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7大優勢

文殊答言,菩薩坐於道場無有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因為菩提相空不可得,如菩提相,一切法亦空不可得,這種空不可得,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空不可得即是無相,這種無相菩提,既無能坐,亦無起者。

是諸法空相,即一切法,泯一切相,故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比丘有三義,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 比丘托缽乞食清淨自活,於己可除其我慢、精進佛道,於眾生可除其慳貪令修布施為作福田。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二、破惡:比丘出家受具,破身口七支惡。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菩薩求法的故事

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的苦,就不用為了消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 當行者被外境所轉,趨近「無明」而生虛妄取相的心念之時。 就在那剎那,行者「發覺」或「知道」那是虛妄心,那時就已經降伏了啊! 因為那「知道」自己錯了的那個「知道」,即是自性本身起用。 所以重點是保持那「知」,跟隨那能知的「自性大能」即可。 」般若行即是自性起念,用常人的話即是「智慧觀照」。

  • 但這句不是教人去睡覺,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種無拘無束,無罣無礙,這才能遠離顛倒,而得究竟涅槃。
  • 我自己就是從《心經》這樣子一悟,我發現從那個之後看什麼其他佛經都好簡單,好像不必看註解就能懂。
  • 因只有此一部經才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別在此經,跟其他經的名字不同,所以稱為別題。
  • 若不如此觀者,便是邪觀。
  • 所以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一切法可得。

本經以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渡過煩惱河,到涅槃彼岸為用。 乃如來五時教法之中第四的般若時所講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我在普賢行願品裏曾經解釋過,今次不再重復。 上次在凌雲寺講般若經十一堂,還未能講畢整部經;現在講三晚,更沒可能。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内容介绍

達到「空性」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無生無死。 達到「空性」的人,才可以稱為是「佛」,是「如來」。 一般法會中大多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 因為摩訶般若是全稱,只用般若是簡稱,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訶般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若無過去與未來的因緣,怎會有現在? 故知現在非決定實有法。 未來亦復如是,若決定有未來,應是無有過去,無有現在,應單獨的就有個未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什麼意思?

若人於今會上,得聞如是經法,於未來世不但能信解,且能自度度人。 一切智智略有三種,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智。 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智。 一切相智者,謂一切如來應等正覺不共妙智。 以上從不思議即般若波羅蜜,不思議即法界,不思議即無生無滅,不思議即無二無相,不思議即無知無著,一直說到不思議即佛所知。

  • 文殊回答,佛乘者但有名字,如幻如化,畢竟皆空。
  • 念一行三昧者,即是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如法界緣,處空閑捨亂意不取著於相,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 所謂:「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 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
  • 而行,即不做愚癡事,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丟修行。

一相無有生滅,既無生滅即是涅槃相,怎會以涅槃入於涅槃呢? 一切法是指十法界言,即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 此十法界隨業因緣幻現,無有決定。 若有決定,眾生便永不成佛。 決定中,無有因果輪轉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翻譯註解

鏡淨依然,故能復現諸像。 故般若智慧能燭照一切法而無知無著。 正因其無知無著,故能燭照一切法。 佛告訴阿難,我說無上福田無差別相,所以有動地瑞相出現。

如是逆罪亦無本性下,是約空相而論,亦即約實相而論。 我們千萬不可執妄為真,以為無有罪因苦報。 如果執妄為真,便是顛倒妄執了。 逆罪相不可思議,何謂不可思議? 空則不可思議,離名相則不可思議,無所得則不可思議。 在心曰思,在口曰議,空無相不可得法,悉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曰不可思議。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白話文註釋 |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 心經全文解釋 | 心經在說什麼?多唸心經的好處

既然無一切境界相,故諸佛自性清淨第一義心離諸相。 佛以離相心說離相法,故一切法即是心。 而心亦離相,離相即是無相,無相亦離。 到無所離處,即是諸佛自性清淨第一義心。 此第一義心,建立一切法,泯絕一切相。

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而行,即不做愚癡事,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丟修行。 能明白這種法,這就是般若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是什麼?

法界一相者,法界無盡故,無相故,等虛空故,即是般若波羅蜜也。 繫心緣於法界,即名一行三昧。 而繫心緣於法界,即是修學般若波羅蜜。 故曰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 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是說菩薩覺地,覺後自然空空無大千,所謂法爾如是,絕無可疑。

五欲者眼耳鼻舌身,貪著色聲香味觸。 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 五欲者在前五識,五蓋者在第六意識。 前五識不分別五塵,第六意識不分別五蓋,於是能壞結賊,名之曰安隱。 如大方廣三戒經云「云何安隱?謂無分別。」。 大般涅槃經亦說「壞結賊故,故名安隱。」以如是安隱故,說名空閑處。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経(般若心経)

既如空華相,故智者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 大家千萬莫聞一切法不可得即作斷滅會。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應知一切法不可得者,是畢竟淨義。 如此便是心淨即法淨,法淨即心淨矣。 不生高下,因為等法性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 菩提相空,無能得見無能取證者。 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便是增上慢人。 既是無二無分別,所以無有知者。 因為若有知者,必有能所,若有能所,即是有二有分別。 今法界無二無分別,所以無有知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