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詳細懶人包

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 李白《月下獨酌》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脱胎出來的。 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

明月幾時有

”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詞的最後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註釋譯文

正如詞前小序所説,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 明月幾時有 可以説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 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為高。 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 ”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説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月幾時有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明月幾時有 ”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構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明月幾時有 “乘風歸去”之想。 “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 ’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明月幾時有: 但願人長久

”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 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箇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明月幾時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明月幾時有: 創作背景

詞前小序説:“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創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皈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

  • 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 對於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説,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説,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
  •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 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説:“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 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 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 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 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從表現方面來説,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敍。

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 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説:“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脱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 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脱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熙寧四年(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 熙寧七年(1074年)調知密州,雖説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 明月幾時有 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與總結。

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 明月幾時有 但願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 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 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同時,這裡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 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明月幾時有

人類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脱的風格。 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 ”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

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明月幾時有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 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 古人有“神交”的説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 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