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韻詳細懶人包

學習詩歌,我們重點講律詩,因為從唐朝的律詩開始,詩才有了嚴密的格律。 唐之前的詩,是自由體或半自由體,還沒有嚴密的格律,這裡不講。 唐以後的詩,看似不受格律的限制,但也有很多講究,所以講得很少。 4、忌撞韻:即在不應用韻的句子(白腳句),比如七絕的第三句尾、七律的第五句、第七句句尾也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 1911年以後成書,且以現代漢語(國語或普通話)為基礎語音編寫的韻書是“新韻”。

  • 因為古人,甚至現在許多寫舊體詩詞的人,仍然使用某些字的古音,這種讀音就與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平仄和韻部有所不同。
  • 第三句中“聲”是不押韻的,因為它的韻母是“eng”,與上面的字不是同韻字。
  • 比如廣東入聲可以分為三類,將陰平、陽平合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可以了。
  • 為了不熟悉漢語拼音方案的讀者也能順利運用上述規則而不碰到這一類麻煩,我們把可能產生的這類問題寫在下面的註解中。
  • 26、你我的離開,一點都沒有出乎意外,因為我們都知道開始就會注定結局的失敗。

這一條規則的合理性來自漢語拼音的拼寫規則(這裡不細論了),並進一步減少了韻部的數目,因為不滿足第一條的同韻字可以用此條規則放入同一韻部中去。 這一條規則非常簡單,對於熟悉漢語拼音的人,一眼就能發現這一類同韻字,不熟悉的人也只需一本用漢語拼音或者注音符號注音的漢語小字典就可以了。 不過,這條規則還沒有把所有同韻字全部放入同一韻部中,因為有些同韻字可能會具有不同的複合韻母。

押韻: 韻腳大師

這種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 屬於音韻學範圍。 由於韻書同時具有字義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也能起辭書、字典的作用。 第一句“斜”和二、四句的“家”、“花”就不押韻,但在中古音中,“斜”字讀“siá”(s讀濁音),在唐代是諧和的。 這首李白的《春曉》,“曉”、“鳥”、“少”押的是“ao”,是押韻的。 第三句中“聲”是不押韻的,因為它的韻母是“eng”,與上面的字不是同韻字。 按照詩律,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押韻

40、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默的心,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26、你我的離開,一點都沒有出乎意外,因為我們都知道開始就會注定結局的失敗。 押韻的句子:1、珍惜上天對你的每一種恩賜,即使是困難;珍惜人生路上的每一次相逢,哪怕是偶然。

押韻: 押韻韻書的分類

反過來,該書中屬於同一韻部的字,我們現在的讀法又不同韻,比如「飛」和「稀」等字。 一首詩押不押韻,大多數人都讀得出來,但是押什麼韻,講起來就有點複雜了。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採用熟悉的漢語拼音來說明,雖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大部分還是可以說明問題的。

  • 基於漢語拼音方案中對漢字讀音的「聲母」和「韻母」的分析以及古人對漢字同韻字的研究,我們總結出兩條最簡單可行的規則,使得只要能按漢語拼音讀字音的讀者都能掌握現代漢語的押韻方法。
  • 反過來,該書中屬於同一韻部的字,我們現在的讀法又不同韻,比如「飛」和「稀」等字。
  • 這種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 屬於音韻學範圍。
  • 這種例子似乎很少,筆者只注意到這一例,如果讀者另有發現,請寄來大家共同分享。
  • 人在記憶詩詞時,是以整塊進行記憶,比零碎記憶更容易記住。

2、鴨子太囂張,兔子太多嘴,我是豬,我很乖。 1911年以前成書,且以《切韻》音系為基礎語音編寫的韻書稱為“古韻”。 其代表作品有《切韻》(隋)、《唐韻》(唐)、《廣韻》(北宋)、平水韻(金)、《佩文詩韻》等。 其中《切韻》是現存最早的漢語韻書,其後的歷朝歷代的韻書,基本上是在《切韻》基礎上修訂形成。

押韻: 押韻作用

按照我們所定的這些簡單原則,再加上下一次要講的五七言格律,你就可以確保自己的詩作滿足格律的要求。 但我們要強調的是,你卻不能因為別人(特別是古人)的詩詞不滿足我們給出的原則而斷定別人的作品不合格律。 押韻 因為古人,甚至現在許多寫舊體詩詞的人,仍然使用某些字的古音,這種讀音就與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平仄和韻部有所不同。

從隋朝開始,直到近代中國使用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以前,中國人學詩詞都是以「韻書」為唯一的準繩,包括對「押韻」這一個術語的理解,都沒有一個簡單可行的「構造性定義」。 說兩個字是押韻的,就等於說它們在韻書裡屬於同一個韻部(同韻的字放在一起就稱為一個韻部)。 押韻 基於漢語拼音方案中對漢字讀音的「聲母」和「韻母」的分析以及古人對漢字同韻字的研究,我們總結出兩條最簡單可行的規則,使得只要能按漢語拼音讀字音的讀者都能掌握現代漢語的押韻方法。 我們現在讀古詩,平聲、上聲、去聲在辨別平仄時,不用刻意去記,但入聲字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有些陽平字在以前是入聲字。 但按我們今天對「韻」的理解,《平水韻》仍然太繁雜,而且與現代漢語讀音不完全吻合。 比如其中的「一東」和「二冬」兩個韻部,我們今天看來就沒有必要分成兩部,因為「東」和「冬」現在完全是同音字,類似的還有「魚」和「虞」等等。

押韻: 詩詞的形式與內容,格律的四個基本概念:韻、四聲、平仄和對仗

詩歌押韻,使作品聲韻和諧,便於吟誦和記憶,具有節奏和聲調美。 注意: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對於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北部的朋友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39、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珍惜眼前所看到的,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32、每個文字都是如此刺眼,每個句子看過后都無法畫上句點。

有的規定較嚴,只能押平聲或仄聲韻,中間不能換韻;有的規定平仄韻可以通押;有的規定中間必須換韻等等。 普通話中的四聲包括:陰平(大致看成第一聲)、陽平(大致看成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現代讀書認字有漢語拼音,古人寫詩詞用韻有韻書。 在唐代,韻書和口語基本吻合,到了宋代,語音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寫詩就不再按照韻書押韻了。 是因為語言是變化發展的,有些古音流傳到現在已經丟失,我們發不出那個古音來,所以覺得不押韻。

押韻: 押韻仄韻

所以,音韻學界將這類韻書稱為“切韻音系的韻書”。 押韻的作用,一是令詩文讀起來順口、悦耳,二是令詩文讀起來有一種迴環往復的音樂感。 作詩詞曲賦等韻文時在句末或聯末用同韻的字相押,稱為押韻。

押韻

這裡的「iu」是「iou」當前面有聲母時的簡寫,因此「酒」實際上是「酒 」,當然和「讀」不同韻了,但它卻和「手」是同韻的。 為了不熟悉漢語拼音方案的讀者也能順利運用上述規則而不碰到這一類麻煩,我們把可能產生的這類問題寫在下面的註解中。 迄今為止,我們對平仄和押韻的處理方法,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簡單而又確實可行的。

押韻: 押韻唱和

傷人的場景又漸漸浮現,以及抽屜里還留下無關快樂的童年。 允許律絕的第一句或者二句借用鄰韻,叫做“孤雁出羣格”;允許律絕最後一句借用鄰韻,叫做“孤雁入羣格”。 人在記憶詩詞時,是以整塊進行記憶,比零碎記憶更容易記住。 押韻 押韻 而押韻能夠精細地將每句詩句分塊記憶,這就是押韻的詩歌容易記牢的原因。

押韻

觀察以上三首小詩的平仄結構,可以看出:在第一和第三首詩裡,它們的第一、二兩句和第三、四兩句都是相對的;而第二、三兩句是相粘的。 在第二首詩裡,任何相鄰兩句之間都是相對的。 ”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是“仄仄平平澤平”。 上句與下句沒有重複的字,是十分標準的律詩對仗。 第二條:我們把韻母「i」、「u」和「□」(ㄧ、ㄨ、ㄩ)叫作「半韻母」:它們被放在其它韻母之前組成複合韻母時,可以被算作聲母。

押韻: 押韻用韻

第三註:有的特殊聲母可以使某一不同韻母產生同韻字。 比如“f”與韻母“eng”合起來讀“feng”,它卻和韻母“ong”產生的字同韻,試讀“風”和“東”,它們是同韻。 這種例子似乎很少,筆者只注意到這一例,如果讀者另有發現,請寄來大家共同分享。 押韻 二、詞和曲因詞牌、曲牌不同,押韻規則不同。

押韻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裡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 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雲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濛濛」或者「天轉北,日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 但這種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當然,有些方言中還保留中入聲,比如江浙、山西、湖南華南的朋友,你們的方言中就還有入聲。 比如廣東入聲可以分為三類,將陰平、陽平合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可以了。

押韻: 押韻釋義

憑這兩條簡單的規則,讀者熟練運用後就能在寫作中解決現代漢語詩詞押韻的全部問題,並且不用查甚麼韻書、韻表之類的參考書,只要有本漢語拼音或者注音符號標音的漢語字典就行。 不過,對於漢語拼音方案不太熟悉的讀者有時還可能碰到一些麻煩。 比如「讀」和「酒」,它們的韻母分別為「u」和「iu」,按上面第二條規則,就是同韻字了,為甚麼讀起來並不押韻呢? 這個問題來自漢語拼音中為了簡化拼寫而作的規定,並非我們的規則有錯。

押韻: 押韻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