「數位荒原」總編輯鄭文琦等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藝術實踐如何穿越劇場與美術館空間,思考再現與回應社會現實的多重路徑。 「台新藝術獎」的運作,包括專責提名觀察人的機制、透過網路功能建立公眾參與討論的管道、定期公佈提名、入圍、複選、國際決選的程序,對外正式大展和封冠的儀典。 藉由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各方力量的投入,使一個藝術桂冠的打造,能兼及文化環境的改善,能縮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 當創意的活動與美感的事務自發地融入常人的生活,一個精神富足的文明社會是可以期待的。 第20屆台新藝術獎九位提名觀察人王柏偉、王寶祥、王聖閎、汪俊彥、吳孟軒、吳思鋒、黃大旺、蔡佩桂、龔卓軍經過獨立提名,再經複選會議合議選出入圍作品。

  • 藉由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各方力量的投入,使一個藝術桂冠的打造,能兼及文化環境的改善,及縮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讓創意的活動與美感的事物自發地融入生活。
  • 尤其手機作為現代人的貼身物件,透過此媒介與虛擬角色的私密對話互動,引導成相互牽制的病態模式,從中探討虛擬戀情亦不免走向分手結局的起伏狀態,更能反映現代人與科技之間的微妙依存關係。
  • 本展以「NEXT」為題,以得獎藝術家的「現在進行式」為主體,正是與獎項精神的相互呼應。
  • 作為第一階段主持人,蘇匯宇首先表示,全球美術館紛紛以電影名義處理當代藝術的諸多現象或把兩者界線模糊,也因此借「電影之名」作為吸引一般與新一代觀眾關注的形式,而非把當代藝術涵蓋在電影之內。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ARTouch》企劃編輯以及2022 C-LAB 「CREATORS計畫」 年度觀察員。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而在電影之外,黃明川亦長期深入觀察台灣藝術生態,自1990年代跟拍14位藝術家長達四至十年不等,於2002年完成《解放前衛》14集旋即獲得首屆台新藝術獎的肯定。
  • 青村計畫之所以成為近10年來藝文工作者與團隊實踐地方最重要的資源,原因不脫於以下幾點:一、重訂青年的年齡,從20歲跨域到45歲之間;二、首次以獎勵金的方式支持實踐。

尤其在產製技術與數位媒介普及度不斷推進的時勢,藝術家還能如何製造影像與聚攏觀眾? 策展人蘇匯宇在本次展覽以「特映放映室:錄像藝術的電影性、另類技術與未來觀眾」的概念所衍生「以電影之名?動態影像的擴延與未來觀眾」的論壇,邀集導演黃明川專題演講,藝術家姚瑞中、許家維與張碩尹座談,與談人為策展人沈伯丞與社會學者黃厚銘。 而展覽另一位策展人高俊宏主持的「一棵樹倒下的聲音能傳多遠?當代藝術身體、雕塑與策展的實踐及對話」作為最後一場論壇,則邀來藝術家崔廣宇、涂維政、湯皇珍,與談人則是國藝會資源發展組總監秦雅君與南藝大副教授陳泓易。

台新藝術基金會: 社區大學培育英才 謝蓮珠書藝首展

演出除了作為成團紀念,也是藉由劇場創造平台,邀請年輕人參與協力、也凝聚社區事務。 而作品中也夾藏東豐快速徵收的議題:其中一個媽媽的農作地被劃入徵收區而參與了抗爭行動,進而在家族內引起不少批評的耳語。 為此,考量這位媽媽在家族間所面對的壓力,石岡媽媽們面臨創作上的選擇,最後決議藉由環境劇場形式,展現女性的勞動與土地的情感關係,間接對徵收議題給予回應與提問。

台新藝術基金會

此劇場作品展現了蔡明亮一貫的慢動作與老歌懷舊風格,以最貼近「現實」的方式,給出最魔幻的「真實」與最敏感的「寫實(時)」。 與此同時,此劇場作品更精彩帶入了紙的新元素,可畫可坐,可折疊成蒲團,可縐摺成山巒,讓紙給出了充滿當代「多摺性」空間感性的無盡可能。 此外,延續黃厚銘提出「沒有觀眾」的思考,他亦拋出另一種可能的「未來觀眾」——AI。 然而,相較於人類對敘事、色彩、空間等設計會產生各種體認,沒有身體的AI就不會有所謂的感知,亦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儘管它不見得能給出有效的回應,但仍是具有創造性的視角。

台新藝術基金會: 學學師生參訪 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依空間而定」意思是如何讓作品在空間中呈現最佳的樣子,必須經過精密的評估、計算、思考,才能將作品安放在現場,同時這個詞也意味著維度、方向性,不只是「尺寸」上的意義而已。 同時觀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藝術類的創作,開啟了國內、外藝術獎項頒發之先河。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在20週年歡欣慶典與獎項揭曉頒布的緊張氛圍間,順利產生了第20年三獎項得主。

台新藝術基金會

「在美術館內基本上我們是『看作品』,那表演藝術到美術館內就像把人變成作品,這也許是最大的不同。」他坦承自己也還在揣摩這個不同——把人變成作品時,那無法跨越的東西。 除此之外,王聖閎也將討論的幅度擴展到另外兩個面相,其一是未來的台新獎如何評審展覽組織形式的多元化趨向。 在馮馨以台新獎20年回看視覺藝術生態發展的研究中,她聚焦於獎項機制如何作為討論「新」為何的平台,以及當代策展的策展實踐與台新獎平台之間的呼應關係。 「隨著網路與科技發展,很多新媒體都會進入創作當中,而台新獎也一直在想像何謂新的概念上,有持續擴張的企圖。」作為一個關照生態與討論事件的平台,台新獎從初期的「每週藝評」、「觀察論壇」到成立「ARTalks」網站之後,獎項外延平台的討論內容,也呼應了20年來台灣當代藝術發生的幾個重要現象。 她引用第20屆台新獎決審團主席鄭慧華當時的頒獎致詞,來回應這個大哉問:「台新藝術獎是全世界唯一不辭過程繁瑣的獎項。透過提名觀察員的實地考察、主動提名,作品才會得到進入討論的門票。」隨著第12屆(2013)改制增設的ARTalks網站,也成為開放給提名觀察人、藝術家與大眾直接交流互動的平台。 17組入圍作品將於5月下旬進行決選,預定5月28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三大獎項。

台新藝術基金會: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 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黎煥雄、吳子敬、崔台鎬

下半場座談首先由策展人姚立群開場,介紹這次的藝術家李慈湄,李慈湄由《群眾》到《一個人的群眾》的創作經驗談起,《群眾》曾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主要聚焦在社會運動(社運)裡的「個人」。 李慈湄認為,社運總是集體性的,個人經驗在這樣的集體性裡,感受到的孤單、迷惘,以及無法跟別人溝通的事情,是她在作品中想要傳遞的經驗。 台新藝術基金會 觀眾可以透過劇場感受到體感、也會被現場的調度及行動引導,但轉化到白盒子的《一個人的群眾》對創作者來說就得重新掙扎如何做選擇,她認為這並不只是檔案的呈現,最理想的狀態是在白盒子中可以帶進劇場的體感。 過往的補助計畫,習慣將相關的資源提供給社區發展協會、法人團體、政府立案的相關機構。 在傳統的思維上,會認為這些團體較具備所謂的「公共性」,以及「群體性」,並且擁有「認證」。

「鐵支路邊創作體」當時以成員就讀學校位於台南市鐵路旁的共通特性為號召,同樣是向著回家的方向,邀集高中大學同校或跨校的學長學弟們,返鄉共組台南在地表演藝術團隊,只是不再高舉台語或地方文史素材創作演出的旗幟,而是追求「日系劇場表現方式為血肉、動漫視覺風格為髮膚」。 台新藝術基金會 台新藝術基金會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 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 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台新藝術基金會: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前進校園,與學學高中師生分享性騷擾防治和情感教育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