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9大好處

十二年國教推動經歷20餘年,歷數次改朝換代、經手多任教育部長,雖然討論延長國教年限上為共通目標,但其實各時期提出的版本在政策面上具有相當差異性。 其中除目前版本外,其餘版本即便喊出時程或其他細節,但皆在提出後不久便不了了之。 因材施教:面對不同智能、性向及興趣的學生,設置不同性質與類型的學校,透過不同的課程與分組教學方式施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有教無類: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是以全體十五歲以上的國民為對象,不分種族、性別、階級、社經條件、地區等,教育機會一律均等。

總綱中國中與高中階段科技領域為必修課程,國小階段科技領域為重大議題,學校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每週排課一或二節,並透過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之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融入各領域,透過結合其他領域之課程內容來落實。 主旨:訂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自一百零七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起)逐年實施。 修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111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1年級起)逐年實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教育部,2014)。 新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蔡清田,2019)。 二、為促使國民中小學教師深入了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課程理念,掌握課程實踐之核心概念,培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種子講師,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 105 年度起辦理十二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種子講師培訓及相關增能培訓,並規劃於 107 年度及 108 年度持續辦理相關培訓。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在國中、國小階段,除了各領域學習課程之外,總綱改進現行彈性學習課程的設計,讓孩子可以有更多專題性、探究性及實作性等活化學習的機會,並可選擇參加有興趣的學習社團、技藝活動等,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新課綱用「核心素養」將國小、國中、高中不同的教育階段做橫向(各領域、各科)及縱向(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發展,使課程更有系統性、邏輯性及順序性。 為促使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領導人員能充分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精神,強化地方政府的組織運作、資源整合及完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及支持體系,國教署自105年起規劃辦理教育行政領導人員研習,本次研習為第四次,前三次分別於105年下半年、106年上半年及106年下半年辦理完成。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也可以規劃班級輔導、服務學習、自治活動、校際與班際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德育、群育方面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更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而總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將結合各領域/科目的教育目標及特性,據以發展「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 核心素養強調多面向的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重視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於生活情境中。 2011年5月,教育部宣布新的十二年國教進程,預計2020年完成十二年國民教育,七成免試入學(不採在校成績),三成特色學校招生(明星高中採用),但遭家長團體及立委批:「換湯不換藥、壓力更大」。 有關本局與本市家長團體合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北極星-家長論壇」宣講活動,請貴校協助轉知並鼓勵家長參加,詳如說明,請查照。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十二年國教各科領綱

從民國102年6月至今,國教院共召開13場次總綱研修工作計畫團隊會議、5場次總綱研修小組核心會議、10場次總綱研修小組全體代表委員會議、10場次課程研究發展會議,總共投入約1200人次,每場次約2-3小時(未包括各分組會議、相關團體座談及會議前後的行政人力),並於全國各區召開10場次的公聽會蒐集公眾意見,務求慎思的整合各界意見。 3月底,由教育部指導、各國立大學主辦的「十二年國教人才培育規劃座談會」在北中南分別召開,會中邀請數位學者、家長、高中校長及學生發表意見。 同場建中校長陳偉泓卻大力抨擊政策,明確表示不希望教育部在103年躁進推動外界仍有疑慮的十二年國教版本立場[來源請求]。 6月,教育部初步決定,提前六年一次到位,預計在2014年免試入學、十二年國教實施時,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採取登記入學、抽籤入學、輔導入學三種模式,但是抽籤入學的方案屢遭批評與質疑。 9月,教育部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延長國教年限為該會議的重要討論項目之一,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可能在2014年廢除基測,完全免試入學,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 由於沒有明確配套措施與實施細節,加上教育部說法反覆,引發外界不滿,亦提出「要採計在校成績,要廢除基測免試上高中職」「不要岐視,要讓每個人都讀優質的高中職」「不要扭曲的生活,要健康快樂的身心靈」「不要罐頭工廠,要有競爭力的適性教育」等訴求。

  • 學子分類、學區劃分之爭議,沒有充分規劃的前提下,偏遠地區及城市直接各自切割,將對資源分配產生聚集現象,讓原本更富裕的學區吸引更多人,導致偏遠地區的人口更加外流,造成如貧富和城鄉差距,故不少人呼籲在規劃好配套措施前,應暫緩實施。
  • 若是課堂教學的品質無法提升,一昧的提升領域的教學節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學力提升,將沒有幫助。
  •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總綱修訂,旨在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期能使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呼應「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理想。
  • 考量學校本位特色發展,各校於規劃校訂必修或選修時,得依學校之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在總綱中,技能領域課程係強調各科的基礎技術能力,這些能力比群的能力更專精,為就讀本科學生所應具備之基礎技術能力,以商業與管理群為例,文書處理能力、網頁設計能力、程式設計能力等,係全國資料處理科學生均應具備的能力,故商業與管理群應將前述三項能力置入技能領域,以便資料處理科採用,確保資料處理科畢業學生都能習得此三項能力。 3.大學入學考試配合大學選才需求辦理,以部定必修課程設計考科評量基本學科知能,加上部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設計考科評量進階學習成就;所有入學考試成績公布後再依序進行個人申請與分發招生作業。 1.高中銜接大學教育,適性發展很重要:基於高中教育之目的與功能,世界各國多僅規範基本的必修課程,較多的選修課程,較能滿足學生多元及適性發展之需求。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相關民間團體

因此,總綱是以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特色,呈現多元適性的學習內涵,使就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的孩子,在未來三年的學習生涯中,能有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幫助每一個孩子邁向成功。 2.校訂必修:即學校用來發展校本特色的課程,各校自訂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仍延伸各領域/科目的學習,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實作(實驗)、探索體驗或為特殊需求為主,用以強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之能力。 例如:英語文寫作專題、第二外國語文、自然科學實驗、社區服務學習、戶外教育體驗課程、公民實踐、學習策略、小論文研究、本土語文、議題探索或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等。 總綱規定,原住民族語文課程之學習,其教學語言應以原住民族的單語為主,雙語為輔,其他領域/群科/學程/科目之課程學習,應鼓勵使用雙語或多語概念,生活語言應鼓勵養成使用雙語或多語的習慣。 據此,與原住民族語言文化之教育相關的活動,可以根據學生需要與接受程度,彈性實施全族語或部分族語之沈浸式教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到了高中階段,減少基本學科的必修學分,讓學生能充分依照自己的性向,選修適當的課程,實現適性揚才的理想。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2012年3月22日,行政院會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與「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為實施12年國教賦予法源依據。 2010年5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發起「515讓愛上餐桌」,原訂邀集515個家庭在自由廣場共進午餐,最後報名參加的有615個家庭。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手冊

目的在評量學生是否可以應用在真實情境,能夠活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單純的提取知識。 )更於科學月刊專文指出,總綱草案刪減時數並不會刪減社會上對數學的重視與需求,刪減時數並不是懲罰數學教育,而是懲罰學生,特別是家庭社經地位稍弱的學生。 2.增加彈性學習時間:增加每週2-3節之彈性學習時間,其中包括自主學習時間,可由學生提出,由學校協助安排老師指導。 2.我國現行必修學分仍高於世界各國:我國現行必修學分高出其他國家很多,相關研究報告也提出增加選修減少必修課程的建議。 (二)補強性選修: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特殊需要(如轉銜),補強學生在部定必修課程學習之不足,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實施混合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孩子和學習得很慢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對於這些程度差的學生來說,將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們一定會被放棄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四、彈性學習時間:係指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 前揭各類型必修與選修課程,可納入「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或「探索體驗」等課程或課程內容之設計,以強化學生統整、實作(實驗)、探究、應用與表述能力。 2.新世紀人才培育強調素養與統整能力:從全球變遷與高中及大學教育普及化趨勢來看,新世紀的人才界定與內涵,已由過去強調專精知識的人才培育,轉為重視跨領域、統整能力與具備全人及公民素養的人才觀。 教師亦可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會、學習共同體等教師專業社群,透過共同備課、公開授課、教材研發、行動研究等,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如依作文決勝負、採計志工強迫勞動、證照的認證,讓貧窮家庭無法負擔相關費用;間接讓學生為了為了加分,而做出形式上的努力,而非為了心中興趣而從事該項活動。 另一方面超量的志工對社會反而有害,台灣常見公立、私人單位採用免費志工擠壓到受僱者及求職者的生存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國家教育研究院

特別是「學習表現」是指該領域/科目關鍵而重要的「核心」認知、技能、情意等有價值的「表現」,能呈現該領域/科目有關「非內容」面向的學習特質,引導學生學習達成認知、技能、情意之學習表現而達成學習目標,且能呼應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的重要、關鍵、必要之特質。 學習表現是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學習表現重視認知、情意與技能之學習展現,代表該學科領域/科目的非「內容」向度,應能具體展現或呼應該領域/科目核心素養。 認知向度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層次;情意向度包括接受、反應、評價、價值組織、價值性格化等層次;技能向度包括感知、準備狀態、引導反應或模仿、機械化、複雜的外在反應、調整、獨創等層次。 另外,這一次進行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研擬,未來還包括各領域課程綱要的制訂,會將各領域的課程內容作十二年課程連貫的整體檢視,除了避免重複外,還會視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每周課堂教學節數,妥善安排各教育階段合適的學習內容,減少再發生教材份量過多,學校教師忙著趕進度,使得學生課業壓力過大的情形。 根據總綱草案,「部定課程」是由國家統一規劃,以養成學生的基本學力,並奠定適性發展的基礎。 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即為培養學生基本知能與均衡發展的「領域學習課程」,以落實國民教育法及高級中等教育法所指出,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宗旨。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

Similar Posts