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8大優勢

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 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 【心】心是什麼? 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 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

[注十三]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 梵文為Sadindriya。 也稱為“六情”, 為“十二處”的“內六處”, “十八界”的“六根界”。 “六根”能夠攝取相應的“六境”, 即色、聲、香、味、觸、法;生長出相應的“六識”, 亦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有著向外的取著傾向, 眾生由於外務, 所以易於不知所歸,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業, 喪失本有佛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注音

「唐」是中國一個朝代。 「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是所有佛教經典,「律」是戒律,「論」是論議。 「三藏法師」名叫玄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是區別於二乘菩薩的。 [注九]空不異色, 真空與形色並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這樣說呢? 以色執著為實有的, 固然不應該; 而將空執著為虛無的, 同樣也背離了釋迦牟尼的教導。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無所住其心

謂本心本無掛礙。 本無恐怖顛倒夢想。 皆緣起于無始無明虛妄業識耳。 今既依當身一心本智。 究竟直到不生不滅涅槃之大道矣。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260字。 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全文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過著執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薩用摩訶般若的心態來看,這些都沒有實體,五陰固然不實,苦、集、滅、道亦是方便。 要想滅苦,必須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陰的妄動,使之接受光明。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無法忍受。 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們去探望他,問他:「老兄!你有什麼願望啊?」他會說:「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飯、布衣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滿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實會是如此嗎?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注十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注十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注十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注十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注十五]。 無苦集滅道[注十六], 無智亦無得[注十七],以無所得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我佛釋迦牟尼世尊。 吾教中有觀聽圓明。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如如不動之觀自在菩薩。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為不生不滅,所以垢淨、增減、長短、是非、好壞、來去,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統統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苦惱也由相對而立。 倘知根本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那又何必執為實體呢? 既不執有,亦不廢有;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既此用,離此用;心如長空萬里,包羅一切,自在無住,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你該知道的事

當面不識﹐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風不能飄﹐日不能炙﹐雨不能洒。 描畫不出﹐毒藥不能害﹐惡蟲不能螫。 只因行走路頭差﹐所以失卻波羅蜜。 見舍利子麼﹖亙古到今﹐不曾改變。

  • 佛教化眾生,隨機引導,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門因人而異。
  • 其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卷403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
  • 十、取緣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成就的果位。
  • 我佛釋迦牟尼世尊。
  • 原本現藏于法國巴黎帝國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札(lan-dza)字型。
  • 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皆不題經(sūtra)字,而稱為「心」或「陀羅尼」,或者二者並稱。
  • 坐在那裏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

沒有貪嗔痴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痴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 不管有無形體的各界,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 由如來藏之本性才能看到眾生的真實樣貌」。 因為「執有」則有限,「無無」乃無限。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究竟涅盤】這涅盤是清淨的意思。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乘人是有餘涅盤,不是究竟;這究竟涅盤是佛位,名為無余涅盤,連涅盤亦不可得。 所謂成了佛,也沒有成佛的法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本來涅盤是對生死說的,既本來沒有生死,亦安有涅盤,不過同是個假名罷了。 這是菩薩的果德。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 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 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

皆為無明妄識流轉。 忽然覺悟五蘊十八界皆空。 無有生滅之妄識。 包無行亦無行盡。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名色亦無名色盡。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華藏是虛空的華藏。 簡而言之, 身由業力所造, 業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業便會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償還果報的苦惱, 今生受過去世的業報, 未來世感受現世的苦果。 三世之中, 輪迴流轉周而復始, 除非修善根而超越, 否則不會有了結之時。 外道中人因為不了正因至理, 遠離妙智妙慧, 錯認為色若滅了便是空, 落於頑空, 認為人若死後, 清氣歸天, 濁氣歸地, 一靈真性歸於太虛空, 於是追求清心寡欲, 一味修持苦行。 還有的人堅持斷滅空的見解, 認為人生既然終歸是五蘊分離, 便沒有現世的道德可言, 也沒有未來的解脫可言, 因而進一步便胡作非為, 結果種下惡因, 將來自己遭受惡果。 [注三]觀自在菩薩, “觀”作觀照、審視、審察等解。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久觀純熟,妄想分別便能逐步歇落,達於空寂。 這是慧以資定,楞嚴經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要繼續前進,時時處處從寂定的性體上,起觀照妙用,這是定以資慧,久久便能達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 所以華手經說:「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觀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見性,自在無礙的意思。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白化解釋版本

)不同,在此是指「心要」或「心髓」。 此經為般若波羅蜜經之心要,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福井文雅論證「心」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主張經題應解釋為「以般若波羅蜜多作為密咒的經」。 韓廷傑認為《心經》表達《大般若經》的核心和《心經》作為陀羅尼,兩者並不相違。 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 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就是成為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是虛偽的假。 舍利子,是所有的正法、法則雖不具有形體樣貌、卻真實存在著。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