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7大伏位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與國家文化形象之分析。 收錄於:劉俊裕(編)。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 如何朝向博物館的行動主義? 探究博物館變革的複雜性與挑戰。

從實務工作與研究中體認到典藏物件雖為靜態,但藉由博物館整體運作,卻可傳達豐厚的生命力。 期待透過科技應用,擴展博物館不同營運面向,連結人與環境,感受歷史與文化。 專長及興趣:文化政策、文化行政、文化研究、博物館經營、博物館策展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地方品牌行銷、藝術文化園區經營與規劃設計、歷史聚落及古蹟保存再利用、都市設計、地方藝術節慶、公共藝術、社會空間與都市文化研究等。 法國勃根地大學博物館學博士。 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既創意藝術產業研究所副教授。 2016 年 年於巴黎擔任「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協助臺灣海外藝術推廣,富國際展覽實務與教學經驗。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這些論述關注的不是本有的知識/藝術如何應用,而是知識/藝術如何參與、介入社會課題成為助力,這樣的關懷甚至對研究課題/創作目的、學科方法/藝術專業、研究者/藝術家的立場與角色等等既有的核心課題,帶來新的刺激與思辨。 熬過期中考週最後一天,終於迎來如花一般美麗的周五夜晚,同時也預告著暑期不遠了。 為準備110-1的「林場學校」暑期課程,大學PLUS計畫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黃貞燕副教授前來演講,期待能為計畫核心「生活博物館」提供博物館學的專業切路,並搭建進入田野及摸索行動位置的上位思考。 這些博物館的轉型也可以看到過去以有哪些藏品而來發展展示,逐漸轉變為主題式的展覽,為了要敘述什麼樣的故事與歷史而進行文物、影像或聲音的收藏。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本計畫以「專業、在地、永續」為定位,整合過去計畫實施成效,重新建構與思考館舍定位與發展策略,推動縣(市)政府發展運籌機制,擘畫文化發展藍圖,促進文化資源整體發展,並落實文化平權。

  • 發展更為參與互動式的觀眾關係–博物館科技應用之挑戰。
  • 閩台文化發展報告工業文化資產篇。
  • 與龍應台創臺灣第一個台北市文化局,首位發起文創政策、制訂老樹保護、暫訂古蹟、文化指標、藝術營造,包括:松菸、寶藏巖、台北藝術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館。
  • 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範圍包括歷史、考古、文字、人類學等學門。
  • 人權、正義、社會包容與環境教育等社會議題,是近年有關博物館社會責任討論的焦點。

盧宸緯、廖世璋(2008)。 2008北京奧運城市行銷與市民生活風格。 游鈞祥、廖世璋(2009)。 地方文化觀光產業對社區營造之影響。 2009科技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婷、廖世璋(2009)。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博物館系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編纂的架構以政策循環模式為主,包含:議程設定、政策的形成、政策施行及政策評估。 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再來討論政策的制定與其產物;接續討論博物館的營運層面;最後討論政策的施行成果,是博物館界較少關注的。 為使本書能豐富的呈現政策文本,邀請了長期關注博物館界的國內外學者撰寫,作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與專長,富含理論論述;又深究來自不同國家實際施行之政策方案,具國際觀。 盼透過此書的編纂帶給博物館界及對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新的視野與想像。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

過去十八年來,一到九屆研討會每每帶動重要議題的討論、徵集博物館界的寶貴經驗與研究成果,深化博物館論述、成為未來行動基礎。 公立博物館對具有保存、研究、展示、教育價值之珍貴稀有或瀕臨滅失之 藝術品、標本、文物等,有緊急搶救、修復或購置取得必要者,得申請目 的事業主管機關補助或向上級機關請撥專款,並得採限制性招標方式辦理 ,但不得違反我國締結之條約及協定。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隱私權宣告及資訊安全政策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 THCDC All rights reserved.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公共史學與博物館——“人人都是自己的史學家”的實踐之道(一)

同時,地方的文化與社會性也在形塑博物館。 對地方視野與文化多樣性意義的肯認,使得博物館的形態與方法日益多樣。 生態博物館做為展現地方視野理想媒介之實踐仍然充滿活力,地方視野的文化遺產詮釋與博物館化趨勢造就多樣的類博物館場域,而不同性質的地方社群也透過博物館的參與,重新覺察做為文化實踐者的意義。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藝術管理學門「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反思與實踐。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載於鄧育承(編),2021教學創新示範學校國際研討會新世代教學典範論文集(頁8-30)。

臺大社會學博士,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曾任澳洲國家大學臺灣研究客座及榮譽教授。 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第 14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推動《臺灣美術史辭典1.0》及史博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等。 曾獲得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寶島美術館)、臺北西區扶輪社第六十四屆臺灣文化獎,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林玉山學術論文獎。 專書大都以臺灣美術史論為主,如:《臺灣美術四論》,《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格藝致知》,《臺灣美術新思路》,《符號.跨域.廖修平》,《前瞻.文墨.黃光男》等。 相關博物館論文:《化蛹 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博物館領導與危機管理〉(於《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歷史博物館如何建構國家 文化史觀?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6.博物館妙管家:當代博物館管理的新經緯

曾出版「地方文化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光瑜伽」、「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等著作,以及一些學術期刊論文。 現任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及審查委員、國家考試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政府促參委員、公共藝術委員等。 曾兼任中原大學、文化大學、空中大學等校,曾任政府文化部門、記者、廣告公司、規劃顧問公司及事務所、出版企劃、專欄漫畫作家等,歷練於產官學三界,亦具有國家專業技師執照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資格等。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該計畫官網內寫道:「文化部為了落實泥土化政策,鼓勵具有創新能量的青年,透過藝文實踐的過程,提升自我價值,並投入社區、村落、部落及資源弱勢地區之藝文環境發展,特別突破舊制,推出『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從彰化縣文化局提供的作業要點可見,此計畫旨在於保存社區居民的集體記憶與史料,並推動縣民認識家鄉、凝聚共識,撰寫對象為彰化縣自然村聚落或村里、文化生活圈,範圍涵蓋自然景觀、地理環境、建築、人文、歷史、文化變遷、風俗、傳說、常民生活等。 細探公共史學在臺灣的來時路,貞燕老師認為在以短期、文化行政理性主導的計畫型推動模式下,通常過於重視量化產出勝於過程與內涵,難以孕育新世代生涯想像。 再者,現階段有許多以社造作為方法的計畫,也容易有著懷舊的、情感的、消費導向的侷限,使得新議題難以開展。 回到周教授的那句話:「(專家)為大家(民眾)寫歷史,寫大家(民眾)的歷史,大家(民眾)來寫歷史」,似乎真的不見雙向的協作概念。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國立臺灣美術館【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因觀眾而存在,觀眾研究已成為博物館生存發展的必備功課。 觀眾研究像一面鏡子,讓博物館工作者看到博物館今昔的身影形體。 觀眾研究好似一個秤子,讓我們瞭解博物館所做所為在觀眾心中的印記與份量。

除了服務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外,亦曾於輔仁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授課,亦經常於工作坊、研討會報告及演講,此外也擔任文物保存修護相關碩博士學生論文口試委員,及相關計畫的諮詢委員。 過往曾擔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目前為監事。 一直以來投身於博物館文物保存的實踐與教育推廣,希望以本身的文保知識及經驗分享,使我國的文化資產能受到良好的保護。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行政法人制度研究

文化資本: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才之研究。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跨界融合:社會教育與文化事業的創新實踐研討會論文集。 第十屆雙年研討會訂於2022年10月27、28日(四、五),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 今年度論壇主題訂為「公共博物館學: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其實踐」。 以社會文化機構姿態登場的博物館,隨著社會進程演進,其作為公共領域、公共性思維、公共性角色與方法之辨證與實踐價值備受矚目。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現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台灣數位藝術基金會暨在地實驗技術總監、曾任上海舜和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互動設計師、台灣微軟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客服、台北當代藝術館MIS。 具握持式平板操作架整合智慧型充電展示模組、擴增實境劇場盒、動畫手轉書結構與互動程式物件處理方法與其多機通訊方法…等專利。 專業領域為電腦動畫、互動設計、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與遊戲設計。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相關文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