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宮10大好處

根據竹南中港當地耆老解釋,「撿桌」是台語,蘊意著將祭品好好的整理撿拾起來,將最豐盛的祭品獻給眾好兄弟享用。 過去中港地區的普渡儀式都是在慈裕宮前廣場及八德街舉行,當地信眾都會拿出最豐盛的供品,擺設撿成最好看的樣式,來展現自己對好兄弟的誠意。 陳萬典說,中港炸邯鄲復辦20、30年來不曾中斷,將視疫情狀況再做打算,若疫情控制好,會在農曆3月15日邯鄲爺生日當天舉辦;如果疫情仍未趨緩,就考慮取消,儘管地方人士都感無奈,但百姓性命安全最重要,相信邯鄲爺也會體諒。 南中宮 慈裕宮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由內政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於九十二年冬整修古蹟完成,慈裕宮成為地方宗教中心。 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因地方發生械斗事件,廟宇遭焚,加上廟址地居低窪,苦於水患淹浸。

中央明間淨寬4.76公尺,左次間淨寬2.17公尺,右次間淨寬2.19公尺,明間較次間淨寬大至2.18倍,使次間格外顯得狹小,與其他廟宇相比,是較少見的作法。 慈裕宮在明永曆十二年時為土屋茅茨建造,後隨先民開墾中港的足跡,內移至今開元里的鹽館前。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因位近大陸之要津,貿易殷商、商賈密集,遂引起地方父老集資在當時市集密佈之中港南門口重建慈裕宮。 慈裕宮正殿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三川殿前後左右結構勻稱,為其平面的特色。

南中宮: 苗栗 竹南–更勝慈裕宮老牌–萬里香粔粿(蚵嗲)

三川殿石雕的龍邊係由民國七年辛阿救,虎邊則為民國八年蔣梢,兩位石雕匠師的對場作。 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中以雙龍配圓形人物圖案;右為長方形,中以龍首雙龍四鳳配八角形人物圖案;其他如門窗的邊飾花瓶,龍虎堵下的雙龍雕飾,前殿或正殿的獅座、象座、鰲魚、斗拱、雀替、雕花與人形座,以有聯文句讀的筆畫粗細、花邊細緻處,在在都可發現「對場型」的趣味。 慈裕宮的開基媽祖為黑面三媽,當初來台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因廟前石階的兩座大型壓艙石可以確認三媽是從大陸搭小帆船渡海而來。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因皇上龍體欠安與慈禧太后微恙,後派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來此求取藥籤,病才治癒,後特獻立「允王唯后」匾額;另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劉守備感念媽祖開藥籤醫治他的癩疾,也贈立「德配在天」匾額。

南中宮

古厝建於1937年,傳統閩式建築混有日本仿歐元素,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貼在中脊88片,左右墀頭各有一幅福祿壽及渭水求賢彩瓷,步口還有一對磁磚對聯,是先祖隱示後代子孫:「莫忘根本,一年之計勤於學,知己不及求於賢」。 其實,花磚就像是一個歷史的痕跡穿越從古自今,像是環遊世界一番,他其實在西班牙或是荷蘭、英國等等國家也都可以看到他的足跡,但是因應歷史背景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花色跟色調。 竹南中港地區普渡撿桌習俗維繫多年,在2004年起連續3年盛大舉辦,加入撿桌大賽,由家家戶戶或是公司行號準備豐盛祭品參加比賽,吸引許多外地民眾前來參觀,可惜從2006年以後「撿桌」習俗就突然消聲匿跡,只剩老一輩的民眾知道。 為了重新找回竹南中港撿桌習俗,竹南本地文創工作者,發起重現撿桌活動,找來了當年曾經連續3年榮獲撿桌比賽冠軍蕭政德,負責重現當年撿桌席面,並以常見的食材裝飾組合成各種造型供品,另外,也邀請多名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的會員,以紙黏土、紙捲、半毛氈、蠟燭及拼布等素材,來做出仿真撿桌席面,賦予檢桌席面的現代意涵。 前殿中門一對青斗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則是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相當細緻。 慈裕宮所藏石碑之多,例如後院的「井井泉沿革碑」、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勸中龍泉漳和睦碑」、清同治年間「五福橋碑」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古蹟文物。

南中宮: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

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宋建隆元年 ( 西元 960 年 南中宮 ) 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紅光晶瑩奪目,從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內,異香氤氳不散,王氏陣痛後產下一個女嬰,雖然林愿夫婦相當失望,但由於初生時顯有祥瑞徵兆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出生至彌月間都不曾哭啼,便給她取名林默,亦是當今民間所崇奉的媽祖。 媽祖姓林,據記載媽祖誕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 960 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北宋雍熙四年(西元 987 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歲。 距竹南慈裕宮十分鐘車程的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位於中港溪口北岸,沿途長滿了水筆仔,還規劃有「賞鳥牆」。 紅樹林最佳觀賞期為春、夏二季,此時可觀察到鷺鷥林鷺鷥繁殖的過程、潮間帶類蟹、花跳及彈塗魚的行為習性及水筆仔的成長過程。 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因泉、漳分類械鬥,廟宇遭焚毀,再加上廟址基地低窪,逢雨必淹;於是精心勘測挑選「浮水蓮花穴」的現址,歷時十二年,在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完成遷建,慈裕宮現有規模即奠基於此時。

漁港旁還有一片木麻黃樹林,在豔陽高照的夏天很適合當做您乘涼休憩的好地方,在這邊慢跑、散步甚至騎乘單車,可以達到放鬆身心又鍛鍊身體的目的。 位於竹南鎮龍鳳里的龍鳳漁港,為冷水溪出海口及龍鳳大排交接處南岸的一處天然漁港,因鄰近海域多數為礁石質地,底棲魚類多不勝數,漁產種類極為豐盛,如烏魚、花之、白鯧等,一年四季街可捕獲,歸屬於第三類漁港。 昭靈宮主祀百姓公,代表神祗彭大人以及林大人、凌大人合祀英靈宮,配祀福德正神(后土)。 百姓公即本地開闢以來為國捐軀之將士及無人奉祀之先人,另有有神主三、四座,諒係絕祠之家所寄者,彭大人及林、凌兩大人相傳為明室將,清軍入關時,扶幼主與之相載不幸死於火炎山,其忠魂不散,三百餘年後逐至中港借住於本祠,之後屢次顯靈相助百姓公為里人治病消災,創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原名「昭忠祠」。 昭靈宮在中港西門(已塌)北方之五十公里之城門旁,原名「百姓公祠」,後來將原來茅草屋改建為磚造蓋瓦,民國40年由葉清福、陳萬枝、陳清吉、陳萬泉共同發起得義捐改建,並改名為「昭靈祠」,歷經四十年後附近以繁華,如今祠字難免狹義及陳舊,於是組織擴建委員會著手擴建廟宇,同時改名為「昭靈宮」。 早年中元普渡時,大部份金銀紙店家為供應民眾所需,無暇顧及自家的普渡儀式,因此常延到三天後的農曆七月十八日才辦普渡,久之竟成該地獨特傳統。

南中宮: 【苗栗。竹南】老竹南人記憶中的味道 中港米苔目冰

修復以恢復古蹟原貌的原則,因此包括廟前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塑像及牌樓配合拆除,竹南出身的商人林芥所贈的母與子漢白玉雕像則遷往運動公園。 苗栗竹南在地建築史教材「蕃社土埆屋」,經不起雨水侵蝕瀕臨崩塌,在地因文化意識崛起,這棟土埆屋常融入鄉土教學,引起眾人重視,但也有人認為公共安全應該拆除,另一幫人則認為應盡力修復土埆屋,保留珍貴建築工法,站在傳承的角度,真的很希望這些古蹟都能有所有保留,未來才不會只有透過教科書才知道些文物。 竹南鎮中港慈裕宮有四百年的歷史,是竹南最熱鬧的廟口,每年的中元普渡也有盛大祭典,竹南中港地區也把普渡稱呼為「撿桌」,台語意思就是把祭品撿收擺出最豐盛的桌面,來表示對好兄弟的敬意。 為了重拾過去中港慈裕宮普渡的熱鬧盛況,當地文創工作者找到老師父,重現昔日「撿桌」席面,將這個習俗傳承下去。

澎管處為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出澎湖四季旅遊,要讓澎湖的美征服更多旅人的心。 這次撿桌習俗重現活動,從5日起開始至8月底為止,每周三至周日展出,並有專業導覽志工在場定時導覽,同時,在農曆7月18日當天在慈裕宮前廣場舉行傳統撿桌普渡,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都可到場一探傳統的撿桌習俗。 連勝源說,小時候廟前人潮洶湧,與現在相差很多,附近鄉鎮居民都得到中港採買與做生意,直到他退伍繼承父業時,中港還有華隆、國泰及許多紙廠,仍因金紙產業、紡織產業繼續興盛,但後來產業開始外移而沒落。 張益銘說,他曾訪查兩個匠師或家人,證明陳己元是木作,但民國14年才第一次接工作,主持桃園景福宮修建;林溪山的兒子林辛源也曾表示,父親確有承攬慈裕宮的建造工程,但石雕不是父親的作品。

南中宮: 防疫優先 竹南中港慈裕宮元宵「炸邯鄲」暫緩

以龍鳳漁港為核心,串連北邊的崎頂濱海遊樂區與南邊的溼地觀光休閒區,成為一個豐富完整的觀光動線,十分適合從事各種具備海強一席的休閒活動,每逢假日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 龍鳳漁港位置緊鄰著西濱公路,也是全台唯一位於海線縱貫線沿線的漁港,交通十分便利,再縣政府大力推動富麗漁村及漁港的美化政策下,已經規劃成唯一處觀光漁港,朝向多元化經營模式發展。 據熟悉輦轎的人士表示,扛轎人通常都必須更換,以免因心肺負荷不了過度的衝刺跑。 媽祖被安奉在祭壇後就進行洗港儀式,由慈裕宮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四人主祭,面向西方拈香跪拜,主祭者禱念事先準備好的祭江洗港疏文,此時,也有其他神轎前往主祭處膜拜。 最後,有三座神轎自神轎聚集處衝出,往西方的河海交會地奔跑,由於下午五點時是退潮時刻,衝出的神轎可達兩三百公尺遠,但因汙泥鬆軟,走動困難,廟方遂不建議外地民眾跟隨,以免陷入泥沙。 一組乩童會在汙泥沙灘上獻小米包、灑符水及金紙,另一組乩童舉出令旗朝西方作儀式,一旁則有其他人灑白米,第三組乩童則在水中祭拜尋找不潔物,以作法逐走。

南中宮

重修宮志籌備小組召集人、慈裕宮副主委郭維文說,廟方曾於68年編訂宮志、69年出版,時過30年,廟宇歷經古蹟修繕、籌建後殿,宮志許多內容需重新考證,希望於100年底出版。 而「對場造」已沒有直接證據,期盼民眾能提供相關文物、照片,讓重修的宮志更加完整。 因為早上7:30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集合出發,為了要找免費的停車位,我們6:30就出發,到動物園時大概6:50,原本以為我們很早到,想不到已經有很多的婆婆媽媽都到了,把我們一家人放下來後,就驅車前往我設定的免費停車地點,媽祖真的有保佑,順利的讓我找到免費的停車位。

南中宮: 竹南寺

中港慈裕宮所在的中港地區開發甚早,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原為閩粵移民所共祀,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陳家古厝(蕃社30)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屋身以混合構造方式:正廳、次間採:柱樑構造、梢間,護龍為承重牆構造! 古厝的修繕真的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很建議大家加入「番社30粉絲團」裡面有著自2013年至今修繕維護之工程還有前後的變化,也能讓我們更了解古厝建築的傳統設計維護之不易,加上當年的手工也慢慢經過時間,老師傅越來越少,未來要讓其他古厝修繕回復80%都有他的困難度,所以更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慈裕宮主委陳萬典指出,今年因應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為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原訂2月26日登場的「炸邯鄲」活動暫緩。 中港老街以往的人潮雖然不再,當地風貌已大幅改變,宛如滄海桑田,但歷史悠久的慈裕宮媽祖婆,仍在假日吸引不少虔誠的信徒前往參拜,而中港炸粿的懷舊好味道,也依然牽動著在外打拚竹南遊子的味蕾與鄉愁。 連勝源回憶,竹南市區重心的轉移,主因是當年鐵路要截彎取直,政府考慮要在中港設站,但地主們唯恐土地被徵收而反對,竹南車站也就遷到博愛街現址,再加上產業轉型,中港地區才漸漸變成現在靜謐的模樣。

日後,湄洲島上時常香霧瀰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並在湄峰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大字,世人相率祀之。 宋太宗雍四年 ( 西元 987 年 ) 媽祖已二十八歲,農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姐,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 媽祖緩步登上湄峰,站在一處摩崖巨石上,舉目觀瀾,碧海連天,風平浪靜,漁帆點點。 回顧灣內,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觀,晶瑩奪目,景緻優美,令人陶醉。

南中宮: 建築特色 :

當時的慈裕宮似朵浮水蓮花,被四周溪流環繞,僅以日出橋與溪流上的小竹筏為通行方式。 中港慈裕宮裝飾主體運用了大量的石雕,包括入口正門與外檐裝飾、檐廊及立柱、青斗石獅等,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 南中宮 中港慈裕宮所奉祀的主神為迎自湄洲的三媽,以及鎮殿的軟身大媽與二媽,三尊媽祖各司其職,大媽鎮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南中宮

慈裕宮以往每逢元霄節都會舉辦炮炸邯鄲活動,活動起源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但相信已超過百年歷史,並且,台東最熱鬧的元霄節炮炸寒單爺,據傳也是源自於慈裕宮。 中港是竹南鎮建設最早的港市,昔時大陸人民坐船來臺,因當時對臺灣全部地理不太清楚,認為中港在鹿港、基隆當中,所以取名叫為中港。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廟方會請稱為「三媽」的媽祖神像鑾降旨出平安符令。 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松生指出,三尊媽祖神像各司其職,大媽「定殿」、二媽「出征」、三媽「做醫生」。 當日端午節上午,先在出巡路徑每隔七十二步便張貼一張符令,重要橋頭和路口也需張貼,由於出巡路線全程長達數公里,求出的符令多達五百張以上。 下午一點開始舉行祭江和洗港儀式,來自各地寺廟供奉的主神,在鑼鼓隊和獅陣等鞭炮護送下,會乘著大轎或四輦來到慈裕宮前廣場集合,然後繞行竹南後厝龍鳳宮、小橋公、西門橋、海口尾橋、射流溝、竹南永蓮寺、水門橋和大眾廟等,每隔一段就往溪中、溝圳等灑下金紙,在每個路口和橋梁處舉行驅逐邪魔的儀式。

南中宮: 中港龍鳳宮

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擴大重建時,找來兩派師傅分場對作,連石柱上的對聯字體、花邊都不同。 皇民化運動時,神像一度被送往獅頭山集中保管,於民國59年(西元1970年)再度修建為今貌。 竹南鎮最初的發展起源於中港,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後壟五社之一的中港社所在地。 明末清初漢人陸續至中港附近的三角店開墾,在18世紀的清朝古地圖裡已繪有平埔族人居住之中港社、漢人居住的中港莊,以及清軍駐紮的中港汛。

  •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南庄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生卒年不詳)聯合原住民和客家人,攻打在中港的閩南人,造成大批福佬族群在射流溝溺死。
  • 中港慈裕宮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 明末清初漢人陸續至中港附近的三角店開墾,在18世紀的清朝古地圖裡已繪有平埔族人居住之中港社、漢人居住的中港莊,以及清軍駐紮的中港汛。
  • 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俗稱「中港媽祖宮」,又稱「中港媽」,素有「小湄洲」之稱,主祀媽祖,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 慈裕宮因歷史悠久,保存古物甚多,如「慈裕宮天上聖母」玉璽、媽祖令牌、古符版、古檀香爐、傳統金銀紙工具…等,目前皆存放在金銀紙文物館內,記錄著中港地區的信仰文化。

滄海桑田,幾經地形變遷,和長期河川泥沙淤積的結果,「中港」成為了歷史名詞,廟前老街也趨向沒落,但名列三級古蹟的慈裕宮風華依然如昔。 竹南中港有兩座媽祖廟,一座稱為內媽祖,即今的「慈祐宮」,另一座位於後厝,稱為外媽祖,即今的「龍鳳宮」。 慈裕宮又稱「中港媽祖廟」,素有「小湄洲」之稱,以廟中前殿保存初期之楹聯:「極坤德之洋洋聖母實為大聖母,新斯廟之亦亦瀛州別有小湄州」為證。 中港慈裕宮原是閩南漳州人在鹽館前草建,後再修建成土壁瓦頂宮殿型廟宇。

南中宮: 中港慈裕宮「對場造」? 論戰因「窗」起

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因「彰泉械鬥」事件,廟宇遭焚毀,又因原廟址地勢低窪,每逢風災必淹,經地方人士精心勘測,擇定「浮水蓮花穴」為現今新廟址,歷時12年遷建,於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完成。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8月由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苗栗縣竹南中港慈裕宮,俗稱「中港媽祖宮」,又稱「中港媽」,素有「小湄洲」之稱,主祀媽祖,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已有逾百年歷史的竹南中港慈裕宮炸邯鄲活動,今年受疫情影響延遲至25日晚間熱鬧登場,透過炮炸邯鄲爺的方式,希望能趕走瘟疫,祈求全民平安,度過災厄。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目前所知該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柱心雕得十分細瘦,是該宮的特色。

南中宮: 竹南、頭份停車大不易 民盼紓解之道

民俗工作者張益銘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對場造應同時完工,石窗標示年代卻相差半年,雖說石窗都是四方外框,但縷空雕花一邊是八角、一邊是矩形,從圖案、刻法看來,應出自同一工匠。 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的前後,全台幾乎都在瘋媽祖,今年我也帶著我的阿母去參加進香團,3天的行程從台北出發,最南端要到屏東潮州,總共要走15座宮廟,就帶我來慢慢介紹這3天所到之處。 〔記者廖雪茹/新豐報導〕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新竹縣溪南中崙三元宮,今起一連3天舉行中元超渡大法會,因正逢義民祭由溪南祭典區輪值,管委會特地安排奉飯儀式,重現古人挑擔奉飯的景象,傳承獨特的義民信仰文化,信眾參與相當踴躍。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南中宮: 竹南中港慈裕宮 重現中元普渡撿桌習俗

例如麒麟堵上石窗的造型,左為八卦形,中以雙龍配圓形人物圖案;右為長方形,中以龍首雙龍四鳳配八角形人物圖案。 其他如門窗的邊飾花瓶,龍虎堵下的雙龍雕飾,前殿或正殿的獅座、象座、鰲魚、斗拱、雀替、雕花與人形座,在在都可發現「對場施作」的趣味。 其特色是建築不同部分相對應之元件,尺寸相似,但形狀、樣式、手法卻各異。 中港是漢人移居竹南地區最早墾拓的地方,其後發展為興盛的「中港街」河口港市,是往來艋舺與鹿港之間的交通重鎮及貨物集散地。 媽祖信仰也隨著移民及河港貿易而傳入,中港慈裕宮所奉祀的主神即為迎自湄州的三媽(渡臺媽),以及鎮殿的軟身大媽與二媽,蟒袍鳳冠,型態威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祭典,常為中港帶來熱鬧的氣氛。

其餘數十座神轎則在原地繞著堆積如山的金銀紙反覆抖動,最後經乩童請示下返駕,完成整個祭江洗港儀式。 1943年2月19日,中港溪塭仔頭對面漂來一隻大鯨魚,民眾搶搭渡船爭睹鯨魚,但一艘船沈沒造成卅二人溺斃。 傳說當時塭內德勝宮朱李池三王爺降駕警告塭內、海口居民,遂這些人未搭上舢舨倖免於難。 同年底,一艘日本軍船在中港溪口附近海域遭美軍擊沉,船上日本兵全部陣亡,此後傳出中港溪出海口一帶在夜晚會聽到日本兵操練的口令、涉水聲。 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初九,南庄總土目樟加禮的女婿黃祈英邀原住民加入粵籍陣營,攻打在中港的閩南人,造成閩南裔在射流溝大量溺死。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泉漳械鬥後,官府在此名為「勸中壠泉漳和睦碑」的碑。

南中宮: 中港慈裕宮

台灣目前仍保留炸邯鄲活動有台東與竹南兩地,苗栗縣竹南炸邯鄲是由四名打赤膊的轎夫抬抬著玄壇元帥金身上場接受鞭炮洗禮;台東則是抬著玄壇爺附身的人上陣。 慈裕宮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除了元宵節的「炸邯鄲」之外,另一個就是「洗港祭江」。 「洗港祭江」是全國唯一的夏季媽祖出巡,在端午節當天,由媽祖率領其他四位神明繞境中港,並在出海口進行各種儀式,儀式完畢後所有人必須背向出海口,不出任何聲音的悄悄離開,眾神像則要面向出海口退回,象徵確保這塊土地潔淨,並保護眾人平安。 「炸邯鄲」則是元宵節晚間,以神轎綁著神像金身,由4名「打赤搏」、「戴錢帽」、「穿短褲」、「著布鞋」、「手拿掃把」的轎夫,沿途護送神轎在各定點接受信徒的炮陣迎接。 慈裕宮奉祀媽祖,俗稱中港媽祖,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東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每年農曆正月15日賞花燈,3月23日、9月9日的廟會及中元普渡的際祀鹿典,常為中港帶來少有的熱鬧景象。 目前,遶境的活動停辦一段時間,將於民國一百零二年時復辦此有意義的活動。

南中宮: 苗栗竹南在地建築 土埆屋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鑑於廟太小,提議遷建於南門口。 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地方人士有鑑宇格局不大,故提議遷建於南門口,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官府在此立禁止差役擾民的碑,稱為「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為最早出現「竹南」地名的歷史文物記載。 前殿中門的一對青斗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前殿的蟠龍石柱,是慈裕宮僅存的一對早期龍柱,歷經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宮的前殿、正殿、牆廊仍保持傳統的大木結構形式,前殿左、右建築細部有明顯差異,左右不同是兩名分別為漳、泉派匠師「對場造」的跡證,包括:中門兩側的石雕壁堵、樑與樑之間的斗抱等,是慈裕宮最大的建築特色。 1997年5月,內政部核定辦理修護廟身建築,請楊仁江教授設計監造。 1999年12月14日,苗栗縣政府民政局邀請設計、監造、施工單位和管理委員會代表召開古蹟修護說明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